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研究意义 现状分析 现存问题 解决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也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这说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观念基本是一致的。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幼小衔接课程。

2.存在小学化的倾向。

3.存在单向化的倾向。

4.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方面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

5.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6.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性。

(二)原因分析

1.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2.缺乏总结和提升。

3.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4.幼小之间缺乏沟通。

三、如何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应该做的

1.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幼儿园生活结束了,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羡慕红领巾,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强烈愿望。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作为家长,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大大增强,入学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家长要耐心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并帮他解决;带他回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和勇气。

(二)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做的

1.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宗旨

一方面,幼儿园要注重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科学与知识而忽略幼儿情感态度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园长必须牢记:幼儿园是“培养人”的场所,而不是“利润”机构。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组织活动要以游戏为主,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小学与幼儿园要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使幼儿身心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幼儿园大班可以通过组织多种主题活动,使儿童熟悉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情况。

另一方面,小学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 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多关注儿童的生活,给予儿童必要的帮助与照顾。

最后,幼儿园和小学定期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二年级教师教育经验座谈会。通过双方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3.重视课程的设计

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衔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性。

(2)互动性。

(3)发展性。

(4)丰富性。

(5)连续性。

4.优化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专业素养入手,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尤其是幼小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完善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另外,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方对彼此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5.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幼小衔接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无法发挥教育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有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四、总结

想要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首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效性

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是衔接前一阶段发展而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的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现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存在着明显差异。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

所以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情感上入手,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信心、观察力和独立性,逐步使幼儿在体力、智力等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幼儿在接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在教育、生活、管理、教学、规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学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在教学方面主要以游戏和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玩中学会知识,而小学主要以课本、板书等主要形式进行口述上教学。

(2)教育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主要是从保教两方面相结合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以直接体验为主的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而小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3)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在幼儿园里主要是靠老师、家长的教育、帮助和提醒中进行的,主要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观小学他们就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学习生活活动、自由活动、集中活动中度过的,相反小学就比幼儿园要来的严肃多了,集体生活、生活节奏上都要来的快。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认清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存在的差异同时,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我们应全面的安排好幼儿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真正切实有效的做好衔接工作。

(1)首先,我们应该锻炼好幼儿的身体,发展技能,逐步增强幼儿的体力。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体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由活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增加幼儿的体力,保证他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有更好的体力去学习。

(2)其次,要从终身的教育来看幼小衔接,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思、自我约束能力,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幼儿的实际交往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分享、协商和合作,比如我们要求大班的幼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玩玩具好后要归位等等,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最好的。

(3)第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本身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需要,因此,对于幼儿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能力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对大班的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幼儿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所以切实有效的做好幼小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

在集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读写做好准备,克服一些不良现象,在集体生活中让幼儿遵守有关的规则,学会认真倾听,做出应答,培养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等。

(5)最后,认真做好家长工作。

有不少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性质了解不深,总认为孩子上学就应该学习汉语,拼音、识字、运算,这就导致了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多和家长沟通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我们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识。

解决好幼小衔接的问题,是幼小双方的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幼小衔接工作的能更好的开展。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保证了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

实践证明,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做好家长工作,努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幼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 - 早期教育 - 2000(5)

[2]期刊论文 《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1(4)

[3]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3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稿件编号:201501060001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通讯作者: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E-mail:lmycherry@126.com

[摘 要] 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分别从北京市和邯郸市选取两所公办幼儿园,以大班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活动;男孩家长的参与度没有女孩家长高;地区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的参与有所影响。

