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本文化;教师专业成长;适宜

百年兴国大计,基础教育为本;基础教育大计,教师素质为本;教师素质大计,专业成长为本。在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改革者,“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制约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园本文化的滋养,就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足够的沃土一样。教师只有在与园本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创建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文化,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园本文化的解读

所谓“园本文化”是指幼儿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学园文化。

幼儿园园本文化分为外部与内部两种表现形式,其外部表现形式是直观的外显环境,通过幼儿园的大环境,宣传栏、理念牌、标语口号等环境装饰和教职工的服饰、设施等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感觉。其内部表现形式是内隐的,是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从园长到每一个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理想追求、教育理念,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谈到的是园本文化的内部表现形式,即内隐部分。

二、园本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园本文化建设得好,就会像一根纽带,把教师和幼儿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教师输送营养和氧气,促使教师更好地专业成长。

1.园本文化能对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园本文化能对全体教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导教师自觉地走入这个群体;引导教师慢慢地向核心靠拢,努力提升自己来适应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可以说它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引领和陶冶作用。

2.园本文化能带动教师不断进步

园本文化就像是一种巨大的磁场,将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进行同化,产生向心力,使教师持有高涨的职业兴趣,固守坚贞的职业道德,掌握从容的职业能力,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地向自己的专业顶峰迈进。

3.园本文化能激励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一位心理学家是这样描述的:“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的50%—80%;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于精神的激励,则更持久、更强大。”园本文化便是一种良好的精神激励,它能发出无声的命令,使教师明确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

4.园本文化可以促进教师更快更专业的成长

高品位的园本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平等、民主”的教师互动氛围的创设,促使形成及时“反思、评价”的教育行为习惯,并积极深入地“探索、创新”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有助于帮助教师个人成为专业成长的主人;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有助于帮助教师塑造现代教师新形象,从而促使教师更快更专业的成长。

三、创建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文化

费斯勒(Fessler)在论述学校和学校系统构成的组织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时认为起影响作用的变量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风格、公众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等,来自这些组织环境的组成要素的支持性倾向会强化、赞赏和鼓励教师向前迈进。

就个人的专业成长而言,园本文化对教师的发展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当表现为正向时,个体的成长是如鱼得水,愈发快捷和有效。而当表现为负向时,个体的成长非但不顺利,反而会受牵制,极有可能会就此打住而驻足不前。所以,良好的适宜的园本文化会促进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良的园本文化只会阻碍教师的发展。

针对实际,我们应该创建怎样的园本文化使教师得到适宜的发展,促使他们更快地专业成长呢?

1.长期积淀的园所文化底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财富

在悠久的办园历史过程中,在一代代教师的传承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优良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认同、工作作风的形成等方面。应该继承和发扬积极向上的园所文化,摈弃不合时宜、消极的园所文化。以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文化为核心,根据园所现在的发展,建立起符合新时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园所文化,引领教师的发展。

2.积极落实教育政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物质基础

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教育政策,如果幼儿园不加以落实,那只能是一纸空文,甚至会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生存,还谈何专业成长?

①为教师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幼儿园必须按政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待遇,切实保证教师待遇的巩固和提高,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教学设备。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办公用品、教学设备、仪器、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各种教具或材料等,幼儿园要按要求配置,优先安排,改善办园条件。逐步使幼儿园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之家”。

3.完善的制度文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保障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已经体现在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中。2001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它强调教师是专门化的职业,就像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好的。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教育知识,包含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研知识;(3)教育能力,包含学科教学能力、管理与评价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信息能力;(4)教育情意,包含职业理想、敬业精神、教育情感、健康人格。就专业精神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心;就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目的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门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就教育实践能力而言,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交流的意识与技巧,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就教育技能而言,应具有尊重、信任、倾听等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态度,能坚信自己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等。教师的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师发展,让教师走上专业化道路,实践教师强校办学理念,校领导根据学校发展要求,做出了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决定。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讲,是要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教师专业思想与知识结构的深化与完善;是要培养一大批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在本地区形成名师群体。在学校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西关中学2010——2013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提高针对性,加强指导,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和可持续性发展。

从2010年开始学校教导处就开始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四个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提高“两种能力”、“三个发展历程”、“四条有效途径”。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铺开,实现互动双赢的专业发展模式。分学科组织教师在学校会议室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宣讲,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优、劣势作了客观分析,明确规划了三年发展目标。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学校的传统和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

