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众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实习实训基地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5-0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长汽高专)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发挥吉林省“高教强省龙头学校”示范作用,坚持服务汽车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功能,培养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服务。长汽高专长期致力于实现“五个示范引领”:第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示范引领;第二是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四是在自主汽车文化传承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示范引领。该文重点针对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
1 长汽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该校以“校企融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该校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工学交替。自2006年起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已有数万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解放公司、丰越有限公司、大众-大连发动机、大众大连变数器、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技术中心、东风日产、国际物流、民太安保险、平安保险、通立4S店等陆续成为该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为该校办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每年去这些企业的人数达到3 000人以上,每半年去一汽-大众公司工读交替学生达2 000余人,这也体现了该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2 该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2.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用户”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职业教育需要到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实际操练,实际操作比学习理论知识重要的多。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会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在培养目标上,该校坚持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紧密连接,把握一线前沿高端技术与技能,激发学生职业潜能。
2.2 始终满足教学需要
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与该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有:一汽-大众工读交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汽技术中心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新开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东风日产、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家外地大型企业和配套企业。
2.3 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
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对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全勤奖、评选优秀实习生,对企业所缺岗位马上招聘在该企业实习过的优秀实习学生入职,并且与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拿到毕业证直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特色管理方法和经验
3.1 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发挥教师“产、学、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汽车职业人才培养,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探索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培养专兼职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员工化”,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2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密切的联系;广泛进行调研,选择一流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有的课程聘请工厂资深工程师来校讲课,按照准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 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的完善
4.1 关键在于实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网络化管理
第一,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一直以来对大批量,集中实习的管理有相关的、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对零散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实习的学生欠缺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不到位,学生第3年的实习过程达不到随时监控。应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实时监控。第二,学生从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离开后,到下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的更新不到位,信息滞后,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应用完善的信息系统,从学生入学到最后毕业,学生所有实习单位都能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查到。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成绩等所需所有资料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重点在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工学交替的实践形式。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该校现阶段管理以校、院两级进行综合管理。学校教务实习科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审批各项岗位细则,监督、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情况,以及经验总结。第一,辅导员老师是学校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顶梁柱。介于这种角色,辅导员老师在带队下厂的同时,多多加强其与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学校教务企业实习科顺利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第二,不断地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学生顶岗工作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入职培训、专业岗位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其工作岗位上最大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3 加强工学交替的考核制度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考核方法,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企业考核占70%,学校考核30%。企业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现场管理、出勤情况等。学校考核办法是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成绩,这里的理论学习应使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即使企业进行的人员培训或技能提升,也需要学校进行的理论知识巩固。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学生们强化职业技能,学到了工艺过程、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厂内的师傅手把手的互动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尽快地掌握了操作技术,提升了学生们的竞争力。把工学交替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自主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现阶段,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增强学校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30):34-35.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关键词:水力学;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跟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一路走过来的,全国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百分之百的都是当年各地的水利中专学校和水利技工学校升级而来,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一方面在模仿高等教育中本科的做法,另一方面继续沿用了原来中专时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此,笔者就以水力学实训教学为例作简单的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为高职教育实训课教学,特别是水利类高职教育实训课教学,寻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2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发展、壮大等过程,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具有其独特的职业属性。(1)就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它的职业针对性,即一个专业针对一个职业行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在相对应的行业从事相关的专业,成为相关行业的蓝领———高级技工,成为相关行业生产中的工人骨干。(2)大众性。高等教育基本点是精英教育,培养有高深学问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样,跨度相对更大,主要培养适合于行业发展要求的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人才,是一种对于大的技能的普及和提高。(3)产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产业特点,每一个专业需要有一个职业行业支撑。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任务,因此,相应的产业性更强。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重职能,必须三头并进。(4)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利用它们的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以服务求支持。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开展全日制的职前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推向社会,实现健康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通过进一步和高等教育对比,认真总结和分析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3)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以学生“双证书”为培养目标,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实现职业优先,技能第一。(5)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途径,全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改革水力学实训教学的对策
