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施工;科技创新;有效应用

水利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之一,主要负责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下游及工程周边区域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利施工技术也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本文对新型施工技术及其科技创新在水利施工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1水利施工技术中新型科技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施工正在朝向高效率与大容量并进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满足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1]。由于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对科技的运用及技术的创新缺乏重视,导致现阶段的水利施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备、器械老化,原因可概括为设备长期闲置及施工企业的维护资金有限等;第二,技术落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水利施工技术的更新则相对较慢,原因包括水利施工技术适于长期使用,更新成本较高,因此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较少。为提升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性、先进性,下文对目前出现的新型水利施工技术进行的探究,并提出有效应用策略。

1.1 水利施工中的滑膜技术

滑膜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较为常见,该技术通过成组的液压千斤顶,获得滑升动力,依照初步成型的模板或混凝土面进行浇灌[2]。滑膜浇灌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混凝土混合物的挑选须严格遵照的施工图纸或施工计划中的要求,保障的混合物原料的质量符合施工建造条件;第二,混凝土的调配比例需遵循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同时注重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第三,浇筑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测试,并评估其对施工的影响性;第四,滑膜浇筑技术对混凝土的运输及保温情况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的应注重对其坍塌程度及初凝时间进行控制与记录;第五,浇筑过程需保证混凝土无污染,浇筑速度要求均匀、平缓,并进行分层振捣;第六,该技术适宜进行20cm-30cm的浇筑,在此高度范围中进行浇筑,可充分发挥分层振捣的效果,保障滑膜浇筑质量达到预期;第七,浇筑完成后的纠正工作非常重要,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建筑的安全性,保障滑膜浇筑技术的效果。滑膜浇筑技术具有浇筑周期短、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好、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材料消耗少、安全性强等优势,因此在水利施工建设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运用。

1.2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土石坝技术

土石坝施工技术在早期的水利工程施工已开始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施工技术在材料选择与工程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3]。在材料选择中,土石坝的建造材料要求具备防渗透性与高承载性,其中,防渗透性要求材料的渗透指数≤1×10-5cm/s,高承载性则要求土石坝材料中不含超硬材料,且含水量接近最优指数,保障材料压实过程的顺利进行。土石坝材料的开采根据开采土层的厚度可分为立面开采与平面开采,土层厚实度较高、层次繁多时适宜采用立采方式,土层稀薄、层次均匀且数量较少时适用平采方式。土石坝材料的加工同样是材料的选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工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整石料的含水量,使其满足参与施工建设的条件。含水量提升可采用填筑堆放法、斜面铺料法、传输机掺水法等,含水量减少的方式则较为简单,多采用烘烤、自然蒸发、反复日晒等。土石坝技术的具体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坝基处理、坝面铺压及质检等。坝基处理主要是将坝基周边的各类障碍物(如淤泥、碎石、ρ

1.3 水利施工技术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是水利施工建设的基础,土层中的淤泥及类似松软土质的承重能力较弱(通常最高为50KN/m2),含水量大,抗剪性高,无法满足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条件,施工区域的溶洞也为工程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施工过程中有必要针对该类问题进行地基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现阶段的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涵盖了岩基处理、覆盖层处理及垂直防渗等三个方面,其中岩基处理中出现了岩溶灌浆法,在部分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逐渐开始被应用。该技术采用高压灌浆法将速凝熔浆灌入特制的模具袋中,以模具袋置入溶洞钻孔,实现对岩溶通道的阻滞,通常可帮助建造长度50m,深度100m,厚度2.5m的防渗墙,保障水库地基稳固定性。近年来的覆盖层技术开始尝试应用帷幕灌浆法。以某地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处理的覆盖层灌浆为例,该工程采用自上而下的帷幕灌浆顺序,对钻孔进行循环钻灌,上下分段及钻灌压力见表1。垂直防渗透技术中,建造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是一种新型的防渗技术,该技术适宜在堤基中进行运作,通过钻掘机开钻出连续沟槽或槽孔,再将塑性混凝土注入其中,从而增加地基的防渗透性,提升地基的稳固力。

2 水利施工新型技术的有效应用

科技创新带动了水利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地引进新型的施工技术能够为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施工单位内部还需对自身的施工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创造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良好的主观条件,提升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4]。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第一,重视对设备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定期派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同时还可在某特定项目完工后对机械中的零部件进行针对性检查,替换磨损较为严重的元件,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第二,提升对技术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现代化技术虽弱化了施工中的部分人力工作,但机械设备本质上依然依赖于人工操作,因此施工单位应强化提升施工人员的科技知识水平,提升其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实施能力,培训方式可通过定期开办理论知识课程,制定实践能力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水利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需改善施工单位内部的技术管理方式,从而全面提升水利施工的科技水平。

3 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水利施工也出现了各类新型技术,包括滑膜浇筑技术、土石坝技术及地基处理技术。水利施工单位在积极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还需加强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技术的应用效果,使新型科技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挥出自身作用。通过将科技创新与有效应用策略紧密结合,促进新形势下水利施工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姑.探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现状及改进[J].科技与企业,2013 (03).

