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工专业 折装技能 一体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3-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技改中去,这对学生的管路和设备的选用、安装与维护,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路和设备的拆装技能。因此提高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十分必要。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训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上更多的停留在单纯的使用工具拆装成套管路上,没有与其他课程衔接。学生容易陷入为了拆装而拆装,没有思考的机械作业中,看起来教学很“热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学生的技能提高不多。
技能即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开始“会做”某件事,而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只有经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反复练习,让行为动作产生记忆性,让行为动作形成一种本能,才能提升到技巧性技能阶段。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具备某种技能,核心是训练,而训练必须要有目的性和组织性;这就要求在训练时要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通过训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掌握技能。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时下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可以极大改变学生理论实践脱节,技能学习慢的状况。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通过一体化方案设计,可以将管路拆装涉及到的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在化工管路拆装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将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体系,而不是单门课程的要求,改变过去学生学完一门课不知道该门课用途的状况。
(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要求
根据人的大脑形成记忆的原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最淡,难以形成记忆,就更谈不上形成能力了。大脑最快形成记忆,并且印象深刻的方式是行动经历、立体空间体验和直观图形,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行动训练为主,辅以实物接触和训练,因此可以极快地让学生接受,提升课堂效果。
(三)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积极性高
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小组的对比竞争,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较高的成就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高职学生培养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对化工、石油专业的学生,化工管路拆装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管路拆装能力,阅读管道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能力,安全防护能力。针对这些能力,课程融合了管路的设计、安装、拆装训练及读图制图方面的内容,将化工管路拆装与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和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紧密结合。结合本校情况,将化工管路拆装课程以管路拆装训练为核心,辅以“6S”安全管理、管路布置图和设备布置图的读识的内容,设计一体化方案。
(一)建立企业岗位模拟环境
主要围绕企业生产现场的“6S”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符合“6S”体系的一体化教室,各种规章制度与企业要求一致,务求通过职业岗位场景模拟,让学生提前感受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进而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定、执行规范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素养,自觉创造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在学习中进行职业氛围的熏陶。进入化工管路拆装一体化教室的首要要求是准时、整洁、整齐,首次进入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的意识。安全教育采用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管路拆装的安全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归纳,强调安全注意重点,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二)学做结合,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每组在开始进行拆装训练时,都领到任务单,主要有管道布置图,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集体分析管道布置图,然后列出完成该管道布置所要申领的材料清单,根据材料清单到领料架领取相应的零件、管件和工具。然后在拆装场地将布置图的管路安装出来。此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管道布置图及重现管道布置的能力及工具的选择能力。在安装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工具使用情况和安全情况,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评价。在安装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管道验收标准,让学生设计管路验收方案,并进行管路系统的验收。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组的优点,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本组工作点评,组与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管路拆装的动作要领、工具选择和使用情况、安装技巧、团队合作等经验和教训。最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纠正和补充,最终让学生对管路拆装的技术要求、动作要领、拆装技巧、工具正确选用和使用等相关要求形成系统认识。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问题和进行必要的引导。在此任务中,将读识化工管路布置图的知识、管路安装标准的知识、管路拆装的要求、工具使用的相关知识等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实施任务的行动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任务要求和碰到的问题,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也就是要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实现了学做一体化。
最后,根据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形成的规律,要让学生最终形成拆装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反复多次地重复训练。这种练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必须是螺旋式的提升,每次拆装练习都必须进行总结点评,巩固优点,改进不足,让学生逐步提高,让按拆装的各项要求去拆装成为学生工作中的习惯,最终形成拆装技能。
(三)采用过程考核,让评价更符合学生能力实际
公平公正的考核及获得与自身能力相符的评价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基础。在训练过程中主要依据“6S”管理体系给出学生的素质得分,每天都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0%;技能训练得分主要通过个人表现、行动能力、操作能力和水平、团队合作意识进行评定,占总成绩60%;最后进行拆装考核,成绩占30%。
三、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
对比以前讲练的模式,学生进行训练的积极性提高了,基本杜绝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了,经常出现学生团体讨论的场景,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在训练中能主动地去想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学生真正形成了技能
经过一体化教学后,学生初步形成了管路拆装的技能,个别同学可以在家自行修理水管。大多数学生在结课一年以后还能清楚地说出拆装的各项要求和动作要领,可见学生真正学会了管路拆装技能。
(三)提升了自身素养
通过一体化教室的“6S”管理,及一体化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学生普遍养成了遵守纪律、态度认真的良好习惯,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四、注意事项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对实训场地要求较高,实训场地必须保证必要的硬件,否则一体化教学将流于形式。
二是必须配备2名以上教师,做到考核准确,指导及时,这样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高效完成。
三是学生要合理分组,充分考虑性格、能力互补,这样有利于团队工作开展,能实现先进带领后进,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我追求和提高的空间,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4]周玲.浅析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职业,2010(6)
[5]卢俊.“6S”管理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1(6)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等系统的综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正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才能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石化行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步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快速通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化工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适应性。培养面向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具有对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判断、调控等心智技能,从事生产运行操作与控制、工艺技术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化工事业,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化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对接石化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石化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石化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石化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石化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三递进:通过对化工类企业员工成长规律的调研得出,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出了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提升阶段。每一层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坚持学训循环——在培养场所上,学校和企业循环;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素能并举——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双提升。