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第1篇

一.广涉艺术领域,提高艺术修养

京剧博大精深,无论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脸谱,还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走、生旦净末丑,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鞭子握在手就是骑马急行,一幅车轮画就是坐轿闲游,一个服饰就是一种身份,眉间一画就是一种性格。一脉相承,百花齐放,流派粉呈,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听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对一出戏能说明剧情,对唱法能指出流派及特点,对人物能知道性格,对脸谱能讲清含义,对动作能说明技巧,对演技能看出优良中差,能说出功夫体现在哪里,那么你的京剧艺术修养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学习文史知识,弥补自身空白

京剧剧目中的历史剧,涉及春秋到明清各朝。它们大多出自文学和史学作品,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甚至是较大的距离;但通过欣赏这些剧目,仍然能够了解一定的历史信息,了解一些历史的人物、事件、故事、典故,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史知识不足的缺陷,在欣赏京剧的轻松闲暇中一举多得。例如京剧《将相和》,出自《史记》。《史记》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不朽的史学作品。在欣赏京剧《将相和》时,就能够知道廉颇、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性格,学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知道“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历史事件。既欣赏了艺术,又愉悦了身心,又间接的读了《史记》的一部分内容。

三.积累教学资料,服务课堂教学

京剧的唱词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精华。表达精炼,表意准确,语句优美,韵律和谐,使用了所有的文学手段,具备了一切的文章学规则,应合了语言学的一切要求。因此它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能在课堂教学需要时,信手拈来,贴切自如。

1、它讲究押韵,韵脚自然,韵律和谐,是消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度鹊桥。(《锁鳞囊》)

2、它调动了极多的修辞格,是积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①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对偶)(《春闺梦》)

②世世代代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比喻)(《红灯记》)

③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东升。(借代)(《贵妃醉酒》)

3、它行文流畅,讲究过渡照应,叙事详略得当,结构严谨,是文章的范例。例如《哭灵牌》中一大唱段:

①白枪白盔白旗号,孤王领兵把仇报,二弟啊三弟啊,孤的好兄弟——

②请过了灵牌怀中抱,

③二弟啊——,当年桃园结义好,胜似一奶和同胞,不幸徐州失散了,万般无奈暂归曹,曹操待你的恩情好,上马金银也曾赠你大红袍,美女十名你不要,挂印封金辞奸操,匹马单刀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前把蔡阳的首级枭,可恨孙权设计谋,害孤二弟归阴曹。

④哭罢二弟把三弟叫,

⑤三弟啊——,当年曾把董卓讨,兄弟们阵前逞英豪,虎牢关曾把吕布的发冠挑,长坂坡前喝断了大桥,可恨范疆张达贼强盗,害孤三弟投吴了。

⑥锦绣山河孤不要,一心一意把仇报,灭却东吴恨方消。

第③、⑤段仅一百五十字,把《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关羽、张飞的内容,明白无遗地叙述出来了,可谓精炼概述、详略得当的典范;②、④两个自然段是过渡段,简洁自然;①、⑥两段首尾呼应,与②③④⑤段构成“总—分—总”关系,结构严谨,主题明确。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第2篇

    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艺概·经义概)。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若启发学生以“为主”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发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辑录几例,以现一斑。

    一、锲入人物的性格

    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办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独自于山冈丛林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即使有点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若,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则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彼竭我盈”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

    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的顶花皮,跳近了则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一闪”和“一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地活跃在学生脑海之中。

    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丽辞藻轻常用字词的偏见。

    二、锲入作品的底蕴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下:

    “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镬之刑。在‘渑池相会’中,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学生议论纷纷:

    “显示人生的价值!”

    “爱国!”

    “憎恨秦王!”

    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第三个故事“将相交欢”。在分析中突出了相如忍让回避不与廉颇争列的可贵言行,板书了相如向门客交心的直接引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并问学生:“相如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把什么放在首位?”

