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校园论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校园论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表面意思就可以清楚地知悉,所谓数字化学校就是将一些有用的网络信息作为支撑,采取各种计算机技术进行教育、探索、管理控制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以强大的计算机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借助其构造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空间,并努力完成对校园里各种信息的实时控制的任务。可以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是整个国内教育界的一项重大飞跃,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校园建设形式的束缚,而且最近社会各界对数字校园的关注度得到极大提升。然而,设计观念、具体技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依旧需要艰辛努力的摸索。考虑到国内电脑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同时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又十分匮乏,尤其是对于教育界来讲,此类技术型人才就更少了。因此,我国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能力还不算很高,加上手段过于单一、建设体系不够系统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另外,不少教育机构耗用了大笔资金用于教育培训及相关教育设备的购入,却没有重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换言之,他们没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合理地运用到教育建设当中,也没有打破常规、单调的教育方式的钳制,而这也是当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技术在构建数字校园时的应用渠道

我们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构筑,根本上就是为了把更丰富、更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进而令校园教育变得更具色彩,也更有成效。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通常是经由网络空间及设施手段等。举例说明,学校的教务处能依靠教务管理系统管理和控制任何学校人员的个人信息,学子能够通过缴费平台上缴有关费用,也能够借助课程系统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等,这些具体活动都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校园的精神理念,教师和同学经由普通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数字化校园技术的使用,这就令计算机技术日益深入到了校园中的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中。

2.1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我们已经有所了解,老师、学生使用的均为非常简单、操作便捷的数字化校园技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老师们和同学们不仅能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平台共享某些信息,也能够完成畅通的交流沟通。例如,学生通过网络介质提出疑问、发表留言和个人看法等可以让老师确切地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然后对学生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迎难而上、自主独立的精神。由此,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应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提升教育水平、教学效率。

2.2管理师生方面的实际应用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加上校园当中的群体基数不小,因此,相关技术可以推动校园管理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校园,使其深入人心。采取电脑技术可以在互联网当中网罗众多的信息,令校园管理空间进一步扩大,并进行转移,这样的话有助于加强不同层级间人员的互相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领导的办事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师生把自己的心声传递给上级领导,一方面有利于校园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校园中基础设备建设的应用

3.1综合网络线路分布需求

首先,整体上最好考虑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需要方便管理与维护;其次,在基础设备的建设环节,一切布线均需满足标准配线系统及统一信息插座的要求,既有助于连接不畅通的线路设备,也方便以后的网络扩建;对电缆线、配线架、插头接孔等的统一部署可以更好地保障日后的网络扩展需求;另外,进行分步式的规划性建设、留出充足的主干链路及网络节点等都对日后新需求的调整、网络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网络管理中心的具体要求

考虑实际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网络控制中心非常关键。一般来说,核心控制机房必须要能满足二十千伏以上的稳定电压,还要求能够全天供电,同时确保对主要交换设备及存储器四个小时或更长的延迟。对于交换机房来说,单进单出的UPS供电系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任何交换机房均要具备防雷系统。

3.3应用支撑体系构筑

技术应用支持体系当中,特别注重协同配合的工作理念以及统一控制下的业务环境、业务门户,以此组成一个高效的应用机制,并用以统计和剖析各种决策信息,目的是为了构筑功能更加全面、配合协作更为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进而达到数据共享、业务流程及思路清晰,它共包括以下三个模块:一,常规的应用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针对WEB、FTP等各种基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网络控制体系。此模块主要包括监视、诊断、报表和计费四个系统。三,电子身份认证体系。顾名思义,其是用于识别网络资源使用者身份的唯一渠道,校园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每个个体设置为某个固定的身份,用户能够使用为自身设定好的身份进行相关验证后访问系统资源。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必须保证所有用户电子身份的有效性、唯一性。例如,学校通过网上采集用户指纹、照片等个人信息,办理校园一卡通、电子产品等,就是利用了这一识别技术。

4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3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生活教育理论;美术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体现美术教学的地域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由广大农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创作素材。因此,美术教师要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领学生“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发现美术学习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追求艺术的真谛。

一、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武义县虽只是个小县城,但这里风景优美,古村落星罗棋布,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自然社会,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杂花野草、劳作村民等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和创作题材。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古民居灵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错落,马头墙起起落落,斗拱额枋姿态各异,窗花木雕生动形象,处处都是景,步步可入画(见图1)。农村家庭使用广泛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如蓑衣斗笠、农用风车、竹制簸箕、鱼篓等老物件(见图2),不仅是画面感极强的写生对象,而且带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痕迹,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优秀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此外,当地庙会、大蜡烛、擎台阁等传统民俗文化古朴灿烂,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学生耳濡目染甚至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激荡起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先人质朴的情感、勤劳的作风,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开展美术创作。

