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价值 策略研究

何谓文本?朱立元先生的解释是: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文学作品有一种物质载体(语言),即使广义的泛文本也都凭借其它媒介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且有待阐释的对象。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媒介――语文教材,广义的理解是与教材相关的背景、文字及其它材料。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媒介,而文本价值功能开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形成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完善个性品质及提升审美情趣。因此,文本价值的深入挖掘就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教学的前奏。文本价值的“挖掘”,体现着教师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也体现着教师的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甚至是教师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等,这都对文本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广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期待视野”水平,也决定着文本价值的最终体现。如何使文本价值最大化,成为了阅读教学的终极追求。

一、高屋建瓴地立足文本――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构成了文本解读的前提和动力,成就了文本潜在的意义和探究价值,为创造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学首要的意义就在于挖掘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体验文本潜在的意义与价值。对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深入理解课文及与此相关的课程资源,感受文本的人文性、语言性及价值取向,为教学的引领做准备。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虚心涵泳,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首先要走进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明确文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动人心弦的激扬之所。小到标点字词、遣词造句之工,大到文法意境、布局谋篇之美,皆应了然于胸,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人心灵得以净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与把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驾驭水平。而正是教师对文本高屋建瓴的解读引领,体现着文本阅读的高度:也正是教师深入地挖掘文本价值,才为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

以《女娲补天》解读和教学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造人之神――女娲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原始神话中,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她不仅“抟黄土作人”,而且“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为了使世界充满蓬勃的生气,以便有与自然足以抗衡的力量,她创造了人类;为了使人类摆脱肆虐的自然的威胁,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从女娲的形象来看,她是美丽、善良、勇敢的造人之神、母亲之神,女娲补天不仅补的是“天”,而且是补救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女娲补天》的美学价值就在,“通过神话故事说明我们的祖先企图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积极追求科学真理的进取精神,不仅反映了远古人类向大自然进行英勇智慧的斗争现实,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不屈服于任何困难的品质,反映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反映了他们取得最后胜利的渴望和信心”。这就是《女娲补天》的核心美学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在教学文本时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神话文本的特点。神话故事文本的特点就在于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成为文本教学的重点之一。二是把握文本的故事性。故事性强是《女娲补天》文本的一个特点,把握故事性,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与感受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是感受女娲人物的形象。因为女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的斗争中用“想象”创造的英雄形象,是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力量的化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要把这种美学价值传承给学生,就要抓住人物的美丽、善良、勇敢这三个特点,展开文本教学,通过教学树立神话人物的丰满形象,并在其中感受神奇的想象力。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从而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建构女娲的人物形象。在这样高屋建瓴的解读与教学过程中,既尊重了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又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渗透着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如果说教师对文本高屋建瓴地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是文本“潜在”的意义与价值探寻的过程,那么,教师对文本价值进行选择和重构,就是将文本价值进行呈现的过程。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就把多深的理解与感受统统“灌输”给学生。如何使文本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及其“期待视野”,正确选择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选择文本解读的内容与策略。因此,在文本意义的探寻中,教师要追寻教师、文本、作者与学生“期待视野”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理解、感受、通体验、能提升,从而真正建构起文本的价值。在挖掘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的、高屋建瓴式的解读,把握了文本的真正意义,体现着文本的旨归和方向,这是文本价值功能发挥的基点。而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坚持“浅出”的原则,要尊重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文本的主题旨归,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熏陶人文、涵泳语言乃至启迪思维和激感,从而真正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品味咀嚼地潜入文本――释放文本的建构价值

阅读教学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师生对文本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语文阅读活动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获得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情趣,是一种通过阅读活动

获得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阅读活动是文本功能的释放、吸收和重构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文本价值实现的最主要途径。

在语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文本价值功能的发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是文本的人文性价值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预设,由浅入深地进行情感铺垫,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后涌现着的是师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中展现着文本的包容与博大,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广度。以《桂花雨》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三步回环的情感铺垫过程,呈现着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逐步引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震撼,可谓水到渠成。第一步:体味诗中的桂花,激发学生的对桂花的情感。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两句关于桂花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在深情入味的品读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桂花,从而激发起语文学习的“阅读期待”。第二步:走近琦君眼中的桂花雨,感受琦君细腻的思乡之情。教师将琦君眼中的桂花和清代诗人张云敖描写西湖满觉陇的桂花进行比较,从中感受故乡情结的琦君眼中那浓浓的乡情,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到桂花香里包含着对家乡的思念。第三步:让学生体味自己眼中的桂花雨,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桂花雨里的那份情感。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从诗中的桂花到作者眼中的桂花,从作者眼中的桂花到自己眼中的桂花,分明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深入”和“浅出”的过程,在情感的把握上一波三折,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和心而往之的冲动,从而激活了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文本的人文性价值。

另一方面是发挥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语文教学是一串长链,其中长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来贯穿,而其中的珠子就应是语言性,通过感知、理解、体验,形成语文能力。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的理解、思想内涵的探寻为过程来组织语文教学,而在其贯穿过程中应是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珠子,以体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及运用语言为最终目的。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宜字斟句酌地咀嚼、品味,呈现文本的沉潜和韵味,从而拓展文本阅读的深度。笔者认为,要实现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就要在语文课堂切实关注文本中的“语文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转换教学视角,实现语言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弥合。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的统一及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浸润,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平衡的支点,追寻语言发展与生命发展的统一。“语文现象”可以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法,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等等,通过品味、比较、体验,让学生领悟语言、习得语言。在《画家与牧童》教学中,建构了以语言为核心取向的语文课堂,通过对“语文现象”的关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在教学商人和教书先生夸奖戴嵩的《斗牛图》时: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以下两句话,重点读出夸赞的语气:一位商人称赞道:“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第二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上的比较异同,“称赞”与“赞扬”,“太像”和“画活”,“绝妙之作”和“神笔”之不同。