[

关键词 ]家长参与; 幼小衔接; 家庭活动; 学校活动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牵涉两个学段、事关学制的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一直备受各方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申要“抓好幼小衔接”工作。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幼小衔接是否顺利,良好的衔接过程甚至可以使儿童拥有较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并与其今后的学业和社会成就相关。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入学适应不良与低成就、辍学率相关,而早期学业上的失败会对儿童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作为第一次过渡经历,儿童的幼小衔接经验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导航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研究中,幼小衔接指儿童从在幼儿园接受基于游戏的学习环境,过渡到在小学接受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儿童的身份、学习地点、心理、认知、日常作息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儿童要面临来自认知和心理的种种困难。除了课程上的巨大差异,在幼儿园,大班儿童是环境中年龄最大的群体,对周围环境也相对适应;在小学,他们是校园里年龄最小的群体,周围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此外,还有班容量的变化、师生比例的变化、作息时间的改变等,也是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家长参与是一个随着研究深入不断拓展的概念,国外学者最初使用的是parental involvement,但现在更倾向于使用parental engagement。两者比较而言,parental involvement强调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由幼儿园和教师主导,家长参与是为了达成幼儿园和教师的教学和活动目的;parental engagement则以家长为中心,幼儿园和教师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家长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这一术语本身的变迁可以发现家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家长参与更多还是parental involvement。已有研究针对家长参与的内涵和维度有不少讨论,比较经典的是爱泼斯坦(Epstein Joyce L.)的建议,她将家长参与划分为六个维度:家庭教养( Parenting),家长为儿童提供的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家庭环境;家校交流( Communicating),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志愿工作(Volunteering),主要指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例如家长学堂或家长中心;家庭学习( Learning at Home),指家长参与儿童的家庭作业等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决策决定(Decision Making),家长参与学校有关课程制定和活动决策方面的活动,培养家长的领导力;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the Community),指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和家庭活动,并为家长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虽然爱泼斯坦的分类很全面,但其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学校和社会的基础上的,某些维度并不适用于中国。基于中国国情,何瑞珠将家长参与分为四类:家庭讨论、家庭监护、学校交流和学校参与。前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后两种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指发生在家中的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家长参与实践行为,如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与孩子交流学校发生的事情,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等,具体包括家长介入、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作业参与等。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指需要父母与学校发生互动的参与实践行为,如参加家长会、志愿到学校服务等,具体包括家校会议、学校参与。已有调查发现,中国家长一般都倾向于参与家庭活动,注重在家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参与,而不太愿意参加学校活动。香港学者在综合了以上两种划分方式后,通过访谈总结出家长参与的六个维度:家长指导( Parent Instruction),指家长对儿童的直接指导,以促进儿童照顾自己的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家长讨论( Parent Discussion),指家长与儿童谈论一些有关小学的事情,例如教师和课程时间表;语言和认知活动(Language and Cognitive Activities),指家长参与儿童在家的学习活动,例如给儿童读故事书、陪儿童下棋等;家庭作业( Homework Involvement),指家长监督并帮助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家校会议(Home-school Conferencing),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参与(School Involvement),指家长作为志愿者或管理者参与学校事务。其中,家长指导、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庭作业属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家校会议和学校参与属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自我效能感、家长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等。

在众多影响儿童幼小衔接的因素中,父母参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长参与通过日常活动、学校活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制约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参与到儿童的认知活动和家庭作业中,那么儿童就倾向于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而家长除了可以在家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外,还可以在幼儿园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经常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家长会谈、给家长寄信、打电话、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有家长的参与。本研究试图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一线和三线城市的幼儿园家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和河北邯郸市两个城市来做比较。北京市是我国一线城市,邯郸市是我国三线城市,两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同时,北京作为六朝古都,邯郸作为燕赵古都,均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对比两地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很有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北京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6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83.16%,其中有效问卷155份;在邯郸市同样选择了两所公办幼儿园,共4个大班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120份,回收率78.43%,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家长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的问卷主要参考了香港学者刘怡虹修订的《中国学前家长参与量表》。根据前测,本研究对原来的问卷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分析。问卷的修订包括项目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在项目分析中,首先通过t检验分析法,将P>0.05和决断值小于3.000的题目予以删除;其次,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将量表中各题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小于0.40或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题目删除;再次,本研究总量表的а系数为0.866,题项删除后а系数反而增加的题项有3道,均予以删除。最后,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共删除6道题。

在结构效度分析中,总共进行了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删除l道题。然后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得到四个因素。各因素具体题目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根据最后的结果,我们采用了修订后的家长参与行为量表,共17道题目。

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四个维度:幼小衔接活动、家长讨论、语言和认知活动、家园合作。幼小衔接活动主要指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入学准备活动,以及家长与儿童共同进行的帮助儿童做好衔接的活动,例如参加小学的宣讲会;家长讨论主要指家长在家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小学经历,帮助儿童提前了解小学环境,例如与儿童讨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语言和认知活动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些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认知的活动,例如教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字;家园合作主要指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幼小衔接活动和家园合作较为侧重家长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参与情况,主导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因此可以归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语言和认知活动、家长讨论主要是在家或校外展开的活动,以家长为主导,因此可归为家长参与家庭活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的总体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活动方面参与度较高( M=3.60,SD=0.78),其中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 M=3.86,SD=0.78),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入学认知方面的准备。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活动( M=2.72,SD=1.01),这也导致家长在学校活动方面较弱的参与度(M:3.17,SD=0.84)。将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家长在家庭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上存在显著差异( t=10.436,P=O.OOO<.Ol),家长参与家庭活动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参与学校活动。

