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娱乐节目策划

娱乐节目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娱乐节目策划

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第1篇

一,栏目宗旨

以再现四年的学习,生活,令大家在欢乐中回忆起点点滴滴,弥足珍惜剩下不多的日子.把想说而没有说过的话说出来,把想做而没有做过的事情做过.四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二.栏目风格

文明,健康,温馨,甜蜜

三,栏目内容

1.一名两名主持人,一男一女,要尽量年轻。

2.演绎在图书馆上自习的恋人,在食堂吃饭的同学,教室上课的学生,下雨撑伞的男孩女孩,递情书的羞涩男生,女生。在一起逛街时的男孩女孩。

3,主持人组织八男八女互相说一句想对某一男生或女生想说的话.尽量越大胆越好。

4做一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比如表白

5.即将毕业,大家说一句祝愿对方的话

6观众选出最佳的恋人,获得今天的奖品,笔记本一台.两人自己下去分了.

7观众参与说出想对台上台下某一人要说的话,无论是敬佩的,欣赏的,爱慕的,讨厌的,都可以畅所欲言.

四.栏目形式

演播室主持人串联,娱乐节目,观众参与,表演形式结合,最好有乐队伴奏

五、栏目意义

大学四年是整个人生中最好、最幸福的时刻;上面没有老师家长的严厉管教,下面又不愁吃喝。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可以尽情享乐,无拘无束。这四年是我们在踏入社会和走出校园的缓冲期,有着很多的事情可以发生,值得回味。

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第2篇

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以它展示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喜爱。而作为一个大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也受到了主流文化和知识阶层的关注,特别是在各大卫视“娱乐当先”争夺收视市场的激烈竞争下,综艺娱乐节目成为了出奇制胜的“法宝”和屡创佳绩的“王牌”。那么,国内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其沿革与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我们将进行简单的介绍:

目前,国内各大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综艺娱乐节目90%是克隆海外的节目制作模式,而回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传统的模仿途径是: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卫视遍地开花。这个模仿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北欧天气严寒,昼短夜长,人们习惯在室内活动,收看电视的时间较长,当地娱乐节目的策划制作水平都很发达,在荷兰专门有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策划公司,负责制作和出口经典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而这些节目一经出口海外,特别是到美国被克隆后经历了激烈的电视收视率的竞争,则被成功的市场化,再传入日韩,被东方化,再传入港台,被中国化,最终被国内电视台模仿克隆,如当年红极一时的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玫瑰之约》等都是如此。但按照这种传播和克隆程序,一个节目从欧美传到国内往往需要两三年,周期比较长。近些年来,信息传播时代迅猛发展,娱乐节目竞争激烈,国内几大卫视的领头羊们,开始把学习的目光直接投向娱乐节目的源头,直奔主题,直接克隆欧美成功的节目制作模式和创意,这也就使得国内的很多综艺电视娱乐节目直接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生”模仿的即是《美国偶像》,2010年上海东方卫视制作的《中国达人秀》则引进的是英国制作的《达人秀》制作模式。2010年、2011年连续制作两季的《中国达人秀》创造了中国电视大型综艺娱乐节目成功的典范,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凡响,很多登上达人秀舞台的草根成为了拥有亿万粉丝的“平民明星”,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星光大道》的一些获奖选手,相比“超女”,《达人秀》的评委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中国达人秀》第一季总决赛当晚,上海出现了万人空巷这样多年未遇的景象,在当地创造了34.88%的惊人收视率奇迹。巨大的成功使得东方卫视马上推出第二季,又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其海选后的复赛设在上海音乐厅,半决赛在人民大会堂,总决赛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总决赛播出后,在71城市(国网)的收视率达到5.9%,是中央台春晚收视率的2倍。

很多人知道《中国达人秀》引进的是英国的制作模式,上海东方卫视为此还购买了一套非常昂贵的《节目制作手册》,俗称“宝典”。在这套“宝典”中,英国《达人秀》制作方会完整的将节目的策划、创意、制作方式全程展现给购买方,并附上《达人秀》节目制作的全部过程和细节,“宝典”所涵盖的制作内容甚至包括节目海选现场的确定,每一场节目的灯位图、机位的设置,选手服装、节目道具的具体制作要求等等。

