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手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网络的终端,正在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成为数字化新媒体的代表。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弥补前媒体的不足,手机媒体是互联网时代,3G背景下的新媒体克服原有媒体的不足,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智能手机为媒介,以通讯网络为基础、以互动传播方式为主的信息传输载体。它突破了前媒体的局限性,满足了随时随处随想的传播需求,呈现出巨大的传播力量和魅力。
1.无可比拟的普及性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达12.35亿,按现有人口数量计算,每1.13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手机早已普及,近乎100%的学生习惯使用3G上网。目前,手机媒体的信号覆盖率高达95%以上,可以说它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实现了传统媒体和个人电脑终端都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2.无可取代的便携性
手机媒体拥有超强的便携性,它突破了电视电脑媒体对空间和设备的要求,实现了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互动。由于设备的限制,大学生过去只能在教室或宿舍才能使用电脑,而手机小巧便于携带,人们保持通讯畅通的习惯使它实现了前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随身使用”。学生们可以在排队,乘车,用餐的同时进行移动学习与娱乐,它已全方位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便是手机媒体带来的现实效果。
3.无可赶超的即时性
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终端,己远远超越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它整合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资源,以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传播出来。手机媒体成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性多媒体平台,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糅合在一起的复杂的传播网。用户可以即时通讯,实时查收短信、邮件、新闻及定制服务,可以与互联网信息同步,实现资讯的同步更新,信息的接收和都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即时响应。
4.无可复制的个性化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能为个体量身定制,统一的版面、统一的设计、统一的结构都不能选择,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满足这一现实需求,丰富的手机软件可供选择,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对资讯进行调整和设计,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效果,根据市场的细分和小众化的需求,提供更多DIY或定制性的服务,这些都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功能。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获取信息的快捷通道
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使它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必然之选,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最新的政策和招聘信息,通过“掌上电脑”随时随地接受就业的动态信息,不错过任何就业机会。避免了自上而下逐层通知的滞后性,突破了电脑查阅文件的设备限制。各地的就业指导机构都开通了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平台,对于奔波于招聘会和面试中的大学生而言,手机媒体提供了信息查询与获取的快捷通道,可以直接浏览就业平台和网站信息,也可以下载各种APP软件查询特定信息。部分省份为了满足学生手机上网的现实需求,已经开发并使用了手机客户端的各种应用,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建的就业网络联盟,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个人终端,满足学生手机媒体查阅的现实需求,大大提高了网站信息的传播与实效,是就业服务平台的成功范例。
2.全能服务的私人助理
手机媒体整合了电脑和通讯终端的功能,能够提供全面周到的生活服务,并发展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全能助理”。它可以按照要求锁定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存储简历、照片、证件材料、企业信息等各种相关资料,可以预约提醒各种重要事项或面试约定,可以查询路线地址、收发邮件、办公阅读、移动购物、在线支付强大的功能实现了“一机在手,万事通达”的高效与全能。
3.提升自我的电子课堂
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指导过程,在求职就业的实战阶段,大学生需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方法解决,曾经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都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和工具,而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上网变为现实,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智能手机提供的多种浏览器和APP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高效率的实现技能的提升和技巧的突破。各种就业指导的素材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比反思、查找问题,各种面试攻略和成功秘笈可以帮助毕业生借鉴他人经验,各种职业礼仪的资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各种平台和网站可以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手机媒体可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紧迫的现实需要中,帮助毕业生完成最后的冲刺与准备。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毕业生的使用时间更是高达6个小时,3G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动探索下的移动学习拓展了毕业生的信息渠道,电子课堂的灵活性满足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弥补了就业指导课堂教学难以全程化、个性化的缺憾,成为毕业生就业中随用随学的知识库和智囊团。
4.交流通讯的最佳平台
求职中的大学生忙于自身的就业准备,作息时间不同步,同学间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非常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经验的分享。手机媒体与生活的融合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毕业生们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QQ群,24小时在线,实时信息共享,共同的境遇和努力会带来强烈共鸣,学生间的相互勉励会形成积极良好的氛围,顺境中实现经验分享,困境中可以挽手向前。毕业生间的交流沟通极为重要,手机媒体恰逢其时,成为就业工作中最佳的交流通讯平台,丰富的应用软件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如移动公司的“飞信”、腾讯公司的QQ以及“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特色的交流群和讨论组,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学校就业服务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微信”软件更是可以将信息发送者的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对方的手机,实现了手机对讲机的功能,非常直观生动。促进双方交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三、利用手机媒体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上网 行为偏好 心理研究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概况
近年来,手机网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群体。各项指标显示,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手机网民数量年年刷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3.56亿,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手机上网比例从2011年69.3%,上升到2012年的74.5%。①
