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继承传统,倡导文明风尚,根据晋教明电〔2013〕101号文件精神,我园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一、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利用清明节前的星期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班队会时间,号召队员搜集了大量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革命传统知识,让队员们更加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祭扫活动的深刻意义;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走访、慰问身边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听他们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
二、颂爱国诗篇
各中队组织队员诵读了革命爱国诗篇。队员们在诵读活动中情绪高昂,他们被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鼓舞激励。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少先队员继承优良传统,做创新创优的新时代少先队员,树立从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高尚理想。
三、组织网上祭英烈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队还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了“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活动中,校大队委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开展网上祭奠活动的倡议,号召师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中国文明网开设的网上缅怀纪念活动,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级配合本次活动,每天在晨会时间由队员代表在班上讲一个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正确引导少先队员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励志报效祖国。
四、祭扫爱国烈士墓
4月1日下午,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陆荫祥烈士墓,开展以“接过先辈的旗帜”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缕缕春风,诉不尽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队员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心酸了,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五、参观纪念馆
为贯彻落实如皋市文明办《关于“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 3月22日-24日,港城实验学校组织四—九年级2000多名师生来到李昌钰刑侦纪念馆、李渔纪念馆和丝毯艺术博物馆,开展了“馆校衔接”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诵读 经典 责任 学校教育
中学诵读经典活动是“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中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有效途径。基于目前中学诵读经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活动应该从理性出发,明确诵读的内容和设计,注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加大实践性与研究力度,并适当使用考核机制,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基于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大家商榷共勉。
一、诵读经典,落实责任,培育一代新人
我校从2005年起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单纯却又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却又兴趣广泛,心理脆弱却又欲望颇强,现代知识丰富却又传统文化缺乏,接受新事物快却又抵御外来诱惑能力差,有远大理想却又普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等特点,我们把经典诵读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尝试。
(一)从入学教育抓起,认真诵读经典,体味经典韵味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狠抓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针对学生年龄较小,心灵纯洁,记忆力强,对新学校有新鲜感等特点,在入学前,我们组织教师编印《弟子规》、《千字文》(有拼音、有解释)等,并作为新生入学前的假期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背诵相关篇目段落,入学后检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要求。为了巩固背诵的成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备铃响后)背诵,每周再加读一个早自习,采取齐背、对背、领背、接力背、分组背诵等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当然会背经典未必理解经典的真谛,学校在开学初就专门安排时间,由班主任老师宣讲《弟子规》,召开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举办读经明责学习园地,校团委举行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等。入学教育以通过背诵营造氛围为主,有了背诵的基础,就保证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校读经诵典的文化氛围。
(二)从课堂解读抓起,仔细品味经典,感悟经典真谛
我们在前期背诵的基础上,让经典诵读进课堂,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由专人负责编写教材并授课。教学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育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提高丰润的人文素养为目的,对背诵篇目逐句讲解,我们在教学中遵循“四忌四要”原则,即忌空洞的说教,要通俗易懂,忌枯燥乏味,要形象有趣,忌照搬教条,要批判吸取,忌满堂灌输,要教学相长。力求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生动有趣。同时课堂讲析中做到了六个结合:即经典讲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学习“八荣八耻”相结合,与社会各种良莠现象相结合,与《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起,列举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典型事例印证经典之理,使学生觉得先哲的经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写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后交给老师批阅并写出评语。为了使学生充分重视经典诵读,我们将其作为政治课考试的一项内容,占政治课总分值的百分之十。我们从学生的周记本和作文中欣喜地看到,经典语录已进入他们的记忆库,经典之理在滋润他们稚嫩的心灵,有的同学不但在作文中灵活引用经典,而且能借题发挥。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我们真切地感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我们高兴地看到校园环境卫生、课堂纪律、日常用语、行为礼貌等各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
