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身体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动目标:
1、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合作意识,并能勇敢的尝试各种挑战。
2、学习双脚行进跳,两人前后合作跳,锻炼腿部肌肉,掌握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4、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只布袋有装饰
准备活动的音乐,小红旗四面,四枝小树枝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做运动吧!”
听音乐跟老师做准备活动。
2、导入:探索布袋
“小朋友,这是什么?”(布袋)
“你们以前和布袋玩过游戏吗?现在我们就和布袋来玩游戏吧!”
老师的要求:“请你开动的小脑筋,玩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花样来!”
幼儿探索,老师辅导。(捕捉跳得像只袋鼠的孩子)
3、学习双脚并拢跳
“小朋友们,快来看呀,她跳得真像只袋鼠,好棒!”
“我们请她为我们表演一下,好吗?”
请这位小朋友演示,其余的坐下休息。
“还有谁有不同的玩法?”
请出那位跳的像袋鼠宝宝的幼儿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她是怎么跳的?
演示后请她介绍是怎么想到的以及这样跳的方法。(介绍布袋)
小结:双脚并拢,起跳时膝盖稍弯,双臂自然放于胸口,前脚掌用力往上蹬,落地时轻轻着地。
“那我们也来学她的样子,做袋鼠宝宝跳,好吗?”
提醒幼儿穿布袋可与同伴互相帮助
“袋鼠宝宝们,用力跳,跳的高又远,跳到老师这里来。”
幼儿朝着老师的方向向前跳。
4、游戏:挑战自我《过独木桥》
(1)、选择一条独木桥(一高一矮)勇敢的跳过去。
师:“大家看,前面有两条独木桥,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说一说。(一高一矮)
“小袋鼠,你们敢跳过独木桥吗?”
“真勇敢!那你愿意过哪座桥,又该怎么过呢?我们来试一试。”
师提出要求:请孩子们在想试跳的那座桥前面排队,一个一个按次序跳,要注意安全。”(过独木桥时,教师引导幼儿互相鼓励,勇敢的跳过桥。)
(请试跳时遇到困难又得到别人帮助的幼儿介绍,烘托同伴间相互关心的美好情感。)
(2)练习与同伴合作跳。
“大家真厉害,都能勇敢的通过独木桥,刚才我们是一个人跳的,那能不能与同伴一起合作跳呢?先讨论,然后请小袋鼠们找自己的好朋友来跳跳看。
幼儿探索,师巡视指导,引导多人跳,把他们吸引过来,提出要求:要跟着口令协调跳。
5、结束部分
(1) 放松练习《雪人融化了》
“唉呀!我好累啊!大家累吗?那把布袋脱下来放边上,跟我一起放松一下吧!”
“啊呀呀!我的腰融化了,不行不行,我的左腿也融化了,我的右腿也开始融化了,我的手,我的脸,我的身体都融化了!”
(2) 整理布袋
“嗯,游戏结束了,小朋友们,我们把布袋整理好,一会到院子里再用别的方法来玩布袋吧!”
课后反思:
2021年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20xx年8月以来,转眼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本学期学校安排我带新到的刘思源老师,现将本学期的帮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老师基本实现角色的定位
社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如何快速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日常教学生活,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作为新毕业的研究生,刘老师以其实际行动不断成长。通过教学工作,处理班级事务,与家长和同学们沟通、向老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思索如何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使她真正进入教师角色。通过三尺讲台向同学传道、授业、解惑,切身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荣和伟大,更加其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
二.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本学期主要围绕教学各环节加强了学习和锻炼。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规范教案的书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和讲课思路的体现,刘老师教案内容详实,而且实用。
2、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法。在每堂课前,她都会认真请教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她通过多次深入课堂,针对自己讲课中存在的不足,我向她提出宝贵的意见,如怎样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怎样才会让课堂更深动。我每周也至少抽出两节课时间,听刘老师的课,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下来和她进行沟通和交流。从整个教学环节的把握、新课的引入、知识的讲解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学习,将许多好的方法告诉她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收效较好。
3、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新教师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她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期初计划基本实现,通过开展“以老带新”工作,使新教师较快进入教师角色,并适应了学校的工作环境、生活节奏,避免了工作中走弯路、效率低下现象。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一如既往的对新教师进行指导,不断完善,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2021年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曾几何时,也因为自己的工资待遇、生活的种种压力等等问题而烦恼,总感觉在校园中曾经编织的美丽梦想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工作上懒散、消极、抱怨…这样的情绪在我的身体里面蔓延,还好《你在为谁工作》来到了我的身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们不仅是为了目前的工资而工作,我们还要为将来的工资而工作,为自己的未来而工作。
就像在《你在为谁工作》书中所说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理会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
的确,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最终能重返事业的巅峰。那就是因为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综合能力。而且他们的这些综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得到的。