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当下生活实践艺术化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会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二、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年级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比重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的大将军》等内容,要求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进行创作。但农村学生的美术学具受家庭条件、物流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于是,教师将彩色橡皮泥换成当地随处可见的小溪石,要求学生以小溪石为主、橡皮泥为辅进行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处不大也无人理睬,却是便于学生观察、想象和造型的课程资源。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调整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获得意想不到的作业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跃跃欲试“点石成金”,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快乐。于是,当地农村学校纷纷推广“小溪石动物”系列造型活动,并把山上的树叶、果实,田里的泥巴、稻草等乡土文化资源做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努力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的校本美术课程(见图3、图4)。

三、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

儿童绘画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之父”“儿童美术教育者”西泽克认为:“儿童不应该在花园里发育,而应在旷野里生长,小孩子像花草一样,他的发育也依照永久不变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气、营养。”由此可见,儿童的美术学习需要自由,需要自然发展,教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表现的机会,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独特感受。

写实性表现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写生绘画练习,提倡学生在观察描绘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励他们基于客观观察加入想象,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象。如学生观察外公休息时的瞬间神态,用简洁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作者以生活为基础,又结合外公的特征进行了大胆想象,使作品表现出儿童线描画稚拙的趣味和怪诞的效果(见图5)。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实性表现的基础,但他们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而是以生活为原型,把积累在脑子里的意象进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写实性表现。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应用论文2000字(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但教学中受学生思维能力、已有基础影响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又相对保守,教学效果一般。在本文中,笔者就引入分层次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践。通过长期分层次教学实践,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得以显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分层次教學以其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特点,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操作,并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在强行灌输知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时候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只有10分钟,到了下一堂课教师又会教新的内容,学生上节课的还没掌握好就要被迫学习新的,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

一、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也是计算机应用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计算机的应用与学习。但是随着现在国家实现高校扩招,学生层次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组建自己的知识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定要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学生更利于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以及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公司要求的问题情景。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多开展各种计算机应用教学活动,定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标准、循序渐进,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步伐。

二、因材施教,分层练习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教学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试着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提高、探索三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提高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基础的层次上更加深入了解计算机,剖析每堂知识点的重难点,能够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探索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创造力,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开发出更多新奇的计算机编程。

打个比方,学生在学习EXCEL时,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进行任务分类。基础类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简单的将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根据降序排序的方式进行排序。让学生先认识、了解排序的公式、快捷键等。学生们都掌握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将已知的学生的学号、姓名、各科成绩以及总分数以名次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同时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工作中,这样的排序学习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便利。紧接着就是探索类的教学,给学生假设一个场景,我们做好编辑之后要将表格给同事或领导观看,但是这位同事或者领导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排序操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让对方查找自己想要的排序方式?

通过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的希望学到的知识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后也可以进一步向探索层次进军。

三、举办课堂竞赛,分层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尝试多举办课堂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只有相互追逐才有学习的劲头。竞赛形式教师可以分为个人竞赛、小组竞赛两种模式,个人竞赛主要是为了考量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小组竞赛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人竞赛中,教师可以将出题的重点压在个人的打字速度、对公式的熟悉情况;小组竞赛可以多设立一些半开放或完全开放的任务,例如电子报刊排版、宣传单的设计、杂志封面等等,让学生既能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认真评价

以前由于并不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就算教师安排的任务学生完成了,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仅是将上交率作为一个平时考勤的参照。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观念,要积极、认真的对待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作品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找出改正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更好的进步空间。另外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问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层次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与步伐,让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同时掌握好基础的知识,让基础好的学生稳扎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探索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己。

作者简介:梁涛(1983--)男,新疆昌吉人,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行业。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等问题,从校园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教师数字化资源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论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59-02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计算机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习、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物质条件的新型教育资源,具有打破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能够使教师教学工作更加便利高效,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也打破了学习的地点与时间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方便。这种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辅助的现象也是时展的主流趋势。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等级为高等教育,更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性与先进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此外,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社会学习、办公以及生活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获取社会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该课程必须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由于提出时间晚,发展时间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且在当前的运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选择网络上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偏重理论讲解,依照教材讲授教学内容,对互联网教学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不深、运用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将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加之学校极少组织计算机课程教师进修学习,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与现阶段数字化教学要求脱节。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受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只有凸显实践性、操作性,才能有助于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教材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环节欠缺,而且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发展要求有所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虽可缓解这一现象,但是由于教师限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权利,处于被动位置。结果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也应涵盖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仍沿用传统方式,仍以试卷考试成绩为评分依据,偏重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概念的掌握,没有对数字化教学方面进行考核,因而不能有效检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使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发挥教学辅助的重要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学识以及技能,联合其他专业教师开发适宜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學资源,并以校园网为平台,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校园网是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园学习和校园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包含学生课程表、个人成绩、网络课程、自主选课、学校公告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获取学校最新动态,这样不仅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还为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提供了平台。以“学习通”校园网为例,学生在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时,可通过“学习通”软件自主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心仪的教师;教师也可利用班级群聊,作业通知与考试时间通知,以节省信息传达时间;期末考试教师可在线测试,将线上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等等。校园网的这些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二)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范围,丰富数字化教学内容。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不强且范围受限的问题,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引入更为丰富、全面、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不应局限在传统教学内容的范围。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涵盖重要教学知识点、更有趣味性、更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影、视、音三大种类,通过利用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图片以及音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插入超链接操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建立视频链接或者音乐链接时,就可以将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进来。以制作《红楼梦》课件为例,将红楼梦影视经典片段加入文件中,课堂示范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及应用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进修,引导其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丰富、跨时空的特点,明确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发挥的巨大价值,如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在线教学等价值,结合课程充分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