一、搭建“一个平台”

结合校本实际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学校内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举行校本课程会;邀请藁城市教科所的教研员指导课堂教学;开展教师读书节活动;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新课程说课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加强校本教研,形成学校常规。学校开展多种公开课、展示课、观摩听课、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派教师出去听、评课、研讨等,派部分学科教师到名校、强校学习,广开渠道,八方吸纳,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程课改要求,积极倡导教师做“研究者”,积极承担课题,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教研组为载体,纵向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组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深受学生的好评。重视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发挥团队优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二、提高“两种能力”

关注教师“两种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培养教师的良好读书习惯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能力。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通行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我校把教师读书列入教师发展的常规要求之中,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教学论文,并从中挑选一些论文上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凡获奖者都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品味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以帮助教师自我认识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足,只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方向正确,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快速而高效。提倡同伴互助、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听课,由此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间的相互听课,以往较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为了促进这种学习形式更有效的进行,我们将相互听课的视点放在发现优点和缺点及课后的交流讨论上。听课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帮助意识,提倡研究式听课。我们在听课时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哪一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哪一点是授课老师最迫切需要改进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课堂的亮点和弱点,课后交流讨论就有针对性。展示亮点是肯定,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展示弱点是为了帮助授课老师改进提高。我们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反对评课的“好好主义”、“空对空”,力求听课收到实效。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批评能力和提高自我认识。

三、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历程”。

1、第一个历程:站稳讲台上学生满意的课。

2、第二个历程: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能将教学过程案例化;能以问题贯穿课堂;善于引发学生兴趣;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

3.第三个历程: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四、开拓“四条有效途径”,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条有效途径是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团队互助、校本教研。为避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状态,学校实行专业引领,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骨干教师引领、市局教研专家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去听专家的讲座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层面上对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团队互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乐园,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讨论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课时划分,学案编制,共同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教研组老师团结与发展,共谋学科组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关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求。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评价、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等,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学校科学的制度管理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加强校本教研常规检查。实行教研考勤,教导处进行检查登记。规范教学研究内容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按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西关中学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从教师个人评价、教研组评价、教研室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成长记录袋中教学资料积累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经过严格细致考核,有30名教师表现突出,学校决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结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突出的特点:

1、文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表现出有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比较强,自我发展意识强,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14名是文科教师。

2、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共同特点是:能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7人自主开发过校本课程,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

3、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勇于挑战自我,历练自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教师中有15人参加过比赛,有5名教师在全市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4、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他们达成规划目标的可行性策略是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做学习型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科素养,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库,教师成长记录袋中资源丰富、教学反思多且深刻,撰写发表的教学论文多。

三年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也存在一些现象:

1、有的教师对专业化发展认识存在差异,内动力不足,表现出负面情绪,有被动发展现象,正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表现出业绩平平。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5.1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青年教师自身而言,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促使其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体现职业乐趣的内在需要。

按照“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区域发展策略而崛起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方政府投入高校的经费有限,地方本科院校产生的时间又短,没有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内部人才流失严重,青年教师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成长问题,已迫在眉睫。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符合青年教师群体切身实际、满足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需求的网络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

1 网络平台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它以促进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为目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应用日益广泛,从网络平台的功能来看有的侧重于资源共享,有的侧重于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也有的侧重于教师培训。通过对现有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的调查分析,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平台主题不明、平台交互性不够和平台开放性不足几个方面。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从需求入手,精简内容模块设置,注重平台中各模块所能发挥的真实作用,突出平台主题,摒弃现有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重技术而轻需求的做法;非实时互与实时互结合,整合已成熟的网络交流工具,利用实时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对平台的暂时性关注,依靠非实时互实现教师教学反思和教研活动反馈等维持教师对平台的持续关注;提高平台开放性,参与主体由单一的青年教师群体,扩展到专家教师和学生,提高平台利用率,优化教学资源。

2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设计

青年教师专业化网络平台涉及五个模块,包括个人中心、课程中心、教研活动、教研资源、学习中心,如图1所示,从教学、教研等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图1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平台模块结构图

个人中心模块用于教师登录平台后管理和操作个人信息。其中个人档案用于显示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个人简介和详细信息等。日志文章记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记录了教师教研活动后所有的日志文章、教学工作后所有的教学反思和工作日志。资源管理除了包括教师在平时学习中订阅的期刊书籍等各类资源,还包括教师负责或参与的课程管理、教师发起或参加的教研活动以及平台的最新成果及最新文章。

