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务考察报告

医务考察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务考察报告

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频繁爆发,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无疑成为了各级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关注的焦点。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状况,为下一步基层防疫体系改革提供基本资料,根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我县组织25个乡镇技术干部对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了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有15个乡,10镇,共403个行政村,3194个村民小组,105422户。总人口487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55857。

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现状

1、学历情况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共有403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84人,占总人数的93.05%(其中,初中学历的有257人,占总人数的63.77%;高中学历的有62人,占总人数的15.38%;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09%;)。初中以下28人,占总人数的6.94%。

2、年龄结构在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61岁以上的有10名,占2.48%;51-60岁的有80名,占19.85%;41-50岁的有150名,占37.22%;31-40岁的有142名,占35.24%;18岁-30的有21名,占5.21%。

3、专业结构在这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中,兽医专业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3.23%。在余下390名非兽医专业的防疫员中,受到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培训的并取得兽医资格的有144人,其余246人均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学徒。

三、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及职责

1、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原则上是按照行政村的个数来设置的。即,全县共有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按一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全县应该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尚有13个村没有防疫员,而部分村兽医员相对超标。为了解决防疫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县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和人员调配制。即,一名防疫员负责一片区或一个行政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按4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和403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达到一村一名动物防疫员。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

(1)根据上级布置的动物防疫任务,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集中免疫,常年补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其他动物疫病进行防疫。

(2)及时上报动物疫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

(3)承担该片区的动物防疫诊疗工作。收费方式为服务性收费。

(4)按期统计上报畜牧生产情况,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情况。

(5)负责责任区域内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3、村级防疫员承担非本职工作情况

村级动物防疫员除必须履行的上述职责外,还承担着发展本地畜牧养殖业的重担。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原则范围内,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下,以科技为支撑,以诚信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脱贫致富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1、村级防疫员的管理办法

我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办法,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州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来制定实施的。其主体部分有四点: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必备条件;三是职责及任务;四是奖惩办法。目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办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情况

处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情况,我县403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均由县级财政全额拨款每人每月工资30元。工资发放和管理方式均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20xx年有2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获得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10元,工资每月达140元/人。其余203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每人每月仍是30元。

五、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村级动物防疫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学徒,大多数防疫员知识陈旧,缺乏系统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有时还会因为运用了错误的传统经验而耽误了动物的最佳治疗时间,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村级动物防疫员除了每年要完成春秋两防的全部任务外,还兼顾疫情上报、畜牧生产的统计等多种报表。而待遇仍然是每人每月30元人民币。年轻防疫员为了养家糊口,有部分人自愿辞去防疫员的职务外出打工,这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吨标煤/万元,同比上升5.96

%。与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0.99%的目标相差甚远,余下来的时间,我区为确保达到全年能耗预定的目标,将采取断然措施,甚至不惜牺牲一点gdp也要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以来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浈江区单位gdp能耗为1.2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024%,下降8.50%,下降4.81%,下降4.93%,至我区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进度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06.02%,超额完成四年计划进度

26.02个百分点。

6月30日止,我区单位gdp能耗1.08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上升5.96%,未能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二、国发[]12号文件落实情况

一、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浈江区节能降耗领导工作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制定了《浈江区节能预警调控方案》,与3家全区用能大户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区“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与否是衡量全区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具有一票否决领导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区政府向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区的社会形象。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由于我区企业呈现金融危机以后的高速恢复增长,大多数企业用能也随之恢复增长等原因,能耗不降反升,为完成今年的节能目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节能降耗工作,特别是今年,多次召开会议想方设法降低能耗,确保完成我区节能降耗目标。我区各镇、各部门、各企业将充分认识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一定会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打好节能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组织开展了对全区9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公开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及时了全区和重点耗能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以及上半年全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我区按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组织开展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各镇、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我区没有淘汰落后产能的职能,也没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和任务,但我区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关闭了黄岗水泥厂。

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区投资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建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建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建议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落实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五、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由于区财政资金十分紧张,我区对区内重点节能项目积极申请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浈江区已把节能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项目,节能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能力的项目倾斜。我区在6月中旬前出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给予支持。

六、切实加强用能管理。我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加强我区公共机构节能监察。

七、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我区突出抓好9家企业节能行动,公告考核结果,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用能管理。