    “国家利益!”学生齐答。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表现了相如的‘伸’,那么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了相如的‘屈’,两者好似相反,实质是一致的。你们说怎样理解这‘一致’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相如能伸能屈都是为了捍卫赵国。”

    “爱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使他大智大勇大忍让!”

    “廉颇能负荆请罪也是被相如的爱国之情感动!”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地赞扬了两位主人公的爱国之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都突出了“国”字,其内容如次:

    完璧归赵,出使不辱国;

    渑池相会,相君不辱国;

    将相交欢,团结卫赵国。

    在这段教学中,是否启发学生以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直接引语进行锲入,效果大相径庭。不锲入,它仅能解释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高下的原因;锲入开来,则显出文章“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的匠心,使爱国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辐射学生的心灵。

    三、锲入诗歌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串讲完了。我表情朗读琵琶女自我介绍身世那段,读到“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句时,板书了个大“寒”字,并启发学生:“优秀的诗歌写景总是与感情密切融合,创造出深远而统一的艺术意境。从这一认识出发,你们思考一下,在琵琶行中,环境景象的特征‘寒’与琵琶女的衷情有何相通之处?与白居易、众听客的心态有何一致之点?请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写一段话,然后读给大家听。”

    十分钟后就有十个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语段,现择其认识深刻、文字畅达的两段抄录于后:

    “诗中的‘寒’字,一方面反映了环境景象的特点,因为秋夜气温下降,江边更是寒气袭人;另一方面还透露了琵琶女那昔盛今衰、暮境凄凉所形成的心境。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些阔公子不惜财帛,尽力抬举捧场,琵琶女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的放纵生活;而一旦年长色衰,则‘门前冷落鞍马席,只得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以至江边孤守空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不令人心寒?”

    “不仅如此,两位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诗中虽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但终归达成感情共鸣而使读者的神思聚集于一点。可不是,那琵琶女动手弹奏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暂歇稍停,就‘别有幽愁暗恨生’;而同病相怜的诗人呢,平日则‘往往取酒还独倾’,送客舟中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听演奏竟叹息连声,青衫湿透,还有那满座听众的掩面抽泣,这些散见于全篇的叹息、怨恨、愤懑、悲戚都是由心寒演变激化而成的,与寒江秋月的外景形成了韵致翩跹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

    我见火候已到,小结如下:“根据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寒’字虽为一普通形容词,却十分出色地凝聚了感情,描绘了景象,揭示了题旨,渲染了气氛。一身数任,四通八达。诗歌的意境创造把‘寒’字推向了制高点,为它确立了全篇独尊的艺术地位,它也就无往而不适地解释着一切,笼罩着一切。因此,我们从通体出发感受全诗,一个‘寒’字可以了得。”

    至此,不由学生不惊诧这篇把两人心灵共振倾吐得酣畅淋漓、委曲动人的千古佳作竟能如此高度集中,从而真正领悟到白居易穷究人情、体察物理、融铸汇合和高度提炼的艺术功力,真正钦佩诗人“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创造统一意境的独到运思。

    四、锲入作者的心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接近尾声。我问:“‘孤帆远影碧空警一句只提到了‘远影’,难道李白目送孟浩然只看见孤帆的‘远影’么?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

    学生:“老师刚讲过,远去的小船在诗人眼中是由近及远,由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诗人既看见孤帆的‘近影’,也看见‘不远不近之影’,当然还看见‘远影’。”

    我问:“那为什么不把三者全写出来呢?”

    学生:“诗只四句,写不了。”

    “全写出来就嗦了,要剪裁。”

    “全写出来就没有想头了,没有余味了。只提‘远影’,正是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我又问:“‘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有一‘见’字,主语当然是李白。小船已消失了,他只看见浩瀚的江流奔向天际,你能想像出诗人的位置和神态吗?”

    学生:“伫立黄鹤楼。”“临江极目远望。”

    我再追问:“诗人为什么还伫立黄鹤楼,临江远望呢?”