在手机网民构成中,大学生网民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4月,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其中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2%和58.2%。②
2012年,新型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增至83%。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③微博发展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一)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更强,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影像”和“图文”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相比传统电脑的使用,手机携带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快捷,时空限制更少;手机具备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多媒体应用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手机上网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各大手机网络运营商均加大了针对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产品研发力度。其中,作为校园用户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的中国移动,通过对其四大产品业务线(飞信、139邮箱、移动MM、移动微博)的功能优势与校园群体使用需求相结合,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功能。有可以随时记录校园生活的移动微博;有适用于同学群体之间沟通的飞信拇指群;有随时免费接收邮件的139邮箱;还有为课外娱乐生活提供各种益智游戏下载的移动MM。
3.手机上网费用较低。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手机上网系列优惠,包流量和包月等多种手机上网计费形式费用相对较低,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偏好
1.微博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平台。微博是基于推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腾讯QQ、中国移动Fetion、微软MSN、互联网Skype等发展出来的。2006年,博客的鼻祖Evan Wiuiams通过O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推特)即时信息服务,但是它限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最大容量,即140个字符。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要群体。他们用微博记录多彩的大学生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情绪,用来推广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加强人际交往,寻求社会认同。
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可支持多人群聊,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移动即时通信体验。微信推出至今,已经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生喜爱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费便宜。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走流量,流量套餐相对比较便宜,且凡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第二,方便实用。微信的“LBS功能”通过“摇一摇”可查看自己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更有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等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生活,大学生们用微信找教室、找朋友、找老乡;第三,提供娱乐。微信支持QQ邮箱、腾讯微博、语音记事本、漂流瓶、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沟通变得生动有趣;第四,潮流时尚。不少大学生拥有Android、iPhone、Symbian等智能手机均能使用手机微信,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微信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生自媒体。
二、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一)积极心理影响
1.满足大学生群体积极“入世”的资讯需求。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使用率达66.7%,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便是关注时事、满足日常新闻资讯需求。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手机网络在传播信息、倡导先进理念、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机上网使大学生获得丰富海量的信息,并能即时更新。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心理机制、道德认知、心理人格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
3.同学间的联系和交往更紧密。手机上网使校园内资讯针对性和可利用率更高,QQ 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有 9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 QQ 作为聊天工具,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平台,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共享资源,校园内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
4.师生间的沟通更快捷方便。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动态,从大学生和转发的内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微博、微信平台变成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
(二)消极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
1.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时也登录手机网络,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存在“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虚拟空间交往时间过多,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机会减少,同学间、朋友间、家庭成员间的联系逐渐淡薄,有少数大学生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长时间浸手机上网,一旦在虚拟空间遭遇交际挫折,在真实世界里容易滋生敏感、多疑、恐惧,乃至冷漠、麻木等心理疾病。
2.造成心理麻木和思维混乱。虚拟空间呈现的海量信息,在超过大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后,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咀嚼、品味、甄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麻木,甚至思维混乱。长时间被动接触,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3.消解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成熟。当网络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呈现的多元文化信息,一旦与他们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时,如果没能及时疏通和排解、辩证分析和洞察,理性整合和提升,对于道德信念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4.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微博,一些大学生效仿一些“网络红人”的做法,在自己的微博中一些涉及自己和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在微博中出现了辱骂他人和互相对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对大学生手机网民的健康心理引导
高校要发挥手机网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就必须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④