(二)家长参与的地区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地区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地区的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家园合作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上,北京家长的参与度明显高于邯郸家长;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及其各维度上,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要显著高于北京家长。

(三)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参与的差异

本研究综合考虑父母的学历、工作和家庭收入,生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Z分数,并将家长分成高、中、低三组。以SES为自变量,以家长参与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整体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和参与学校活动上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从各维度上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就语言和认知活动而言,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就幼小衔接活动而言,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

(四)儿童性别与家长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一项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发现,[23]相比于男孩,通常家长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女孩。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儿童性别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整体和家长参与家园合作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童的家长比男童的家长在学校活动和家园合作上的参与度高。虽然在家庭活动上家长的参与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无论从整体还是各维度的平均数来看,女童的家长花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家庭活动。

四、讨论

(一)家长更多参与家庭活动,而不愿参与学校活动

本研究显示,中国家长对家庭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从本研究的各维度来看,家长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的得分最高,是家长参与度最高的家庭活动,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认知准备,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文字、数学等相关知识内容,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有研究发现,国外的家长较多参与学校活动、参加学校的培训课程等,但家长和教师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家访和电话通讯,但在本研究中,家长在家园合作上的得分仅次于语言和认知活动,说明中国家长十分重视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中国家长参与度最低的是幼小衔接实践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是中国家长无法及时获取幼小衔接活动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幼儿园或小学没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相应的幼小衔接活动。

(二)家长参与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属于一线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本研究所选取的两所幼儿园分别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和市级示范园,家长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大多数在本科及以上,家庭月平均收入多在15000-20000元之间。邯郸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市常住人口917.47万人。本研究选取的该市两所幼儿园,其中一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家长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所属市级示范园,园所规模不是很大,仅有一个大班,家长多是个体户。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其家长多是大专和本科学历,也不乏初高中学历者。从家庭月平均收入来看,2000-8000元/月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但也不乏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这两个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差异( t=10.104,P<O.Ol),北京地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邯郸地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家长参与家庭活动方面,北京家长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在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度上达到了显著水平。语言和认知活动的参与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技能,间接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北京地区家长的高学历背景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差异现象。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虽然两地家长的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邯郸家长在这一项上的得分高于北京家长,说明邯郸家长在经验分享上做得相对更多一些。

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面,邯郸家长的参与度较高,无论是整体还是各维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这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较为充分;另一方面说明邯郸地区的家长更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希望能从教师和幼儿园得到支持和指导。

(三)女童家长的参与度相对高于男童家长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女孩家长在各项活动上的参与度均高于男孩家长,在家园合作上更是达到了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在女孩身上倾注了更多精力。两个地区分开来看的话,北京地区的情况跟整体情况一致,在家长讨论活动上达到显著,说明在家里家长对女孩有更多的对话和分享活动。邯郸地区的情况则略有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家长没有在任何活动的参与上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家长对待男女孩并无太大差异,但从各项得分来看,在家庭活动上,男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在学校活动上,女孩家长的参与度较高。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参与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长参与度呈正相关,[冽家长学历与其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语言和认知活动、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从事后分析结果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低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除了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较高外,一些非优势群体的家长也会腾出有限的时间进行最大化的参与,如一些低SES家庭的家长会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积极鼓励和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情况。而分地区来看,在北京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SES家庭的家长参与度显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长。在邯郸地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长参与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取样造成的,样本同质性较大,但从各维度事后比较来看,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上,高SES家庭家长的参与度显著高于低SES家庭的家长。

总之,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家长的参与和辅导。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论儿童性别,家长都应加强参与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由于取样受限,因此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研究结论,后续研究不仅要扩大样本量,而且应在儿童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家长进行跟踪研究,进一步探索哪些幼小衔接活动是有效的,对家长和儿童的帮助最大,以及家长最需要哪些专业支持,以为促进家长参与提供切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N].新华教育网,2012.

[2]Chan,W.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parents and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182(5):639-664.

[3]Vecchia, L.D. Preschool Throung First Grade Transition Interventions: Teachers&acute; Perceptions of theImpact on Students[J].Wilmington University: Delaware,2011.

[4]Vennam,U,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ajectores and Transitions: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Andhra Pradesh, India[D].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5]袁千,幼小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Einarsdottir,J.Icelandic Children&acute;s Early Education Transition Experiences [J].Early Education&Development,201 1,22 (5):737 - 756.

