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1篇

>>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朗诵的应用探析 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朗诵比赛浅谈 再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朗诵 浅谈诗歌朗诵的钢琴曲配乐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初探 古代诗歌朗诵教学概说 诗歌朗诵的音乐性 成功的国际诗歌朗诵晚会 浅谈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 情感互动下的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学生的朗诵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农历的天空・告别春天”诗歌朗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朗诵的教学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上好中学诗歌朗诵的教学呢?通过多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本人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与同行共勉。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很多老师只是把朗诵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以后学生对课文有所体会和认知,朗诵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诵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诵,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诵,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诵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诵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诵中的情感要素,朗诵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诵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诵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诵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诵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三、仔细把握朗诵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诵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诵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诵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诵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 ):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39-02

一、始终贯穿道德品质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协作的愈加增强,机械化程度的愈加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也应不断提升,但是在技能素养都十分过硬的情况下,那些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则又是重中之重。

“文道结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而语文教学更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道德品质的养成,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头脑中想到的自己有教养的行为和没有教养的行为罗列出来,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也可以是对国家、集体、社会、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注意简明扼要。(这次活动策划是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教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教养”的内涵,但这种理解还只是粗浅的。如何真正吃透其精髓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就需要从反思开始。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就是对将来行为的规范。反思的过程,就是心灵得以净化的过程,就是获得教养的过程。学生发言时能勇敢地坦陈自己以往的行为,谈到有教养的行为,眉飞色舞,面露自豪之色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谈到没有教养的行为时,不遮不掩,充满愧疚之情,但坚信自己能够改正。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的内心经过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竭力地检讨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每一次课堂,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道德品质养成的一个平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细小环节,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成长点,让学生时刻反省检点自己,做一个精神和心灵完美的人。

二、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再只是混口饭吃的普通人才,而是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现代企业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单纯的技术技能。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以便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寻求技能与素养的契合点,努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便利。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很高,但缺乏朗诵技巧。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让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笔者再进行点拨。笔者部署后,提出了几点要求:(1)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诗歌,自行设计方案;(2)拟定自己的组合名称,并写下自己的宣言;(3)挑选主持人,拟好台词;(4)自主布置现场,营造会场气氛;(5)大胆创新,力主突破。很多学生都认真记下了笔者的意见,几个活跃分子尤为专注。诗歌朗诵会如期举行。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的名称,都有自己的宣言,名称很有诗意,宣言也很有个性,诸如“听雪楼”“阳关三叠”“九月常春藤”等。有的组合选择了道具,用以营造氛围,比如“非常6+1”组合的7位男生在演绎戴望舒的《雨巷》时,用花伞作为道具,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中的情境。有的组合运用了回声法或者反复法,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韵味,比如“”组合的4位女生在演绎《雨巷》时,极尽变化,尽显缠绵悱恻的情怀。有的组合自创诗歌,展露才华,比如“听雪楼”组合的4位女生自行创作诗歌《千年》,演绎了千年的文化,抒发了年轻人的情怀。后排的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地拍摄了照片,记下了一个个优美的瞬间,有台上激昂的表演,有台下专注的聆听,有百回千啭的柔情,也有直冲云霄的壮志……

此次诗歌朗诵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三、设置职业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学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方式,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学生递交的就业材料及面试时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设置职业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入角色,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时让学生把全班同学当作考官作自我介绍,有时教师充当考官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有时把学生分成谈判双方模拟项目谈判……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3篇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钥匙。大纲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学生须借助诵读,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对写作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同时,朗诵还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此种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无须多加赘述,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课文,并读出感情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提高范读水平,使教师的范读具有示范性

教者如果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具备一定的朗诵技巧,就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学生沉迷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相关语文情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提到“国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由此可见,真情的朗诵必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二、灵活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传统朗诵方式单一,其中齐读就是大部分老师都喜爱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像《海燕》《破阵子》等或悲壮或慷慨激昂的文章,齐读可以很快进入情境。但齐读太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多变地选择朗读方式。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文中人物个性十足,对话中人物特征也极其鲜明。遇到这种情况不妨采用角色朗读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朗读的表现欲望,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不受拘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最喜欢、最想读的句子,相信此刻他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分层布置朗读的要求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设计朗诵目标。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初读全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适当,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注意语气舒缓、快慢,读出节奏,尤其注重最后一节,感悟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操。三读课文,进入课文营造的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逐层推进的朗诵教学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流,读出来的声音不空洞,不矫揉造作。