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我区加强对冶金、铸钢、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到底,我区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活动,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指标要在去年基础上降低5%。加强流通服

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九、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我区根据《韶关市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大力实施节能技术的推广。在我区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落实区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

十、完善节能经济政策。我区没有这方面的职能,但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省、市有关节能各项政策。

十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8月组织了对广东东明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灯、韶关市金三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烘干设备节能情况、韶关市锦德峰实业有限公司的节能非晶合金变压器项目、韶关市金微厨具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节能减排燃烧器等企业有关项目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检查。区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专项督察,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减排设施不正常运行及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彻底清理对高耗能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电价优惠政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浈江区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对韶冶、韶铸等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区发改局、经信局、建设局开展对浈江区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发挥职工监督作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我区举办了“全国节能周”宣传活动,7月组织企业进行节能学习和培训。这些活动、学习和培训,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在重要栏目、重要时段、重要版面跟踪报道各地区落实本通知要求采取的行动,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十四、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我区于9月制定了《浈江区节能预警调控》,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浈江区如今年第四季度完成目标有困难,将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浈江区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人民政府对浈江区节能减排负总责,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区发展改革委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指导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区经信局做好节能的协调推动工作,区建设局做好减排的协调推动工作,区统计局要加强能源监测和统计。区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的督促检查,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三、“十一五”节能预计完成情况

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进度

浈江区单位gdp能耗为1.2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024%,下降8.50%,下降4.81%,下降4.93%,至我区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进度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06.02%,超额完成四年计划进度26.02个百分点。我区单位gdp能耗为1.021吨标煤/万元,预计能完成能耗下降0.99%目标,即我区单位gdp能耗为1.082吨标煤/万元,也能完成“十一五”规划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四、下半年拟采取的节能措施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对重点产业的单位能耗限额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有关规定,对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逾期不治理或达不到治理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区经信局和发改局提出意见,区政府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或依法予以关闭。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区重点监控的9家重点耗能企业(即中金岭南、活力股份、市自来水公司、力拓民爆、市烟叶复烤、水玻璃厂、浪奇、华兴水泥、韶铸)严格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机构,认真贯彻国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发挥节能主体作用,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加强节能基础管理,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完善用能节能制度,编制节能规划,制定节能目标,层层分解和考核。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万元的企业要定期向区发改局、经信局、统计局报告能源利用情况。区经信局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规划、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设计、施工使用各环节的节能,新建住宅和公共建设在设计和建造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优先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提高保温隔热性能,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动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逐步禁止使用实心页岩砖、水泥砖,推广使用粉煤灰砖、工业废渣制砖和空心砖。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城管、旅游等部门要在公用设施、城市道路照明中增加高效光源的使用比例,限制使用高压汞灯,禁用白炽灯。在宾馆、商厦、

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空调节能技术,引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规划工业园区、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莞韶产业转入园区规划建设成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技术、设备和产品,坚决取缔“五小企业”。对一些规模小、消耗大、污染严重、生产能力低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化工、建材等企业实施差别电价等措施,对已被淘汰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或予以关闭,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积极解决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生活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茶叶等特色产业,提高工业附加值率,确保经济总量提高,资源消耗下降。

三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节能资金投入,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自主创新,开展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节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要加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发展节能服务产业,采取节能专项资金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节能中介机构开展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节能降耗领域,多渠道争取节能资金扶持。水泥厂要把污染物排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各乡镇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良宽松的环境,以便吸引更多节能资金注入;积极推动和引进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加大能耗技改力度。

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处坠落伤; 规范化救治;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使伤员尽快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为院内救治打好基础[1]。高处坠落伤的特点为患者病情重,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因此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抢救。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和院前和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9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中,男86例,女10例。年龄3~70岁,平均39岁。其中意外事故88例,自杀6例,其他2例。坠落高度

2 规范化的救治方法

2.1 快速的急救反应能力 急诊人员在接听急救电话时,问清楚出事地点、大致伤情、受伤人数、联系电话、附近有无标志性的建筑等并做好记录,白天在3 min内出诊,晚上在5 min内出诊,尽可能的在最短时间到达出事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使患者脱离危险环境,迅速检查病员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肢体活动等情况,并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