在《达人秀》英国制作方提供的宝典中,甚至有一条是专门在心理上指导参与节目制作的导演和工作人员的,它要求导演们“要让选手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但你在心里一定不要真的把他当做你的朋友”。实际上是希望编导人员们要保持公正。在英国,新节目的制作“宝典”研发出来后是要进入专门的实验室的,英国的电视导演们经常会在做成一档节目的样片后,请来一些志愿者参与样片的审看,并在实验室内为观看样片的志愿者带上完备的测量仪器,播放时会以分钟为单位记录志愿者的心跳,甚至瞳孔的聚焦在哪里,某选手出场时,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都是实验室评估的重要参考值,可以说整个《达人秀》的制作理念是完全按照人类共同的审美特点去设计和制作的,所以除了英国外,其在世界各地如美国、乌克兰、印度等8个国家均在制作《达人秀》,其收视率均名列前茅,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国内引进的成功的综艺娱乐节目模式来看,当前世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制作的流行趋势是:

⑴ 英国仍是世界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意中心,但美国以制作手段精良、市场运动成熟制胜。总体来看,在节目的原创性上,英国的创意是领先的。

⑵ 真人秀节目在逐步减少,真实娱乐的功能化主题日趋明显。

⑶ 游戏类节目更注重体现团队精神,特别是益智秀。

⑷ 单纯的平民节目在减少,而明星+平民草根的节目在增加。

⑸ 各种不同类型的杂糅模式在不断升级。

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第3篇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是指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个性化拓展与延伸,也即由题材、叙事、娱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娱乐节目设计模版。

题材元素既是指电视娱乐节目报道的具体题目范围,又是指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题材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题材元素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构成中最易观察的元素,在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曾经是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准。即使在更强调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结构方式的今天,题材元素依然十分重要。

叙事元素包括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八种子元素。其中,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传播的是构成电视娱乐节目内容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显性信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拓展叙事元素,承载的往往是隐藏在节目文本表象之下的隐性信息,需要对节目文本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才能获得。

娱乐元素旨在满足电视观众“求乐”的合理需求。文化、信息、艺术等内容都可以用娱乐元素来解构,“降解”成人们可以用一种轻松心态听之、看之、笑之、鼓噪之的游戏。

视听元素可分为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两种子元素。其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视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画面、字幕、动画、图表等子元素;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听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音响、同期声、解说、音乐等子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媒环境与观众需求的变化,形态作为电视节目的“程序软件”的性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为“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1]。这里的“形态”一词,源于英文format,被译为模式、模本、模版、样版、范本、范型、版式等。“‘模式’在本义上,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2]就电视节目而言,“模式是对某种电视节目类型下特定的具体电视节目样式的统称,一套模式拥有可以遵循和复制的电视生产模式,并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3]。

与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相比,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在承认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更强调了电视娱乐节目样式的变化性与流动性。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涵盖了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而电视娱乐节目类型概念则不能涵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只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诸多呈现方式中的一种。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是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新阶段,也即在电视娱乐节目极大丰富的时期应运而生的,它是认识现阶段电视娱乐节目状况所需要的范畴,也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实践新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形态设计者能否根据节目的形态特征,利用基本元素搭建节目结构,再用差异元素对节目结构进行微调与润色,是关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与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分类的任务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某一类群与更高级的某一类群的典型特征,阐明不同层级类群的共同特征。

在过去50年的发展中,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形成了众多的分类标准,而各种标准之间本身又形成了交叉,特别是随着观众收视需求的逐渐变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动态进程中,并日益呈现出细分化与专业化的趋势,这导致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比较周延的分类变得日益困难。

