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1篇

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温暖的阳光洒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位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微风徐徐,波光粼粼,站在美丽的湖边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阴天多云,看似阴沉的天气却暗藏生机。这时太阳就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女孩,迟迟不肯露面,这样子还平添了几分乐趣。

下雨天气,虽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点的声音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仔细一听,欢快的乐曲在耳旁奏响,让人心情爽朗。有时还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让烦恼和雨点融在一起挥发掉。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她派雨水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们又随着雨点的伴奏,左摇右摆,动人极了!

天气寒冷,人们都我在家里,开着暖气,悠闲的看着电视,有时还会想起北方的小朋友开开心心地打雪仗、堆雪人。突然一个鞭炮爆炸了,一下子把你的幻想全“炸”乱了,你立马吓住了,这是你一定会愤怒的说:“是哪个混蛋干的?”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精心设计活动,展示学生写作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并学着去表现这种美。2.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倾注热情、表达热爱、体现作者的品味和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让自己的文章触动人心。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交流、搜集写作材料。2.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第一单元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比如《黄山记》拟人,援引历史故事、诗文,对比等手法;《瓦尔登湖》白描、转换时间与空间的细描手法;《巩乃斯的马》场面描写、托物言志等手法。3.作文写在练笔本上,相互点评,然后交给小组组长,由组长当天交给老师。4.各小组总结活动成果,以PPT(包括图片、音乐、组员优秀习作文段)形式展示成果,在课堂上每组有五分钟的展示时间。最后由老师打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两个。

二、恰当运用课文,激发学生感悟自然写作灵感

在“感悟自然”活动写作单元的三篇课文中,作者描写自然,从自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作者走近大自然,有的时候是情感的释放,有的时候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勇气、寻找动力。作者在描写大自然时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更好的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既可以学习作者如何感悟自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把感悟精彩地表述出来。

三、创设交流平台,展示学生感悟自然写作活动过程及成果

1. 分组展示成果

用图片展示活动过程,用音乐渲染感动气氛,用文字传递体悟感受。

(1)名胜风景组

(2)家乡风光组

(3)校园风光组

(4)动物植物组

2. 交流创作心得

即分享观察和构思创作心得,激发感悟和描写自然的灵感。

比如,看了小组写作展示后,有些同学疑惑,范文呈现出作者细腻描写、深刻的感悟,这究竟是怎么写成的呢?他们是如何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范文的作者介绍创作的过程及如何捕捉写作灵感,然后由同学自由发问,解答疑惑,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热情。

3. 教师点拨指导

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可以抒感,也可以夹杂议论。我们感悟大自然,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之外,还会引发历史探索和人文思索,还经常糅合社会政治、人文风貌进行介绍,也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感慨。

4. 评价方式多元

活动写作单元要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写作活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和同伴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交流、合作中实现言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可充分利用第一单元活动评价的“写作评价表”,分别从“态度、过程、文章”多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强调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要关注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四、教师示范习作,展示教师写作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教师示范习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示范习作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人格魅力是远胜于学识魅力的。

在感悟自然的活动中,笔者每日都会在课堂用五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或是对荷塘边的柳树,或是对小礼堂前那两株笔直的木棉,或是看到班上某同学流连于荷塘边的背影时的感动。教师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去,以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开启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五、养成阅读习惯,借鉴哲人思想提升丰富学生认识及思想

在活动中与文章展示过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陷和表达的阻碍,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别人的思想,让自己的感悟更成熟、更丰富、更深刻。

1. 教师:推荐优秀作品,分享阅读感悟

推荐书目1:《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推荐书目2:汪曾祺《人间草木》

推荐书目3:宗璞《告别阅读》

推荐书目4:沈从文《边城》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变“求伪”为“求诚”

作文显示生命的原色,首先要“求诚”。求诚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不仅是内容真实,还应是态度真诚。

(一)以“不深刻”为起点

学生有一颗富有幻想的纯真的心,写作教学必须顺应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强调让他们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脑之所思,这样,他们可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写出特征,写出个性。

(二)以“实用交际”为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而事前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的要求。学生不认为是在写作文,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作文就在这无心、无意中得到了提高。

二、变“封闭”为“开放”

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我们倡导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训练方式生活化,作文过程生活化,作文形式生活化。

(一)融习作与自我为一体

作文主要用于交际活动,但也是自我服务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其一为写日记。日记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我们强调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角度地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获得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从写日记中享受到无限乐趣。其二为写读书笔记:可以是简单的语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断,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启迪,让学生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享受,让作文根植于沃土,得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二)融习作与家庭为一体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日常琐事中产生一些灵感,引导学生把这些看似无意的感念写成作文,身边的小事只要感受深刻的,或者认为有趣的片段也可以写;反面的事物,能使人从中悟出道理的片段可以写;发掘出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或写实白描,或议论点评,都会收到好处的。例如,在家庭晚会上让学生当当主持人,学写串连词;上网聊天的过程是交际,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作文。再比如,在父母的生日上写一张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写几句祝贺词等等。

(三)融习作与学校为一体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他们的习作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学校,我们要创设校园生活的良好环境,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让他们获得感性的写作素材。

(四)融习作与自然为一体

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道路桥梁等自然风貌也可作为学生习作的题材。带他们走向大自然,看田间红花绿叶,听林中百鸟啾啾,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发乎情,行于文。要求学生不管是写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田野生活,不管是写自己生活中孤独或快乐的经历、感受与感悟,不管是想象、希望、幻想,都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三、变“共性”为“个性”

缺乏鲜明的个性造成失落个性的作文。只有变“共性”为“个性”,融作文与生命为一体,作文才还生命以本色。

(一)坚持从心灵入手

教师要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习作活动还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去回忆经历过的事件,欣赏那些美好的东西,发现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事物,试着运用个性化的话语和表现手法,去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抒发个性化的真体验、真感受。

(二)坚持从兴趣入手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强调要注意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注意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描述、心灵的交流,激发习作兴趣,做到“情动而辞发”。

(三)坚持从想象入手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特点,而且年纪越小,幻想越丰富、越大胆、越离奇。我们强调自由习作要抓住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每做一次作文,想象力、创造力就得到一次释放,生命灵性就得到一次拓展。

(四)坚持从差异入手

我们提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注意立足达标,而又适当提高要求,即要努力按照课标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来进行练习,在争取达标的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适当地提高自己的习作要求。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化石吟》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紫藤萝瀑布》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当然,还有一些像《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纯人文风光的文章,其课后练习也无一不是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知识性挖掘的同时认真寻找人文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上,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