2.2 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检查的同时,常规用静脉留置针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对呼吸弱或无呼吸的患者用便携式呼吸机控制呼吸。常规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根据四肢骨折情况给予包扎固定。

2.3 转运途中 在转运途中怀疑有颈椎损伤、脊柱骨折的患者,常规安置颈托和头部固定器,用脊柱固定板搬运,主要目的是防止由于路途颠簸导致的继发性损伤。医护人员在患者身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上急救车后要固定好各种管道,防止扭曲、滑脱、阻塞和受压。注意观察针刺部位有无液体外渗,遵医嘱及时更换静脉液体,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固定好口咽管、气管插管的位置,防止移位和脱管,以保证有效的通气。

2.4 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 利用车载通讯仪器与医院急诊科进行联系,告知患者病情,以便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工作,及时协调相应科室,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保证患者到院时能得到及时检查、及时抢救、及时手术,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来院后行手术治疗及病情危重的病人均直接送ICU监护治疗。

3 结果

9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中,有92例患者均安全回院;死亡4例,其中有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有1例在转运途中死亡,抢救成功率95.83%。

4 讨论

4.1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要求急救人员要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本院急诊科制定有完善的制度职责,发生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在每年的节假日医务科都要联合急诊科对院前急救工作进行演练,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医务人员与出诊司机实行24 h值班制度,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接到急救电话后3~5 min内出诊。科主任与护士长加强对医生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医生到ICU轮转2年方可上岗。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证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本组96例患者中,有3例到达现场已经死亡,除1例因伤势太重,在转运途中应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安全回院进一步得到及时救治。因此快速的反应能力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先决条件。

4.2 重视院前急救 高处坠落伤的现场急救主要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控制出血和骨折固定。医务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及时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通道,对呼吸不畅者,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有效的通气。心跳呼吸停止者,予以心肺复苏;对开放性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进行简单细致的初步检查后,立即给予包扎控制止血;合并脊柱、四肢骨折者做相应固定,用脊柱固定板搬运患者。本组96例患者中除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的外,其余均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有12例给予气管插管后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抢救过程中1例因伤势太重,在转运途中应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安全回院得到及时救治,因此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4.3 了解受伤史 高处坠落伤患者大多数为多发伤,闭合性伤较多且隐蔽,及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应注意尽可能了解患者受伤史[2],快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的判断,并能较为准确地对患者创伤程度做出评估,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快速、有效的救治。

4.4 院前急救人员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院前急救医生是“特种兵”,身肩“医、技、担”的功能,且要履行指挥者的职能。熟练的急救技能,镇静自若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急救成员的积极性及时有效的开展现场急救和伤情处理,不仅可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还可有效的控制死亡率和致残率[3]。本院急诊科在院前急救工作中,以急救医生为组长成立急救小组,医护人员在急救患者过程中,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急救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5 院前急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5.1 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在转运途中急救医生用电话与院内取得联系,报告患者的病情,采取的急救措施,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情况,为院内急救提供可靠信息[4]。便于接诊的相关科室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工作。

4.5.2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高处坠落伤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因此急救医生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处理程序检查诊断治疗,应抓住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问题予以抢救,在现场将危及患者生命的问题处理后,及时将患者转运回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不能在现场为确立诊断而延误抢救时间。

总之,对于高处坠落伤患者,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通过规范化救治,加上急救人员具有的团结协作意识及过硬的专业急救技能,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江基荛,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

[2] 吴婷,杜芳,黄兆伟.浅谈理性追问病史的重要性[J].西南医学,2006,8(2):108.

[3] 陈锋,林才经.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2006,15(5):479-480.