想想当初自己刚进入凤糖集团之时,年轻气盛,对于工资常常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致目光短浅,消极对待工作,那是多么的幼稚做法。其实,工资只是工作的一种回报方式了,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更应该珍惜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回报。比如,艰难的任务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岗位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
所以我们要停止抱怨,抱怨只会让你自己烦恼忧愁,最终一事无成,就像自己给自己挖个洞钻进去,对工作的态度改变,工作的处境也会随之改变,增强信念,丰富自己的知识,让我们置身于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中,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工作,与公司一起腾飞吧。
2021年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你在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这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通过进一步学习,使我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朴实的言语包含了深深的哲理,他同样告诉我们生存与竞争同在,命运和奋斗相连,得到的不知道珍惜,丢掉就会痛苦不已;其实,高山和深涧的距离并不遥远,只在一念间。这一念,决定了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要工作?为了谁工作?相信不少人心中经常有这样的疑问,而我自己,曾经的想法是“为了那份养家糊口的薪水工作”,“为单位领导工作”。但是在读完知名记者刘波所著、500强企业员工必读书《你为谁工作》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我不是为薪水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人生工作!
人生大多数时间在单位中、在工作上。工作的意义绝不简单地是“为了获取薪水而不得不这样”。如果是这样,人生的乐趣就会荡然无存,人生的意义也会黯然无光。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用这些“能力”和“才干”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或许有些人会说:你是吃了灯草,说得轻巧!你不知道我们那个“头儿”有多凶恶!你不知道我们那些同事有多可恶!你不知道我们的工作多繁忙!你不知道我们的待遇多么低下?你陷入对环境的怨恨中无法自拔,却一直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措施!慢慢地,你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毒素侵蚀,于是,你“慢性中毒”、你无精打采、你消极怠工、你不思进取、你牢骚满腹、你得过且过?这样过了若干年后,你回过头来想一想,难道不觉得可惜、不觉得心痛吗?让我们从《你为谁工作》中寻找“解药”吧作者告诫我们说:永远不要让环境牵着你的鼻子走。即使你的环境、你的工作、你的领导、你的同事有再多再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你也应该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们。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我们的决断能力,我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我们的沟通、协调能力都能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锻炼和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够提供这么好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忠诚是为自己,敬业是为自己,努力是为自己,付出是为自己,信用是为自己。工作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大学毕业进入教育部门工作时,好多同学都羡慕我拿到了“金饭碗”,但我自己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意义和乐趣。
“如果你能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你的工作,你的感受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忽一日,好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能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关键不在于心态吗?为什么有些同事就天天工作得乐呵呵地呢?我想起了《你为谁工作》中的一段话:“开放,是一种修养、一种个性,一种心态、一种气度;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因此,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使人持续进取,才能不断吸取新知,不断进步和成长。”书中还切合实际地讲授了发现、培养、释放工作热情的方法“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键在于你要看到你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你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你就会对它越感兴趣。想想看,你对你没接触过的东西会感兴趣吗?绝对不会。可是,一旦你对这件事的了解多起来,你就越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所以,你不妨对于你的工作多做些研究,多思考其中的窍门,这是个很有效的技巧,你会发现你不仅增强了工作的技能,而且更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没有什么工作是值得轻视的,也没有什么工作是你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和激情,是现代人的一种能力!
我越来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了,从工作中体会到的乐趣越来越多、收获的荣誉、摘取的硕果也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我发现领导也不是那么难以接近了,同事们也不是那么难以相处了?哈哈,环境越来越和谐,工作越来越顺心,心态越来越开放,我也越来越快乐了?本的启示结合切身的经历,让我对工作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感受,我愿意在此和各位同事共勉。
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有的人把工作视为生活的代价,是无可奈何、不可避免的劳碌,但也有人把工作看作是发展人格、完善自我的工具!