事实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不太可能都被泾渭分明地划归于某种分类方法。原因是,各种娱乐元素与非娱乐元素开始在不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元素嫁接与融合逐渐成为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创新的一种本体策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演进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收视热点。新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各领,并日益呈现出“人气旺盛且难以用教科书中的电视分类学分类”[4]的鲜明特征。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板滞走向灵动的变化,折射出电视传媒角色意识的演变与电视娱乐节目创作理念的发展。在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演进的表相背后,蕴含着电视传媒角色变迁的社会背景、理论依据与文化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趋同之势明显,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世界主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接轨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屏幕上热播的娱乐节目在形态上与西方国家电视屏幕上的主流形态大同小异。

总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与命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只能是相对的合理、动态的平衡,它伴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电视娱乐传播的繁荣兴盛而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取决于人们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角度与研究电视娱乐节目的范畴。因此,要寻找一个一劳永逸、没有缺憾、没有异议的形而上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和命名体系的想法,是不唯物的、不辩证的,也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分类学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因为:第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不断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方法提出质疑与挑战;第二,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分类学作为电视节目学基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本质认识的深入,有待进一步规范;第三,不同的思维角度与分类项目适应于不同的标准,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而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分类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节目功能,可分为欣赏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服务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知识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评介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二是按照节目来源,可分为电视独有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学艺术形态进行电视化加工的娱乐节目形态、电视对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直接转播的娱乐节目形态。

三是按照核心元素,可分为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晚会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游戏节目、电视益智节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直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情景喜剧、电视栏目短剧、电视电影、电视动画片、电视娱乐资讯节目、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少儿节目等18种节目形态。

本文倾向于按核心元素来划分的分类方法。

三、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特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具有复制性、限定性、流动性三大特性。

(一)复制性

一般说来,在经过一系列测试与实际播出之后,一个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异地复制之后往往也能够获得成功。对成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购买与移植,已经成为普遍的市场操作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具有形态意义。有些电视娱乐节目刚一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诞生;而那些模仿复制的电视娱乐节目只是增加了同形态节目的数量而已;至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娱乐节目,则对同形态节目的良性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先进的形态设计本身就是电视娱乐节目生产经验与创意的精华所在。

当前,节目形态的概念在各种与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和研讨相关的场合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因为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高度形态化的电视节目,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确立的一般形态之内。而每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既有其优长,亦有其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电视娱乐节目传播过程中,通常要对多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综合使用。

(二)限定性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是指制作者通过自觉的设置,对节目内容、形式、品质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它在节目创意阶段即开始形成,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所有工作人员知晓,并在制作过程中予以贯彻执行。”[5]

这种限定性可细分为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两个方面:内在规定性由一系列的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构成,是形态生发审美空间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张力;外在指向性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是形态实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的外在动力。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共同构成的限定性规约着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品质。

当谈到电视娱乐节目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限定性是形成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重要前提,没有限定性就没有电视娱乐节目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限定性有一个不能突破的极限,如果这个极限被打破了,这种形态也就瓦解了。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形态的限定性在逐渐增强,这是电视娱乐节目工业化、市场化生产的客观需要,是电视传媒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今天,电视娱乐节目的空白领域越来越少,每一领域都有很多同题材的节目相互竞争,需要每个节目都具有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且无论观众还是制作者都很难等待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自然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漫长过程,所以,在节目创制过程中就加以限定,成为普遍的定位方法。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标准化生产。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属于一过性的文化消费品,可以由具备一般水平的从业者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之后就能够批量生产。如果有明确的标准化元素,对内容、形式、品质有较强的限定性,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就更容易统筹与协调。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观众迅速形成辨识性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日益丰富的时代,观众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个面目模糊的节目既不容易识别,更不容易记忆。在电视娱乐节目市场供大于求之后,观众成为稀缺资源,电视娱乐节目要依靠品牌来吸引观众,不能被迅速辨识与记忆很难形成品牌,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会较为缓慢。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像过去一样等待一个节目逐渐成熟与稳定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一个不被观众识别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市场号召力,传媒经营者也不会给它足够时间去慢慢生长。相反,一个限定性较强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形式、品质都极易辨认,获得市场的认可相对容易得多。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多样化生存。成百上千的电视娱乐节目都在同一个大的范围内自由活动,仅仅依靠制作者的个人意愿来形成节目的特征,是不可想象的。每一个节目的限定性强一些,就可以有很多节目同在一个领域内共生,每个节目的限定性恰恰可以达到整体的多样化生存。