    学生:“感情深。”

    “舍不得。”

    “依依惜别。”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第3篇

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爱,而他们自身的情感世界缺失却很严重,有的甚至已经没有学习的斗志,想着不劳而获。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想让学生自愿地融入语文课堂中,为师者必须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谈他们关心的话题,讲他们能听得去的内容。语文课绝不能只是老师在讲台上热血沸腾的侃侃而谈,要想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共振”效果,前提应该是学生的心中也充满着相应的各种情感。可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应的情感世界呢?

一、爱自己

爱自己就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讲《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画出喜欢的句子来,谈一下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结果学生不约而同的划了这样一些句子:“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阻止他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他。”……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句子表现了老人的顽强、坚定与执着。这时候我就会总结:人在绝望的时候,从生活中去寻找绿色的希望,这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老人如此,他背负得起苦难,包容得了荣辱,因此他不会被打败。于是大家要向桑地亚哥致敬,因为“硬汉精神”正是我们想要的。

在对待《游褒禅山记》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些句子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说什么就谈什么,结果大家畅所欲言,谈志向,毅力,机遇,志力……其实,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有毅力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树永久长青,活得有意义。

我把《氓》《孔雀东南飞》《祝福》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每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让学生们讨论一下,该如何用今天的视角看待她们的人生呢?最后总结是:《氓》是爱情来的时候要清醒,要慎重选择爱情;刘兰芝和焦仲卿用生命来表达真爱,但更应该珍惜生命;祥林嫂是不幸的,人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爱父母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这是人生的不幸,但他母亲在,希望就还在。学习到“我与母亲”这一节时,每个学生都是面色凝重,心中想了很多。“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这里谁能不动容,母亲的目光是一双长长的手,牵扯着史铁生走向未来。“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讲到这里的时候,班级有一个平时很叛逆的学生,他很激动,说自己平时就总和母亲拧着做,就像藏猫猫。现在想来太不应该了,觉得自己的心太狠了,回家后,要和母亲说对不起。大家都由衷地鼓起掌,当然掌声是送给他的,更是送给我们自己的。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这样的爱,学生怎么能不感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会学生认识到父爱与母爱是不一样的,应该理性的去理解和爱父母,爱是一门艺术。《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百善孝为先,应该及时行孝,切勿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三、爱祖国

祖国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大家都应该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去爱祖国。学习《苏武传》时我问学生,是什么力量让“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如果换做我们,能否做到?这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苏武这样做是保守节操的,但也有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就成了正反两种意见,可以辩论一下。最后大家都支持正方的观点,认为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这都源于他对祖国的爱。这是苏武坚守对故国的信念。是对祖国的可歌可泣的忠诚。《苏武传》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这种爱。我们要像苏武一样,时刻做到祖国在我胸。

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但他为什么要“夜缒而出”,只身赴秦?又是什么力量让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上智压秦国群臣?还有一个年纪轻轻正当大好年华的刘和珍君怎么会为正义献身?做一个真的猛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舍身救国。在困难面前,唯有敢于担当,才能冲破黑暗,获得成功。

四、爱他人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第4篇

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

同样一个故事,讲功好的人能把人讲得拍案叫绝,而讲功差的人则会把人讲得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个讲功,在作文中就是叙事技法。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幅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着都不雅,但经过时装设计师一摆弄,就能走出一台新潮的时装秀。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叙事技法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小语文的。可以从对课本名篇的研习中学得,也可以从对同学佳作的借鉴中学得。二是大语文的。可以从对大量课外读物的博览中悟得,也可以从对各类传媒作品的欣赏中悟得。对叙事技法的演练,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用一种技法,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步,用一种技法,讲述N个故事;第三步,用N种技法,讲述1个故事。当你的讲功修炼到第三步的时候,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优选出最能吊足读者胃口、最能把读者引入佳境的叙事技法,牢牢地“抓”住读者,让他们听得不仅津津有味,大块朵颐,而且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唐家寺的雨伞》就用了三种叙事技法来“抓”住读者:一是情节突转法。商人是睿智的,他制伞藏宝,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本是万无一失,孰料百密一疏,“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二是悬念设计法。商人是冷静的,他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悬念由此而生,商人能否等回自己的藏宝雨伞成为压在读者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时间在一天天流逝,读者急切的究底之心与商人焦灼的期待之心一起跳动。三是峰回路转法。商人日日修伞不见(藏宝)伞,正在苦等无望之时,顾客的一句:“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一语惊醒梦中人,商人又动起了脑筋,打出了“油纸雨伞以旧换新”的广告,这一创意使故事出现了转机,商人终于等来了“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二、合情合理,才会有人“信”