[8]EU-Agency and R.G.O. Early Years Transition Programme[R].Cologue/Germany,2010.

[9]Ferlazzo,L. Involvement or Engagement?[J].Schools, Families&Communities,2011,68(8):10-14.

[lOlPushor,D. Parent Engagement: Creating a Shared World[J].Ontario Education Research Symposium,2007,(1):18-20.

[ll]Epstein,J.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Schools[M].Oxford: Westview Press,2011.

[12]Ho,S.C. Parent Involvement: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J].EducationJournal,1995,(23):39-68.

[13]Lau,E.Y.H., H.Li,&N.Rao.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 (1):95 -113.

[14]Huntsinger,C.S.&P.E.Jo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acute;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5]Lau,Y.H.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Parent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Dl.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1.

[16]Dockett,S.&B.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SW Press,2007.

[17]Booth,A.&A.C.Crouter. Disparities in School Readiness[M].New York&London: Taylor&FrancisGroup,2008.

[18lSheridan,S.M.,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engagement on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Jl.School Psychology,2011,49(3):361-383.

[19]Iruka,I.U., D.R.Laforett,&E.C.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acute;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 [J].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2012,26(3):359-370.

[20]La Paro,K.M., R.C.Pianta&M.J. Cox. Teachers&acute; Reported Transition Practices for Children Transi-tioning into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J].Exceptional Children,2000,67(1):7-18.

[21]Rous,B., et al.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public preschool programs: Results from aNational Survey[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0,25(1):17-32.

[22]Lau,E.Y.H., H.Li&N.Rao. Explo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Early Parental Involvement Scal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Years Education,2012,20(4): 405-421.

[23]Baker,M. and K.Milligan. Boy-girl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time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reecountrieslJl.Canad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2013.

[24]Wildenger,L.K. and L.L.Mclntyre. Family Concerns and Involvement Dur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0(4):387-396.

[2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统计信息网,2014.

[26]邯郸市统计局.邯郸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27]Bourdieu,P.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In J.Karabel and A.H. Halsey (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4篇

本学期,大一班幼儿32名,大二班幼儿32名,本学期新插班3个新生。幼儿活泼开朗,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参与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对主题

活动比较兴趣,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幼儿的规则、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具体表现在: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区域,安静活动;在游戏中能与同伴商量、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加强晨锻体育基本动作的训练,使幼儿掌握了跳绳的技能,喜欢运动等。上学期重点抓幼儿的的生活卫生习惯、活动常规,有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大1班的常规进步较大,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如:个别幼儿的倾听习惯较差、不能安静倾听他人发言,幼儿喜欢看书,但阅读习惯不是很理想。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作为科研课题,结合幼小衔接的工作,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阅读习惯和握笔姿势等作为工作重点,让幼儿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另外,加强班级教师和保育员的团结、协助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把各项常规工作和保教工作做得更扎实。

项目

学期工作重点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年段工作

1、继续围绕我园“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科研课题,重点讨论区域活动材料与主题活动整合同时,如何突出材料的趣味性、层次性等。

2、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理论文章,在工作中注意主题和区域的整合,重点做好区域材料的提供,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

3、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重点,继续优化、整合幼儿一日生活。在一日活动要注意渗透一日常规的要求,提高教育灵活性、科学性、随机性。

4、积极挖掘主题可利用资源和家长资源,继续尝试主题与各领域目标的整合以及幼小衔接工作。

5、抓好年段教研工作,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并能进行反思和整改。

1、确定本学期开展的新主题《梦幻西游》《我是中国娃》制定主题目标和主题网络图。

2、布置班级环境,制定班级计划,重点落实班级常规工作,使幼儿能有序进行活动。

3、业务学习:《谈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指导》重点完善区角场地的划分和区域活动常规。

4、幼儿学习新早操。

5、做好新生家访工作,每班家访10人,并做好家访纪录。

6、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召开本学班级家长会。

7、参加工会组织的“庆元宵”活动。

8、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

1、继续开展主题活动《梦幻西游》《我是中国娃》

2、区性开放活动

3、业务学习《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反思》,完善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提供。

4、全园早操比赛

5、区妇幼对幼儿进行龋齿防护。

6、对家长进行《早期阅读》的讲座。

7、丰富班级区域活动材料,并进行评比。

8、继续丰富音乐区材料,突出音乐区的特色。

9、结合“三八”节,幼儿作品展示。

1、主题《梦幻西游》《我是中国娃》结题活动。

2、业务学习《浅谈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主体性》,提高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3、邀请市进修学校专家来源指导区域活动