学生经历三递进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化工行业生产现场技能操作训练的局限,开发具有理论学习、网络互动、在线仿真实训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网络资源于一体,具有课程学习、仿真实训和考核功能)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构建“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三层能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单元操作技能课程模块、工艺操作与控制技能课程模块、岗位迁移技能课程模块、可持续发展技能课程模块六个课程模块来培养,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岗位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化工行业专家参与建设课程标准,基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开发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训循环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改革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仿真实训操作与真实生产装置操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逐级递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课时的60%以上。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实景职场和虚拟工厂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培养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之中,专业培养按照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将认识实习(到企业看)专业教育(在学校学与练)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在学校练)顶岗实习(去企业干)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岗位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中,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技能实践部分,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如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商品与营销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4-7.
[2] 王艳国,于建忠.化工工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34-36.
[3]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
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11-13.
[4] 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9.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精细化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7
1 前言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新开设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现状:第一,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起步晚,学校的层次低;第二,师资力量不雄厚,能进行科研的教师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生源质量不够高,英语水平也较低;第四,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适合创新型人才教学的培养传统,必然会产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式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1-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完成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各种能力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教育过程,在教学及管理上都应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而科研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科研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更加积极地猎取信息,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科研活动,需要多种能力运作,需要丰富的知识作基础,这种内在要求会使他们自觉地去学课本以外的知识,主动地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3]。
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修订与之相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本研究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理念、原则、要求、方法和手段,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化工行业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创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和规划。
2 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精神。
2.2 研究内容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第三,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相应的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2.3 关键问题
第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二,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
第三,学生科研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计划
3.1 技术路线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的企业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产学研一体法、理论实践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3.3 实施方案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制订了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专业能力\&1\&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精细化工装置的操作和维护、工艺流程的熟悉和参数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2\&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操作。\&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开发、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中试。\&产品的配方设计、实验开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3\&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大型机泵、反应器、精馏塔等设备操作,装置操作平衡调节等;DCS操作,产品质量调节,常用助剂的配置与加入。\&4\& 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性能分析操作。\&原料的性能检测、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能力。\&]]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专业技术平台课:高等数学、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制图与CAD、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化学化工理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及仿真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石油加工技术、化学分析技术、认识实习。
专业技术核心课: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专业拓展与延伸课:市场营销与策划、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主要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育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深度融合。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精细化工行业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4],注重生产性实训,并将实训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场教学。目前本专业已建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实训室以及一吨和两吨规模的2套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装置,为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生产现场,由企业专家和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做到了课堂与生产实习地点一体化。
工学结合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学院合作企业多的优势,安排了部分理论授课及工艺操作实训项目到企业去完成。 如针对石油加工技术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加工装置如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等有一个总体认识;二是课堂理论讲授单元知识和石油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操作条件等并结合仿真进行教学;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装置操作;四是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石化企业,进行石油加工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熟悉装置的开停工及正常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分析常见事故现象、原因,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任务驱动,创新项目和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和石油加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生产操作技能。围绕这个任务,结合学院提出的对学生创新项目的要求,展开了针对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生产过程各个模块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项目导向法教学。例如杀菌护肤洗手液的研发项目,首先,由教师下达研发任务:熟悉杀菌护肤洗手液所需的各种原料性能、研究和实训中所用的各种设备和仪器以及正确的生产操作方法;其次,结合所学的配方设计原理,由学生制定适合的配方和正确的加料操作顺序及操作方法,然后获得教师认可;最后,学生按照已确定的配方和工作步骤来工作;结合产品的性能评价和学生完成操作后的自评和互评,由教师对操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校企结合模式:通过与中石化广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构建 校企合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校企共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
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干中得到了培养。培养了未来岗位群所需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后的 “无缝”对接上岗。
第四,通过精细化工生产与分析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4 具体实施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6月,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核心技能,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2013年6月-2014年6月,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2014年6月-2015年6月,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 预期成果及经济效益
第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第二,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第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在培养学生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技能的同时,利用石化工程系专业群的平台,拓宽专业技能,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石油加工技术。
第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将专业学习、创新科研项目以及生产性实训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27-30.