课程中心模块用于对各课程的资源进行管理。课程负责人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在网上,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以课程组的形式开展平台集体研究性备课、组织进行网上专题研讨,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同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富有研讨价值的教学问题等在网上,进行网上研究交流与研讨。青年教师对网络化、信息化接受程度高,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能够利用平台资源不断学习和提高。课程中心部分面向学生开放,提高平台课程资源利用率。另外平台组织专家教师点评教学论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主持专题研讨,引导青年教师在专业上迅速成长。

教研活动模块是教研活动的网络化、教研工作管理的网络化。其中活动概况 包括活动介绍,发起时间及结束时间,参与人员等基本信息。相关讨论是本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教研活动的发起人提供活动资料,教研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时互形式,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时间以聊天室的形式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一种是非实时互形式,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时间段以论坛的形式进行讨论,在群组讨论和话题讨论中发表所有讨论主题及跟帖。活动成果用于显示活动发起人提交的阶段成果和教研活动成果。活动反馈供参与者或浏览者写下活动反馈。

教研资源模块对教研文章、课题讨论、教研成果等资源进行分类展示。学习中心模块提供了培训资源和名师事迹两部分内容。培训资源以平台为载体,包括专家学者的讲座资料、培训进修的学习视频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有限,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受惠,网络平台能够在远程学习、信息、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名师事迹部分用于展示教学名师风采,优秀教师的事迹本身就是广大青年教师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些宣传既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方面的成长。

3 结束语

研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新建院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搭建的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起到了引导作用,对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君伟.校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建设探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6):15-19.

[3]朱永红,罗凌.网络平台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成效[J].教育与职业,2009(10):45.

作者简介:张小松(1979-),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第4篇

连云港市有组织地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始于2002年,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精心组织下,青年教师“探航”的队伍逐年壮大,尤其是近五年,青年教师“探航”的热情高涨,每年获奖的论文篇数更是直线上升,一直稳居全省前列。特别是近三年来一等奖获奖论文篇数分别为7、12、23篇,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从中可以看出连云港市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

一、“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的成因探析

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的专业引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连云港市小学青年教师在如此大的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全省一直保持高位领先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的构建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通畅。

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市教育局领导都非常重视。按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市教科所每年都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教科室接到通知后,又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转发到学校,学校迅速将通知精神传达给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每一位老师都能深入了解当年征文活动的有关精神,并有充足的时间去酝酿和撰稿。目前,已建立起“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顺畅。在通过下发文件和专题会议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探航”成果,在连云港电视台、《苍梧晚报》、连云港教育网等媒体上刊发获奖简讯与喜报,并深入学校为获一等奖的老师发送喜报,召开座谈会,做到电视有声音、报道有文本、会议有激励,应该说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与激情。

二是“教・研・写”三级培训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论文写作的水平。

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对每年的征文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尤其是在论文指导方面,更是下了大力气。我们知道,青年教师的热情是有的,实践经验也是有的,但是缺乏理论的支撑与引领,在这种情况下,市教科所召开县、区及直属学校教科室主任会议,先通过会议对教科室主任进行“一级培训”,再通过他们对各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进行“二级培训”,最后由各学校教科室主任再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三级培训”。在做好这“三级”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围绕新课改、“教海探航”征文等主题,邀请省内外专家为青年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开展学术研讨以及举办“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教・研・写”系列培训会等活动。每年的4月至7月,市教科所都组织多场次“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证、论文修改等环节入手,将论文指导真正落到了实处。特别是6月、7月,他们不停地奔波于各地各校之间,深入到青年教师中,组织骨干教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稿,开展专题沙龙研讨,进一步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也致使更多的论文有了冲击“教海探航”的机会与实力。

三是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教海探航”良性运行的空间。

为了点燃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激情,提升全市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我们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每年都对各县区、直属学校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议考核,并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和《教育信息参考》,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县、区、直属学校进行通报和表彰。而考核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教海探航”,获得“教海探航”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10、6、2分,这项举措促使各县、区、直属学校对“教海探航”加以高度的重视。此外,市教科所还把各县、区、直属学校每年“教海探航”的组织发动、获奖情况等作为“优秀教科室”“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评选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征文活动的良性运行空间,这也是近几年连云港市“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成绩持续攀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是论文写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搭建了“教海探航”交流展示的舞台。

