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对象: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主体分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两类为主,将其细化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
1.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此互动为主。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重要保证。
2.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个人辅导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掌握体育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思路。
4.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此类互动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互动。比如,组别之间的评价和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在互动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动为主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实操练习为主,教师在辅助学生练习时,除了知识性的引导外,情感性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据证明,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中,鼓励的情感交流比知识性的传授更有效。
2.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组织随机性强
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堂教学随机性强,学生在体育场所的位置随时变化,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学生活动以自主练习为主。这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此互动随机性强,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以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多样
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少之甚少,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程的互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1)教师的非语言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学生的合作和组别竞赛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3)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组织互动。体育课程互动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趣味体育”的特征。
4.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学生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都与学生体育项目技术的掌握有关,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学生能高效地掌握技术。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就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与文化课教学不同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易犯错问题,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其弊端,体育教师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体育课竞争性强,会让部分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但是体育互动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活力、有兴趣的体育课堂。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实时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理解程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尚存在着诸多弊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研究。
一、问题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1.问题的重复。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2.不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3.提问到的学生面窄。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4.自问自答。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5.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着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彩的中性词语。
6.不擅长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i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
“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随机分组因操作简便使用率较高,教师倘若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互评往往演变成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总在不停地训斥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场面。这种现象在分组竞赛之后尤显突出。这样的学生互评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干预,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当然,严格地说,“友情式”分组只是更适合于对话式互评的教学实施,并非不可变通调适。具体而论,以这种分组方式组织互评通常容易显露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因此,对话式互评时的分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等方面而定。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四、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一)目标大而空,目标陈述忽略学生
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经常有这样的描述“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发展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动灵敏度”等等[3]。这样的目标陈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中普遍存在,成为一种通病。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过于笼统,过于上位,在教学中不知道该从何处做起,因此操作性较差,也无法评价是否达到了目标,而且这样的目标在一堂体育课当中根本达不到,所以这样的目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这样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更加上位的学习目标,可以是学期层面的目标,如果将它设为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显得形同虚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当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往往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位成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比如有位教师在设计一节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时的陈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接力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体会“下压式”交接棒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教师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的主体,在这种描述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是否教,并没有重视学生是否学到。虽然目标的陈述中我们也看到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的句型,但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忽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在描述目标时,要达到80%以上的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样的句型虽然学生是主语,很多人会认为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也是学生,其实不然。试问剩下的20%的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就不用学习了吗?这样的目标描述无意间就会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机会,同时也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这样的目标描述虽然主体是学生,其实描述的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立场设定目标。
(二)目标陈述形式化,认知和陈述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
学习目标陈述形式化的现象是指教师对学习目标的陈述仅仅是在文字的层面,并没有按照目标的设定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也就不可能去关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所蕴涵的意义了。比如对某位体育教师进行采访时他说道:实际上,学习目标仅仅是写,虽然写好了,但是几乎很少用到。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要写学习目标是因为教案上有要求,曾经被称为“教学目标”,教案上要求填写这一栏,因此才写了学习目标。也有其他的教师认为,自己知道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很重要,但是为什么重要自己也不清楚,目标的设计往往与课堂教学是分开的,写学习目标是教案要求,在课堂上不一定用。虽然他们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认识不能代表所有教师,但是也说明了很多教师将学习目标看做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哪里,所以就造成了学习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学习目标的陈述成为一种形式。认知和陈述实践不一致的问题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实践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在对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时他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始使用了学习目标的说法,学习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与教学一定有关系。”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中就要达到。然而该教师却不了解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只是认为别人看着他的学习目标来对照他的课堂,就知道他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与该教师存在同样认识的教师不在少数,多数教师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功能以及结构仍然认识不清。很多教师在陈述学习目标时经常使用到“让学生...”,“使学生...”,这样的陈述法都属于目标陈述法,但是在实际中,教师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所以教师就无法区别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也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无从谈起该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正是认识和实践的不一致情况,导致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各种问题[5]。