>> 川东南的悟道之旅 “川东苗王”的反哺深情 巴山渠水孕育的“川东明珠” 川东教案的运行态势研究 最后的猎熊人 川东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 川东地区茄子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老君洞异香弥漫的川东第一道观 教会发展对川东教案的影响 巴中:快速崛起的川东北现代城市 川东民居建筑的生态设计及其发展探究 川东北钻井过程井漏的机理及对策 川东北文化品牌的传播学研究 让人感动的床 悬崖古树猎蜜人 老年人床的设计 会将人“射”出去的闹钟床 三人床的故事 浅析效能监察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有之义 利用川东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川东“猎床人”林泽绿的古床收藏 川东“猎床人”林泽绿的古床收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李媛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标题
床榻是人们形影相伴的器物,“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于此”。古人往往花费很多心思,精心设计床榻,工艺不厌其精,工本不惜之巨,有时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制作出一张床。林泽绿当属这古床收藏迷中的“重度患者”。
拜访林泽绿当天恰逢春分,当车驶至重庆北碚区山野中的静观镇时,花开枝头,碧水幽幽。我们随意挑了一间铺面打听消息,镇上无人不知“林古董”,人人都习惯这么称呼他。他是镇民们口中神秘的古董床民间收藏家。
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放满了花式、形状各异的古董床。林泽绿自14岁起就爱上古董收藏,近30年里耗资上百万元,跑遍全国,淘得了150张明清时期的古董床。
拜访林泽绿当天也正好赶上“龙抬头”,44岁的他梳着长发马尾,没有心思修剪,太忙,近来电话特别多。前几日由于雨水漏进了仓库,林泽绿便请相关单位前去解决问题。当他“哗啦”一下掀起卷帘时,库内的雕工古床震惊了在场所有人。人们奔走相告,一夜之间,林家那个不起眼的仓库火了。
风雨往来人:一辆“簸簸车”走川东
“小时候家境不好,没读多少书,10来岁就外出打工了,后来在静观镇上摆摊卖杂货。”14岁时,林泽绿接触到了银元,渐渐迷上古董,“最开始淘到东西会变卖,后来有点积蓄了才开始收藏古董床。古董床里有文化,也有很多故事。”林泽绿如今做花卉与仿古家具生意,每当去外地谈生意,他都会到处打听古董床,“全国几乎走遍了。”
回首当年,林泽绿用了“苦尽甘来”四个字。“最初开始收古董得顶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出去一天就得考虑到家里一天的柴米油盐。”他感慨着,如今的日子过宽裕了些,能开着小面包车四处淘宝,但每每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骑着一辆“簸簸车”(重庆人对“手扶拖拉机”的戏称),寻遍了川东村镇上家家户户的老床时,依旧能嗅到那丝尘土味儿。
“曾经为了买下一张心爱的床,没太能照料到老婆孩子。有一次儿子交学费差钱,我只好翻箱倒柜地捡出一个收来的老花瓶,拿到朋友那儿去抵了15块钱救急。”林泽绿的寻床路有着一般藏家未曾体会过的辛酸,他出身清贫,背景草根,他每一次外出,除了怀揣着阅尽天下床的梦,还担负着养活一家人的责任。
“简直是个床痴。有好多次为了买床,搞得我们生意周转的资金都紧张。每次淘到与众不同的新床,甚至睡觉时也会突然在半夜‘嘿嘿’笑两声。”虽有怨言,妻子成福琴仍然支持丈夫的爱好,“总比赌博强。”
“这间仓库1年租金10万元,租了十来年了。”林泽绿说,如今他收集的150张古董床,收购成本约50万元左右,但加上多年来搬运费、为了搜集床的差旅费、托人打听的人际交往费、古董床维护费、仓库租金等费用,粗算就有2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没有身家起底的藏家而言已然是一笔巨款。“遇到好的古董床,你让我放手,我肯定晚上睡不好。”林泽绿称,他还曾背着家人借钱去买,“事后再给老婆说,她也没办法。”
逍遥自在事:喝一碗菜稀饭,睡几张古董床
随林泽绿从仓库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不时地收到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妇人,老头儿,青壮年……“林老师,我家有张古床,您来看看可以收么……”他都亲和地点点头:“好,有空来店里坐坐,慢慢聊。”