我们生活中的事是遵循事理逻辑的,这才有了发展变化的必然,而必然才是生活的“常态”。须知,越是“常态”,才越贴近我们“常人”的现实生活。为此,我们在讲故事时也必须遵循生活的事理逻辑。只有合乎情,顺乎理,才能让人坚信不疑。否则,只会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有些同学在讲故事时却喜欢搞“无厘头”“脑筋急转弯”,来无影,去无踪,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作文中会不时冒出一句“突然有一天”“一下子”“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超人”“超级能量”。故事生成出“意料之外”的惊奇,要靠叙事技法;而要画出其背后“情理之中”的逻辑弧线,则要靠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直接经验。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人生中去总结。二是间接经验。可以从他人、书本的总结中去汲取。对生活经验的积淀,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成长中的成败得失想清想透。第二步,把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琢磨清楚。第三步,把人性中的感情、理性理清理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历练,你讲的故事才能“于情”让人产生“共鸣”,“于理”与人形成“共识”。

《唐家寺的雨伞》的作者不乏福尔摩斯的机智,他洞察“情理”的机智集中体现在三个推断上:第一个推断是油纸雨伞“去得有踪”。其“踪”有三:一是有“因”可寻。老天突下小雨,出门急需用伞。二是有“机”可乘。商人正在打盹,正好顺手牵羊。三是有“案”可稽。褡裢完好无损,并非行窃之人。第二个推断是修伞铺“开得有理”。其“理”有三:一是行当选得有理。油纸雨伞乃易损之物,日久必坏,坏了应来修理。二是铺址定得有理。唐家寺乃平常小镇,并非通衢之地,来往应为本地之人。三是心理揣得有理。食客乃图一时之便,并非存心行窃,来修应不存戒心。第三个推断是油纸雨伞“来得有影”。其“影”有三:一是油纸雨伞乃日常什物,他敢拿出。二是不知内藏万贯家财,他能拿来。三是毫厘不花,以旧换新,他愿拿来。

我们每位同学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只要夯实讲功,参透情理,就一定能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附]

唐家寺的雨伞高虹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话说民国初,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大笔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儿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了。

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万不能财富外露,衣锦还乡,只得着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成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只是半生心血所积下的钱财如何携运呢?那时的邮政业还远未发达,不可能一纸汇票寄回家里,也不可能将沉甸甸的银两藏在身上。

商人将所有的钱换成名贵的珠宝玉器——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然后特制一把弯头竹柄油纸雨伞,将粗大的竹柄关节全部打通,把珠宝玉器一一放入,最后用黄蜡封口,恢复伞柄原样。如此这般,商人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一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果然好计谋!如此行路多日,安然无恙!眼看回家的路越来越宽,故乡越来越近,商人心中好不愉快!

这天中午就到了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佐料丰足。商人也有些饥渴了,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又涌了上来。

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双手支颊,在桌旁打了一个盹儿。

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啊,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发现自己的油纸雨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这把伞可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呀!

但商人沉着冷静,不露声色。他仔细分析:自己装有盘缠散银的褡裢完好无损,说明并非有人专门行窃;他打盹儿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则急于出门,一定是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顺手牵羊就把他的伞取走了。是的,今天只不过碰上个只图自己方便的人,并不是遭遇了抢匪窃贼。

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了。

他叫来饭店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请帮忙找一间房子。

掌柜的倒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

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

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当然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他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有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走两三里路。商人的修伞铺算是立住了。

谁也不知道这个小小手艺人其实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谁也不知道他每天表情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他失望了。经过他的手的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唯独没有他等待的那一把。

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

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要花一大笔工钱!”