(三)从开展活动抓起,真情演义经典,感受经典魅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内涵、智慧的光芒、精深的哲理和语言艺术的韵味。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单一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多彩,新颖生动、形式活泼才是他们所爱。我们为了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经典的魅力,深刻理解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背诵经典,解读经典的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大力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折射经典光芒,追慕先哲风范,熏陶一代学子。几年来,我校党政工团、教研室通力合作,教师积极参与,先后组织举办了“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学生辩论会,“孝心、爱心”感动校园演讲比赛,“忠心、孝心、爱心、关心、信心”五心英语手抄报比赛,“牢记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少年”法制报告会,“养良好遵纪习惯,做明理向善公民”短剧小品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选材组材,自己设计。我们以前期背诵为手段,以各种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解读为主渠道,以营造氛围为背景,以养成教育为目的的经典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春风化雨、滋蘭树惠一般,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格品性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对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经典诵读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奠基工程。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启示二:经典诵读是完善学校教育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是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而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和教育方式的单一,导致了教育的不完善,也阻滞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现代教育之中,才能有效发挥教育职能,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一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二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三: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四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美术鉴赏;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62―02
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同时美术鉴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鉴赏中,感受传统艺术,认识传统文化,欣赏并追求其审美精神,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趣味,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素质作用巨大
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能的过剩,是造成人类异化的负产品:社会分工的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使得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机械化了。劳动力和价值失去关联,努力和奖励不成正比,严重脱节。人作为一个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被束缚,不能做到与之共存的和谐;压力、冷漠、物欲横流,感性与理性的失衡带来的是焦虑与不安,是人性的分裂。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在我国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偏重于理性思考,忽略并刻意压抑感性思维的教育,学生被强制理性化了。一切为了应试而忽略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这种重理性抑感性的学习生活必然会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埋下隐患,目前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承受能力差,所产生的弊端就是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
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意识”有助于调整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失衡。“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一个概念,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宣传的重点。以和为贵、以合为美,所谓“知行合一”说的就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和谐发展。
2.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有保守尚古的一面,同时也包含着“创新意识”。在深度剖析传统美术作品,认识作者创作意图和追求的审美理想时,无一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创新意识”,并为之震撼。欣赏拥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传统美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使得他们久已固化在课本上的思维,早已被消磨殆尽的灵性、悟性,更多地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狭隘视角得以舒展、开拓。
3.人文精神的树立不容忽视
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甚至对人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在大学阶段培养出的优秀人文精神是学生毕业后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高级人才的重要基础。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其他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非常丰富而珍贵的人文社会科学。随着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深入,从形状和颜色的直观感受,到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审美态度,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扩大文化视野,提高能力,实现社会、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情绪情感,培养人文和科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建立起高贵、善良、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垠,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探寻人的内在价值,关注如何“成人”“做人”的问题。儒学以“诗教”“乐教”,激发、泄导和升华人的感性,使之与理性、伦理结合为完美理想的人格,为社会发挥积极的力量。道家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个性,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和其他人、和自己的和谐。他们共同关注人的道德发展、精神发展,关心人生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
二、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应用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美术存在非常狭隘的认识,很多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就是艺术等于美术,美术等于画画。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认识也只知道近代的水墨画,可见在中小学教育中对于美术教育特别是传统美术教育的缺失。而中国的传统美术是哲学的艺术,不仅展现着飞动飘逸的线条、五彩斑斓的色彩,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透过对它的解读,我们感知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例如中国水墨山水画,区别于西方焦点透视,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体现的是中国特有的宇宙观、时空观。宇宙观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融化合一要求画面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散点透视的时空观来达到身之所容、目之所瞩、意之所游的效果。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性色彩,水墨山水素雅的黑白色更是蕴含着很高的哲学思想,用淡化外在的“色”来凸显本真的“浓”,以静寂的心灵来感知自然的生动,它所传递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超然物外、“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禅道意境。山水画里频繁出现的景致则带有更多的文化寓意,如待渡,渡即度,寓意佛教中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即以大智慧度到彼岸;还有舟、亭、云等都是带有符号性质的景致,都是开启智慧的一扇门。