(一)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优势
1.手机网络空间具有安全感。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使得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也羞于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许多大学生选择手机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交流。手机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使师生可以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交往,首先以匿名的身份畅谈,无须客套、试探、戒备,也不必担心隐私暴露。在笔者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这种咨询方式最受大学生认同。当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信赖关系建立后,大学生往往会采用真实姓名继续交流。
2.手机网络内容丰富。大学生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异常活跃,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心理定力的提高。
3.手机网络形式活泼。手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综合性,通过视频,文字、声音、动画、图表等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通过手机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微博聊天等多种形式,可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过于单一等不足,营造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4.手机网络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就业、感情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当大学生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出现时,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就产生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手机网络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5.手机网络受众众多。手机网络也能解决服务对象受限的难题,它可以使心理健康引导的课堂更大,受众更多。一位咨询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多名学生“一对多”的心理咨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探讨,使更多人受益。
(二)大学生手机网民健康心理的引导方法
1.建立手机网络健康心理引导队伍。除了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以外,还要建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兼职心理辅导队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中成立心理社团、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适应手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人力保障。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手机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讨论,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从2011年12月开始,全国高校团组织就启动了微博体系建设,分为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校级团委官方微博和班级团支部微博四个层级,以“精彩微博团,青春心连心”为形象口号,在腾讯微博平台和移动微博平台上建构信息共享、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⑤许多高校在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开通官方微博。
3.通过手机网络强化心理辅导。建立手机网络心理健康网站,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的目的。通过微博、微信还可以强化团体心理辅导,把心理需要调适的大学生,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心理认同感,让大学生意识、分享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
关键词:智能手机;界面;大学生 ;个性化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BA296)成果论文。
TN929.53;TP316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界面设计在技术层面已经日趋成熟,智能手机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目标用户,考虑智能手机的功能的重要性,随之对于手机界面设计也要求其个性化。国内市场手机界面形式雷同,内容乏味、缺乏个性特点,本文从大学生常见几大类型来分析来探索手机界面的个性化设计。
一、针对大学生手机用户特征分析
(一)心理、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包含:亲情、友情以及爱情,其中友情和爱情占较多的比重。处于该阶段的年轻人思想和言行都很独立性、个性化、自恋、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等,具强烈的探索欲,并且对自己所喜好事物和审美观极为明确。娱乐生活和学习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主导地位,他们乐观、积极的态度,个性鲜明、勇于展现自我、社交生活丰富。
(二)视觉喜好分析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其视觉喜好受到性别、所学专业、年级等特征的影响明显。理科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对于事物的逻辑性、秩序性较强,图形喜好简洁、科技、现代感,喜好科幻类、写实、金属等元素,颜色向于明快、冷色系;文科类学生以女生居多,相对于来说文艺含蓄、浪漫,喜好插画、传统、清新等风格,颜色喜好柔和、协调。视觉系型大学生男女相对于平均,视觉敏感、乐于展现、喜欢时尚、搞怪、科幻等元素。
二、基于大学生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手机界面设计方案
大学生对手机的界面设计要求是时尚、新颖、个性,注重手机屏幕显示界面的色彩搭配、图标形态以及版式的美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给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用户设计各具特点的界面,从而使用户得到不一样心理感受和个性体现:
(一)视觉风格
手机界面风格体现在诸多视觉元素中,是设计师使其形成的鲜明且独有的具有一定审美情趣的表现结果,并且被用户所喜好。真正好的界面设计是能够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使得用户得到情感上的愉悦的同时,对整个体验过程产生好感和愉悦。 因此,手机界面的视觉效果,应遵循给用户以舒适、活力的原则,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增加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特征。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独创性、趣味性是关键。视觉风格以学霸系、文艺范、视觉系几类大学生群体来分别进行个性化设计。
(二)色彩搭配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探索两类界面色彩搭配方式。第一类为唯一的主色调:整个界面采用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从标题栏到标签页,从操作按钮到提示信息,除了黑白灰之外,全部采用一种颜色O计,这种简介的的配色风格,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达效果,也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力,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使用户专注于主要信息的获取。
第二类是多色彩模式:手机界面可采用多彩色的设计风格融入到整个界面中,不论是切换标签页,还是在内容组块中滚动,都会变更不同的主题色。色彩切换的时候,还会有淡入淡出的效果,让切换变得自然而然,不生硬。同时切换不同的主体颜色,随着主体颜色的变更,所有的前景文案、图片也会变更为该色系。针对三大特征的大学生分别搭配三种不同色系可做个性化选择。
(三)图标设计
大学生喜欢把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图标元素中,体验不一样视觉效果,所以图标设计分别做了一下三个主题的体现:
主题“我是学霸级”分别以几个专业为主,选择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学习用品来进行扁平化极简风格进行图标设计,各图标采用扁平化设计,让用户在长久使用后毫无疲劳感,反而越发舒适。
主题“我是文艺范”以童年生活手绘风格为主题插画,设计一系列插画风格为主的圆形图标,避免过于生硬的轮廓线,采用童年生活中的物品、情景得到灵感,通过手绘插画的表现方式为主,给用户带来清新、轻松、童趣的感受。其中主菜单图标设计结合对二级菜单图形元素的隐喻性表达,以手绘线描勾勒的形式,