刚跨进他家门,就飘来冬寒菜稀饭的清香,成福琴正在厨房内准备午餐,食材很是新鲜,她切着从早集上买来的水芹菜,锅里翻煮着自家熏的土猪腊肉,蒜苗配炒。“日子过好了,但我仍不习惯在外用餐,还是在家吃得舒坦。今天咱们就将就着喝一碗我家的稀饭。”林泽绿吮了一口冬寒菜,微闭着眼回味着。“他经常在外,却常常嘴馋我的菜,所以我会很用心做。再怎么忙,回到家也要把饭吃好。”成福琴甜笑着附和,一家人在摆满古董及仿古家具的饭厅里乐悠悠地享用着朴实却丰盛的一餐。
坐在仿古檀木椅上喝一碗清淡的菜稀饭,抬头即见林泽绿从全国各地淘回的神龛、牌匾等老玩意儿,充盈着一种别样的喜悦与惬意。
用完餐,林泽绿带我们走进了他的主卧。一张镶嵌了7颗绿宝石、有12只鎏金凤凰的二檐六柱镂空雕楠木拔步床,长和高为2.6米,宽2.3米,有两个凳子。这是他20年前在北碚区柳荫镇淘得,卖家口传为著名实业家唐建章(1890-1951年)之物。饭后,他总会在床上休憩片刻,定定心神。
而林泽绿最心爱的一张床,放在次卧,给儿子公干回家后睡的。十多年前,林泽绿闯到广东潮州,一眼就相中了此宝贝。晚清官室架子床,榉木材质,通体朱红着色,配饰中镶嵌着天然贝壳。床檐如同古代建筑屋檐造型,整张床雕刻了150多位神态各异的刀马人。床内四周有大小各九幅绘画,床顶七幅绘画,全是彩色,有代表吉祥的牡丹和喜鹊,也有代表权势的麒麟与猛虎。这些画大概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从出生到习字,而后金榜题名,安享晚年。
中国古床素来形式多样,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富丽堂皇,在众多的古床中,几乎张张有雕刻,件件有画工,这些雕刻画工取材广泛,大多包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祝福性含义,观看古床上的雕刻,就像在欣赏一幅幅历史人物故事画,亦是研究民情风俗的珍贵资料。林泽绿的家中“宝床”正是这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一张床就是一个谜。
一席床梦:在老建筑里开个古床博物馆
“睡在古董床上,这些年我的身体很好。”林泽绿称,现在的人都爱买新床,既不环保,又很单调。他建议人们还是多挑老床为好,做工精致考究,选材富有质感,寓意丰富深刻。而如今的床则缺乏文化厚度,越来越没意思,“快餐文化生产太多垃圾,什么泡沫、合成夹板之类的用料,最好别碰。”而据他了解,在古时制作一张床需要至少五六年,“工匠们选好木床的原材料后,需要花至少两年的时间对它进行浸泡、蒸煮、裁剪等定型加工,以保证在日后的使用中不变形、变质,之后再开始精雕细琢地完善造型,这又需要约三年的时间。”曾有古董床发烧友惊叹林泽绿的藏品多是上乘精品,分别从榫、雕工、年代、包浆等几个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林泽绿坚信,明清古床该有川东匠人的绝活儿展艺。
林泽绿仓库内中藏有一张淘得最辛苦的川东精品床。清代喜鹊闹梅架子床,柏木材质,床檐贴有金箔,喜鹊站在梅花丛间飞舞歌唱。有寿桃、石榴、牡丹等植物,寓意富贵吉祥、多子多福。十余年前,他为买到这张床,花了七年时间,七次往返贵州桐梓,千方百计地说服一位老人把床转让给他,最终打动了买家。林泽绿说,这张床金箔保存完好,木质雕刻惟妙惟肖,值得他日思夜想七年,也算是为川东的做床匠人留个念想。
“有三个外地老板来看过,要出高价全部收购我的床,我一口拒绝了。如果要靠这个赚钱,我早就干起这个生意了。张张都是我花了心血买回来的,要我卖掉,舍不得啊。这些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聊起自己的收床心得,林泽绿透着剪不断的痴爱,“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非常注重床的文化,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却渐渐弱化了,这是很悲哀的退步。床作为家具的重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建筑文化,家具文化,民族文化,包括我们生活、经济、艺术文化都在里面都能够体现,所以它是每户人家里镇宅大器。”他虽是在朝天门批发市场摆摊时入的行,书本知识较少,无法用太多辞藻堆砌成理论,却懂得守住古床工艺真正的珍贵与精气神。
身行万里路只为求得好床,林泽绿在这浮浮沉沉的试炼中仿佛让自己跟古床有了心意相通的灵气,一眼便能辨真假,一触便能知晓其中乾坤。而他目前最大的心愿便是找到默契的合作方,将自己数十年的心血在一个有历史韵味的老建筑里展列。“这个仓库比较潮湿,不是最佳存放地点。我想开一家博物馆,让山城老百姓能看看这些古董床。”
世间少狂人,林泽绿自嘲虽不识几个字,却心怀成为“猎床怪才”的大志。书店里堆放着许多鉴宝参考书籍,却没有一本能够道尽一位民间藏家的悲欢,林泽绿多年的收床经历正是这最生动真实的写照。
随着人们对精美的手工古床包含的文化不断的深入了解,古典床的收藏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而林泽绿正是这门传统工艺的民间传承人、历史见证者,捧着,护着,爱惜着。
[对话林泽绿]
每张床都有自己的故事
记者:古床最让你着迷之处是什么?