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医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强化内部管理。本文从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推动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医院 财务管理 激励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引入,医疗市场逐步放开,目前已形成竞争激烈的多方办医格局。要想在竞争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依靠科学严谨的经济管理,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

为更好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医院必重视如下方面的管理建设。

一、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

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董事会作为医院的决策中心,主要负责整个医院的财务战略决策和重大资本运营决策:(1)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项目方案;(2)决定设立相应的董事会工作机构和基本管理制度;(3)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收益分配及亏损弥补方案;(4)决定董事会向院长和中层领导授权事项;(5)决定院长和中层领导报酬和支付方式等。

院长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负责医院日常资本运营,重大财务活动决策。院长具有如下职权:(1)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主持医院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2)拟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3)拟订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4)拟订规章制度;(5)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财务负责人;决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决定医院工作人员的聘用、薪酬、奖惩与辞退;(6)审批财务支出,法人财产处置和董事会限定外的大额固定资产的购置确定后报董事长审批执行;(7)根据董事长授权,签署各种合同和协议;签发日常行政、业务等文件。

设立以院长为主的院务委员会,主要成员有:院长、副院长、计财部、医务科、后勤部等负责人,参与院部日常工作决策,严格执行各自职责,并做到互相监督,根据部门特点,以业务为主线建立递进式事前监控体系。在经营一线建立以“防”为主线的全程监控防线,在常规财务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使决策机制能够高效、合理地运行。

二、重视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现代医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利用计算机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为医院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管理及各种信息系统。利用动态信息,对管理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明确部门、个人责任,及时进行纠正,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不断提高财务决策的效率。

三、重视监督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

设置直接受命于医院董事会的监督机构,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能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练好内功,提高业务能力,使其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用战略眼光来构建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才能让医院业务收入得以加速增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兴衰的重要因素。医院应正确引导职工工作动机,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发挥。人类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必须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才能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结合时要注意:

1.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医院文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医院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只有医院文化能真正融入职工个人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医院的目标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加强职工认可的文化建设,可为医院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医院须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团结、敬业、求精、奉献”的文化内涵,在院内树立精神牌,时时刻刻提醒着大家,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象亲人一样关爱病人,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激励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推动力转化成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最后要体现科学性,要做到工作细化,必须系统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职工的需求和工作情况,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

3.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尽量把职工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并建立工作轮换机制赋予具有更大挑战性的工作,以增加职工的新奇感,培养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至于钱财只不过是他的副产品”,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职工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可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医院要良性发展,必须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必须有明确的责、权、利分工,必须有合理的法人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监督体系、激励机制、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根据医院的背景和特色,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医院文化,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出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领导正确的决策下,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围绕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这样才能确保医院取得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医务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2006年6月18日~27日,由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组织的医疗保险考察团一行10人应邀访问了俄罗斯、捷克。期间,分别拜访了全俄保险协会及俄联邦社会保险基金会圣彼得堡分会和捷克经济商会等单位,听取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关于两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管理与运行等情况的介绍。现将简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俄罗斯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一)背景情况

俄罗斯联邦由89个联邦主体组成,包括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10个民族自治区。现有人口1.45亿,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82.95%。主要宗教为东正教。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1%,人均115556卢布(约4444美元),人均月工资6828卢布(约263美元)。

苏联时期实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医疗费用完全由国家统包,个人不负担医疗费用,经费由国家预算全额拨付。尽管那时的医生人数和病床拥有量均占世界前位,但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医疗费用严重匮乏,致使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热情,责任心不强,药品和医疗器材浪费严重。 普通百姓到医院就诊要长时间排队等候,有疗效的高质量药品不足或根本没有。

(二)改革情况

现行俄罗斯医疗保障制度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其主要法律依据是1991年6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和1996年国家杜马通过的居民强制性医疗保险法。

基本原则:1、强制和自愿医疗保险缴费成为医疗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2、职工的强制医疗保险缴费由企业承担,而非就业人员和预算范围内从业人员的强制医疗保险费由预算拨款支付;3、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规定免费医疗服务的数量和条件,各地依据政府批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本纲要和当地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纲要具体执行;4、医疗保险业务经办由非国有的保险公司承担;5、除了强制医疗保险之外,可以通过企业额外缴费和公民个人缴费实行自愿医疗保险。

设立基金:根据《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设立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目的是保证俄罗斯公民享有同等的医疗和药品帮助的条件,保障公民享受免费医疗帮助。基金分为两类:1、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主要作用是以对地区基金拨付补助的形式,对俄罗斯各地区强制医疗保险纲要拨款的条件进行平衡。在近几年联邦基金的支出中,85%左右都是用于对地区基金的补助。2、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其主要作用是从财力上保证各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基金来源:1、企业、组织等投保单位缴纳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费率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3.6%,其中0.2%上缴联邦基金,3.4%上缴地方基金。被保险者本人缴纳工资额的1.8%。2、国家预算拨款。主要用于为儿童、没有缴费能力的成年公民、退休金领取者和财政预算范围内就业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3、从事个体劳动和私人经济活动的公民缴纳的强制医疗保险费。

