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艺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 工作室 工程项目制
[作者简介]梅文兵(1979- ),男,广东广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应用。(广东 广州 510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97-02
在工作室平台上的“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应在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过程中获得,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跨专业知识的集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具备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学生的设计作品不但能在各种高规格的设计竞赛中获得佳绩,也因毕业的学生就业质量高而深受产业界和社会的欢迎。
一、“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学校的专业教学结合企业界的某些工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高职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导入“工程项目制”模式,是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将专业教学与工程设计项目相结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边实践边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更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主要特点如下。
1.实战性。“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提供的课题是企业的实际项目,相当于学生毕业后需要参与的工程项目,比模拟课题更真实、更具体、更复杂,也更有挑战性。这种项目等于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与就业相类似的“情境”,针对性强,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生利用这些项目进行实训时,能充分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能直接地接触专业设计需要的实际技能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有效地使环艺设计教学与市场和社会接轨,解决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矛盾。
2.自主性。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以“工程项目制”为依托,将专业教学资源整合在一个个专业设计项目中,随着项目的展开和深入,学生也将逐步成为项目中的直接参与者和责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边参与项目的实践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方案发生碰撞,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能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3.拓展性。由产业带来的“工程项目”包含更多的知识信息,企业将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知识、专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横向宽度和纵向深度上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同时学到专业知识以外的许多东西,如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工作室是“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运作平台
建立一个适应“工程项目制”运作的平台,是实施“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关键。根据我们的经验,“工作室”是这种运作平台的合适形式。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工作室”,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组成“工程项目制”教学专业团队,是“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1.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工作室”。以往有些环艺设计专业的教师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设计公司,但将教师个人形式的公司与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相当困难。教师的个人公司可能存在项目开发、运营成本等相关问题,只能根据项目的需求挑选部分学生参与,不可能满足全面教学的需要;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学习,学生不能修学分,老师不能算工作量,可能还与其他教学计划内的课程重复甚至冲突,导致教学的混乱。
校企合作建立专业的“工作室”能够妥善地解决上述问题。由企业提供“工程项目”,学校提供相应设备、场所等,专业教师参与其中,服从学校教学的统一管理,实施学分制和系统教学。工作室得到校企设备、场所、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基础保障,并制定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
2.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共享校企人力资源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专业工程项目,由校内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项目制”教学总监,由企业专业工程师做“项目制”教学顾问。在这种“工程项目制”教学中,学校的教师是主体,是稳定的队伍。确保教师良好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是顺利开展“工程项目制”教学的关键。随着“工程项目制”教学的进展,学校教师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合格教师。
在“工程项目制”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人员的教学作用。企业人员根据项目的情况,可能是相对稳定的,也可能是临时参与的。通过高职院校完成企业的设计“项目”,企业派遣的设计师或专业人员,在“工程项目制”中进行教学指导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其专业水平的高低不仅可以在工程项目的最终结果中体现出来,而且其工作的认真态度也可以通过平时工作室考核或企业阶段性检查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导入“工程项目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双师型教学的质量和系统性。
3.组成“工程项目制”教学专业团队。“工程项目制”教学的开展其实面临比较复杂的情况。校内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阶段;企业的工程项目有复杂的、有简单的,工期有长有短。在工作室里要根据工程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组合“工程项目制”教学课题,组成多个“工程项目制”教学专业团队。以学生为主体组建项目设计小组,与市场化运行的工程项目接轨。学生在“工程项目制”教学专业团队的指导下,根据项目的内容与专业特点,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制订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在项目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过程的学习。
三、环艺设计“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运作及其成果
2010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红楼“152创意工坊”,并设置专职管理老师,负责日常事项的管理。学部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与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共同探讨校企合作项目的方案、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以及资金管理等相关事项。其中环艺系建立了“广东轻院环艺设计工作室”,与中国轻工业广州设计院、广州道胜设计、广东爱富兰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等企业合作,对相关企业驻校项目进行运营与管理。
“工程项目制”教学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的不同,所结合的课程和运作方式也有差别。下面以本文开头提到的获得金奖的西餐厅项目为例介绍我们进行“工程项目制”教学的运作过程。这是受广州市某设计公司委托,对市内某西餐厅进行内部装修改造设计的项目。时值毕业设计之际,因而将该项目导入到毕业设计教学中,让毕业选题定为餐厅设计的同学参与。根据“工程项目制”教学的要求,设计公司指派一名专业设计师配合学院的教师对该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信息。
先是将参与本次设计的同学以自愿组合为原则分为若干设计小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各设计小组在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对该项目的现场进行实地测量和考察,听取项目业主对该项目设计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建议,同时对目前该类型空间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该项目的详细设计任务书。在这种形式下编制出的设计任务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设计任务书更具体、更能反映该项目的设计特点和功能特征,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项目业主的需求。学生们也发现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虚拟课题要多,例如由于是改造项目,原有的设备如何处理?由于现场水电接驳位置已经固定,对水电改造的便利性以及对后续使用的影响等。