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拓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旧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不久以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出他腋下夹着的油纸雨伞,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牵的那把伞。

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撬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身上发生了。

他转身挑了铺子里最好的一把伞换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上了店门。

商人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依然封得严严实实。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的全部珠宝玉器。他瘫坐在地上,半日无语。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很晚了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待了好长时间的外地人已经走了。大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有多想。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范文第5篇

1.课首笑话

新课伊始,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笑话:

有个人想吃杏,当地买不到,他便修书一封,托老丈人做采购员。老丈人接到书信后,横看竖看,不明所以。原来,此人写字龙飞凤舞,极难辨认。尤其是这个“杏”字,看上去至多是个“否”。丈人爱婿心切,四处打听,哪里有卖“否”的,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揣测其意,买了一筐杏寄去,老丈人并附诗一首,诗中写到: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知是“否”不是“否”。

学生听到这里哄堂大笑。我说:“字形是书面语言的载体,字形书写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书面交流的效果,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谁还能讲一个类似的笑话?”我的话音刚落,一只胖乎乎的手举了起来,原来是个戴眼镜的男生,他站起来笑眯眯地说道:

某医院候诊室,病人正在排队等候就诊。其中有位女病人,姓白,名月坡。这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一轮明月从山坡爬上来,清辉万里。然而,不知是她自己还是护士把她的名字写得龙飞凤舞,特别是“坡”字,字形分了家,左面的“土”字离“月”字非常近。在轮到她时,护士高声叫道:“下面一个,白──肚──皮!白肚皮在不在?”学生笑得前仰后合。

2.揭示课题

师:刚才的两个笑话够逗人的。接下来我们上一节语文课,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什么是“咬文嚼字”呢?请大家用手中的字典查出以“口”为部首的这6个字:咬、啃、含、嚼、咀、咽。(学生查字典。咬:上牙和下牙对住压碎或者夹住;啃:把东西一层一层地咬下来;含:嘴里放着东西,不吐出来也不吞下去;嚼:用牙齿磨碎食物;咀:含在嘴里细细玩味;咽:吞食。)

师:通过查字典,大家明白了,“咬文嚼字”就是把某些文章或某些语句“咬”住,把其中的某些字“啃”下来,先“含”在嘴里,然后再细细“嚼”,慢慢“咀”,对它的音、形、义进行一番玩味,最后把它“咽”到肚子里消化。“咬文嚼字”是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不妨一试

(1)不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常常将一些常用字的声调读错,听起来很别扭。你能将下面的词读准吗?

比较 挫折 氛围 曲折 几乎 肖像 结婚

召开 尽管 质量 危险 教室 复习 浙江

(2)请你找出下面成语的错别字,每个10分,你能得到100分吗?

穿流不息 迫不急待 唇枪舌箭 黄梁美梦 再接再励

见利望义 一愁莫展 滥芋充数 甘败下风 通霄达旦

(3)“启发”、“启示”、“启迪”是三个近义词,它们都有指点、开导,使之有所领悟的意思,但在含义和用法上也有所区别。你能准确地将这三个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吗?

A. 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的( )。

B. 这部动画片,通过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说明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给我们很多的( )。

C. 我们老师讲课时,非常善于( )大家积极思考问题。

4.辨字析词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写两个词,一个是“冒险”,另一个是“篮球”。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冒”上头写成“曰”,把“篮”写成“蓝”。我告诉他们:“‘冒’字上头不是‘曰’,写时要注意两横左右都不靠。”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再把“篮球”写成“蓝球”,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我说:“篮球运动始于美国。1891年,有个名叫詹姆斯・奈史密斯的教师,见到学生由于怕冷,在冬天不敢到户外活动,就想出一个有趣的游戏。他弄来两个盛梨用的竹篮子,把它们分别钉在学校体育馆二楼走廊两边的护栏上,让学生把球往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的意译也就进入了汉语,沿用至今。”用“寻根溯源法”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印象,效果非常好。