四、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怎样合理安排停顿,这在文言文中尤为重要。教学文言文时,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时,把一些最明显的停顿关系,如主谓之间、发语词后的停顿标注出来。朗读时多加注意,不能读破句子;还有重音、语调的把握都是朗诵时的关键。教学时除了教授语法知识外,我还从文章的情感线索入手,“批文入情”,根据情感的不同,归纳了几点规律:“爱”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一般是“气满声高”……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方能“拨开云雾见太阳”,朗读时做到“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才成为可能。

五、开展多种活动,提供朗诵平台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4篇

那么,信息技术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核心指向人,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关心人的发展,关注人文资源的开发,让人文的阳光洒满信息技术课堂。

本研究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为立足点,从信息技术教育被遮蔽的精神财富中梳理出人文素养培养的丰富资源,进而提出“四维空间发散法”人文资源开发策略。该策略强调从纵、横、明、暗四个维度进行人文资源的开发。横向维度,一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改造,二是对非文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纵向维度,一是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二是要体现信息文化的因素。

图1为人文资源开发模型图,四个维度即信息文化、生活、教材文本、非文本资源将模型图划分为四个区域。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是渐变的过程。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隐性,进行人文资源的开发。Ⅰ区Ⅱ区Ⅲ区Ⅳ区,资源的开发从明到暗,对教师资源开发意识和资源生成智慧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向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要超越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层面,追问技术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类人文资源可以从信息技术发展史、历史人物、信息类热点话题的课堂辩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高新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开发(如图2)。

信息技术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维度。因此,教师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关注历史人物的介绍、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关注与信息文化相关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重要历史事件,显现信息技术富有人性的一面,进而激发学生对信息科学的热爱。还要积极挖掘“思辨”素材,通过课堂讨论学习、辩论的形式进行信息文化内化。比如“随着电子报刊的出现,纸质的报纸是否会消失”、“网络与传统文化”、“龙芯电脑的意义”等。类似的辩论对学生思辨素养的养成,对信息文化的内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实录】课堂辩论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移植

正1:因为网络开始普及,而且报纸会浪费许多纸张,所以说报纸会消失。

正2:因为在报纸上看到的在网络上也能看,网络上看到的东西,报纸上不一定有,而且报纸会被人撕掉。

正3:报纸如果每天买,日积月累,买报纸的钱始终会超过电脑费用;报纸上只有文字和图片,而网络有图像、有声音,而且让我们更生动、更具体地了解事件。

……

反1:老年人不会用电脑,不会在电脑上看报纸。

反2:报纸比电脑更便宜、划算、经济。

反3:报纸比电脑权威,健康,可再利用。

反4:看报纸对自己身体有好处,电脑辐射有害健康。

反5:报纸可随身携带,方便、快捷,电脑不可随身携带,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不合适。

……

教师总结:技术的进步让电子报刊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阅读电子报刊,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们仍然提倡简约,重精神,少电磁干扰,回归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生活,回归生命本真。所以,我相信在一段时间里,纸质报纸不会消失。其实,这还涉及人的心理问题,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的质量和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还有一部分喜欢传统阅读的读者,而交互性更强、内容更丰富的电子报刊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因此,纸质报纸的生存将面临新的挑战。

【讨论学习】

主题:分析阅读材料,阐述“龙芯”CPU诞生的意义。

【阅读材料】“世界工厂”的困惑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到过“珠三角”、“长三角”的读者应该有切身感受。众多外资企业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这些低端环节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但附加值低。

……

对PC产业来讲,包括联想、方正这样的大企业利润也是相当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买别人的芯片来组装,只是一个组装工厂而已。而且,在国际CPU巨头AMD与英特尔的明争暗斗中,中国PC厂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看他人脸色”的尴尬处境,既要哄着占有份额优势的英特尔,又不敢得罪价格占优的AMD,而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无“芯”可以挑大梁,缘于中国PC业长期以来没有占据技术的制高点。

“龙芯”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结论】第一,“龙芯”的市场前景。据统计,仅进口芯片这一项,国外大公司每年就能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如果“龙芯”可以成为替代品,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第二,从政治看“龙芯”。“龙芯”最为独特的优势,不是性能,也不是价格,而是它的安全性。采用“龙芯”CPU,将有助于消除我国在电子政务、国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改变在信息安全领域的被动局面。

第三,“龙芯”的未来。

这几个主题的辩论效果非常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类似的人文资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上,信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例如,在汉字输入部分,介绍民族产业家王选的故事,通过对科学家故事的介绍,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同时使其更深入地了解技术进步背后人类的智慧和付出。在学习网络的时候,不忘对网络发展史的学习。人脑与电脑谁更聪明、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的关系……这些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更从课堂教学的实质让我们看到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面向生活