二、教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现状的反思
(一)体育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与体育教师自身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表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由原来对学习内容的规定转变为对学习结果的规定。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具体规定。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具体化的指导,教师也已经习惯了依靠大纲,失去了依靠之后很多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备课,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倾注了更多的时间,然而却忽视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实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有关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研究理论较多,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对此关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更加重视研究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研究。学习目标本来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们对它的忽略导致了它的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正是因为体育教师们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问题层出不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最为经济的就是校本教研。每一名教师都有优势和劣势,这样将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就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校本教研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虽然很多学校存在校本教研,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地认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文化比较欠缺,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也制约了教师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解。
(二)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原因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如此现状,也与目前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对于课堂层面学习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受到了三种不同的陈述方法的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也集中在这三个地方。这就造成了教师们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不是从技能、知识和情感出发,就是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出发,或者是从技能、身体和心理出发。所以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习目标中加入了这样的内容就是正确、合理的,一些教师甚至仔细研究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陈述方式之后认为是文字游戏,没有任何必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陈述方式属于上位学习目标陈述格式,对于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缺乏具体引导。同时,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相关理论研究脱离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虽然目前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是其中的研究也是针对陈述方式来论述,并没有将课堂教学实践与陈述方式、陈述结构进行整合研究,在研究中也没有指出为什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需要用这些要素来构成。所以,体育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当教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就会忽视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将它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附庸[6]。要想让体育教师真正地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有所改变,就必须要从源头上下手。建立学习目标功能与陈述结构和陈述方式之间的联系,让体育教师明白课堂层面体育目标陈述方式的内在原因。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与陈述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准确把握课堂层面的陈述结构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决定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结构,而结构又由要素构成,为了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指导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和“行为条件”这两个构成要素。这为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依据。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同时“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又都反映这学习程度,因此,合理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必须具备“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但有时候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中没有找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因为它已经隐含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这几个构成要素之中了。而无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格式,或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格式,还是“学习领域”目标格式,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学习目标所应包含的内容,都并不指导具体的每个方面。因此,无论是课堂层面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还是普遍性目的;落实到用具体的话语陈述出来时,都离不开“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比如:分组合作,创编出无重复动作,并且包含有一定民族舞风格的健美操组合。这个学习目标中,虽没有单独出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但是从开始到分组,并且到小组合作,包括要求编创无重复动作、具有民族舞风格的这些定语都充分地反映了“表现程度”。
三、结语
中学体育教师可将教学情景故事化,依托现有教材,挖掘有一定教育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教授“投掷”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没有说服力的语言教学,而可以创设一种“打雪仗”的游戏活动情境,由此引导中学生进行“投掷”,最后再对中学生进行投掷的教学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学生通过喜欢的游戏情景,来理解和掌握投掷这个体育项目。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减轻负担,学生又喜欢,简简单单就使这堂体育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新课程提倡开展情景教学就是要让中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情景中,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生自主与同学合作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情景教学发挥其特有的引导作用。
二、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和创新都离不开中学体育教师。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个人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队伍素养决定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而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体育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整体素养水平不高,甚至存在着非体育专业教师兼职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情况,无形之中导致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缺少教育创新理念,没有办法适应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知识陈旧,无法正确处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致其没有办法对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引导,难以提高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教师职前教育、培训工作和教学研讨提高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中学体育教师的合理诉求,积极为他们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机会,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使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培养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理念,传授中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从而变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自觉的体育锻炼行为。
三、因人施教原则,区别对待学生
由于中学生个人的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他们的体育技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水平上的差异会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一种体育活动的集体学习中,体育技能水平较高者参与兴趣较高,反之体育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有的可以很容易学会,有的却很难顺利完成。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原则,尽量避免产生部分中学生课堂“吃不饱”,而水平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不良现象。教师在考虑优秀学生的提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关心学习较差的中学生,以防拉开过大的距离。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中,应该尽量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篮球水平,按照优中差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设置不同的投篮练习距离,从而使不同水平的中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增加练习的机会,并且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技术好、投得准的小组使用较远距离练习,水平较差的小组则采取适当距离练习,而技术更差的小组则采用近距离练习,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水平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贴近学生体验,带动运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