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原理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3-02
作为人文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被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方法用于管理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所研究的问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甚至是理论的创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挑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和课后研究与讨论,并对学生针对案例做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做出的解决方案质量给出平时成绩作为激励等。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针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均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但目前适合中国本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者设计案例。由于教师本人精力和水平的局限,其挑选和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质量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显著相关,管理学案例教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与简单的课堂讨论不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复杂与多样,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在某些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软件、硬件的支持。但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要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演绎,学生不用动手实践,使得许多教学管理者认为《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理工科科目不同,没有必要安排实践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师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课后自行分析并制作方案。学生课后学习极大地依赖自己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高校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不平衡,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其主持分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往往存在鸿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难以充分把握、透彻理解所教的案例,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天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由于教师对案例掌握上的不足,可能最终导致所教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4.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作为一门管理类基础课程,根据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学原理》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开设。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仍保持着高中时“重做题、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实践、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的动力。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较低的配合度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障碍,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讨论。
1.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必要编制一套高质量的管理学案例教材。虽然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编撰工作离不开各大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管理学案例教材缺乏的背景下,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原理》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编制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同时,组织全院多位经济、管理类教师共同编制管理学案例教材,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教师编制课程教学案例的个数,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参编教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编制少量案例也有利于提高编制案例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为了缓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学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宣传与呼吁,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知晓并理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争取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加大资源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应当改变其“经管类学科仅需较少教学资源投入,只要教师站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即可”的传统思想,了解国际国内管理学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状况,对管理学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管理学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3.提升教师能力。主讲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以及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举足轻重。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能力。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时刻注意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理论进展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进而提升管理学相关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4.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自己难以主动提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案例分析所需知识储备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基本态度,为了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支持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并艺术地提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与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其分析案例、讲解解决方案时表现的能力相联系,对做案例认真和做得好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加分,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进而提升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学管理》等管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发展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认为,管理类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主要有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能力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为高校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4.
[2]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63-64
[3]贾红.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4-5.
[4]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5-88.
[5]秦立栓.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7-8.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优化策
一、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独立学院起步比较晚,精品课程建设才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在精品课程建设上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分析研究2003年~2009年《管理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结合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现状剖析,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二、《管理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分析与研究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便于交互的网络课程进行教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晦涩、抽象的知识,还可以进行经验和思想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
2.鼓励教授亲临讲台。教授担任主讲教师,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教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立体化教材建设初具规模。由传统的单一课本教材发展到包含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材、实验教材(实验指导材料)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的采用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便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实践基地,建设实验教室,以便培养其能力。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有助于学生有规范的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5.教学网站建设注重在线交互。短短的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具有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外辅导虽然可行,但是教师与学生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协调,网络课程的推出为学生进行课后自学、经验交流提供了方便。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相互提问、交流意见和经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利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随着资源建设规模的扩大,很多教学和学习资源免费在网上,便于各大高校之间教学方法和经验的相互借鉴。可以说,在线交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学的良好环境。
6.资源建设规模的日渐完善。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库规模更加庞大,包含的内容更为的丰富,有习题库、案例和图库、考试题库、教学录像、课程教案、辅助资料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完备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部分课程还提供了资源定期更新,将学科前沿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进行填充,使学生能够既接触经典知识又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了知识面。