林泽绿:它有魂儿,每一张床都好像会讲话,体现出了古床主人的形象气质。如一张灯笼小姐床,柏木材质,造型似灯笼,床体瘦高,雕刻为木质镂空工艺。床檐贴有瓷片与铜镜装饰,显得床体精巧别致。应该能判断出此床拥有者是一位未出阁小姐。而另一张类似造型的床,若以六只仙鹤及荷花为浮雕主题,配以蝙蝠、狐狸的辅饰,则应该是一张出自书香门第的陪嫁床。每张床都是独一无二的,紧扣时代,有着古人特有的情韵及最贴心的祈愿。
记者:作为一个民间收藏家,你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林泽绿:带着宝贝们回到清净的小村镇,躺在古董床上乘凉摆龙门阵(重庆方言,话家常的意思),坐在古董椅上吃着老婆亲手做的农家下饭菜,这是最朴素也是最奢侈的享乐。
记者:如何辨别一张古床的真伪?
林泽绿:古时候的整件家具没有一颗钉子,更不可能有胶水存在。因此,一张床的榫是否嵌接得天衣无缝很是关键;其次看雕工,过去工匠讲究精雕细刻,心态平稳,技艺娴熟,现代仿制家具形更多只是形似,而缺了“神”;再次,看风格辨年代。我主要收藏明清古床。明代家具素雅,简易但不简单。清代出现不同流派,主要有京、广、苏式风格。京派大气庄重,花式多以龙为主;广式结合西洋风格,且因好木料供应较足,结构上多呈现用料大的特征;苏式风格较细腻,又因好木料供应稀缺,用料上比较精打细算。最后就是看包浆,即使用痕迹,经常能够接触到的位置,一般会出现自然形成的包浆。仿古家具通常包浆做得不够自然,或在不常接触的地方也刻意做出包浆。
林泽绿 重庆北碚静观镇和睦村六组人,外号“林古董”,民间收藏家。近30年里,收集了1000多件明清时的床榻、神龛、牌匾、桌椅等古物。
这张清朝中期的六柱四檐古床,虽然没有鎏金,但从牡丹花雕刻工艺来看也尤为精湛。
这是一张清中期六柱五檐八步床的局部特写,通过镂空深浮雕满鎏金工艺制作,树木动物栩栩如生,是当时工艺最好的古床之一,也是典型的川东雕刻工艺。
左/右 清中期光绪年间闺房小姐出嫁时的喜床特写,四柱两檐,满贴金箔,麒麟与花瓶的浮雕设计,寓意花开富贵、平平安安。
戏剧。开始只是个兴趣,是大学时泄过多力比多的途径之一,是虚荣、表现欲和人来疯的最佳载体,是谈恋爱的资本,是哥们儿姐们儿大篷车理想的乌托邦。后来,戏剧成了我硕士文凭的标靶。成了无数个需要阅读的剧本,成了每天从下午到深夜的排练,成了没完没了到剧场业务学习,成了很多文不对题的胡诌评论。现在,戏剧是我的工作,是我养家糊口的营生。是我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给学生们的教案,是我在排练场和演员们争吵质疑探索实验的课题,是我在工作室和舞美灯光音乐服装化妆制作人们不断建立又建立又最后还是得建立的各种方案,是我和观众在剧场里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紧张,一起悲伤,一起释然的交流与分享。
生活。生活就是生活。
戏剧――自恋动物的游戏
最近这半年,迷恋上了开心网,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社区。一开始是因为无聊。好多闲散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所以几乎每天都和朋友们投票、争车位、拉力赛、买奴隶、咬人、种庄稼、偷菜……后来发现养成习惯,很是浪费时间。想戒,却也戒不掉了,因为里面有很多人,很多朋友。很多事件,很多竞争,很多人物关系,很多矛盾冲突……呵呵,很多戏,有人的地方就有戏。只要你换个视角去观看,无论是虚拟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里,无论是神的俯视、蚂蚁的仰视,还是我们互相之间的对视。
人,是戏剧的最基本元素。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构成戏剧。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开篇就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我们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看与被看,所以戏剧也就随时随地发生着。注视,这个词或者说这个行动的普遍意义永远存在。大多数时候。一个人不是在注视着同类,就是在注视着自己。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人类是一种很自恋的动物。而戏剧,就是我们这些自恋动物的最极致的游戏。
戏剧史说,最开始的戏剧,是和宗教仪式有关的,表演者都是巫、祭司或者神职人员,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与神沟通,向神祈求。后来,当表演脱离了宗教仪式的目的。也就成了艺术的戏剧,而不再是宗教的戏剧。
北大戏剧社――梦开始的地方
四年的大学时光,几乎一多半的时间都用在戏剧的学习和实践上。不定期的请中戏的老师来给我们做表演的训练,经常请一些著名的导演、演员来北大办戏剧沙龙,最重要的是,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全校公演我们自己排演的剧目。从原创的《弃婴》、《板足鲎》、《缪斯和他的丈夫》到经典的《小王子》(圣埃克绪佩里的童话)、《风雨保尔柯察金》(刁亦男编剧)、《误会》(加缪作品)、《朱丽小姐》(斯特林堡作品)、《太阳・弑》(诗人海子的长篇诗剧)等等,每个学期燕园里都有北大戏剧社的精彩演出。我们得到过欢呼掌声和鲜花,也被批评和嘲笑过,但无论成败得失,那一段岁月都将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北大戏剧社那几届的成员,后来很多人都在从事着与戏剧和表演相关的工作。央视《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是我们的“当家小生”,《北京晚报》文化戏剧版的资深记者王润曾经是我们的“社长”,《北京青年报》文化戏剧版的资深记者郭佳也是我们的重要成员。我更是彻底,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考进了中戏导演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在戏剧道路上更加明确的追求。