5.向你挑战

“向你挑战”这种形式,轻松活泼,生动有趣,但难易要适度,否则事与愿违。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挑战”,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5分,看谁得分多。

()然于心 ()然不同 ()然大波 ()然成风

()然无恙 ()然心动 ()然悔悟 ()然一新

()然无味 ()然大怒 ()然而生 ()然不顾

()然纸上 ()然有序 ()然正气 ()然如故

()然开朗 ()然大物 ()然起敬 ()然大悟

6.语文门诊

(1)标点改错。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

(2)修改病句。

这时时间是晚上8时30分。

这句话叠床架屋,语意重复。“这时”中的“时”,即“时候”,指时间的某一点,因此,其后的“时间”一词应该去掉。

7.向我开炮

这一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本,进行自我求“疵”。他们有的“即”、“既”错用,有的“带”、“戴”不分,有的“连”、“联”误写,有的“二”、“两”相代。学生“咬”得有声有色,“嚼‘得有滋有味。在”引火烧身“中,最有趣的是,一个学生说在他的作文本有一句话:“我哥哥去年上大学,享年16岁。”学生哈哈大笑。“享年‘是敬辞,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而言。学生说:“‘享年’用得极不恰当,这句话应该为‘我哥哥去年上大学,年仅16岁。’”

8.压轴大戏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下课前,我又让学生做这样4道题:

(1)成语人物。

汉语中的不少成语都和历史上的人有关,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李白的事儿。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想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太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很受感动,回来就发愤读书,终于取得很大的成就。我让学生说出下列成语的主人公:

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负荆请罪 高山流水 煮豆燃萁 初出茅庐

(2)古诗积累。

古诗中有很多比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用”珍珠“比喻绿草上滴滴露水,写出了露珠的圆润,用”弓“来比喻镶嵌在深蓝色的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我让学生写出下列古诗的比喻字。

①洞庭春尽水如( ) (唐・柳宗元)

②清歌一曲月如( )(唐・高适)

③子规声里雨如( )(宋・翁卷)

④燕山雪花大如( ) (唐・李白)

⑤天街小雨润如( ) (唐・韩愈)

⑥中原北望气如( ) (宋・陆游)

⑦官仓老鼠大如( ) (唐・曹邺)

⑧鸭头春水浓如( ) (宋・苏轼)

⑨高城望断尘如( ) (宋・秦观)

⑩春来江水绿如( ) (唐・白居易)

(3)广告指谬

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广告宣传花样繁多,铺天盖地。广告用语中,盛行“成语新编”,有时“编”得让你目瞪口呆。指出下列广告用语的错误。

①天尝地酒 (烧酒坊广告语)

②有杯无患 (磁化杯广告语)

③咳不容缓 (止咳药广告语)

④一明惊人 (眼镜店广告语)

⑤鳖来无恙 (保健品广告语)

⑥鸡不可失 (烧鸡店广告语)

⑦饮以为荣 (饮品摊广告语)

⑧肠治久安 (肠胃药广告语)

(4)春联整理

春节将至,工会的小李请人写了不少春联,一时匆忙,把上下联全搞乱了,请你帮小李把上下联整理在一起。

东风化雨山山翠 向阳花木早逢春

万里山河添异彩 政策归心处处春

勤俭人家先致富 桃李杏春风一家

爆竹声声辞旧岁 喜临门第门生辉

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花朵朵迎新春

春夏秋冬春为首 人寿年丰福无边

春到人间人增寿 千年历史写新篇

山青水绿春常在 梅桃李杏梅为先

后记: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且富有挑战性。教者通过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咬文嚼字,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文字学家早就指出:汉语自成体系,字词句篇有章可循,假如不按照规范和标准使用字词,不遵循遣词造句规律,恣意妄为,犯规破律,就会践踏汉字严密、统一的科学体系,从而失掉汉语在世界语言大体系中的地位。

或许有人说,这节课过宽、过广、过深,远远地超越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界墙。是的,这节课不拘泥于课本,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尤其是社会语文混乱现象的引入,更使得这节课充满了时代气息。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遗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