根据业主已经确认的设计任务书的内容,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针对该设计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设计内容、功能要求、设计要求、时间安排和阶段性的设计任务等。学生在充分理解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设计,每个小组拿出若干方案,并进行设计说明,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对这些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确保各组都能完成符合设计任务书和项目要求的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业主的要求、公司的形象等因素确定各自的空间设计风格。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并阶段性地进行总结,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
在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项目整体设计获得了业主的高度好评和认可,其中的一项设计获得了2012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的金奖。利用“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仅能了解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也能从更深层次上掌握室内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专业知识能够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延伸。
四、“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的问题探索
1.项目的稳定性问题。“工程项目制”教学是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工程项目引入课堂。但引入课堂的企业项目在规模、数量和时间上都存在着不稳定性,如何确保有适合不同课程要求的工程项目,是建立“工程项目制”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问题。高职教学应该遵循“分阶段、分时段、分步骤”教学的规律,而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是“全天候、集中性”的,这势必造成某些利用“工程项目制”教学的课程在时间要求上存在冲突。例如企业某些项目需要在寒暑假期间完成,或需要跨越假期,而在这个阶段是高职课堂教学的间歇期,学生和教师处于放假休息调整和自我补充阶段,让全体师生完整地参与该项目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困难。
3.教学评价机制问题。“工程项目制”最终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项目问题,但是将此作为评判高职教学成果的标准也不客观。特别是环艺专业的设计教学应该将“解决问题的设计”和“创意的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既有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有能为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方向的“超前设计”。因此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制”教学中,其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职院校环艺设计(室内设计)专业采用或部分采用“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毕业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环艺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1).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调研的11位毕业生中,目前从事行政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占27.2%,业务人员占9%,另外63.8%中从事主编,教师,自由艺术家等职业。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基本符合他们专业的工作,另外近一半是完全相关;在调研的单位中,公司招聘的员工多以广告专业为主,也有招聘相当一部分数码传媒方面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同时选择此两项的公司占66.7%。其次是技能,有50%的公司选择重视技能,16%的公司选择重视专业知识。对于专业对口问题,三分之一的单位需要完全对口,三分之二的单位要求专业基本对口。工作内容主要是担任技术支持,也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聘用毕业生担任项目管理。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性上多数比较满意,也有单位评价为一般。
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从以上就业状况调查可以看出,除了专业知识要精深以外,落实职业规划、增加实践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拓宽相关知识面等都是提升就业能力所必需的。
1.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综合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和逐步积累起来的。那么,如何指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心理特点,分别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印发《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就业政策宣传和进行日常咨询等方式,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
落实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仅要学校就业部门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还要发挥学院及各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动员院系一大批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科带头人、毕业设计导师和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例如,可以根据学院的总体就业要求和目标,提出就业率目标,签定就业责任书,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注意发挥与实习单位联系密切的教职工的作用,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
2.增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教育家杜威曾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加强室外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设计项目的锻炼和实践,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如室内设计课可以到设计公司或施工现场去教学,检验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走进广告公司和设计院等,在实践期间积累经验,完善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在实习过程中为寻找就业岗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具体举措,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拥有自己的虚拟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尽快接触真正的设计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位虚拟客户,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如何完成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客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这种与整体设计流程结合起来的指导和教育,既有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3.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在某个专业拥有深厚造诣,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于具体问题。综合能力主要包含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事业心、责任心等,这是要从众多设计人员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的综合素质。市场希望的人才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希望多元化发展的交互型人才。
综合能力强非常有助于适应公司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很多单位要求的人员是能对公司业务有一定技术支持并且能对公司项目进行相应管理的人才,即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事件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和在社会交际中的应变能力。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初入社会进行面试就必须通过的基本条件,然而每个人对事件的处理方法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在学校积累的是不同的,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有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手绘能力比较强,但不够严谨,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一定的责任心,这也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表现。由于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习,能有效的帮助毕业生应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方方面面。
