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渗透 情感教育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尤为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对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渗透作如下探讨。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以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又如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教师是焦点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嘉宾是学生,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主人,即三组来自不同方面的记者团队A、B、C。他们将以我们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为新闻内容进行调查采访,然后在组内合作交流,接受访谈,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接受采访的记者,可由组内自主决定推选人选和人数,介绍的方式不限,同时其他两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听众,也可以提出问题,产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三组交替进行。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搭设了活动的平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能力,寓教于乐,学生兴趣盎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课改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八年级上册重要的章节,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方法,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利于教材基础知识系统化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本章结束后设计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专题活动课——“焦点访谈”。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地理素养,大部分对地理兴趣浓厚,善于讨论、分析合作交流,喜爱参与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针对专题活动课有极大的表现欲,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部分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但是我校地处郊区,一半的学生住校,资料收集或许不及时,要提前安排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和提炼地势和地形、气温和降水、气候、河湖特点,同时运用地图掌握空间,并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强化分析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本章知识整理、归类、提升——合作交流——再提升、系统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激发对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会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趋利避害,立志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建立人地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地势地形、气温和降水、气候、河湖的特点和空间分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本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分组,巡查指导。
学生充分复习整理本章内容、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合作交流。
七、课堂导入:
近日我们已经学习探究了我国的自然环境,领略了我们祖国的风采,陶醉于秀丽的山川,感受着多样的气候,叹止于江河的气派。今天我们以我国的自然环境为专题内容组织一场特别的活动课——焦点访谈。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闻调查——倾听记者报道。
教师是焦点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嘉宾是学生,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主人,即三组来自不同方面的记者团队A、B、C,他们将围绕我们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为新闻内容进行调查采访,在被采访时把本章知识重难点进行交代。其中任何一组接受采访时,可由组内自主决定推选被访谈的记者,代表人数可多可少,介绍的方式不限,其他两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听众,也可以提出问题,产生互动,达到知识系统化和提升的目的。以此方式三组轮换接受访谈。
1.来自国家国土局的记者们:任务是调查访问我国的地势、地形的知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阶阶梯分布;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形特征。先在组内交流、归纳、提升,然后选出代表接受采访,本组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共同完成任务。
2.来自国家气象局的记者们:收集整理我国气候方面的资料,如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特征等。组内交流、归纳、提升,选出代表接受采访。
3.来自国家水文局的记者们:任务是负责我国河湖的特征及长江、黄河相关知识,组内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再抛出观点。
本环节设计意图:教师是主导,为学生搭设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兴趣盎然,寓教于乐。陶醉于祖国的自然环境,增强爱国情感。
第二环节:由表及里——谈谈背后的故事。主持人通过下列问题采访三组记者 :
1.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
2.我国降水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河流为什么南方汛期长北方短?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展开学习小组的深入探究,达到由表及里,学会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明确地理事物有他们的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整体性,,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
第三环节:自然恩赐——人类开发。主持人组织学生围绕下列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分别有利于我国发展多种多样的经济。
3.地势西高东低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并且大河东流沟通着我国的东西交通。
本环节设计意图:三组记者围绕人类在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方面优势开发的成功方面进行交流的同时从而掌握知识,深层意义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学习地理可以更好地生活,体现人地协调的观念。
第四环节:关注热点——一分为二。
指导记者辩证地介绍自然环境的灾害(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水土流失等),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同时进行立志建设祖国的情感教育。
九、深思和启迪:谈谈本节活动课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小结:1.因是学生的活动课,由每组推选代表总结本组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补充。
2.教师采取激励性评价机制点评,评出本次活动的三个“金话筒奖”、三个 “校园麦霸记者”,以资鼓励。
拓展延伸:课下调查我们家乡辽源的地形特点、收集辽源的气候资料、民间采访辽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家乡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以地理专刊的形式完成。
教学反思:1.本节活动课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加深提升,所以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并合理分组,每组实力要均衡,才有PK的悬念。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
2.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快乐地参与活动,激发了兴趣,张扬了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学到了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智能、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而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师的―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师严厉呵责的氛围中,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也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笔者坚守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教学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中,笔者发现对某道题目讲评有误,马上坦率地承认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并帮我改正。”教师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学生就能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三、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理殿堂。同时,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鬼斧神工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让学生不禁发出阵阵赞美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勇为、报效祖国的志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笔者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笔者说:“中国的风景文化名胜数不胜数,有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这样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于学习。
四、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教师上课要让学生紧随自己的思维行动,将他们完全置身于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隋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时,笔者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笔者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再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的规律,采用动画效果,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
五、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激发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首《珠穆琅玛》。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记得笔者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罗文的歌曲《狮子山下》导入新课,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跟着罗文的歌声一起唱,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感染。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融。
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这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
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的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但需注意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底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它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一首《珠穆琅玛蜂》,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记得我最深刻是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罗文《狮子山下》歌曲导入新课,本来当时学生都很疲惫,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一起跟着歌词全体歌唱,越唱越响亮,尾声时全班的歌声把整个教室都震动,每个人的心灵都振动鼓舞,我看到这一幕为之震撼而感动。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激动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流,多么的悦人啊!
一、“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预习-反馈”二个环节是根据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后“三”即“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演变而来。“预习”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找出本课题的重点、难点之所在。其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学后对本节课的整体把握,按照老师预设的学习目标,一一突破,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探究”环节是根据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设计的。它包括:自主探究、生生探究、师生探究、查阅资料探究、实验探究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后者实验探究,它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是物理课堂的侧重点。
“反馈”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老师预设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本环节以“双基”为目标,利用好“一帮一,一帮三”(同桌互帮,班干部监督三个“一帮一”小组并抽查)的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参与课堂改革的物理教师陈老师非常认真地按照“探究”学案模式设计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节课,没想到他刚提出问题,学生就滔滔不绝地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几个问题下来,他惊讶地发现学生懂的事太多了,许多回答超出了教师的准备,甚至是教师不知道的。毫无疑问,学生们占有的资料远比教师占有的多得多,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融入学生中间:“哦,他是从气候方面说的,你是从资源方面说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不知道的。”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学科的知识,还拓展到了生物、地理、环保、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正如陈老师所说:“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
三、“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我自己在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这节课的学案时,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任务,自制了几件探究教具,就在上课的前一天,几个同学到我的办公室,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教具。他们七手八脚地玩起来,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还有争论。有个大胆的孩子还说:“杜老师,课后您能把它送给我吗?”(平常我们老师自制的教具上课后都送到了仪器室,以便资源共享。)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那种渴望得到教具的表情,触动了我。“学生为什么对我的教具如此感兴趣?学生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一边摆弄,一边谈见解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一连串的问题顿时出现在了我的脑海,致使后来我在探究学案中增加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或简单的自制学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借助学具能使课堂的讨论自然深入,真正体现了“探究”学习,特别是对感悟稍差的学生,学具确实帮了大忙。通过反复使用学具,他们对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些学生脸上绽开了平时课堂上少见的笑容。
在事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在这之前就没有想到让学生做点什么呢?创造新教具说明我在改变着我的教学,现在看来,这种改变的着眼点是怎么教上,而当学生做起了学具,才是在关注学生怎样学习。正是在这种对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碰撞中,我们组的物理老师放弃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和做法,开始走上了自我更新之路,也使我们的这种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加完善。
四“预习-探究-反馈”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