主题“我是视觉系”以科幻、宇宙星系的元素来进行设计,界面中动态图形的合理运用以动止静,在星空的背景图映射下将图标设计得幽静、梦幻,使界面充满了遐想的空间,体现出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
(四)界面层级设计
基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审美、个性以及使用习惯,通过模拟个人卡通形象以及生活场景来设计各界面层级菜单,将功能图标巧妙地与卡通人物、大学场景化菜单融合,用户可以通过对功能图标进行点击来实现界面菜单的层级切换,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大学生手机用户在操作手机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强的亲和力;同时还使用户体会到操作所带来的乐趣。按照此设计方式完成手机待机页面、主菜单以及二级、三级菜单的设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
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工具,它可以浏览网页、收听音乐、观看视频、照相录像……,智能化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比如网上购物、网上付费、网上诊疗、网上视频、网上阅读、网上办公、网上游戏……。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近几年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为移动阅读。所谓移动阅读是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开展内容服务的重要方式,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1]。有些馆已开展了馆藏资源查询续借、部分数据库的全文阅读;浏览图书馆新闻、通知;定制推送等互联网上开展的业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均可以实现。各馆开展此业务的时间不同,应用程度也不同。读者作为服务对象,目前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使用情况和需求可为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印制了千份调查表并且在2012年底开展了《读者移动阅读现在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当时我们仅利用12月14日晚19:00~21:00时间段,随机抽取了来阅览室的读者,请他们如实填写此表,其间大一至大三学生较多(大四学生忙于考研复习,不方便打搅),有少量研究生和教师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当晚发放问卷800份,收回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94份,作为在校生为主要阅读群体的调查,具有一定得代表性,对问卷的统计汇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接受调查者中教师有9人,大一学生135人,大二学生235人,大三学生334人,大四学生77人,研究生4人。
1.调查结果分析
1.1读者使用的手机支持网络阅读和终端下载,且喜欢手机阅读
使用有阅读功能手机的读者696人,占到总数的88%,且80%的读者有阅读习惯。读者普遍认为:手机上网方便、快捷。调查显示:直接使用手机联网阅读方便、快捷224人;使用终端下载阅读、节省流量317人,不使用手机阅读的105人。
近两年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购机成本越来越接近大众消费水平,运营商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大学生对于新技术有好奇心,摸索快,易于接受,所以近90%的学生手机支持网络阅读。
大学生普遍认为饭后、课间等碎片时间快速地在网上浏览一下,既打发了时间,又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躺在床上也要玩一会儿手机。
1.2移动终端设备总类多,易于携带,上网方式多样性为移动阅读提供方便条件
1.3 你喜欢手机阅读还是传统阅读,你认为手机阅读会取代传统阅读吗?
高等学校中读者不同于其他读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都是与新知识相伴,通过阅读获取、传输或接收知识,他们采用的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59人喜欢手机阅读,345人喜欢传统阅读,两者都喜欢的有364人,都不喜欢的仅为26人。喜欢阅读的读者占97%。在这些读者中认为手机阅读是一种发展趋势会取代传统阅读的79人,而认为传统阅读有自己的优越性,不会被取代的715人。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还是以纸质书刊为主,他们习惯阅读纸质书刊,在纸本上标记、批注比较方便,易提起自己的阅读兴趣。
1.4 用于阅读,如看手机报、电子书、手机杂志、新闻、娱乐等平均每天会有多长时间
30分钟以内276人,30分钟到1小时316人,1小时以上169人,不看33人。
2.目前已具备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必要条件
2.1具备推广移动阅读的条件
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的普及,已为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读者越来越易于接受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移动设备越来越小巧(携带方便)、精致(功能多样)、触屏(操作容易);手机应用软件也越来越丰富,运营商推出多种资费的套餐,对上网用户推出了种种优惠政策,且人们可以在零碎的时间获取自己所需。
2.2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各类信息资源,无论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种类繁多,内容详实,这些资源只有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现在仅有部分数据库在确定IP地址范围,通过WIFI可访问,还有很多服务有待拓展。
2.3 读者需求
读者希望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有很多读者关注预约图书到馆通知、所借图书到期提醒、数据库使用培训、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等。另外读者希望定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文献,可以每天及时了解到其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等。开通这些功能的图书馆还不多,多数图书馆由于人员、技术等因素尚在研究、开发阶段,希望能早日满足读者需求。
3. 用好现有资源,开发新功能
3.1 引导或指导读者使用好现有资源
在校园范围内,教学区和住宅区,包括学生公寓,已有部分数据库有手机版,比如CNKI,另外各个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如:“沃阅读”(中国联通)、“移动阅读”(中国移动)、“天翼阅读”(中国电信)。有些促销的阅读包,5元包、10元包等,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可节省资金,可下载或在线阅读。
3.2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人力不足,有些服务项目短期内全部开发应用有难度,可逐步开展。比如手机版网页可对学生感兴趣的OPAC部分开展服务,让读者了解自己需要的书刊馆藏情况,尽早阅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3.3 积累经验,研究新功能
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开展已有好多成功经验,可多选择些代表性大馆,了解其功能及优缺点,为开展此项工作做好经验积累。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现状:有的馆开通短信服务,有的馆开通了OPAC查询,有的馆实现了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读者定制等。
移动阅读服务已越来越受到各图书馆的重视,也受到读者的青睐,但有些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又有些困扰,亟待解决,这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值得图书馆人努力去迎战,改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5)34-48.
基金项目:
2012年秦皇岛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 2012025A120):移动互联网在图书馆行业应用拓展研究。
[论文摘要]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通过对我校各个学院的抽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现象:(一)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二)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35.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2.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三)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转贴于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