面向生活是现代课程内容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关注实践后的个性化体验。突出实践一方面是迎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过程性体验,面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个性化体验,促进其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一般的课堂也关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但对过程中具体操作步骤的处理,一直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所有的步骤直接呈现,让学生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操练”,这种缺乏探索性的经历是没有思考空间的过程,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步骤本身,而无暇顾及过程中蕴涵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这种做法也常常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斥之为“软件说明书式的教材”;另一种倾向是将过程步骤完全略去不谈,留下过多的操作性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种教材虽然不多,但也时而出现。这又可能使学生陷入探索一些基本操作过程的陷阱,由此浪费大量的时间,使本就非常有限的课时捉襟见肘,反而失去高层次能力的锻炼机会,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划、组织、协调、思维、方法,以及对信息社会和信息文化的感悟和体验,等等,这样的教材我们称之为“探究庸俗化的教材”。

教材中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内容,我们通常照本宣科,学生学完便忘。这部分的学习,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市场进行调研,以“配置计算机”为任务来学习。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将生成许多新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攒机的过程,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情况,对技术的发展有更切身的体验(如图3),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规划能力。

【课堂实录】

我 们 攒 机 去

——虚拟配机

【项目设计】社会调查

国庆快到了,学校想利用假期为阅览室配置一批计算机,价位在3000~3500元之间。请你利用国庆假期,和本实践小组的同学对附近的电脑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运用课本中介绍的软硬件知识,列出一份合理的计算机配件清单,设计一套合理的购置方案。

【课堂小剧场】

剧本内容:甲乙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公司老板、顾客,谈电脑配置。教师点评。

【实践活动】我们攒机去

学生通过http://.cn等网站进行虚拟配机活动。同时,学习软件的安装,感受硬件、软件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

本课的设计面向生活,关注实践探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配置计算机的任务做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规划能力。计算机配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取适当的机型,然后引导学生从功能、技术等层面分析案例任务的需求。在设计中,还提出了性价比的概念,最后还介绍由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摩尔定律。摩尔先生当时预言,芯片上集成电路原件的数量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这些人文素材的准备,无疑对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信息文化内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面向教材文本内容的改造

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更要善于对教材文本进行改造(如图4)。苏教版《声音的加工和处理》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录音软件及GoldWave软件对声音的录制、编辑、加工和合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完全照搬信息技术教材的文本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等特点,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笔者最终以《魅力人声》为主题介绍了声音的魅力,进而通过“配乐诗歌”朗诵为主题进行声音的录制、加工和学习,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所有学生体会到了声音的魅力,了解了诗歌的朗诵技巧及声音加工、处理的技术。

【课堂实录】

同学们,你们相信——声音是有温度的吗?声音是有色彩的吗?声音是有磁性的吗?声音是有光亮的吗?亲切的抚慰,美好的祝愿,母亲温柔的呼唤,难道不像冬天里的一抹阳光,是温暖的、黄色的、动感的、光亮的?好,今天,第一项任务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感受魅力人声……

怀旧篇——倾听魅力人声

1.听中央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录音

《小喇叭》这样的广播节目成了我们那代人童年的公共记忆。每当听到它,我们这代人便变成了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因为这些声音曾经记录了我们那代人一段相似的经历,共同的情感,记录了我们童年相似的生命密码。就像有一天,当你们长大了,回忆今天的周杰伦……

2.听电影《简·爱》

在那个精神极度贫乏的时代,异域文化的译制经典,一代影人的声音传奇,滋润着无数人们干涸的心灵。如今,社会变迁,各种媒体纷繁复杂,以邱岳峰、毕克、尚华等配音大师为代表的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刘广宁、乔臻等配音艺术家为代表的译制片的白银时代也已远去。如今,译制片将成为昨日黄花,他们也大多老了,有的走了。然而,仍然有人坚守“人声的艺术”。

3.听诗歌:《四月的纪念》

师:请你说说成功的诗歌朗诵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总结:语言美、感情美、音乐美。

实践篇——使用GoldWave软件进行声音的录制、编辑,集体完成诗歌朗诵创作

[师生集体演示诗歌朗诵作品的录制过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朗诵要求:语言准确;情感表达到位;节奏美感。