清楚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结合水利类专业自身的特性,要搞好水力学实训教学必须全面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要采取以下对策。
4.1立足生产搞实训,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水力学实训课项目设置全部沿用了大学和中专的教学模式,以验证水力学原理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水力学理论的理解,忽视了实训内容的更新,忽视了教学和生产的对接。因此,高职教育中,水力学实训课教学必须从理念上进行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向生产要项目、向职业要项目。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精减现有的水力学原理性实训,减少原理性实训过程用动漫视频去演示这些原理性实训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理论课中完成教学。二是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水利建设、管理、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对水力学实训的要求,精选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掌握生产技能,实现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零对接。三是采取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企业行家能手请进校园指导学生实验,在教学中带人生产经验,同时将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送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实地了解和掌握生产要求,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学习实现技术。
4.2立足竞争搞实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水力学实训教学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彻底的改革。目前的水力学实训教学百分之百的都是验证水力学原理的实训,通常是实训老师编好实训任务书,示范性地做一次演示,接下来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过程,并计算时效性结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生产的实际需要,必须大胆地进行改革。水力学实训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市场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实训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水力学知识,自己编制实训任务书,自己完成实训过程,相互评定实训成果,最后得到结论。在学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给出最后的结论,这样让实训融入生产、生产指导实训,真正教学、生产两结合。
4.3立足专业搞实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水力学实训教学应该说专业不同,其要求不同,如何满足各专业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水力学实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水力学实训课教学人员,要认真研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生产中对专业的要求,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训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要办好三件事:一是把水力学原理实训改为工程实际需要的项目实训,直接让教学为生产服务,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把实训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做改为实训老师出时效性任务和要求,学生自主制定实训方案,完成实验任务,得出实验成果,指导老师评定实训结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三是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工程现场做实训,为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自觉地、认真地学习实训技术。
【关键词】教育;改革;探索;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又重新回归到实体经济,主题是“低碳经济”“绿色增长”,我国曾成为制造大国,随着我国土地成本、人才成本的上升,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是我国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 定位应准确,措施应得当
大学课程基本分为三大类,文化类、素质教育类和专业类。前两类的教育对于各专业、学科的要求基本一致,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形成价值观、独立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越是成功的教育就越应该注重人本身的教育。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还需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转型高校的关键,是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积极回应企业需要,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培养出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更好的为社会、地方经济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只有通过改革、突破、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教训,才能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应用型本科课程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在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具有指导作用,加强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以重点院校相关专业为参考,制定出自己的课程体系,所以往往缺乏独立的特性,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定位后,就应制定出相应合适的课程计划,能够让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很快明确自已所学专业的范畴、涉及的领域以及将来通过学习能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目前,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五大板块,基础学习、专业学习、选修课、实训及学位论文等。如何让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在各个环节就应制订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
3 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仅仅依靠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往往达不到目的。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一方面熟悉了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在哪些领域和行业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一个把握。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4 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配合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应扩大,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5 世界高校发展改革的共同趋势
二战结束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许多国家普及了基础教育,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应用技术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二战后的英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挖掘高等教育的内在潜力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尽管形成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原因很多,但是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不断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生存的普遍法则,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学科交叉越来越普遍,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对生产人员操作技能要求减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这就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适应发展形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出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提出了挑战。
6 总结
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来看,高等教育应从精英教育时期的科学探索、学术成就转变为大众化时期学习应用知识、掌握实用技术。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教育层次,提高竞争能力,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更替、内涵变化的加快,也迫使劳动者不断接受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劳动者需要学习更多面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知识和技术技能。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自身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公众,从人才短缺的神圣学术殿堂走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从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生产实践的精英人才,从传播知识到应用知识、转化知识,从单一培养目标走向社会化培养目标,多样化不仅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规律。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逐渐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教学论坛》,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物流对策