4、组织幼儿春游活动。

5、音乐课题组开展园观摩研讨活动。

6、幼儿集体舞表演。

7、组织幼儿排练“鹭岛花朵”节目。

8、工会组织“欢度五一”活动。

1、结合幼小衔接,开展“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

2、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3、请家长助教小学老师来园上课。业务学习:《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4、园“第三届艺术节”活动。

5、邀请教科所专家来园指导,解答教师课题疑难。

6、组织幼儿参加区“鹭岛花朵”演出活动。

7、结合“母亲节”幼儿制作礼物送给妈妈。

8、庆“六一”亲子活动。

1、全园远足活动。

2、业务学习:《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途径初探》

3、家长开放日活动。

4、教师做好主题材料的整理,并装订成册。

5、教师撰写论文、年段、班级总结、个人工作小结、并进行交流。

6、整理幼儿发展评估资料,写好幼儿毕业评语。

7、举行大班毕业典礼。排练毕业典礼晚会的节目,并参加演出。

8、参加园闭园式活动,对幼儿进行暑假安全教育。

9、评选“好孩子”“好家长”

幼儿活动

1、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区域常规意识,幼儿能自觉遵守各项活动规则。

2、结合幼小衔接工作,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要求幼儿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握笔姿势,并学会保管和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3、开展主题活动,关注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个性、行为习惯的表现,引导幼儿积极参加主题活动,鼓励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第一主题资料,并用多种表征手段表现主题作品。

4、引导幼儿关心、观察、自然角和种植角,并做好记录工作。

1、大1班开展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大2班开展主题活动《梦幻西游》

2、幼儿结合开展的新主题,搜集有关主题资料。

3、幼儿学习新早操。

4、做好新生的稳定情绪工作,让新生尽快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学习

5、开展“庆元宵”活动,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做汤圆、猜灯谜,以及进行有趣的游园活动。

1、大1班开展主题《我是中国娃》大2班开展主题活动《梦幻西游》。

2、全园早操比赛。

3、结合“三八”节,幼儿亲子作品展示。

4、区妇幼对幼儿进行龋齿防护。

5、引导幼儿关注“国际马拉松比赛”,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运动的好习惯。

1、组织幼儿春游活动。

2、幼儿集体舞表演。

3、组织幼儿排练“鹭岛花朵”节目。

4、组织幼儿参加清明节的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

5、结合“五一”节,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6、区妇幼来园对进行幼儿视力检查和体检。

1、开展“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

2、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3、请家长助教小学老师来园上课。

4、幼儿参加园“第三届艺术节”活动。

5、组织幼儿参加区“鹭岛花朵”演出活动。

6、结合“母亲节”幼儿制作礼物送给妈妈。

6、全园举行庆“六一”亲子活动。势的培养。

7、结合“父亲节”幼儿制作贺卡送给爸爸,萌发幼儿爱爸爸的情感。

1、全园远足活动。

2、家长开放日活动。

3、举行大班毕业典礼。排练毕业典礼晚会的节目,并参加演出。

4、参加园闭园式活动,对幼儿进行暑假安全教育。

5、评选“好孩子”“好家长”

6、幼儿照毕业照。

家长工作

1、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入小学学习常规培养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幼小衔接的工作。

2、做好新生的家访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3、收集资料,让家长共同参与、关注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好幼儿成长档案。

4、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结题活动,让家长了解主题开展内容及幼儿的发展。

5、通过家访、面访、对话本等手段,加强家园沟通,完善家长服务承诺制。

1、召开新学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入小学学习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发放主题调查表,请家长帮忙收集主题资料。

3、新生家访。

4、请家长配合,培养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惯,准时入园。

5、引导家长带幼儿观看灯展和花车巡游活动。

1、进行“早期阅读”家长讲座,让家长了解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2、结合“三八”节,幼儿亲子作品展示。

3、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关注国际马拉松比赛。

4、家访。

5、园召开家委会会议。

1、组织幼儿春游活动。

2、幼儿参加鹭岛花朵”节目排练

3、请家长配合,结合“五一”节,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

4、区妇幼来园对进行幼儿视力检查和体检。

5、请家长参加结题活动。

6、家访。

1、请家长助教小学老师——黄佳琪妈妈来园上课。

2、组织幼儿参加区“鹭岛花朵”演出活动。

3、参加园“第三届艺术节”活动。

4、请家长配合,要求幼儿学会整理、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提高自服务能力。

5、全园举行庆“六一”亲子活动。

6、请家长督促幼儿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阅读姿势,注意对幼儿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

