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人教版化学教材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首先,笔者先来分析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来确定实验的内容与方式.首先,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主要从实验学化学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到从实验走进化学等.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不仅较好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而且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所选实验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易懂易接受,而且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展现手段也灵活多变,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章节的焰色反应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钠”的焰色反应,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烟火.这种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探究性设计,培养了学生良好观察能力以及学生利用实验与生活结合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思维,让学习更具灵活性.
二、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化学实验因为实验的内容与实验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安排不同的实验方式.但是,化学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构思出实验假设,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提出的问题解决.根据实验的内容与特点,有三种不同的实验方式.
1.演示操作型实验设计
演示操作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的实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流程,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学习到实验的方式,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现象来解决教师在实验前预留的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焰色反应”,利用钠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关于钠的燃烧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以边演示、变实验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复习先前学过的知识,复习实验器具的使用注意事项,这样的实验复习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减小实验过程中的危险性,以及实验失败的几率.接着,在实验的过程中,燃烧金属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成的黄色火焰以及实验产生的黄色固体,这样就能对实验的结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知道,演示型实验就是直观的感性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还可引进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中,使实验更有实效性和启发性.
2.边讲边做型实验设计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讲解与分析实验的原理及步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是边讲边做实验.例如,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在实验初期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要检查试管的干燥度,气体是否是集满的,因为如果气体收集不满,就会使液面的上升减少,导致液体的变化不明显,这样实验就不能成功,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二氧化硫需要借助亚硫酸钠与酸反应来制备.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以0.01%左右为宜,这样就会使溶液显酸性,但是又不至于影响实验的效果.二氧化硫不是万能的漂白剂,有些有色物质是不能被二氧化硫漂白的,所以在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过程中,要先试验它的漂白效果.在讨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漂白的原理,教会他们正确找出两种物质的区别.
3.学生探究型实验设计
学生探究型实验,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自己思考及动手的情况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这种探究型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组织实验能力,并且全面考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与用的问题.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学会积极思考,判断分析,并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例如,教材“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有一小节要求学生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的实验,就是属于学生探究型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区分Na2CO3、NaHCO3的水溶性、Na2CO3、NaHCO3和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然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问题,完成表格记录,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两种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溶液的测定,试管、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以及加热操作等,通过这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不但提高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会学习,爱学习.
三、人教版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实验为例,首先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且在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溶液时还需加入稀硫酸和铁屑;观察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会生成白色Fe(OH)2沉淀,接着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这样的操作能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被氧化.
【关键词】简约化教学 盐类的水解 等效平衡规律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很多年,尝试变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蓦然回首,却发现返璞归真、化繁就简方为大道。笔者就结合平时教学的两个案例呈现给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简,体现简约化教学的。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盐类的水解”教学引入
师:(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酸有酸性,碱有碱性,那么盐都是中性的吗?
生:不是。(因为在初中,学生就已经知道,那个叫纯碱的碳酸钠显碱性,但它是盐)
师:请举一例说明盐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钠。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实际测一测0.1mol/l的这几种盐溶液的PH。
生活动:测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师:下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他实际测的结果。
学生回答结果。
师: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这三种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中和得到的?这些酸碱是强的还是弱的?
2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接下来你们再分析一下形成这三种盐的酸碱及其强弱,同时再结合盐的酸碱性,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3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这些结论,那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盐类的水解。
这段引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课题,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层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增加课堂的求知气氛,为学生真实而又有效地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等效平衡规律”的教学方法
探讨“恒温恒容体系”的等效平衡规律,分别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气生成HI为例。
探讨一:有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状态?
方法就是以粉笔盒来说明:
把容器一当成一个粉笔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两等份,放入两个粉笔盒中,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问:这三个粉笔盒中达到的平衡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接下来老师引导如何把后面的两个粉笔盒合并起来变成一个粉笔盒,这个合起来的粉笔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实状况。
然后让学生理解到“把两个粉笔盒合成一个粉笔盒的过程”就是增大压强的过程。学生知道,“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上面的平衡会正向移动,从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状态与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为非等效平衡。
这种解决了“恒温恒容”判断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称之为“盒子法”或“先同后变法(先相同,后进行改变)”,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等效平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到,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转换成生活中简单的模型,变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学习就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简约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实践的东西,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导学案 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
近日,在中学历史教参2015年第3期刊登的《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一文中指出“学案导学”的大行其道的两大后果:“学案导学”让教师弱智化;“学案导学”让课堂庸俗化。笔者掩卷深思,感同身受,因为所在的县市区中学也在大力推行“三动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案导学”大行其道。“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编制和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很理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编制和巧用导学案,避免“学案导学”的缺陷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合理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具有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自主发展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的合理编制,需要融合中学教师的大量专业和学情知识。教师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查阅相关知识,而且要注意遣词造句、字斟句酌。所以,一份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是教师“高智慧的结晶体”。那么,教师在设计历史导学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教的地位。在这种理念下,教案则被老师们视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和法宝。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思想看,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师生关系看,从老师的本位教学转变为学生本位;从教学关系看,从教为本位转化为学为本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垄断者转化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等等。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其次要体现“导”的作用。
导学案的核心在于一个“导”字,就是“导学、导思、导练”,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南针。所谓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导学”部分时,第一部分是课标和考纲展示,要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知识框架的构建,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知识整合,让学生一目了然,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设计知识框架如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前提:秦的统一(原因、意义)内容:皇帝制度(由来、特征) 中央官制(构成、作用) 郡县制 (特点、作用)评价:
第三部分是知识梳理,把本课所学知识以二十个左右的填空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内自主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这些内容,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为下一步“合作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所谓“导思”,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如人教版选修四《孔子》一课,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笔者根据学情(小组成员为6个),在编制本课的导学案时,预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涉及学生在必修二第1课和必修三知识第1课所学的相关知识,还精选部分史料,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设置问题如下:
合作探究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述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合作探究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
合作探究3: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他的教育活动践行其思想主张,试从他办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摘自《论语・颜渊》根据这段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5:子曰“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仁”者与“为富”者分别代表哪一阶层?你认为“为富者”致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反映的本质现象是什么?