一、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2015年出现的井喷式增长的市场主体正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应。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的1年间,中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2016年政府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国务院各部门去年又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246项,超额完成总理2015年在报告中承诺的200项的目标。仅用两年时间,中央政府兑现了5年任期内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总理说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就中国目前而言,物流(快递)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对其的要求也是不断上升,不仅要速度快,还要服务质量好。面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视,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专业性强,创新思维高的物流人才,就成为当前物流专业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物流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更高
首先是物流的操作型人才。随着我国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这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六百多所大、中专院校和中、高级职业技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培养上述物流操作型人才。如果再加上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国家劳动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机构组织的职业认证培训,我国拥有中等以上物流职业技术的人才正在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增加。这类人才的薪资水平同一般的职业技术人才没有太大的差别。
另一个则是物流的管理型人才。这种管理最终要通过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实现,而我国物流业最紧缺的,就是这类人才。
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B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以南京一地为例,南京市已形成龙潭港、王家湾、丁家庄、禄口机场、河西农副产品和六合化工园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400亿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预计到2005年,南京地区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10万人.这种需求将表现在各类职位上,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要求更加突出
从物流的学科性质来看,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物流在实际工作中跨域了商务贸易、企业管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和部门,所以对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综合性素质要求会更高。
一般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物流人才最少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四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是熟练的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等专业知识。能对物流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恰当的管理和监控。
二是随着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当高。高级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的设计和运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三是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担任的是企业中高层岗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合理的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
四是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要走向全球,与世界接轨,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人才的必备技能。
四、创新创业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
无论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完善,还是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还有建立在行业基础上的供应链系统构建和物流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都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更高更完善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才能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维,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地方,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二)国际物流人才
伴随着国际供应链与采购而形成的国际物流系统,作为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市场,要走出国门,去了解并熟悉国外物流行业的状态,去迎接国际市场的考验。所以,对于精通国际贸易、国际货代、进出口报关、国际采购、国际销售等方面的跨国性人才的需求会越多越多。
(三)吃苦耐劳的
有着坚强意志的物流人员一直都是物流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哪个国家,不管在什么时候,物流行业都算不上什么轻松的行业,从基层的操作人员到中层的技术骨干,乃至高层的管理策划人员,都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识。而在物流行业中,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也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居多,从小娇生惯养,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这个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差一些,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和枯燥而转投其他行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体系
(一)营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大环境
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塑造一个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创新课题小组等各种活动,将创新精神,创业理念灌输到学生生活中去。也可以通过比赛奖金设置、学分设置等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并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资金支持,专业导师辅导和企业帮扶项目落地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二)立体化课程的改造
针对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合理的改造和设置课题体系,实现专业教育模块化,将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让大学生的知识能够和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创业需求结合起来,塑造一支知识丰富、技能娴熟的专业化队伍,能应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项难题。
(三)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动实践操作性的顶岗实习
一方面邀请物流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各级管理人员走进学校,为专业学生开设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讲座,使得专业学生能最近距离与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员接触。同时组织专业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参观见习实习,改变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操作。加大实践实习课程在课程培养体系中的比重,以集中性的实践实习方式完成企业的整个项目工作。让学生能了解整个物流项目整个的过程和重点,了解在工作中需要的R抵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该过程是塑造人生观和性格的重要经历,也是个人和社会融合的一个过程,更是物流专业学生创业实训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顶岗实习的经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了专业学生的创业信心,为创业实训学生的创业之路积淀了宝贵的财富。
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企业可以将公司的一些业务交给学校运营,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由学校挑选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运营中去,开展例如:物流线路规划、仓储设计、绩效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信息咨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更加贴近实际,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综合性理论知识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另外一方面,项目运营成功与否也关系着学生的切实利益,这样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动力和压力。
(四)充分利用校内创业资源,开展物流专业创业实训
学校可提供开展创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现有经营主体等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训项目,如开展校园中小件快递收货点,校园配送点如桶装水配送、食品配送、生活用品配送,校园超市的仓储管理等等,同时由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指导监督。开展这些创业实训项目既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增强专业学生对物流创业项目经营的感性体验提高创业能力,又能降低学校开展创业实训成本。
六、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能让学生切实掌握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大大的缩短,也能节约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化的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应用型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七、结束语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属于初级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薄弱,缺乏规划与管理!要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明确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自职能,相互间开展合作,才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就我校而言,应该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物流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培训,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