第三步:能否将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换过来,从而让学生领悟角色不同,地位不同,用词也不同,这就是语言的秘密。

第四步:如果你也站在《斗牛图》边上,请用上一个称赞的词,想想你会怎么赞扬这幅画?出示:画得太( )了,画得太( )了,( )。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上乘之作……

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将教学情境与文本语言价值功能的发挥巧妙地连结在一起,注意语言价值的发掘和语文现象的关注,抓住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特色,从而体味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对语言现象的关注、阅读与运用中,品味人文内涵,实现语言和人文的发展,从而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适时适度地超越文本――追寻文本的生成价值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活动中,与文本价值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超越文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文本作品的产生来看,文本创作时经历了三次变形:一是选择时的感知变形,即选择表达对象时的一种变形;二是组合时的构思变形,即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时代及作者的理想、境界等要素;三是成文时的表达变形,即真正成文本时,由思想形成了文字,又一次发生了变形。由此我们发现,任何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就成为必然。从阅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来看,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因此,适时适度地超越文本,追寻文本的生成性价值就成为了可能。正像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学解释学》里所说的,“当优秀作品以其丰富的、强烈、新鲜的信息突破学生原有期待视野时,学生就会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作品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开成一种新的文化心理建构。”而这种“自我”的提高与升华,正是学生对文本的超越,是文本价值功能新的超越。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1

  新学期伊始,为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高__级__班、__班语文成绩,根据学校教科室及高__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特制定高__级__班、__班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高__级__班现有学生____人,高__级__班现有学生____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教与学配合比较默契,学生作业较认真。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表现为作业不能完成,上课时有迟到、旷课、打瞌睡,不做笔记等。根据该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宜多开展一些讲新闻、即席演讲、朗读比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听说与社交能力等。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个班均存在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解题技巧较为欠缺等问题。

  二、教学目的

  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进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2、通过对古、现代诗歌的学习,教授学生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

  3、古代文言文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在讲授现当代文和古代散文过程中,穿插兼顾写作、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着重加强语文双基础的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把握小学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喜欢提问,喜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但在词汇的运用以及标点的正确运用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创造多种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

  2、重视朗读的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高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3、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4、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再现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多听老教师的课,弥补不足之处。

  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把爱和关怀平均的分给每一个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

  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和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和正在家表现,双方一起把孩子的习惯以及成绩搞上去。

  (二)学困生意见:

  1、找准学困生的学困点,因人制宜。给他们配定“小老师”,多多帮助他们。

  2、给学困生多创设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3、多与后进生谈心,多做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4、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引导。

  5、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诲人不倦,时刻让自己有耐心。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内容备注

  12.28--2.29开学工作

  23.3—3.71、燕子(2)2、古诗两首(2)3、荷花(2)机动(1)

  33.10--3.144、珍珠泉(1)语文园地一(4)单元检测一(1)试卷讲评(1)

  43.17--3.215、翠鸟(2)6、燕子专列(2)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机动(1)

  53.24--3.288、路旁的橡树(1)语文园地二(4)单元检测二(1)试卷讲评(1)

  63.31--4.49、寓言两则(2)10、惊弓之鸟(2)11、画杨桃(2)机动(1)

  74.7—4.118、想别人没想到的(1)语文园地三(4)单元检测三(1)试卷讲评(1)

  84.14—4.1813、和时间赛跑(2)14、检阅(2)15、争吵(2)机动(1)

  94.21—4.2516、绝招(1)语文园地四(4)单元检测四(1)试卷讲评(1)

  104.28-5.217、可贵的沉默(2)机动(1)

  115.5—5.918、她是我的朋友(2)19、七颗钻石(2)

  125.12—5.1620、妈妈的帐单(1)语文园地五(4)单元检测五(1)试卷讲评(1)机动(1)

  135.19—5.2321、太阳(2)22、月球之谜(2)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2)

  145.26—5.3024、果园机器人(1)语文园地六(4)单元检测六(1)试卷讲评(1)

  156.2—6.625、太阳是大家的(2)26、一面五星红旗(2)27、卖木雕的少年(2)机动(1)

  166.9-6.13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语文园地七(4)单元检测七(1)试卷讲评(1)

  176.16—6.20xx、古诗两首(2)30、西门豹(2)31、女娲补天(2)机动(1)

  186.23—6.2732、夸父追日(1)语文园地八(4)单元检测八(1)试卷讲评(1)

  196.30—7.4期末复习

  207.7—7.11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3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要一年,尤其是下半年是最关键的半年,为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搞好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校的学生来源全是农村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气氛不是很浓,学习自觉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过的内容,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背等,往后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来,也是临时死记抢记出来的。等到其他需要的时候又忘了。

  2、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需要老师再三强调,但学生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3、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联系的东西少,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但真正一考起来,问题出来很多,而且差距很大。

  经过几次考试下来,问题也出来了,我任教的班:尖子生没有几个,中等生断层,差生面特大。针对以上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的要做的事很多。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不能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的巩固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稍好的学生请教。

  其次,学生学习要主次分明,主要学科课后时间分配相应的因当多一些,特别是对语文学科,因为他毕竟是母语。基础不打好,以后想提高也难。

  第三,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容易忘记。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三、建设高效课堂,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上课一定要设法吸引学生,不让其分心,上课内容力求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另外,我每天都坚持保持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为了让学生真正参入到课堂中来,凡是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都留给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荆楚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