环艺专业学赛结合项目教学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环艺专业教学中。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最早在其著作《项目教学法》中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并认为:在教师指导和其他一定的条件下,由学生自己处理相对独立的项目,可以在自主建构中获得知识;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组织活动。
现今每年设计专业有很多竞赛。这些竞赛既反映了环艺专业设计的先进水平,又引导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对环艺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从2010年开始,广西艺术学院环艺系(现为建筑艺术学院)决定尝试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改革:以设计竞赛为项目进行专业教学,由学生自主复习和串联已有的知识,同时在项目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寻找自身的兴趣点,具备市场观念、工地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从业时角色转换与未来发展。
一、“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竞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企业或设计院等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有一个具体工程为题目,由学生自行定义设计风格和制作图纸。这种竞赛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并有锻炼实习的机会。如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 “高迪杯”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为主题的大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等。另一类是由高校或设计协会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不限设计风格、不限工程内容,只以前瞻性的设计概念为题目,注重鼓励学生的设计原创性,培养学生定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国建筑装饰集团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发起的“中建装饰杯5+2环境艺术主题设计大赛”等。
1.进一步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跨越过程
所谓“进一步”,是针对过去以虚拟项目为主的教学形式而言。原课程里也有软件技术、专业规范、材料概预算等课程内容,但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被动,很多知识点不得不等到社会工作中才得以强化体会,这对日新月异的设计职业来说太过漫长。因此,在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必须降低学生成才的时间成本,缩短学生成为优秀设计人才的跨跃过程。
“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引进了全国、全省和全市之间真实的专业竞争,学生能够看到理论和实际的落差、看到各个地域院校之间的水平对比和特色,而课程中的设计成果也有很多机会在市场和专业人士中得到检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情景更接近市场,学生能够快速自主了解和适应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在读书期间就能正确选择专业发展子方向、挖掘出自身口碑的潜力。
2.有助于推动课程结构的调整与评价体系的改变
以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为例,其已形成省级与国家级两级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由各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设计师组成。评审名次与作品网络公示。这样的评价体系非常特别:不仅有各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甚至还有社会其他层面的参与和监督,形成跨地区、跨办学层次、跨院校的交流。因此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大赛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成果与作品有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在“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上述的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设计成绩成果不仅要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而且要接受全国各界的设计精英和教育人士的多元评价。指导教师可以直观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全面客观地给予引导。这种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调整课程设置与知识框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
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
1.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教师团队自身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把项目教学推向高水平的状态。要把握好不同的竞赛,就要求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业界水准比较系统全面:不但要精通手绘设计、建筑史论、模型制作、植物绿化等基础课,还要能教授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空间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高年级综合性课程;不但要具备高学历,还要具备高情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但要有一定的设计施工实践经验,还要了解国内外业界的现状与发展、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的情况;不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还了解其他高校的专业层次并保持互动交流。因此“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促进教师团队必须保持清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竞赛的选择、交流与维护
目前我们还处于“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探索阶段,更看重竞赛对院校的长远利益预期。因此,在林林总总的设计竞赛中,我们选择的是有过院校之间合作、自身组织比较完善、有培养设计师愿景、注重企业或竞赛精神文化建设的竞赛组委会,往往这样的组委会也是业界的佼佼者。以此为背景的竞赛无论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更具价值。
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培养共识、促成竞赛良性循环。整个学习、竞赛参与过程都依赖于良好的交流。而共识的前提一定是双方的共赢,既赢得师生在专业上得以提高和认可,又赢得竞赛的长远良好口碑,真正达到利益和诉求的平衡。
维护无疑是最具挑战的一个环节。设计竞赛的发起方无论是公司、设计院还是高校、设计协会,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来持续付出的。因此,一定要做出有建设性、原创性或有市场价值的设计成果,打响相关方面的品牌,以达到共赢的理想效果,是维护参赛方和组织方的硬道理。
从我们近十年的参赛经验来看,“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最佳环境是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多方位合作:如长期保持专业交流的兄弟院校、有科研合作关系或实习共建基地的企业等。因为兄弟院校、企业、设计院通过参赛能够了解到优秀毕业生和教师的情况,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固。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的了解是多方位和全面的,更有可能建立起长期共赢局面。
三、“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的系统性
以2011年~2012年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某个竞赛为例,可以看出:“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要想取得良好顺畅的效果,多方之间必然有一个渐进的系统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实现的。
在2011年第一届竞赛开始后,教师团队马上引导三、四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当时正在上的专业课程有《秋季实践》《装饰工程概预算》《毕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庭院设计》《环境艺术项目设计及施工图编制》《装饰材料与构造》《环境雕塑》等。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从平面功能分区、风格定位的开始推敲和分析,再到完整的天花、内外立面、大样细节设计,一直到软装配饰、装修概预算。整个过程对教师对学生都比较艰难:一方面学生已经按传统教学方式完成大部分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突然以竞赛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学习,课程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更高或者更实际,课程设置难度偏大,像教师在生拉硬拽让学生手足无措地上一个从未登上的台阶。