很多年后我发现,北大和北大戏剧社的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很多的机会与光环。后来我跟随工作过的一些著名导演,像林兆华老师、赖声川老师都很看重我的这个学业背景,很多合作的投资方、制作方知道我本科毕业于北大,也对我莫名地多了几分信任。而大家的这些认可和看重,也同样激励着我每一次创作都要尽可能的做好。
中戏导演系――进入体制的敲门砖
崭新的学习和崭新的生活。记得自己到中戏读书后不久。就曾在日记里写下:“每天的生活都是和戏剧有关的,真好!”一边学习,一边也接触到了很多戏剧界的老师和前辈。我的导师白轼本先生,根据我非戏剧本科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特点,给我设计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一方面让我尽快填补专业知识上的空缺,打好戏剧学和导演专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放手让我排戏,尽量多的进行戏剧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我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受益匪浅。戏剧理论功底和导演实践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戏学习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有了比其他同学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先后跟随林兆华导演和赖声川导演排戏学习。
林兆华导演听说导演系考来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就特意通过导演系的老师找到我,让我去找他聊聊。了解了我的大概情况后。林导就说:“以后想来看人艺的戏,就直接来找我。”从这之后。林兆华导演就成了我戏剧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老师。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我跟随林导做助手排演了几个戏,学到了很多在戏剧学院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林导不光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学习和创作的机会,后来北京戏剧舞台上很多优秀的年轻导演都是林兆华导演培养和帮助过的。在2003年“非典”刚过的时候,他就以林兆华工作室的名义举办了“青年处女作展演”。黄盈、赵淼、康赫、顾雷、胡磊等现在十分活跃的优秀青年编导,都是在那一次展演上崭露头角的。2004年,林兆华导演还和北大艺术学系合作成立了“北大戏剧研究所”,担任所长,目的就是要为中国戏剧事业发现和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在北剧场的二楼开会商讨“北大戏剧研究所”发展方向时的场景:年近七十的林大导,带领着我们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戏剧事业的发展规划着宏图大业。说到兴奋的时候,林导都特别少见的慷慨激昂起来。现在想起那个场景,还是会让我特别感动。在那几年时间里。我跟随林老师排演了《绝对信号》(中国小剧场运动20周年纪念版)、《樱桃园》、《活着还是死去》等作品。
台湾的“表演工作坊”是华语戏剧界一个十分重要的团体。“表坊”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赖声川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导演之一。赖声川老师来北京导演过几部他的作品,我特别有幸地参与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和《他没有两个老婆》的排练创作,两次都是做导演助理工作,这也是最能接近一个戏剧作品灵魂的工作。
如果说在林兆华导演那里,我学到了如何中庸做人灵动做戏的平和心态,学到了大胆创新但不逾矩的思维方式,学到了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如何巧妙结合的技术方法。那么在赖声川导演这里,我知道了文本结构和戏剧结构的重要意义。明白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激发演员的创造性。懂得了要在笑声和泪水、疯狂和沉思之间找到那种奇妙的平衡。
中戏导演系读研的三年,是我更加坚定和明确的三年。戏剧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血液,