三、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花费较多时间构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组织结构,精心建设教研的四大梯队:第一梯队,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当任学科领军人物。第二梯队,课程主讲教师中还有两位教授,是专业带头人。第三梯队,由骨干教师组成学术骨干力量。第四梯队,有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发展力量。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缩写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材及与之配套的《管理学原理习题与案例库》。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十分注重持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先后5人在企业挂职锻炼。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比如我们一直在沿用的“粉笔+黑板+多媒体”,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师生之间即兴的讨论等方面很好地结合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第二个是尽最大可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成《管理学原理》网络课堂,内容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大纲;课件点播;案例分析;课后习题;推荐数目;经典导读;书籍下载;经理讲坛;影像资料;仿真训练;相关站点;交流邮箱。但与国家级精品课程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近几年课题组对《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十分的重视,与以前相比较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条件还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二,师资队伍本身的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场地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场地要求。另外,担任实践教学的师资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教学中又没有及时地参加学习培训,对学科领域新的技术手段等了解不是太深入。
2.师资学历结构层次还不够高。虽然课题组拥有良好的教师结构,但学历和职称与国家级相比还比较低,博士及以上的学历占少数。教师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教学,搞科研的时间较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不能参与实践,因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课程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后,水平偏低。第一,课程网站建设水平较低,除人的因素外,硬件设备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例如由于校园网服务器内存小,设备落后,导致资料上传受限,网站内容残缺不全。由于缺少录播及编辑设备,教学录像画面模糊粗糙且无法编辑、压缩上传,导致画面效果差,网络传送速度过慢,严重影响了观看,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第二,课程网站利用率低,课程网站是师生交流的平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网站建成后缺少师生网上交流,网络课堂形同虚设,导致学生访问率低,逐渐失去兴趣,这样课程网站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三,《管理学原理》网站建成后极少更新,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无法满足学生网上学习的需求。
四、《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
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任务在于造就名师。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位名师作为该学科的带头人和负责人,要优化《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首先也要注重造就名师这个重要环节,使其无论从教学、科研、还是业务上都能起到领军的作用。管理学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科。该课程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面较广,必须具备其他交叉学科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中的管理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多数拥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软肋。校方为老师搭建合适的平台,可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和服务;参加各种管理研讨会及论坛,构建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利于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为了提高教师的管理实践能力,校方应建立起一支“双师型”即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高校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又属于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专业行家或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能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改革教学内容。独立学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型“专业人才”培养转向造就“职业管理者”的培养模式转变,不仅着力介绍具体的管理学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课堂、实体、社会位一体为框架,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跟踪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剖析。课程内容设计做到理论先进、知识新颖、信息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与安排上,采取团队教学,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命题及考试等,并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同时做到因材施教。
3.完善教学资源。对于现阶段的《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仍处于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阶段,最终建成的资源库也只提供对信息的检索、查询和存储功能,很少考虑使用者的学习需求和使用行为。《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首先需要为教师、学生搭建一个能进行资源和获取的平台,使他们能在贡献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能方便地获取到别人的知识;其次提供一个交流和讨论的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贡献出来,与他人分享。
4.建立科学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不是靠一两个骨干教师单打独斗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从课程组组长到主讲教师,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获得精品课程的称号是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和取得发展的新起点,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它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建设的创建和巩固的全过程,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课题组成员应按照评审指标中所包含的内容对精品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参考文献目录、相关教学资源库等)网上开通运行及年度更新情况,教师、学生访问、网上互动及学生评价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使《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资源能够不断的优化和拓展,使之能够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鸣涛,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发法探析[J].科技咨询,2010(2)。
[2]李娟,试谈管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08(4)。
[3]冯婉玲,段远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论文摘要】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参与式教学模式还需建立新型考核体系,并对其进行再拓展。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是既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管理学原理》正好是高职学生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和方法,又要能够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运用于实践,考核方式也是“终结性考核”,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牢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管理原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
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由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1],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管理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学习团队”
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民主选出一个组长,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训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做到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2.任务驱动法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通过经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能力。如介绍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程序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假如你和你的创业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文具用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公司成立的一切手续已办妥,要想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接下来还要具体做什么事情,你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生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并很快将自己置于不同的角色中,接着各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与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相关的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笔者认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应该是带领着学生去完成一项项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兴高采烈地跟谁着老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本领,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从而产生强烈自信心和的由衷的成就感。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自哈佛大学推出,就受到广为推崇和广泛好评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其次,案例可来源于企业,也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真实事件、故事、寓言、数据、图表等都可作为案例的有益补充。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效性强,最好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富有生活情趣,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更浓厚;再次,如选用企业案例,应尽可能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使其加深对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还可适当地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认知。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加工,并提前对学生分析案例的结果成竹在胸,为争取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充分准备。
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是视频播放、小品表演、动画展示、漫画演示、单纯口述等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学生对将要分析的案例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兴奋感,他们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案例分析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教师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促进和协调讨论的进程。教师应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找出学生思维的盲点,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并归纳总结,整体提高。另外,对案例素材的讨论中,教师需要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要求学生客观地阐述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视角分析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4.管理游戏法