三、教学实践效果反思
“美术鉴赏”是当下众多高校的选修课程,以欣赏绘画、雕塑为主,内容涉及西方美术、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民间美术,以主题或主线的方式展开内容,可以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中外美术有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认识。由于是选修课,使得内容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讲解。其中西方部分和中国部分各占50%,既可以对中外美术有一个简单了解,同时对文化和审美的取向树立起一个基本的判断与选择。
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更喜欢中国传统美术还是西方美术,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调查结果显示,70%的同学表示更喜欢中国传统美术,有学生谈选修“美术鉴赏”课程收获如下:“‘美术鉴赏’可以让我们欣赏各式各样优美的作品,更多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我更喜欢品味似静非静的中国传统绘画,虽然没有记下所看过的作品,但是能够觉得在画中的意境中心放飞了,不断地学会欣赏。”“我更喜欢传统美术,她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乎物质的精神交流,……,传统美术可以增强心灵的力量,她使我们变得善意、和平、宽容、博爱以及有文化修养,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们怀着一种尊敬、瞻仰的态度去接近她,去呼吸她独有的气息,去欣赏她积蓄了很多文化历史的美……”
他们表达的语言虽不够“专业”,但透过他们的文字看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美术鉴赏”重在一个“赏”字,通过对作品、作者深入浅出的剖析,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知美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审美趣味,达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绽放出熠熠的光彩,在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中显示出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美德。在美术领域,传统美学思想得到最直接、最极致的发挥。对真善美的感知不仅仅是哲学命题,也是形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中语文;发展创新;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是一门集合了中国文化及思维拓展的优化复杂学科,是一门集艺术化、思维创新化极强的现代化基础创新学科。语文课堂的高效教育离不开课堂的高效利用,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门学科,课堂教育不仅要具备文化传承的特有特征,更要根据时展的信息化元素进行辅助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学科——高中语文教育对于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和总体素质,也是培养新一代人才及未来我国文化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将高中语文课堂创新理念融入到文化教育体系是科学教育领域探究的新主题。
一、优化社会科学元素,以创新为主宰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文学特长全面超常发挥,课堂气氛由传统的教学体系变成了极具现代化信息理念的数据化教学。新型的教学仪器幻灯片、投影仪等亮相高中语文课堂,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我国现代化文学教育发展结晶而成。然而,一个成功的教学体系闪亮登台的同时,必然集合了整个教育部门的整体改革及教职人员的心酸汗水,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成熟教育的过程,必然透漏着改革与创新的全新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想在有限的语文课堂空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质量是我们必走的创新思路。科学发展想进步必然要走创新思路,那么高中语文作为未来国家各行业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必然要以创新为主来优化教学的科学性。
二、提高思维转变,力求高效课堂
学生的主观能动学习离不开现代化的高效学习课堂教育,因此必然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课堂更是离不开教师对于学生的优势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质量的科学手段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进行信息反馈,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学习讲解中,既要渗透其知识概要,又要有目的的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合作交流的意识。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渗透是个必然的过程,学生在吸收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有条不紊的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高效的交流合作,时刻关注学生的个异性,从不同的方向来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念,使学生的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理解力去发现语文特有的文学魅力。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主客流通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互动。新形势下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主动发挥是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主体,既展现了学生特有的文学优越性,又从根本上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渗透给学生。这就是要利用教师的评价意见,来激发学生对于个人文学魅力及课堂学习的高效性。从单一的传统教学跨越到了主客同行的学习交流模式,这才是一个现代化高效、课堂教育理念。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定位
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整合过程,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沉淀的过程,此时,高中生的思维活跃和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漫长的文学培养教育中,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体系,更潜在的激发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参与和学习,才能在本质上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我们要以文学艺术的高度去衡量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发展潜力为锲机,积极开拓学习空间,在有效的实施高效教学的同时来传承我国的华夏文明。
结论:
高中语文的教育理念未来发展势头尤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采用的诸如多媒体的应用、情境引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手段,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探索,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是检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相信未来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永来.浅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15-17
[2]王从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