明确的限定性,有利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差异化生存与竞争。按照切蛋糕的方式进行节目定位,可供划分的条块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一个节目只是标定范围,而范围又比较大的话,节目之间的相互覆盖在所难免。所以,即便是非常小的题材领域,对于内容非常相似的内容,也要竭尽全力地加以区别,明确各自的创新元素。

事实上,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就是寻找新的形态限定方式,以使此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彼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有所差异。

(三)流动性

“形”是样式,“态”是状态。虽然具有复制性与限定性,但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流动性,各种形态之间是能够相互渗与交融的:母形态在改变着,子形态在衍生着,新形态在生成着。“在某些时候那些看起来‘标准的’、‘可接受的’和‘常规的’东西,几年以后就会变得陈腐、过时,不再能被接受。”[6]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娱乐节目又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通过继承、竞争、互补、共存等多种方式嫁接与融合,一个集多种视听传媒为一体的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概念正在形成。

当前国内传统电视传媒的娱乐节目形态大都引入了互联网元素。譬如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开辟了网络新闻板块,将互联网数据、图像、交互过程等,直接植入节目,增加信源的宽泛度与信息的综合性。再譬如将互联网的点击引上电视屏幕,在节目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即时交互,拓宽观众的参与面,增强娱乐的交互性与选择性。

而以电脑屏幕为视听界面的网络电视新媒体,更是频频牵手传统电视,抢占内容“蓝海”,“电视2.0”的概念应运而生。“可以预料,只要网络视频技术达到电视的模拟技术水平,电视在媒体中的龙头地位将会被终结。”[7] 网络电视娱乐节目的内容大量取自传统电视,而“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从传统的以台网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形传播,转变为以每一位观众为节点的互联式传播”[8],从而形成了对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更具吸引力的全新的网络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从2.5G向3G的全面演进,手机正迅速成为继电影、电视、电脑之后的第四块屏幕。

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推出“视频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凤凰资讯台等境内外12家电视频道达成内容提供协议。随后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级电视台近20套节目。

2007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意味着成为惟一一家拥有中国内地与中国澳门共计3800小时的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的机构。

依托全力打造的“CCTV奥运手机电视台”,通过手机流媒体平台、WAP平台、客户端交互平台、手机视频杂志平台,推出了视频直播、图文报道、互动社区、手机杂志等多种视频节目形态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事转播。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手机电视服务。8月8日开幕式当天,就有近20万用户涌入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奥运专区,比前一日陡然增长了一倍多。

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奥运赛事转播,是北京奥运会的首创。它依靠网上高清视频、手机电视等新途径转播奥运赛事,为全球观众观看奥运比赛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便利。

在中国,有1.02亿多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赛事,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了赛事。而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奥委会也首次向终端用户直接提供赛事视频,多达77个国家与地区的观众可以在网上直接观看实时直播,而就在4年前,全球只有8个国家与地区可以收看到雅典奥运会延时的互联网转播。在美国,通过全国广播公司(NBC)网站观看奥运赛事的人数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

以传递信息、观念为目的,简短资讯化的消息、访谈类视频娱乐节目已成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正在开发的主要节目形态之一。把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经过简单的剪辑就搬到网络与手机上,不能发挥出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即时性、信息体验多媒体性、信息交流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必须综合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特性,对视频节目形态不断进行改进与重构。[9]

总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视概念将加快向包括传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大电视概念过渡,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与网络电视娱乐节目、手机电视娱乐节目等将日益呈现融合之势,大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概念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数量上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形态上亦会以几何级数衍生,不断发生质变。

注释:

[1] 李幸:《大众立场:李幸电视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2] 胡智锋主编:《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3] 雷蔚真:《电视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4] 靳智伟:《与电视模式化运营》,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2期。

[5]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6]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7] 李挺:《北京奥运――电视体育的机遇与遗产》,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8期。