管理游戏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管理知识产生深刻认识。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管理游戏法具有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效果持久等特点。研究也证实:“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3]
例如,让学生参与“沙漠求生”游戏,经过亲身体验,学生了解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并知道在什么情况该采用个人决策,什么情况下该采用集体决策。又如“头脑风暴”游戏,要求学生遵循头脑风暴原则,分小组讨论“如果可以在某商场内开家餐饮店,在现已有餐饮店的基础上,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开什么形式的餐饮店最有创意、最赚钱”,学生在兴奋中提出了许多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头脑风暴的原则即“勿评优劣、大胆创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头脑风暴会议,既清楚会议流程,又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在管理游戏中,学习氛围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有趣的、创新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过于理论化、枯燥的弱点。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要使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比如,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答问)、实践环节(学习团队、工作任务、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情景模拟、个人管理实践、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和团队协作三大部分,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1.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过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且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很少有机会运用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比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或者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讲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任职于某一工作岗位,使学生接受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为今后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认证考试,学生将在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将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迅速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将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创建学院管理学QQ群,将课件、案例、习题、管理学参考资料、管理最新动态等资料都放在QQ群共享里,让学生下载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QQ群里一起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电话讨论、电子邮件、BBS等方式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参考文献
[1]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2008-8-26]..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普遍知识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构成)占30%。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管理学原理》传统的考核方式明显落后,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同时,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因此,本文以《管理学原理》的考核时段改革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微观环境的角度,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角度开展《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本次改革了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课程建设情况简介
本次所建设班级的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课堂教学为48学时,小测验和批改为6学时,测验次数为6次,其中笔试4次、口试2次。
1.1具体的建设手段、方法
第一、随堂考试。教学中基本保证每两星期进行一次随堂闭卷考试,时长为30分钟-40分钟不等,测验成绩计入最终总成绩。
第二、口试。将全班学生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对指定案例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讨论,老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总结。考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随堂笔试成绩、口试成绩、课堂表现、考勤等构成,占总评成绩的比例30%。
1.2随堂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
全班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0分、61.7分,70分,83分。全班第四次的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两倍多。及格率第一次为21%、第二次为58.1%、第三次为73.7%、第四为100%。第四次及格率比第一次提高了五倍。
1.3口试效果评价
全班44名同学按学号分了7个组,除了第六和第七组7个人之外,其他每组6个人。从案例集中选择部分案例,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分析,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每次每组随即抽查部分同学回答案例分析有关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被抽查了两次并有了相应的成绩,最后跟平时测验成绩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由于学生在课外,以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相关问题的准备和讨论,学生对分组式案例分析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很高。每次抽查学生基本都安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准备情况来看总体情况非常好,因此,两次的口试成绩也普遍比较高,全班最低分为80分。
2.考核方式改革取得的效果
客观的讲,从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种考核方式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教学过程看,该门课程考核时段改革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大学比中学要自由的多,而且部分学生把这种自由错误的定义为,上课也可以自由,随意旷课。由于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宣布了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和所占比值,并强调平时测验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节点也不会提前告知学生测验时间,因此学生的一次旷课,不仅在平时成绩的考勤分钟要扣分,更有可能因为耽误了测验而没有成绩,从而影响期末成绩。这就对学生产生了隐形的压力和约束,大部分学生保证了出勤,在全教学过程中全班出勤率都比较高,几乎没有旷课的学生。
2.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学生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表明考试突击一下可以,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同学基础理论部分内容的掌握也不扎实。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会紧扣讲课内容、而且测验方式以闭卷形式进行,尤其是第一次测验后,使学生感觉到测验必须认真听讲以及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讲内容。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在进行口试时,本项目采用了课外案例分析、课堂上以提问方式总结并给学生相应成绩的方式。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除了随堂笔试之外,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口试,每次课外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老师会随机抽查部分同学进行提问,因此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讨论和分析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很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分组式集体讨论和分析的参与度。
2.4平时测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随堂测验后,第一时间进行批改,在第二次上课时将学生的答卷发下去,公布参考答案,并对考的特别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这不仅对这些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之外,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之间形成了竞争的气氛,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测验和课程的学习及课后复习。因此,该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随堂测验题的难度不大
由于第一次尝试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经验,并且无法确定考核的结果,因此,所设计的测验题难度还比较小,以基础知识为核心,有涉及到操作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考核中,所涉及的测验题目应该将基础知识题和实际应用题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工商管理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7-01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
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
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
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3.教材使用:不是用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侧重实践性和案例突出。组织本学院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使之与各自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几年,我系教师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原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等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着删减理论、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导资料和习题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验课程:增强实验课程的课时,合理安排实验课程的时间。实践教学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同时也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初步体现。
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体现所学各个方向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此实验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要以其他的专业方向课程为基础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战竞赛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模拟企业现场的实战气氛,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等.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
2.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