我的呼吸。毕业的时候,我忽然明白,戏剧对我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个奇妙的东西已经长在我身上了,已经成了我的生命,甚至我的身体的一部分了。
“戏剧不是我们的生活,但它是我们生存的空气。”
在创作实践中继续摸索
2004年研究生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为大学生们上戏剧艺术选修课。
2004年“十一”长假期间,刚刚跟着林兆华排练演出完《樱桃园》,正在家里准备给学生们上课的教案,忽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有一个戏想找个导演,问我有没有兴趣。刚毕业的我,当然很希望能有机会独立执导作品,就和投资方约好了时间见面谈。投资制作的公司叫“自由元素”,当时他们正在准备创建一个商业戏剧的品牌,因为之前他们制作了一个戏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所以想继续做下去。这个品牌就是“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后来简称的“麻花”系列贺岁舞台剧。
后来的排练创作过程是让我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很艰辛的。由于之前的“麻花一”(何炅、谢娜主演的)有着很好的商业票房和喜剧口碑。我当时想,这次的作品一定不能走下坡路,在商业上和喜剧效果上都不能输入。但是,我没意识到,很多问题不是你有信心有勇气就一定能做好的,很多实际的问题不是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排练刚刚开始三天,就遇到了巨大的问题,由于初稿的剧本不是编剧出身的人创作的,虽然文字很不错。但很难变化成舞台行动。剧本读起来很好笑,但演起来根本不是喜剧,那个时候忽然明白了,笑话是读出来的,喜剧是演出来的。在这稿剧本上工作,无论是我还是演员都很艰难,三天过去了,什么状态都没有。最终我们决定把剧本换掉。重新讨论一个故事出来,边写剧本边排练。
这样的创作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刚从中戏毕业的研究生来说,也还是十分困难的,好在曾经和赖声川老师工作过。知道一些“集体即兴创作”方式方法。就带着演员们一边编故事一边排戏。在结构故事文本、让戏剧逻辑的骨架建立的同时,让演员们丰富表演的血肉和细节,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调整。总算做出了一个有点模样的爱情喜剧故事。
经过两个月的艰辛创作。“想吃麻花现给你拧”贺岁舞台剧第二部《情流感》终于在2004年12月31日在海淀剧院上演。而且一演就是35场,一直演到了05年的2月下旬。商业上应该算是成功了。口碑怎么样呢?看着每天剧场里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我知道喜剧的效果算是出来了。每场演出故事结尾的时候。全场观众安静地倾听着男女主人公的深情对白。在大团圆的结局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个故事也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了。
“麻花”的创作过程是“心苦”的,排演一个喜剧的过程不会是喜剧的。在创作排练的很多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我都会给自己不断地打气:“只要这个戏坚持下来了,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怕了!”在后来的戏剧创作中,也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果然都没有再像当时那么焦虑了。通过这个戏,我还认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戏剧创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空间变了,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时代。新一代的导演,必然要在戏剧商业化的环境下找到生存和创作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的孟京辉、田沁鑫的生存空间和创作道路已经不是我们能过多借鉴和模仿的了。我们面临的已经是一个新的课题了。
麻花2《情流感》演出之后。我又回到校园教书、创作。2005年上半年林兆华老师叫我做执行导演,排演过士行老师的新作《活着还是死去》。演员都是中国传媒大学“于是之表演艺术学校”的毕业生。前后排练了两个月,中国杂技团著名青年魔术师李宁担纲主演,在戏里“秀”了很多精彩的魔术。这个戏在传媒大学的大剧场演出了5场,还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评价。后来那个班上的几个学生,都成了近两年北京小剧场舞台上十分活跃的优秀演员。
回到校园,给学生演员排练。还是很舒服的。没有商业票房的压力,没有过多的利益纷争,大家的目的都很单纯。戏剧对于我又回到了一种享受多于折磨的状态,感觉很不错。
但人总是不知足的,05年底,我又开始了一系列的折腾。先后有几个投资方找我要投钱排戏,但无一例外地都做折了。动静闹得最大的要算是2006年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了,先后找了陈建斌、陈好、周韵、丁志诚好多影视界的明星,前后两次定了剧场演出时间然后又推迟演出。直到最后我被投资方换掉,又换了两个比我更有资历更成熟的导演,但最后这个戏还是夭折了。
