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2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以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如果说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一把“钥匙”,那么什么才是与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互动性内容相匹配的“钥匙”呢?我认为那就是合作性学习。
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作了一番尝试,总结如下,望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思想政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如在学习八年级《走近父母》一课时,我借用了中央电视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制定出周末孝敬父母的计划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孝敬父母,而且使孝敬父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心目中迸发出火花。
二、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合作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使其思维活动内化为理性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使其健康成长。
如在学习七年级《新的起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人人制作一张自己的“成长卡”,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形成“集体成长卡”。这样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成长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营造交流空间,引导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如在学习八年级《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这一课时,我引用了课本上《高速公路的弯道》这一内容,并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高速公路,再通过小组交流,探究“高速公路为什么必须设计弯道”这一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原因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使之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有时可能会使人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逆境却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合作探究
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认真听讲。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地学习,在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讲解之时,还要督促学生认真听教师是如何分析讲解的。对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学生要做好笔记,因为这些板书都是教师精心提炼过的,都是精华内容,对这部分知识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加强课后复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只有在课后反复记忆和消化,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由于知识的学习讲究连贯性,前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每节课学习之后教师都应当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且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的作用不可小视。第四,做好习题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学好政治内容的最好手段就是做题,通过做题目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做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深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学生做的题目多了,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驾驭和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
二、掌握规律,有利于透彻把握政治知识要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该学科的编写规律,政治课也一样有政治课编写的规律。因此,学生如果掌握了政治规律,那么学习政治就非常简单容易了。通过仔细分析政治课本的编写顺序,可以分析得出,政治课本的编写规律先是介绍主题,然后是讲解含义,最后是提出要求,主要包括这三大部分。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教材规律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些是重、难点需要理解,哪些内容是只需要识记就可以的,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将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挖掘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内容
学习政治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习观点,树立起正确学习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挖掘内涵,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什么。“是什么”,就是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即先介绍主题,提出观点。第二,为什么。“为什么”,就是阐述这个观点的意义。政治课程的编写者,往往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来表达观点。第三,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政治课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学习好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更加深入地把握知识内涵。
四、学会变通,更好地解决政治难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政治时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政治课容易听懂,但是政治题目难以做正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不懂变通,也就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政治教师在出试卷时,不可能不加变动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全盘搬到试卷中,肯定会做一些变动,这就要求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并且透彻地理解每个知识点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变通能力,那么政治题目就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变通。首先解题思路要清晰,只有在清晰的思路下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回忆教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回答的答案更具深刻性。另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善于观察和思考,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思想政治,把政治问题生 活化,体现“思想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生活化的课堂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实际内容,进而让知识变得灵动易学,把课堂塑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学生熟悉的场景,瞄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结点,感受政治学科的趣味。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入境:
1、创设体验性情境,谱写教学前奏。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我知我家”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你们家庭有多少个成员,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热情高涨犹如身临其境。
2、摸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重新组织学习材料,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小品饰演、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生活情境,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可将以上的教学“我知我家”的“父爱母爱的伟大”改编成“小品表演”、“故事演讲”等,把教材内容生活化,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适当地把学生引入现实的学习场景,亲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常能够收到囿于书本之中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课堂上要再现生活情景
教师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书本所描写的情境,用心感悟和体验,在情景中体验。
1、再现生活,真情体验。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真情体验。比如,在教学“竞争?合作?”一框之前,我们首先在班上建立了若干个活动小组,并收集学生身边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例子,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2、贴近生活,角色体验。角色体验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便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如在教学“竞争?合作?”的市场规则时,学生的小品《好朋友获奖之后》的表演,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忌妒心理的坏处。这是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凭角色体验,建构起生活世界。
3、利用音像,视觉体验。有很多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难于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出来,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如教学“竞争?合作?”时,讲授竞争的积极作用时,播放2010年林丹亚运会比赛花絮,能形象生动表达出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宏大的气势和场面中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效果。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在“走进父母心灵”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四、教师要让教材上的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具体生活
[关键词] 分层教学;理论缘由;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27-1
广美附中在09级美术生政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该实验实施一定阶段后发现学生的政治平均分有所提高,且优秀率明显高于以前。虽然A层(中差生)的政治教学压力很大,但是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B层(优等生)学生竞争更激烈,但是在你追我赶的政治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水平又上了一层楼。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艺术生政治水平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促进全体艺术生提高成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 、艺术生政治课分层教学的理论缘由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以其通过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政治教学模式,从而实施分层教学。透视历史,我们发现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美国学者卡罗尔也指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者学习机会,在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一)“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艺术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三)“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练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
二、艺术生政治课分层教学的建构路径
艺术生政治课分层教学要本着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着重解决好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等环节。根据不同艺术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和教学手段,照顾到全体艺术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艺术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之中。
(一)确定目标,针对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从艺术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后进生,低起点,多鼓励,陪着走。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对中等生,定目标,多关注,多激励,领着走;对优等生,寄希望,多指导,重能力,自己走。
(二)把握差别,分层备课。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针对艺术生不同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运用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在备课中设计知识内容要把握层次性。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要有不同的要求。真正从艺术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层次备课,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三)课堂教学,分层练习。政治教学中有很多较抽象的理论,比如物质、矛盾等哲学概念,在强化训练类似这样的试题中,就要筛选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就会使潜能生消化最基本的知识点,优生更能触类旁通,使得不同层次的艺术生都学有所得。在政治练习中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艺术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使各层艺术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四)课外辅导,分类指导。课外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对中下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对中上生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政治兴趣小组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政治思辨的能力。
(五)课堂讲评,分层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美。”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主观解释,影响着他以后学习动机的强弱,影响着他以后学习的成败。而分层评价正是建立在尊重差异、公平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评价策略,它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艺术生勇于攀登,超越自我;使学习能力中等的艺术生,收获信心,继续前进;使学习能力较弱的艺术生摆脱自卑,走向成功。在政治作业的评讲中,要根据不同层次艺术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金峰.对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再认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关键词:政治;主体性;教学
新课改以来一直要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本人对政治教学的几点探索,供同行参考。
一、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随着政治新课程的日渐推进,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将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中唯一的中心,而应变身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将课堂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有力平台。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以教材为主,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慎重对待学生提出的建议,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的想法,也不能急于反驳,打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要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同时,要给予学生解释的时间,具体倾听一下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体现出丝毫的“闪光性”,也要加以表扬和鼓励,不要让学生产生任何的压抑感。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掌握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和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做学生的知心人,实现和谐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积极互动,突显自身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即自己完成“阅读—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唱宋祖英的歌曲《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多了,工作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感受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变化共同讨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还能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色彩、图形、影像、动画等一体的高科技产物,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就业过程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创业与择业的艰难和心酸,领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还可以播放《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片段,体会我国人民民主国体下坚持多党合作制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也要适时播放新闻联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势和时事热点,使政治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班级的政治学习论坛,加强师生互动。在论坛上,学生可以就课堂上没弄懂的问题留言,请老师进行讲解;可以自由发表言论,针对所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教师同学讨论交流意见。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与政治理论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中要求政治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