交纳办法:1、以雇主身份出现的各类缴款人,每月交纳一次,即在领取发放工资时交纳;2、各类从事经营活动的公民,根据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期限,并按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基数交纳;3、农户、农场、北方少数民族的家族公社,每年交纳一次;4、按合同雇用其他公民的自然人,每月5日前交纳上个月的缴款;5、政权执行机关在每月的25日之前,按不少于有关预算中规定用于该项目的季度资金总额的1/3,拨付用于无工作居民的强制医疗保险的缴款。6、残疾人、退休者创建的企业和组织或残疾人、退休者人数超过50%的企业和组织可免缴强制医疗保险金。

管理体制: 1、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俄罗斯从改革开始就保留了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的职能是:履行监督职能,负责制定和实施诸多有针对性的政府纲要。2、医疗保险公司。履行承保人的职能,是不受医疗保健管理机关和医疗机构支配的独立经营主体。与作为投保人的企业和国家管理机关签订医疗保险合同,有权选择能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并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可以代表受保人利益对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3、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俄政府原计划在1992-1993年间完成向医疗保险制度的过渡。由于在地方受阻和医疗保险公司发展缓慢且不平衡,被拖延下来。为了推动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1993年4月通过了《关于建立联邦和地方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规定》。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和其分支机构被授权不仅可以同医疗保险公司签订医疗保险合同,而且自己也可以履行承保人的职能,并且在其业务活动中免征收入税,而保险公司却没有这一优惠。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并监督和管理医疗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业务活动。

医疗待遇:俄罗斯在总体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免费医疗保健政策,其医疗保险服务范围涵盖了绝大多数常见病的基本药品、诊疗和住院费用。每个参保人在本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看病时,只需出示医疗保险卡或告诉其卡号,除个人自付部分药费外,其他医疗费由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结算。此外,政府还鼓励高收入阶层加入自愿性的补充医疗保险,享受强制医疗保险之外更好的药品和诊疗服务,价格随行就市。

(三)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使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社会低收入群体有了基本医疗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矛盾,与预期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资金不足,其预算中有近15亿美元的缺口。一方面,雇主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少缴保险费,通过“红包”来发工资,降低缴费基数;地方财政往往因为没钱不缴或少缴医疗保险费,据俄联邦统计委员会资料显示,国家预算为非就业居民缴纳的强制医疗保险费只占企业缴费的31%,而其人口数量却是就业人口的108%。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和诸多流程上存在缺陷,无论承保人、医疗机构,还是医生都没有更有效率地利用资金的动力,浪费现象、基金被挪用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多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如在国家医疗保健管理机关和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之间,没有明确划分职能和授权,在医疗保险基金会和保险公司之间以及联邦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顺,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改革效果不明显,医疗服务质量和普及程度没有改善。医院看病仍需排队。医院的诊断设备和医疗设备不足。医疗保险系统向病人提供的免费药品逐年减少。如果病人需要作大手术,或进行昂贵的长期治疗,就不能指望强制医疗保险了。

二、捷克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捷克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独立(原与斯洛伐克联合),现有人口1020万,90%以上为捷克族,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主要宗教为天主教。全国现有13个州、76个县,首都布拉格为直辖市,平均工资为19000克朗(约826美元)/月,最低工资为8000克朗(约348美元)/月。

1991年以前,也是实行福利模式的全民医疗保健制度。这种体制耗费国家大量预算资金,在转型后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继续维持。在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下,开始构建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由于先前已经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因此,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成为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的改革。

1991年捷克通过医疗保险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原由国家全额拨付医疗经费改为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面共同承担。全民医疗保险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每个公民必须参加强制性医疗保险,筹资比例为工资收入的13.5%。其中,雇主缴费为9%,雇员为4.5%。领取养老金者、未成年子女、大中小学生、军人、失业者等,由国家支付医疗保险金。