[8]陈怡:《视频新闻:新的传播通道》,载《视听界》2007年第3期。

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第4篇

第一,平民化、草根化崇拜的显现。无论是“芙蓉姐姐”、“犀利哥”还是“凤姐”,这些人物符号的流行和传播都直接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平民偶像”的崇拜,同时对于精英文化等“宏大叙事”也渐行渐远。这些没有过多包装和修饰的“平民偶像”有着与平民相似的背景、相貌、学识等因素,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较高的认同度。

第二,娱乐化倾向的凸现。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社会对于娱乐休闲的需求显著增强。民众逐渐远离精英文化、公共话题,转而获取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信息,在消费这些娱乐产品的时候,获得精神的宣泄和情感的释放。媒体也在此时迎合了受众“娱乐至上”的需求,制造了大量的娱乐节目,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多样化娱乐需求。

第三,拜金主义的泛滥。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带给民众一种“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后出现的一种“相对剥夺感”,社会对于金钱的崇拜异常剧烈,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传统道德的解构、人类情感的贬值。如今,电视娱乐节目中也同样充斥着拜金、浮华,通过给观众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浮华世界,从而满足了一部分民众的感官的虚荣。在《非诚勿扰》“拜金女”马诺事件中,女主角“宁在宝马中哭泣”的言论是浮华世界最好的注脚。

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康德曾经把人的愉快归纳为两类:一是经由感官或者鉴赏获得的“感性的愉快”,二是通过概念或者理念表现出来的“智性的愉快”。而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多注重文化消费层面上的游戏、娱乐、炫耀和欢愉,旨在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而作为审美层次上的“智性的愉快”却往往被忽略。挖掘隐私、讽刺人物外形、突出感观刺激等大行其道,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惯用伎俩,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走向了传统审美的对立面。

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审美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电视台自身的问题。一方面,商业逻辑制约着媒介运作和媒介伦理,电视台的商业运营性质在讨伐声中备受责难。另一方面,电视受众的审美和价值追求发生变化。作为文化消费者的观众,手拿遥控器投票的商业化运作性质使得电视节目将受众的口味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因此,受众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的走向和底线。

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审美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高级需求,而不是对本能的低级满足。仅仅把审美对象当作一种本身无需道德判断的东西,就失去了审美的基础。②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视娱乐节目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媒介不能盲目地迎合受众偏激的需求,更不能让不健康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电视娱乐节目能够给观众们一种精神美的享受。

第二,电视娱乐节目的主题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真实地反映了受众力图摆脱传统类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宏大叙事”的模式和框架的意图。“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人物符号的流行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主流话语渠道的偏差,没有传统精英分子的学识、财富等等,没有过多的包装和修饰,反而给人一种相对真实的感觉,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度。

电视娱乐节目需要做到在世俗化与低俗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真实再现普通民众的“原生态”生活,在柴米油盐的感性生存体验中展示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境遇,从中挖掘出值得回味的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世俗化所引发的低俗化的隐忧,在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品质格调上疏于要求而丧失其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的意义真实。

第三,电视娱乐节目技术环节方面,注重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乐效果、画面切换、节奏把握等等。

审美最基本的也是最直观的就是视觉美,一个节目的场景设计对于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华丽但又朴实的场景布局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装饰,给人们一种新颖的美,而在节目各个环节的安排上也要环环相扣,将内容紧密整齐地连贯起来。

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目前,青年人是娱乐节目的主要受众群,观看节目的过程也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婚恋观进行再塑造的过程,因此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选择“娱乐至上”的纯粹娱乐价值还是选择寓教于娱乐之中的价值,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品位和层次。就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来看,我们的选择当然是明确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最符合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的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激励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从而实现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③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当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道德传统,弘扬时代先进理念,表现出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精神气质,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二,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求媒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丰富社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电视娱乐节目也是如此,娱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发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

第三,不断进行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超越。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的电视媒体原创能力不强,引进吸收电视强国的节目形态和创意是有效解决我国电视节目形态老化问题的好办法。④但我们同样要强调自主创新,即使引进节目,也要注意本土化的完善和创新,不能全盘照抄。在节目发展起来后,也应当不断创新,加入新的内容,不能一直走老路。另外,主持人要追求个性风格多样化,时刻给观众新鲜感。