为促进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我们还经常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如举办“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成果展示暨教科研论坛”活动,组织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老师上示范课,做论文写作经验介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可以说,这一激励措施无论对获奖教师本人,还是对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都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在每一次研讨会上,都能看到许多的新面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走上了研讨会的舞台,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提倡与号召各县、区、直属学校积极开展相应活动,力求让每一位获奖者都能零距离地和周围的老师们交流“教海探航”获奖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与影响作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必然产生连锁反应,这也是连云港市这几年在“教海探航”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是“名、特、优”教师的打造扩大了“教海探航”示范引领的效应。

在连云港市教科研队伍中有一批钟爱教科研的“痴迷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教学追求和理想,他们笔耕不辍,俨然把教科研当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为这样的一批人提供了舞台。于是,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就被一次次地激活与凝结,并逐渐在市、省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如今,他们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我市教育科研的中流砥柱,引领并带动了周围一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如灌云县伊山小学的侍作兵校长创下了教海探航“五连冠”的记录,师专一附小的汪燕、王金涛、张礼霞,师专二附小的李卫、穆传慧、孟庆甲,新浦区解放路小学的张红等,他们不仅自己对教育教学无比钟情,还影响了身边很多人。可以说,今天我市能有如此庞大的“探航”队伍与他们的榜样引领是分不开的。

二、“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背后的思考

如今,“教海探航”已经成为推动连云港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唤醒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吹响了响亮号角。

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以前,很多教师对教科研漠不关心,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专利,自己把书教好就行了;如今,很多青年教师在经历数届“教海探航”活动的熏陶后,更好地认识到了教科研的重要意义,揭开了教科研神秘的面纱,同时也意识到搞好教科研是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成长中研究、在反思中研究、在读书中研究、在问题中研究、在选题中研究、在合作中研究……这些都在唤醒着广大青年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意识。近十年来连云港市“教海探航”获奖的总数一年比一年多,论文质量一年比一年高,这也折射出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增强。可以说,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品质,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二是提高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最大作用,就是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光靠读书不行,光靠实践不行,光靠思考也不行。只有把读书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而青年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活动本身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要搞科研,就要学习理论,掌握思想武器,提高理论水平;就要查阅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就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就要进行分析思考,把搜集的材料进行梳理提炼;就要实施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查方案的真理性……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是我省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中最具权威性的评比活动,接受此项活动的洗礼与锻炼,必然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海探航”论文写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智慧提升,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智慧超越,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教育行为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自觉性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做得更好。而“教海探航”征文及颁奖活动就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瞻远瞩”的平台,教育科研的能力自然也就在不断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三是打造了一支名特优教师队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

“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营造了一个“崇尚学术、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助推了师资梯队建设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连云港市开展的“333工程”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青年骨干教师都在积极参与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骨干校长中的侍作兵、吴继桃、于通元等,都曾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333工程骨干教师”中的王金涛、张永虎、金凤、张礼霞、张兴百、袁亚敏等老师还作为获奖选手多次参加颁奖典礼并做大会发言,孙焱、侍作兵、李卫、张礼霞、黄海莹等老师还受邀在大会上执教观摩课。在职的特级教师队伍中,徐鹤春、刘、文萍、陈红、汪燕、吕恒来、郭有吉、杨海波等,都曾是当年探航的“老水手”,都与“教海探航”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可以说,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引领下,我市的“名特优”及骨干教师正在一批一批茁壮成长起来。实践证明,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是催生了一大批青年教科研新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面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研究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辅导、组织活动、强化实践等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成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成为在校内、市内乃至是省内外有影响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唯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把加强教育科研、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教海探航”活动,组织全市广大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开阔眼界,更新教育观念,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观念,把他们引领到教育科研的大路上来。而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也必须逼迫自己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在一起是个人专业成长最好的方式,对此我们常抓不懈,每年在“教海探航”活动中都有“新人”出现。武海虹、姚海玲、卞小丽、蔡亚、徐亚琴、杜廷云、王美欢、卞凯文等,都曾在当年的“新人奖”中脱颖而出。可以这样说,“教海探航”活动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科研新人,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

教师专业成长论文范文第5篇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 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二十几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我园承担了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性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教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匪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活动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上、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她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围绕此课题撰写论文15 篇,其中3 篇获国家级奖励,4 篇获省级奖励,5 篇获市级奖励,并编写活动设计范例、优秀论文集,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以及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