捷克的医疗保险政策也比较宽松,就医便利,个人负担较轻。实行家庭医生制度,居民可自由选择家庭医生,并形成了由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组成的医疗服务网络。药品价格由各方代表谈判确定,药品按分类总有一种属于免费,其他加收一定费用。参保人员就医除药品、牙科、特殊手术等个人需自付一定费用外,个人几乎不用再付钱。因此,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国民年人均就医14次,有的地区高达20次,是欧盟国家平均次数的一倍。医保基金每年支出50亿美元,其中药品费用占四分之一,据估计约有2.5亿美元的药品被白白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捷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个人门诊医药费负担比例,对OTC药品及牙科费用等不予报销。控制医疗机构的总量及床位总数,减少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数量,以降低服务成本。降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贴,逐步实现不再给保险公司、医疗机构资助等。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2004年规定每个公民每年需交纳2000克朗(约87美元)作为医疗福利基金,在生病时可以享受有关药品费、处方费、门诊费及住院费用等各项医疗开支的政府补贴。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社会救济人员可以申请该基金的返还。

根据国家医疗保险法,捷克现有9家医疗保险公司具体经办医疗保险业务,其中最大的一家参保人数占60%。保险公司与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签定协议,按有关规定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标准由政府、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等各方代表共同商定。2004年加入欧盟后,又成立了国外医疗保险中心,按照欧盟有关法律,代表9家医疗保险公司负责其参保人在欧盟其他国家发生的医疗费用赔付,同时,开展相关业务咨询。

三、两国医疗保险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俄罗斯、捷克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相同的背景和相拟的政策措施,都在艰难地履行着全民医疗保健的历史承诺。研究和借鉴这些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在下一步的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中少走弯路。

(一)低水平起步,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的福利刚性特点告诫我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很难再降下来,俄罗斯、捷克的历史经验再一次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改革前两国已经实行了免费医疗制度,改革后,虽然在筹资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重大变革,但在医疗待遇上仍然延续着近乎免费的政策。这种较高的福利待遇允诺,使得人们节约意识谈薄,依赖思想严重,浪费现象普遍,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加重了两国政府经济负担。2006年,俄罗斯联邦预算卫生经费高达1310亿卢布(约5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83%。捷克医疗保险基金连年超支,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国家对医疗保险的投入年均增长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与国家、单位、个人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可能太理想化。但同时,应确实体现基本保障的原则,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俄罗斯、捷克对医疗保险最基本药品和基本诊疗、手术等实行免费,使得穷人生病也能看得起、治得了,值得我们借鉴。有条件的人,在基本保障之外,可以通过个人自付一定费用或参加补充性医疗保险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目前,在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以渐进方式,加快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医疗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险应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虽然实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但时间不能太长。俄罗斯、捷克先后于1991年通过强制性医疗保险法,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就实行了全民医疗保险。只要是本国公民,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既使是外国公民,只要在当地工作或学习、按规定交纳医疗保险费后,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医疗保险待遇。东欧剧变后,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最艰难的时候,两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全民医疗保险不能不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首先从城镇职工公费、劳保医疗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度适用范围从国有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了农民工,较好地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从总体来说,覆盖面还比较窄,在制度覆盖范围内还有不少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因为缺乏缴费能力难以参加医疗保险;在制度覆盖范围外,还有相当多的城镇非就业人口没有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要坚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抓紧研究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民意、适合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方式,争取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三)明确政府责任,抓紧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财政支持机制

建立和实施医疗保障制度,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是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之一,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俄罗斯、捷克两国政府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学生、儿童等,通过财政预算拨款,由政府帮助其缴费参保,保障了这些人员医疗保障权益的落实,促进了社会安定。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也非常需要建立积极的财政支持机制。特别是对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政府应当承担历史责任,帮助解决参保资金,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医疗保险统一管理;对社会低保人员、老年人、学生儿童等缺乏缴费能力的人群,国家应当建立财政支持机制,积极引导或帮助其参保,使他们也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身心健康,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加快立法,促进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俄罗斯、捷克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都是立法先行,有力地保障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实施。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至今已经8个年头了,在制度安排上,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在工作推动中,也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对经过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监督与协调机制,通过相关法律体系的支撑,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实行,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考察团团长:曹霞

成员:潘忠弟 易洪深 吕兴元 叶齐招 沈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