[2]胡白清.探析水利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3 (05).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2篇

一、从建模到模型的制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中很多模型的创建之初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去帮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认识问题,并能帮助老师去解决问题,而笔者在课堂授课中对于模型的建立依靠师生思维构建、学生之手制作,随后课堂应用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在制作中所蕴藏的乐趣和组员互动后获得的成功,进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课堂在具体模型的使用上让学生来加以运用讲解,这些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作品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都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之举就会无形地影响到学生,让全体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去学会反思、学会沟通交流,进而有效地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去改进,进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醒,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研究圆锥的侧面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蛋筒等生活实例,将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平面,这就很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侧面情况,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图1)

正是借助了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制作,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新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交流对问题完善的意义,才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才会深入地向着创新迈进,才会更加激烈地开始创造,在需求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

二、从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转变,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相当的要求,但是很多的思维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尤其是在空间立体等问题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让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留下有效的捷径。因此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让思维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思维的转变很是关键,而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上面的模型构建,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到数学构建的一系列思维转变,从中去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转变,通过逆向、简化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研究,不走定式思维的路径,每种思维的训练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去展开,让学生在思维中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的需求去展开,体现学生从复杂到简单的创新思维转变,这些借助了数学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改进中和创造完善中都会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帮助学生从中去形成思维多样化的百变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强化对做的价值体现,进而在生活基础上去做、去学,把知识学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有效的教学做合一。

例如: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9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圆柱立体模型展成平面模型如图2左图中曲线AC,在图2右图中就是线段AC,显然,这种从立体图形引出的问题抽象而难以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借助图形中在柱体表面的思维引导到平面上去,问题在转变中教会学生思维复杂的解决途径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创新上,进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抽象的立体问题转变为直观的二维平面得以解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维转变的魅力,让学生在思维中去不断地加深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义,才会不断去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思维的转变加以简化,这种创新真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对思维加以创新而不是走向定式。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发明创造上,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总借助课堂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和知识点所体现的价值前景。通过对来源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在创新中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强化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体现出学生在思维中的一种高效延续,并能根据其去进行灵活应用,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去提高一种综合处理的问题机制,继而将问题系统化,并能有一定的归纳整理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去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决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更要在未来实践中加强价值的体现,在未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知晓课堂知识的价值,让知识来武装自我,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创能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今日的课堂创新上,更要是一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来源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力量、一个意识,一个时刻牢记脑海中的科技创新的号召。只有这样才会让思维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资源,去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的技能。

如图3某汽车的底盘所在直线恰好经过两轮胎的圆心,两轮的半径均为60cm,两轮胎的圆心距为260cm(即PQ=260 cm),前轮圆心P到汽车底盘最前端点M的距离为80cm,现汽车要驶过一个高为80cm的台阶(即OA=80cm),若直接行驶会“碰伤”汽车。

(1)为保证汽车前轮安全通过,小明准备建造一个斜坡AB(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建造的斜坡的坡角α最大为多少度?(精确到0.1度)

(2)在(1)的条件下,汽车能否安全通过此改造后的台阶(即汽车底盘不被台阶刮到),并说明理由。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分组教学;CAD/CAM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AD/CAM技术)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制造的技术水平,推动制造业的革命。要加快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必须重视CAD/CAM技术的应用。因此,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CAD/CAM技术人才是当前工科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项迫切任务。

CAD/CAM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原理、材料工程、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课程系统地联系起来,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创新教学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CAD/CAM技术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的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有的以教授某种软件为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简单的板书、视屏演示为主;在能力训练上,缺乏有效的组织,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听不懂、不愿听或学生能够听懂但不会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当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本教学项目研究的重点。

本项目的目标是实现教学并重,教师既要精讲,做到深入浅出,又要指导、引导、启发学生做好训练,利用和创造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使学生不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深刻领悟教学内容的精髓,提高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新教学改革内容