合作探究6: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评价孔子。
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又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从“问题探究1”至“问题探究4”,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中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5、6所涉及的答案),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引思路,提供学习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所谓“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精选试题,兼顾知识与能力,一般五六个选择题。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财富。“导练”要坚持“先练后评”的原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点评,其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导学案
历史本来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堂自然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历史遭遇“学案导学”的“”之后,“历史教学的流程变成了骨肉分离”。在教学实践中,有人指出“导学案”就像历史教师的枷锁,“学案导学”让历史课堂庸俗化。所以,“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巧用导学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首先坚持“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前发放学案,导学案编好后,教师提前一两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讨论中解决。导学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并记录在导学案上,留待课堂上讨论交流。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上课前教师会将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整理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另外一种是课堂中发放导学案。在有些地区或学校,历史属于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为了给学生减负,在上课一开始,在经过简单的复习导入之后,“导学案”开始粉墨登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体是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浏览教材并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观察和辅导个别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了解学情和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师生共同学习。
其次巧用导学案。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巧用”导学案体现在,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善于当堂训练和点拨。
第一,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构建基础知识体系的情况,主要检查不太认真和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并将一两名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树立学生今后学习的榜样。同时,对第二部分学习任务即合作探究部分进行小组分工。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讲”的积极性落实到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堂上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对于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适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点评,除了纠正错误的观点以外,还包括点评各个小组的合作水平和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高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当堂训练,提高学生能力。当堂训练是为了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检测部分。教师设计一定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启发性的、培养学生学科性思维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训练,限时完成,既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巩固深化知识的平台,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适当点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深化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中的几点认识
一是在编制导学案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还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中“导”的成分不够,有习题化倾向,无法起到高效课堂支架的作用。导学案的开放性不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他们更大的想象和运用空间,学生没有太多的发挥余地。
二是导学案绝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如果只忙于做导学案,忽视教学设计,那么整个教学反而被导学案所束缚,非常沉闷、枯燥,课堂缺少生成性,根本谈不上高效。反思之后,认识到一定要加强二次备课。只有把二次备课做到位了,将导学案自觉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中,才能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优化导学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是导学案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导学案重在“导”,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教师的作用同样可以是“导”,是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构建体系。
四是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和课件的冲突。导学案和课件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普遍感到时间紧张,对于一些知识没有展开讲述。有个别学生反映,导学案和课件展示,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学辅助工具,需要我们以后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虽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突出个性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提高,但“导学案”是一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不能盲目崇拜。高中历史教学现在正在改革之中,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走向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陆安.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J].中学历史教参,2015(3).