就在2006年世界杯快结束的时候,我接到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的电话,邀请我参加北京儿艺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题材的儿童剧。由于一时还没有确定总导演,就让我来承担前期的创作统筹工作,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剧本、选演员、挑选杂技节目的任务。一开始我还觉得很轻松,后来发现,这个时候《福娃》这个戏离在保利剧院的首演还只有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压力就来了。
时间紧、任务重、还顶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形象的光环,所有创作人员都多少在手心里捏了把汗。好在有一个完整的制作团队在配合创作,整个工作开展得格外顺利。由于剧本还不完善,创作和制作周期都太短,这次我只好又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我和舞美、灯光、服装、音乐、多媒体设计等创作部门的同事们,在只有故事大纲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具体的设计和制作,演员的排练阶段性成果随时和各个部门沟通。十几天过去了,创作渐渐进入了轨道,但总导演人选还没有确定,北京儿艺的院团和公司领导看到我们的阶段性成果,也很大胆地决定让我独立做《福娃》的导演了。这次真的是无心插柳了。
一个多月之后的2006年8月5日,大型奇幻儿童剧《福娃》在保利剧院上演,我在首演之后激动地和控制台的技术人员拥抱,差点就哭出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每顿工作餐都吃两份盒饭,竟然瘦了十斤。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奇怪。之后的《福娃》在全国各地进行巡演,我还带着剧中的表演片段到美国和芬兰进行演出。后来又排了一个小剧场版本的《福娃》,在全国各地累计演出了近600场。一直到09年春节之后,这个儿童剧作品还在演出。
当我们成功地把《福娃》这个戏推向全国的时候,我的各种导演遨约也纷至沓来。之后又参与了很多演出、晚会和各种活动的导演工作。比较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和国家话剧院的导演田沁鑫合作执导的“舞蹈剧场”作品《观・世・音》。这是和北京现代舞团合作,由著名现代舞表演艺术家高艳津子担任舞蹈总监的一部全新作品。用舞蹈和戏剧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朝拜的过程。很特别的是,这个作品是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首演的,也算是我向母校的一次致敬吧。后来。我又独立执导了一个完全小剧场话剧版本的《观・世・音》,到佛教圣地――普陀山演出了数十场。
毕业之后的这几年,每年都没有停下过创作,也得到了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但很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做一个我自己想做的作品。之前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别人找我、委托我创作的。直到2008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出现,我终于有机会做一次发自我内心的作品了。《在变老之前远去》是我思考酝酿了四年的一部小剧场作品,是我一个朋友的真实事件。这次的创作。是我这几年以来最轻松最不费力的一次,剧本写了两周,排练用了三周,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5场,场场爆满,每天的票房都一万多。在商业上也算成功。而且还得到了很多专家、前辈的好评。“安静的,诗意的。真实的,深刻的,震撼的。我们需要这样的话剧。”孟京辉这么评价这个戏。童道明老师说:“《在变老之前远去》这部戏里,正统下面是先锋。”
在节目单上,我这样描述这个戏:
《在变老之前远去》,是对一个生命事件的诗意描述。一种残酷的诗意。为一个远去的朋友而作,为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而作。
其实,戏很简单,但,人很复杂。
《在变老之前远去》,首先是一首诗的名字,是一位诗人对自己生活轨迹的某种设想,这种想法一语成谶,他真的远去了。
本来他答应要自己演的,而且会是个独角戏。我们在四年前商量的时候酒酣耳热、兴奋异常。但今天想来,他是无法上台表演、下台鞠躬了。
可我还是想让他上台,所以就有了这个与诗同名的戏。 《在变老之前远去》第一轮在青年戏剧节上演出的成功,让我们敢于把这样一个既不搞笑、也不减压的一部小剧场话剧,和更多的观众见面。之后又在北大百年讲堂小剧场演出两场,在朝阳文化馆9个剧场演出五场,又受邀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两场。2009年,这个戏还会在北京的舞台上继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