1.兴趣培养

在人们主动学习新知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本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激发学生对CAD/CAM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本课程的前两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专题演示介绍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基本过程,教师在软件平台上演示相关案例的实现过程,如凸轮单摆机构、减速器机构以及空压机等产品,形象地展示出机械产品如何从无到有,从平面到立体,从零件到数字样机,从数字样机到实体机械装备;通过展示往届学生设计的产品模型,参加机械设计比赛的视频画面和获得的荣誉、奖励,列举毕业学生在相关行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知识学习

现代CAD/CAM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紧跟现代化制造的潮流,以数字化设计为先驱,以数字化制造为根本,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改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如在课程初期训练设计与制造单摆凸轮模型中实现各部件的虚拟设计、零部件的装配、机构的运动分析、关键部件的材料和力学性能分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分析、数控加工技能、机械产品的检测等,巩固已学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

本教学改革中始终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课题组成员4~5人。要求每组学生对所布置的教学项目进行小组讨论,准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机械设计、材料学、力学、机械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从而巩固前期课程知识点;讨论案例产品涉及的结构、机构性能、机械加工等相关知识,制订项目实施的方案并组织教学组教师和全班学生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听证;课题组自行组织实施项目,成员相互配合完成零部件的设计、装配、机构运动性能分析、关键部件的力学性能分析、机械加工工艺分析等任务;在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部件加工,完成所加工零件的检测、样机组装与测试,并撰写项目实施过程报告书。在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题组每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同时各个任务是保障整个课题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间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并在课题实施和问题交流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3.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学生从事工作后能力得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期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观企业一些当前先进的机械产品,浏览各大机械公司先进产品网页后,布置案例任务或由学生自行设计课题任务,实现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锻炼创新的思维。同时,教学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与机械相关的竞赛,如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相关赛事,通过比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当地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制造项目,使得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综合应用能力。综上所述,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思路如图2所示。

图1 项目实施流程

四、总结

通过上述的针对CAD/CAM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我院经过四年的摸索实践,在教学流程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教学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6项;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奖项6项;国家大学生训练项目3项;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0余项等成果。

图2 教学改革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军,项目学习和情景教学在CAD/CAM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0,5(33):57-59.

[2]申爱玲.“CAD/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74-75.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浙江教学研究

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的创新需要及时、完整、专业、可靠的信息资源来支撑,这就决定了科技查新工作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一、科技查新介绍

1.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基于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一项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的对比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也就是说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结论。

2.科技查新的作用

(1)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科研立项是在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前针对具体研究的课题进行项目依据、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完成标准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在科研立项之前,应对所选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这样将有助于科学、客观地研判课题在论点、研究开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新颖性,使选题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从而可以避免科技项目的盲目研发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和损失。

(2)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而可靠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的科技查新,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研发人员花费在查阅科技资料上的时间,且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而可靠。这些信息均来自国内外的权威数据库、专业检索系统以及特定网络资源如SCI、EI、CNKI、PQDD等,所检类别涵盖工业、农业、医药等,内容涉及各种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技术报告、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科技图书、专利、标准和规范、报纸、通告等。这将为研发人员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3)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工作的评定均由专家小组来完成,专家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片面、不公,这将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路上的绊脚石。通过专业科技查新所获得的可靠信息与专家小组的丰富经验相结合,可最大程度降低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1.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2.技术创新的作用

(1)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并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强者之林,必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由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快技术的创新,从而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掌握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不仅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还为企业自身建立起一个技术壁垒,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因此,技术创新战略不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还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2)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保障。我国传统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因先进技术的匮乏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现代产业体系的特点是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小,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检验一个企业能否在产业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其关键要看是否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技术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调整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实例

科技查新工作为科学研究、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支撑,如:某公司欲开发基于ARM11技术的高清互动机顶盒,但缺乏关于该项技术的开发程度、关键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信息资料。为了明确研发方向,避免重复建设,缩短研发时间,该公司委托我所就这项技术进行了科技查新。在受理此课题后,我所相关的工作人员与该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确定了检索关键词和检索策略,在互联网、国内外的权威数据库、专利局如:EI、CNKI、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局等进行检索,得到50多篇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RM11为一项先进的技术,在同档技术中,其开放性和低功耗在业界领先,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产品也采用了该项技术。该公司采纳了这一结论,对此项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科技查新是企业获取可靠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而科技情报部门应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提高科技信息检索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范文,赵伟.利用科技查新促进自主创新工作的发展.决策,2011(2).

[2]曹晓辉.科技查新为企业专利申请“保驾护航”.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

[3]汪志远.论科技查新与企业创新发展.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