经过反复总结和探讨之后,师生们都意识到在课程中增加循序渐进过程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照设计专业规律和教学原则提前周密安排,结果此项竞赛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二届竞赛开始大半年之前,以竞赛项目的主题或概念为切入点,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设计点提出创意,再进行延伸设计和实际优化。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能理解环艺设计的原则和规律、施工图或设计图的要求与规范,以及从设计图纸到工程施工完毕的中间过程。随后在秋季社会实践中,有20余名学生争取到合作企业的实习机会,分别承担设计师助理、材料采购助理和施工员助理等工作任务,再一次有目的地学习工作流程,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初步锻炼出空间设计、工程概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监理等能力。这些实习过的学生成为接下来推动课程的优势选手。最后,在进行三年级下学期的课堂上,由学生主动全面展开的设计工作,把以往的每一个设计点串联起来,在每一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印证不同的设计点,融合成优秀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相比上一届竞赛,学生参赛时间跨度虽然加长,但是难度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竞赛成果进步了很多。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我们意识到:“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作。一方面,课程本身需要系统化的周密规划,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团队应先分解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分解和任务分配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把课程内容与模块一一对应。起初任务要足够小,小到仅关联1~3个知识点,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并产生兴趣。然后任务量和难度不断增加,关联知识点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专业难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推进又涉及到整个高年级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调整,保持教学特点和优势,必须淘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
四、结语
综上分析,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进步,既能保持住可贵的原创性设计点,又能把设计点优化到实际工程中去。不仅摆脱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和缺乏实际设计施工经验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专业教学更符合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业界变化,锻造出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还更好地体现艺术院校的教育品牌魅力,达到高校、设计院、企业多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室;项目式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简介:杨珺(197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20-02
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课程改革为例进行研究,阐述了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其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设计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与课程脱节等问题,对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工作室教学制等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意、设计表达、装饰施工与管理能力,能从事室内空间创意设计、项目及施工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一、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对城市规划与设计越来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打造自身所希望的环境空间的设计分支,环境艺术设计目前包含的学科种类有很多,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学科体系。目前全国环艺设计、景观设计已成为企业或所有设计工程领域中都具有的一种决策活动,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这种发展态势也表明我国设计艺术意识的普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人才就业一般在装饰设计公司、设计院、工程建筑有限公司、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等,一般是从设计员做起,最后到胜任工程综合管理的项目经理人或自己开设计公司创业,只要在发展中的城市都会有该专业的发展空间。市场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房地产规划等领域的中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而在这些行业的紧缺人才中,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显得尤为紧缺,占各类紧缺人才总量的3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范的专业拓展性。由环艺设计展开的设计艺术,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形成多样艺术形式、多种产业、多项职业的就业群体,见表1。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采取的工作室体系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艺术类高职学生必须首先解决设计技能的操作熟练性问题,即学生出去找工作的基本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发展,成为整体的、完全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三位”是专业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专业基本生存能力是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是指能够触类旁通、打破专业界限的专业学习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指具备沟通协作等其他综合素质。
三、保障体系建设
课程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课程质量是课程在整个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符合设计者预期目标、满足社会期望、反映学校教与学内容的一种状态。艺术设计学院在此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成立由二级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阶段性与总结性评价。
2.制度保障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常规化制度,持续改进项目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保障专业教学与建设稳步有序地进行。
3.资金保障
向学校申请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竞赛等建设经费,合理使用项目建设资金,并充分利用创收和社会资源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4.监督保障
逐步形成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及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监督作用,对照培养目标开展定期检查和科学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问责。
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平台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项目中锻炼、在项目中教学。
1.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专业教师所长明确教师发展方向,通过暑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或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双师”素质的培养
通过工作室项目教学,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实践的训练,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并要求教师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兼职教师队伍
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共同完成项目,在这期间有大批的企业教师成为本院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常规教学任务、指导校外实习和提供就业机会。
4.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
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项目课程标准开发
让学生在工作室项目的要求下,明白自己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去学习,以适应不同教学层次。将企业的设计生产标准作为开发项目课程标准依据,企业的岗位任务目标就是项目课程目标,企业任务目标完成的各个环节就是教学实施的环节。项目课程标准的内容由项目总体目标、分解的阶段工作任务、各阶段工作任务里涵盖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最终完成的项目成果形式、对学生的项目评审的综合评判来组成,是组织、实施、考核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六、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的职业技能特征