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心情一般都是轻松愉悦的,很多信息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所以娱乐节目给自身一个健康的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娱乐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欣赏品位。

参考文献:①谢耘耕、唐禾:《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②田维钢、:《真人秀电视节目的

审美异化》,《现代视听》2009年第4期。

娱乐节目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流价值 市场化 顶层设计

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流变及其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视文化以综艺娱乐节目为代表,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2000年初,央视综艺节目《同一首歌》亮相荧屏。其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华丽的灯光舞美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喜爱,也由于其良好的社会反响,各种明星歌会类节目开始陆续在电视台争奇斗艳。这一时期舞台上的明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收视率和明星阵容成正比。当时,央视强大的资源为邀请知名度高的明星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地方台在传播中处于弱势。直到以自己造星为特点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出现才改变了窘境。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零门槛的选拔赛制也使以大众为依托的“民星”成为了这一时期观众关注的焦点。至此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也完成了从传统的综艺到游戏、益智和真人秀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电视人适应时展的要求积极探索的结果,但过度娱乐化的特点也备受公众诟病。其后一度风靡国内婚恋交友节目也曾因过度炒作而遭到批评。求职当选秀素材的娱乐节目更是遭到网络联名抵制,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消费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发生了从商品的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带来了整体性的文化生活转向。消费让文化逐渐走向逃避真实生活的娱乐,随之而来的心理成了消费的最终目的。而电子媒体和影像文化所代表的符号体现和视觉形象的生产,正是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的重要手段。

2、娱乐化

与社会消费化相联系,在文化上必然体现为娱乐文化的兴起。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娱乐文化蓬勃发展,而作为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在表征社会价值变化的同时,也将严肃文化转变为游戏文化,将审美文化降格为文化工业。在这种文化中,文化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美学功能都受到抑制,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游戏功能使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电视娱乐节目可以说是当代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市场化

20世纪末,随着电视商业化程度的增强,电视业的竞争也空前激烈,再加之受众细分时代的来临,眼球注意力成为了媒介行业最稀缺资源,几乎所有的电视人都必须考虑如何吸引观众花足够长的时间来看自己的节目,众多的电视台也为了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各显其能,竞争激烈。

二、顶层设计下的新范本

在这种背景下,当前的电视娱乐节目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性颠覆:

1、内容

媒介产业向来被称为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的标准始终主导着电视人的策划神经。《中国梦想秀》在内容上既贴近民众生活体验,也展现了国内娱乐节目中少有的人文关怀。

(1)梦想宗旨。浙江广电集团倡导“以精英的实力创造大众文化”。然而要想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建立传播渠道并得到积极响应并非易事。《中国梦想秀》在前期的策划过程中进行了反向策划的大胆尝试,将更多的元素植入节目,通过以四个s打头的关键词——Star(明星)、Skill(才艺)、Story(故事)和Surprise(惊喜)——来推导第五个关键词,最终找到了节目的核心元素——梦想。在努力摸索广大观众品味的同时,挖掘潜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期待,满足、展现并引领他们的需求。以“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口号给了参与者和观众实现梦想的幸福感。与时下大量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娱乐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关注大众。浙江卫视在第三季《中国梦想秀》节目的筹划阶段开始,就派出近60 位编导记者深入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镜头聚焦城市乡间,扎根基层一线,贴近百姓生活,开掘源头活水,广泛开展“百城寻梦大行动”。他们当中有梦想拥有练歌设备的服务员,有梦想开养老院的卖猪肉个体户,有为换肾表哥配曲配唱的,还有支教志愿者、舞狮兄弟、盲人按摩师、芭蕾情侣、地震孤儿、女子鼓乐队、刑满释放人员等等。这种设置适应观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找准了适应目标观众的具体定位。