[2]王涛.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1(总第87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化归思想;逻辑思维;案例解析
一、前言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初中数学,初中数学重视的是数学方法的教学,而高中数学则更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高中数学的难度较高,且知识的综合性较大。缺乏一定逻辑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吃力,面对问题会感到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化归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而且常用的数学思想。
二、什么是化归思想
简单的来说,化归思想就是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以转化为核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具体的来说,化归思想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结合已有知识以及有效的手段,将有待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十分大,且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思想最基本的功能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通过转换,使得问题便于解决。
想要灵活运用化归思想,首先要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只有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通过联系运用化归思想来进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寻求他们的共通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化归思想具体可以表现为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整体代入法等。
三、化归思想的运用原则
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大且广泛,但并不是任何情况都能使用化归思想。在使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1.熟悉化原则
将未知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解题经验,加以转化变为已知熟悉的问题,这就是熟悉化原则。熟悉化原则的例子很多,在解决基本初等函数的问题时,就常常使用代换法来将复杂的函数转化为较简单的函数进行计算。
2.简单化原则
3.直观化原则
直观化需要运用化归思想,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使得问题难度下降。圆锥曲线中将图形用方程来表示,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使得抽象的图形可以通过具体方程的运算来求的相关数据。
4.和谐化原则
四、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化归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在很多解题方式中都有体现。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1.配方法
2.分解法
分解法常常用于原问题较为复杂且可以分成若干小问题的情况下,利用分解法逐一解决小问题,最终解决整个问题。例如下面这个数列求和的题目,计算1/1x2+1/2x3+…+1/n(n-1)的和。这个数列求和的题目看起来十分复杂,让人无从下手。但是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所以这个题目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1/n(n-1)=1/n-1/(n-1)这个等式显而易见是成立的。我们利用这个等式将上述求和的式子进行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原式子转化为1-1/2+1/2-1/3+…+1/(n-1)-1/n。这样分解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最后的解为n-1/n。
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以上几种,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来熟悉和巩固化归思想,在练习中通过不同的解题方式来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
五、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的解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中是无处不在的。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化归思想对于高中生学好数学是十分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化归思想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于题目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吸收化归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结合课后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熟练的运用化归思想。
参考文献:
[1]杨宇.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案讲义 编制策略
“教学案讲义”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情况,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编制的教学案必须有提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在高三化学复习的不同时期,教学案讲义的功能不同,其编制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
1 问题提出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学案讲义的编制是每位高三老师都要涉及到的问题,同时较少在刊物中看到有关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案讲义在编制形式、编制规范等方面的介绍,使得高三化学复习的讲义处于各地各校各特色,少有规范和严谨的状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作坊式”的编制模式。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达成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也不利于高三化学教学的研究。
2 问题讨论
2.1 一轮复习教学案讲义的编制
一轮复习是高三化学总复习的重中之重,有夯实基础、构成网络、形成系统的作用。通过一轮复习,应该使学生达到“四化”,即基础全面化、知识系统化、解题合理化、书写规范化。因此一轮复习讲义的编制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基础知识的整理。应较全面地列出必须了解、掌握的知识点,针对本节复习重难点,可以通过图表或框架来帮助学生构成知识网络。
第二,例题、训练题和习题的筛选。所选题目要立足基础,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的作业。
案例一:《离子反应》的复习教学案(节选)
一 复习课题:离子反应
二 复习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考试说明而定
三 复习重难点:依据能力要求和学情而定
四 复习方法:重难点突破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五 推荐参考资料:可以是某书、报、杂志或某网站
六 复习过程:这是教学案的核心,编写上应注重培养学生复习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新课程理念。譬如《离子反应》,示例如下:
(一)知识点梳理 以填空题、判断题等形式将知识体系呈现,通过课堂提问来反馈学情,掌握授课重点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
B.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以表示为:H++OH-=H2O ()
……
(二)例题部分 以例题带动知识点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运用,强调学生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例1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过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
B.向明矾[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恰好沉淀完全
……
(三)归纳小结 依据例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离子反应书写的基本方法及考查热点,是学生收获的部分,是知识点理论化阶段。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变式题 根据例题中知识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利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七 课堂练习:编制5分钟左右的针对性练习,巩固课堂复习效果。
2.2 二轮复习教学案讲义的编制
二轮复习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是属于“升华”的部分,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深化理解、综合应用的过程。所以,二轮复习的教学案讲义编制应该有别于一轮复习。从形式上应先明确考试说明要求,包括知识点要求、能力要求,明确达成目标。教学案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确定讲解内容及选编的例题与习题。内容上应侧重于整合、综合。以典型例题带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能力、强化基础为复习重点。为突出复习效果,“复习过程”的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或相互讨论、研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达到复习效果。“复习过程”的编写,体现了老师的创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案例二:《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复习的教学案(本例复习过程侧重的情境是讨论与探究)
一 复习课题: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
二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特点……
三 复习重点:
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性质及其发生的反应类型
四 复习难点:
官能团的反应原理(断、成键情况)
五 复习过程:
(一)例题
例题1 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专家
青霉素经“化学修饰”(即半合成)后,可得到许多效果很好的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又名阿莫西林)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结构为: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以阿莫西林为背景材料,完成命题及互答。提示:以官能团(或活性原子团)为出发点。……
编号 试题内容 分析与答案
1 示例:1mol该物质最多可以与___mol浓溴水反应。 由于存在酚羟基,故可以在它的邻对位啥还能够发生取代反应,应为2mol。
…… …… ……
(二)归纳:根据学生命题情况,概括常见官能团的种类和性质。
例题2 假如你是化学教育专家
请依据例1提供的有机物,分析其特点。
官能团的结构与名称 反应类型 断键方式 所需试剂、反应条件
… … … …
(三)变式题(略)
……
六:课堂练习(略)
3 结束语
3.1两轮复习的教学案讲义在栏目设置形式的小结
3.2两轮复习教学案讲义在教学内容编制要求的小结
作为教学案讲义,应该有别于市场上的图书资料,其功能应该是更实用、更贴近教学实际,因此应少点花头。在讲义编制方面,应注意到四个“凡是”:凡是书本上有的不要以抄录形式重复出现,以节约版面;凡是与本节内容关联不大的不要牵扯以免冲淡重点;凡是难度很大练习效率不高的题目一定要减掉,以节约宝贵时间;凡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的内容一定要列出,以夯实基础。
3.3讨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