[2]黎彧,林春晓.高职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10):65-69.
[3]黎彧,马丽南,向华.提高化工类高职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9):53-58.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侯慧玉(1976-),女,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袁宁宁,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改革
“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要实行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正是整合校企资源、实行工学结合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工作过程是企业中职业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把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在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析化学》作为工业分析与检验等分析检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仅仅是指某一课程的开发,而首先是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并且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1]。2008年,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两年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展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并辐射到工业分析与检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分析检测类专业。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一般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两大部分,而课程设计又分为五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2],也有人把它分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四个部分,即首先确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然后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使学生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二者内涵相近。从这一点上讲,课程开发也可以划分为课程体系构建和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两部分。
2.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本学科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家访谈、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反馈等途径,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定出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打破了原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我们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即以掌握相关基础性知识为主的一般性课程,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选修的拓展课程。表一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简要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图中字体加粗的课程为学习领域课程。
其中《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就是打破原来的学科化体系,以相关行业的社会调研为基础,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原有的《分析化学》课程为主体,融合原《无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既具有独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又可为后续专业性、综合性分析监测课程作铺垫。
二、《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建设
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这里我们重点说明学习情境设计、课业文本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情境设计。职业教育包涵的专业各异,面向的岗位不同,所以各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学习情境载体也不相同[3],“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该课程面向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业分析与检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在学习情境设计上,以相关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相关行业的特点。而每一个学习情境,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等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学习内容,编写课业文本。各个教学情境之间,为平行或递进关系,并注意以职业技能难度要求由低到高来序化、编排,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至高级初学者的发展规律。表二为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情境。
2.课业文本设计。课业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课程作业,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2]。每个课业都针对一个学习情境,课业设计方案及学习材料是课业的主要文本文件。本专业学习领域的课业设计在思路上既面向教师,指导教学,也面向学生,以课业文本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课业文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习领域名称、学习情境名称与教学课时,工作情境描述,学习任务,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主要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学生进行本课业学习所需知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流程,考核与评价方法等。表三为“化学分析技术”部分课业文本的内容。
3.教学模式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模式上,理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本课程的大部分学习情境为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是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完成。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4]。即以完成化学分析岗位的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有六个阶段,就《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而言,可分为明确分析任务、查阅资料制订分析方案、实施分析工作、分析质量检查与控制、出具分析报告、评价与总结。由此我们根据这六个阶段来设计教学流程,使学习与工作相融合。这种模式,做到了理实一体化,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目标指向的是“高技能人才”[5],这里所指的技能不仅是岗位能力,而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总和[6]。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既提高了专业能力,也提高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教学评价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方案汇报、动手操作、自主总结、分析报告等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学习情境(单元)评价成绩,在课程综合评价中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的形式是实操考核,主要用于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考核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点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所有评价的结果,都记录在统一编制的过程性评价表(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档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上,这些评价表中记录着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得到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三、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1.学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因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信息资料系统等是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7]。由于现行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不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因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信息资料系统等是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的重要工作[4]。学习领域课程提出“学材”的概念。但作为“引导课文”的学材,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教材,具有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作用。在学材编写时,除明确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外,还要介绍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的实际背景和职业意义等,同时注意以完整工作过程或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顺序编排内容,并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特征,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或描述教学内容。此外,以工程过程的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还必须要有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手册、操作说明、学生工作单、指导书、各种手册、评价单等配套的资源还需要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要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教师自身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但是部分专任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因而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注意从企业引进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的比例;二是专任教师直接到行业、企业去实践锻炼,熟悉工作过程,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直接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教学或实践指导,也可以在校外基地,对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进行指导和管理。除此外,为较好的开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还应对教师加强相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充分掌握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策略。
3.“专业教室”等条件配备方面。学习领域课程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为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一致。因而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是开展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与企业不同的是,这一环境还必须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就要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赵志群等[2]把具备这种要求的教学场所称之为“专业教室”。就环境类专业的分析监测类的学习领域,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化的教学与实训环境,而工程技术类学习领域则应根据实际可能,做到校内校外结合,可将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校外基地进行。
四、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也是当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课程开发方法[8]。我系基于工作课程系统化的《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除了培养样品的保存与处理、分析与检测、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同时提高学生的搜索资料、学习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使学生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教学同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30-13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5.
[3]翁朝霞.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10-12,19.
[4]杨元有,张杰,陈锁金,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52-54.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8.
[6]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7]杨凤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54.
[8]曹咏梅.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化工制图与测绘》课程构建[J].职教论坛,2010.3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