(3)热心公益。《中国梦想秀》不仅向观众展现五光十色的梦想,还注重挖掘梦想背后的生活经历、生动故事,注重展示真情实感和乐观精神,传达励志向上、充满关爱的气氛和理念,秉持“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节目宗旨,争取对所有追梦人有求必应、使命必达。在追梦人王迪那里,梦想不是局限在改变自己,而是把目光放在了遥远的贵州小山村,希望把他的舞蹈学习班建在那里,带着那里的孩子一起练习舞蹈,一起快乐的生活。令人感动的是在“圆梦办”的帮助下,王迪的六个学生以“舞状元”的身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重新登上第三季梦想秀的舞台,从王迪到打渔村六组,梦想一直在延续。这种快乐的公益精神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持续上演。《中国梦想秀》呈现出的拼搏向上、奋勇向前,已经超越一般的体能比拼和单纯的才艺展示,正确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功能,是娱乐综艺节目的成功尝试。

2、形式

优秀的电视节目必须辅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现从表现手法、节目类型与形态特征三个方面对《中国梦想秀》的形式进行分析,以此探寻此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模式与方法。

在形式上,《中国梦想秀》运用了纪录、直播、综艺、访谈、脱口秀等很多电视表现方法,在多种表现手法下所体现的节目类型也出现了交叉态势:

首先,综艺娱乐节目,各种文艺演出不可或缺的元素——才艺表演环节成为了节目的重头戏,在愉悦神情的同时,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入表演中也成为策划人追求的境界。例如由聋哑人表演的《手舞四季》中,手语和表情的表演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精神的震撼,他们的梦想是卖掉创作的画作来帮助他们的同学,同时成立一个“聋艺基金”,让社会认可他们,残而不废,最终使学艺术的聋哑人站立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的节目作品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

其次,时事新闻快报,真实、新鲜、及时。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同时,同步直接跟随和报道,加深与观众的交流感,强化传播的速度、温度和热度。例如,去年6月,杭州长运客车司机吴斌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全中国。针对此事浙江卫视迅速作出反应,在新闻主阵地密集宣传报道吴斌先进事迹,调集频道整体资源合力宣传,在已制作完成的第九期节目别加入了“向吴斌致敬”的版块,邀请4位事发大巴的乘客和30位吴斌同事登上舞台,从“梦想”的视角深情缅怀英雄吴斌。

第三,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话语形式,营造屏幕内外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场”氛围。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品牌的象征,他们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成败。极具创新性的是,为加强对于“梦想”的引导,第三季《中国梦想秀》请周立波担任“圆梦大使”,作为“梦想”鼓励者和引导者为节目注入了新鲜的“周氏”元素。这个角色不同于以往主持人的角色,却有着控制器的作用,把握节目的节奏与进程。

最后,综合了社交服务类节目的特点。在强调电视节目教育和价值塑造的功能的同时,还进行民生帮扶和生活服务。例如,第三季追梦人彩虹来乐队的吉他手孟京辉因为盗窃曾入狱十年,在乐队成员的帮助下靠音乐重获新生,他的经历和表现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思考:“我们是否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过去那些所谓的梦是真正的梦想么?我们是否在意过身边给予自己爱心和关怀的人?”在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直击他们的心灵,给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以启迪。

结语

其实,倡导公益,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节目并不是从《中国梦想秀》开始的,在此之前就有很多类似主题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圆梦行动”,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勇往直前》、贵州卫视的《百万智多星》,北京卫视《真情耀中华》、山东卫视的《公益总动员》等等,但是并没有取得《中国梦想秀》的高收视率,究其原因是在形式上缺少创新。因此,电视公益节目既要体现主流价值观,又要让观众愿意看,电视策划人必须要有很强的节目创新能力。《中国梦想秀》的成功正是源于电视大片时代求变的渴望,而节目整体的创新也为时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提供了全新的范本。

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大众传媒除了提供娱乐外还有着解释与规定的功能,即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这说明当前电视大片时代,避免节目低俗化,除了要加强对电视媒体的管理与监督,在制度上保证电视节目正确的价值导向外,作为电视人应该在追求自己的经营目标的同时,履行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媒体。作为电视“大片时代”的新范本,《中国梦想秀》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经验与思考。

参考文献

①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

②杜昉,《电视综艺变局中的〈中国梦想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③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④张国涛,《输出正能量 传递真性情——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高端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2(9)

⑤沈东:《电视是怎么“说事儿”的》,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