6、家访。

1、家长开放日活动。

2、请家长参加大班毕业典礼。

3、请家长对幼儿加强暑假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评选“好孩子”“好家长”

5、发放幼儿毕业手册。

环境创设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各班根据主题开展情况积极收集资料,创设班级主题环境,突出主题氛围。

2、引导幼儿积极参加环境创设,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展示主题进展情况以及主题活动开展情况。

3、继续丰富区域动料,让幼儿在玩中学

4、引导幼儿关心、观察、自然角和种植角,并做好记录工作。

1、主题活动网络图、单元目标及班级环境布置。

2、值日生、种植角、观察角的建立

3、丰富年段音乐区的材料以及各区活动材料。

4、班级主题墙的布置,突出主题氛围。

1、完善自然角、种植角观察记录。

2、班级主题环境《我是中国娃》《梦幻西游》丰富。

3、丰富区角材料,体现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1、丰富自然角、种植角。

2、完善区角材料的提供,注意区角材料和主题活动的整合。

3结题活动展示。

1、园“第三届艺术节”的环境布置。

2、根据季节特征,丰富自然角、种植角。观察角饲养小蝌蚪等昆虫。

3、丰富玩沙河玩水区的材料。

4、师生共同布置“六一”节环境。

1、布置大班毕业典礼的环境。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幼教教师与小教教师的教育街接是幼小街接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解决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街接的重要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儿童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街接问题作了系统研究,但直到今天,幼、小衔接中仍存在着诸如单向性、片面性、盲目超前性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因素的影响。站在教育的角度,这里的“人”则更多地指向教师。在教育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现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和定位更加科学化,即强调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在幼、小衔接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开展,因此幼、小教师的教育衔接是整个幼、小衔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站在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幼、小教师的教育如何衔接是目前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教育领域对幼、小教师教育衔接的探讨主要定位在职后阶段,如幼、小教师互相沟通交流、观摩学习,但这种衔接的具体效果是有限的。教师专业化需要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沟通和有机衔接。幼、小教师在幼、小两个阶段中的衔接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衔接模式。

一、调整幼、小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师范院校培养的,多采用混合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合二为一。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就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和一次教育实习。这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无论从占用的课时比例看,还是从课程的结构以及内容来看,都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问题。200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顾明远教授明确提出,“中国教师教育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幼、小衔接中出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断层也恰恰表现出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鉴于此,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即人文学科课程,主要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伦理、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普通文化基础,使学生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积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要教的内容,包含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幼、小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和改革知识;教育学科课程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史、儿童卫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懂得人的发展的内汤和价值,全面理解教育原则,掌握现代教育规律;教育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形象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和测量、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教育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获得初步的教育性经验并通过实践感悟教育的真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校应与一线的幼儿园和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基地。鉴于幼、小衔接中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小教师的教育课程设置还应适当地将两个阶段的特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学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幼、小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在保障开足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前提下,还应适当拓宽选修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术底蕴;还应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侧重介绍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可以开设一些音乐、美术、舞蹈、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艺类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技能。总之,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在综合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知识的精专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二、开展多样化的在职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出台了相关规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教师素质的提升。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教育情境的改变,幼、小教师应积极投人到在职培训中,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把握儿童发展的时代性,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专业素养。幼小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以老带新的人职教育、提高学历的进修学习、各级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等。幼、小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当然,现行的幼、小教师在职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理论性过强、忽视实际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培训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幼、小教师职后素质的提升,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幼、小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为幼、小教师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紧紧围绕幼、小教师的教学需要,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使之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搭建幼、小衔接的教研平台

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和价值感,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年,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开发所属组织的潜能,克服学习的障碍。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应搭建起幼、小教研平台并以此构筑学习型组织,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交融,开发教师的潜能。从1999年起,广州市天河东圃幼儿园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幼儿进人小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调整教学,以使下一届毕业生能更好地进人小学学习,效果较好。虽然这种做法对幼几园来说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从长远看幼、小之间的联手研究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同时幼、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互相深入到对方的课堂中,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方的教育过程和方式,找出幼、小衔接的契合点,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在间卷和访谈中,笔者也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定位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的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实在儿童这一主体上,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讲座和交流,随时把握幼、小衔接的动态。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互相观摩学习,把握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