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外出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考察培训,如组织教师前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较为成功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跟随被考察学校教师进入课堂听课学习,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课堂记录,以提升自身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采用适合数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知识内容为范围,授课方式为班级集中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打破教材和班级集中教学的局限,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就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模式。除利用校园网平台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在学生学习的每台计算机安装控制软件,以教师计算机为主机,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锁定学生计算机,教師示范时,学生的电脑显示内容与教师动作同步。其次,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布置限时课堂作业,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教学设备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学价值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流畅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失误情况出现,因此应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

(五)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以试卷理论成绩为主,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应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为主的评分机制,以实践应用成绩为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数字化评分系统的应用为例,教师在“学习通”或者校园网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查试卷,题目类型参考计算机二级考试,有选择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将学生的线上成绩按照80%的比例算入期末总成绩。

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04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熊频(1977-),女,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校园、校园一卡通、教育信息化;刘志纯(1991-),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数字化校园,始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1990)发起并主持的名为“信息化校园”(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的大型科研项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校纷纷在校园内建设局域网。随着CERNET的建成和全面开通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虚拟大学。显然,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内涵上却要丰富得多,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又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CiteSpace是一种模拟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某些领域的判断、决策、预测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CiteSpace可以在识别突现词和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这些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聚类,这为我们准确快速地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够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3]。

本研究在具体运用CiteSpace时,采用了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分析等策略,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手段。文献的被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影响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通过引文分析,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找出高被引文献,也就是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就可以探索学科演进的关键路径,揭示学科发展的背景,挖掘学科演进的动力。文献的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的共被引频次,该频次越高,表明文章间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可将期刊、文献、作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共被引网络简化为较少的若干聚类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研究学科演进的结构和特点。聚类分析是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根据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聚类,使文献间的亲疏关系得以明晰化。

3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digital campus”、“campus computing”等为组合关键词,在CNKI、CSSCI、Web of Science(SCI、SSCI和A&HCI)3个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并绘制了近5年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趋势图(图1):从2007-2012年间,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不断热化。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关键词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对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可视化,总结我国当前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热点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首先国内更多采用“数字化校园”的表达,部分采用“数字校园”的表达。其次,2008年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环境的建设:从无线网络的覆盖到基于J2ee和Webgis等的平台建设,主要着眼于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同时,由于对概念的提出和设计,这一时期的论文主要旨在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到2010年,学者们引进了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数字化校园在逐步走向应用和融合阶段,重点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推动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和广域性的数字化社会的对接。

4数字化校园研究聚类

对论文形成的网络进行自动聚类,共出现了13个聚类(见图3),当用sigma指数来衡量这些聚类的时候,选取其中sigma指数最高的7个聚落(如表2)。可以发现,除了数字化校园(Digital Campus)以外,其他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关键词,如网格(Grid)、负载平衡(Load Balance)、数据挖掘(Data Min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这六个关键词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可见,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前沿主要是在新型计算模式的引领下,为校园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一种承载形式——校园卡(Campus Card),也有着较高的sigma指数,受到关注。

同时,sigma值较小的聚类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等,这些关键词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对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技术的应用,而逐步转移向网络边界、平台支持等方面发展。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更好地运作平台,而不是如何去搭建新平台。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初步成型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相对于技术层面的研究,人文理论的研究在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就极少见到,其中人事系统(Personnel System)为关键词的聚类虽然不大,但是明显独立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和数字校园为中心组成的网络之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同时,在传统的以“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为中心构成的网络结构中,也看到了一些中心度不高的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维护、数据挖掘等方面。这些都是数字化校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点。网络的复杂性与数据的特殊性使得数据安全尤为重要。同时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将有效地发掘和延伸数字校园的功用。

5数字化校园研究趋势

5.1以校园实际需求为导向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等。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4]。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校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2以常规化应用为诉求

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来做。建立系统建设和推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推进机制变革。

5.3以发展特色、探索新应用为导向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着眼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特色化和新应用。最近兴起的许多新技术都可以和数字化校园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对课堂的拓展,以及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对数字化校园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对于技术的实现和应用的拓展却仍在继续。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概念,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立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

[2]刘菁,董菁,韩骏.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移动学习演进与前沿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3]白书弟,王玉.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

[4]苏文生.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

[5]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6]张敬涛,丁新.美国、香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与支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