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关键词:问题解决 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灵活应用
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制定正确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思考、总结和教师的讲解等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运用的。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最多,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分析、推断等学习数学知识。但是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不只针对数学问题,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可有效地针对学生存在的难题进行解决。针对高中地理的有关知识和具体应用,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讨论,进而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有利于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自主地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地理知识方面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无论关于什么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高考压力下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对以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将学生没有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重新讲解。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学生的学习误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容易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因为面临高考的压力,存在着死记硬背、只记重点等问题,难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将地理知识引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中应该如何运用。
1. 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行的环境。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我国很多高中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并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积极、轻松并且快乐地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将原本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
在讲解自然灾害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同学畅所欲言,说出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对其中的人为因素赢进行怎样的改正才能尽量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2.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的补充、延伸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成长,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时候,可以联系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程度,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再让同学讨论我国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布局以及对各区域发展的影响。
3.将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具体案例。知识源于生活。将地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具体案例,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不再只是为了高考而进行的被动的学习。让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讲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时候可以将本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排放等,提出解决和改善环境的方法,进而得出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
4.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时候要掌握具体的进度,并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在问题误区中走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自信,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
在讲解气候类型的时候可以对所在地区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等讲解清楚,对造成该地区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析清楚,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不会造成学习误区。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对地理教学不足之处的有效补充,通过学生主动地思考、讨论、总结以及教师的补充和讲解,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颖.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新课程(教研). 2010(0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合作探究
有效教学是学生以最优形态获取最大知识价值的一种过程,是教师以先进、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体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形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深度感召下,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身教学行为、方式及结果的有效性,必须以各种卓有成效的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向,让学生由知之变为乐之。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泛等特点。针对高中地理中繁杂的知识点,我们不仅要以理科思维进行透彻分析,还要以文科思维进行融会贯通;我们不仅要以现实情境为教学基础,还要以信息技术为内容展现,更要以合作探究为挖掘根本。
一、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生活与地理知识融为一体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就要充分挖掘和探究高中地理知识的本质规律。高中地理是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一种反应,是对现实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等的一种解说。所以,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侧重于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来进行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以生活中事实材料的归纳总结来推导地理知识的规律,以生活现象挖掘地理知识的规律及成因,以生产生活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脉络,以生活中各种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等补充和丰富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周围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要以国家经济及环境的具体发展详情为热点,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以此达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同步发展。
二、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形式,将技术与地理知识相互整合
地理知识的学习,必然离不开一些实际位置、城市、交通、湖泊等一些实际性事物。掌握好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与规律,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视角下,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力量突破课本教材的局限,以信息技术资源的广泛与厚实拓展高中地理的教学范围,以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为高中地理教学做铺垫、做陈设,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生动的短片下感知地球上的沧海桑田,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具体展现中领略山川面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形象动态的折射中参悟社会风貌。例如,在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搜索有关荒漠化资源,进而向学生展示更多关于荒漠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亲自观看中感知荒漠化的严峻形势,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地球环境恶化的严重局面,以此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自然之情。
三、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将思维与地理知识共同开发
达成高效的教学效益,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更要以学生主体为基础。以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自我建构为教学主导是对新课程理念号召的一种响应,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突破与解放。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深厚内涵,鼓励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形式斩断地理知识的纵横交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讨、共同发展进步。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勉互励中健全人格、深化意识,让学生的文化知识、品质素养能够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入培养。
总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建立在现实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还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不但要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规律,还要发掘学生主体的内在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一、提高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学习
高中地理学科是我们在对地理学科的基础认识上加以了解,继续深入的阶段,它主要由面到点逐步教授对于地球环境到现代经济发展环境的延伸变化。在教师教授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地图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如何从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地图与课文的结合都不懂得怎样去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使学生在对地理知识的空间信息传递上,系统化地有效归纳学习零星的地理知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图形轮廓、形状观察上加以引导,寻找其好记明显的特征、再根据所观察到的形状特征让学生把图形记住。其次,让学生对其形状特征加深印象,读出所观察到图形的特征重点,并牢记,这些关键的地方往往就能成为所分析图形的“切入点”。再次,以某些相似的图形结合,如:“折线图、圆柱图、让学生对图形的相似性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出比较,总结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掌握类似图形的辨别方法及理解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学习绘制地图及有关简图,如:海陆分布图、自然分布图、地理成因图、统计图等。学生也能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对地图的了解,有效提高绘图的基本技能。只有学生懂得了怎样使用地图,才能更好地对地理的分析,让地图发挥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地图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同时又能牢固地记在脑海中。
二、情境教学与地图教学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只有有效利用情境的融入,结合地图的讲解,学生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地理知识。地理的任何一幅地图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地图的绘制都是通过对环境的明显特征抽象概括地描绘出来,它十分鲜明地突出了地形的结构与凹凸有致的地理环境,以呈阶梯状的模式点明了其特点、特征。如:山河分布示意图,它就是以呈阶梯状的形式,明确地突出了山川河流的分布,及其陆地高矮等特点,也从中标注了河流的流向等特征。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地图的运用是离不开的,教师利用地图结合课文的方式,形象地说明其地理环境,在重点处加以标注,学生则能更轻松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讲解中国地形时,教师用挂图及课本的插图紧密配合,可以从材料中指出中国地形的多种特点,像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先从教学挂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地理环境及其名称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和注释,对其特征做出总结,像“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我们如果在那里生存会怎样”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带动学生融入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感悟新知,再由点到面的讲解中国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原有的知识展开延伸,得以扩展。这样学生就能愉悦、轻松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敏锐地观察地理环境的位置,对其一目了然,而且能从中更好地掌握并汲取地理知识。综上所述,要想教好高中地理知识,只有利用情境及地图相结合,让学生对高中地理、地图有一个清晰明确地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对教材进行延伸,令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
作者:胡金华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合作;兴趣;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明了,对比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核心是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至此,本文就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将地理比较法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所要注意的问题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1.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中地理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较强的自然学科。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就要全面地对地理概念进行总结整合,有效地引入地理比较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介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的多样性,地理比较法也十分多样化,包括类比法、借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横比法和综合比较法六大类。这几种比较法可以很好地将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各种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中的数据统计比例如表所示。而多样性的地理比较方法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与区别性很好表示出来,并在日常教学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强调。将生活中的实例更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地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现象。同时,这种引入多素材、多资源的对比教学方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即使地理比较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地理比较法时就要灵活地结合其他地理逻辑方法,增加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和水循环”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书本知识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进行讲解。然后引入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而让学生总结洋流对渔场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地理比较方法,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四大渔场的地理所在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的地理位置分别在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这种比较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再现这几大渔场的共性,进而总结出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得出洋流对海洋产业的影响规律。但是,仅仅借助比较法将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还不能全面地再现其规律。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再现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环境。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知道,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有自己的判断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教学互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时,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时,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比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程度。但是,很多城市的学生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不强。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城市生活,对于水资源及土地环境的泛滥砍伐意识不够强烈。而农村的孩子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更强。因为当前农村很多地区存在乱砍、土地资源荒废、河流污染的现象,对农畜牧及人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数据图表直观地将环境破坏前后的影响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认知水平均衡。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3.总结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引入地理比较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设计推广;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