职业院校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总结起来就归为设计的普遍性、可迁移性与持久性。随着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久性必须得到加强。在经过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培养后,学生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持久存在,会伴随其整个个体职业生涯使之终生受益。
1.通识知识与通用能力
在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竞争意识。
2.专业知识与专业拓展能力
熟悉环境艺术行业发展规律,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原则,具备空间设计与创新能力;掌握设计徒手表现技法,具有设计手绘综合表现能力;掌握相关建筑与室内设计法规、政策与制图规范;掌握环艺设计(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展示空间等)的基本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设计表达与施工图制图能力;掌握CAD、3DMAX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掌握室内工程基本施工工艺和预算及施工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
七、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室项目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考核的形式是多层次的,见图2。衡量学生的阶段任务表现分为两个主要方式:阶段任务完成效果和职业能力。两个方式的评价结果成为学生的项目得分,并记入项目总评。在项目评价方式中,主要以平时上课的考勤和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设计状态来衡量学生阶段任务的职业能力,综合总评给出项目考核结果。参考文献:
[1]曲正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2]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体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关键词: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焦点任务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多个指导意见,其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到“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设计类专业本身具有学科交叉与集成的属性,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选择和运用推动学科专业交叉的有效策略。
1 学科专业交叉与创新创业
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容以及培养的要求,很多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岳晓东认为创新能力包括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的内容,涉及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兴趣和动机、幽默与审美特质、情商智慧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实现两个障碍的突破,就是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1]刘艳认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中涉及“敏感的问题意识”、“聚合思维”、“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开发技能”等。[2]李越与孙枕戈认为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机综合多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在清华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访谈中,被采访者提到学科交叉在教学中体现不足这一问题。[3]
学科专业交叉本身虽然具有多维的价值诉求,但是将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到它的特点包括有利于发散的多学科多角度思维方法、跨学科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与经验积累、与商科的结合能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现实问题综合解决实践能够激发兴趣、多学科的交叉和汇聚能不断拓展新的设计领域促进整合创新。这些也成为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目标。
2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策略
对于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交叉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维度与层面,实施与推进的难度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根据国内外设计院校教学实践归纳总结的五种策略。
2.1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实现学科交叉,一是考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跨学科的平台课程,二是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例如,西安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学科与专业设有服装、设计、工艺、环艺、影视动画等五个系,该学科以“大设计”理念拓宽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加大课程选修力度,使学生在依托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平台课程的进一步打通就是实现专业大类教育,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统一进行设计基础教育。
2.2 开展跨专业合作教学
由于课程体系的调整受到修订周期与专业壁垒的影响,在推进学科专业交叉实践中,限制性比较强,而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开展项目驱动的跨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中国美术学院在2016届的毕业设计中,整个设计学院所有科系的作品全部按照主题分类实现打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通过在本科高年级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实施项目驱动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融合和设计整合能力。
2.3 引导跨学科自主学习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既可以发生在第一课堂,也可以发生在第二课堂。从实施条件来看,第二课程的推进更具有灵活性。“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学校可以通过编订跨专业学习指导书、开发网络课程、指导学科竞赛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培养和全方位的成才环境。例如吉林艺术学院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中,推动学生打破专业界限的自主学习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 设置跨专业教学单位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按照学科目录、专业目录设置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形成“校-院-系-专业教研室”的行政架构。这样的设置限制了人员的流动、造成了人为的学术分割,无形中成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壁垒。[4]为了打破这层壁垒,设置跨专业、非专业的基层教学单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取消系的建制,采用“Program制”,跨专业的课程交叉、跨学科的合作容易多了。基于“Program制”,该学院还在本科一年级创设了一门“组课”,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授课。[5]
2.5 打造开放式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可以是实体,比如校内创意工场,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设计项目网站。为了实现学科交叉,需要运用互联网平台思维来打造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互联网平台思维强调开放、共享、共赢,教学平台应该能够汇聚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对接社会需求和资源的跨学科平台也能够为项目驱动的设计教学创造条件。例如,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和柏林科技大学共同打造的Hybrid平台,学生、教师都可以通过它提出课题、找到合作者,以及得到技术与艺术支持。[6]
3 结语
学科专业交叉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作用明显,对其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施策略层面做了初步研究,仅为抛砖引玉。由于具体实施并非易事,不同学校的设计类专业可以根据自身办学背景、办学条件,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2] 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106-108.
[3] 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35-40.
[4] 汪国林,杨友文,范昕.学科交叉、汇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12.
[5] 王小茉.主动办学,永续发展――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J].装饰,2015(1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