[小组自行录制诗歌朗诵作品]分组选择诗歌,完成作品录制、编辑。

欣赏篇——分享成功喜悦

教师总结:配音艺术包含的内容很多,可惜一节课我们仅能窥其一角,不能穷其所有。课后如果有空的话,浏览中国配音网、中国播客网。声音的温度体现的是感情;声音的色彩体现的是理解;声音的磁性体现的是本色;声音的光亮体现的是精神。声音是父母给我们印刷的天然名片,让我们好好使用,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它一定会帮助你体现魅力的你!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当爱之、惜之,用眼睛发现美,用耳朵倾听情,用嘴巴表达爱。

【教学分析】

学生在学习声音的录制、编辑的过程中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本课人文素材的挖掘还体现在对诗歌的选取上,教师准备了18首诗歌供小组选用,并且为每一首诗歌准备了配音的素材。这些人文素材不是简单地、随意地选用,选取合适的素材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素养。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是技术的,还应该是人文的。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该立足于技术的学习,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关照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完整的人。

面向非文本资源的课程内容的开发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所限和考试要求,课堂教学偏重基础性和技术性,较为关注发展性,少有课程整合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几乎没有关联,因而难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非文本资源的开发恰好可以补充课标不足的内容。如图5所示,非文本资源可以分为实物层面、活动层面、信息层面等几方面。例如,调整与整合汉字字形码和图形编码原理,我们开展TrueType造字及造型设计比赛。再如,将画图软件的综合运用与美术整合起来,开展海报设计活动。还可以将搜索技巧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整合起来,开展搜索大比拼活动。将文字信息整理加工与语文整合起来,撰写研究报告,开展电子小报、电子杂志制作等活动。当然,将问题解决与数学学科整合起来,开展程序设计活动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非文本资源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具生成性,是对预设课程文本的补充和调适。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充分融合的资源才能接近理想状态的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案例】活动设计:“TrueType造字造型设计”课堂友谊赛

主题:低碳·创新·成长

软件:TrueType

要求:在64×64的点阵图中,可手绘或参照现有汉字,设计制作符合主题的文字或图形,并在“画图”软件中以300磅的字号输入并保存下来。作品的存放格式为“.BMP”。作品要美观有创意,要附作品创意说明文字。

这些非文本资源的开发延伸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将信息技术学习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环境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背景;调查研究;转化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并且相继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旨在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初中教育处于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也备受关注。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提出是初中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习语文吃力的学生而言的,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吃力,而且成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这里,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做一定的探讨。

一、农村语文学困生形成的背景

1.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家庭原因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笔者的实际调查,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朋友都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任其发展,导致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或迫于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与知识水平较低的祖父母一起生活。于是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良好的帮助。这样的原因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较低,不仅不能准确地掌握初中语文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受挫后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学困生。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失母爱或父爱导致性格上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无心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把学生推向语文学困生的队伍。

2.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在学校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开设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营业性场所。但是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一些黑网吧、KTV、酒吧等不适合初中生却又充满诱惑力的场所屡禁不止。加之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模仿欲,他们喜欢去模仿成年人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年纪的事,例如,抽烟、喝酒、赌博和早恋等,想借诸如此类的行为来彰显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些不良的社会因素无疑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他们可能沉溺于其中,乐此不疲,对学习却拒而远之,望而生畏,最终使一部分学生彻底沦为初中语文学困生。

3.学生的自身原因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生个体对自身学习初中语文的影响是造成农村孩子成为语文学困生的一个关键原因。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及其家人的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懒惰不愿思考的恶习。怕吃苦、怕动脑、不思进取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本人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小范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放松了自己对学习语文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语感与方法,从而变成初中语文学困生。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本质上是爱学习语文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及技巧,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他们在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时间后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因遭受挫败而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致使这部分学生也逐渐迈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群体。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的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请教老师及同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所欠缺的语文知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语文老师上课的节奏,自身心理上的压力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会让学生更自卑,情绪更低落,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而沦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际调查

结合实际的考察,目前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数量是城镇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几倍,这部分学困生的语文成绩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这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但是具体分析每位学困生的具体原因时,我们总是能够在之前第一部分的三个原因中找到每个人所对应的缺点。综合分析后,可以将学困生的现状归为以下几点: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能学好语文,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压力后逐渐对初中语文课程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更有甚者演变为对语文老师的不喜欢,这些因素会严重阻碍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进程。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语文的基础较差,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知识还未能掌握,从而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和分析出来的句子错别字与语法错误严重,这也会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语文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紧跟着语文老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加之对自己的课堂要求过于散漫,从而不能掌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内容,也不能学习到语文老师上课时所传授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因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所以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符合老师培养的要求,也被划进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行列。

三、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正确的引导是转变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必要途径

由于初中语文科目知识面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的特点,学生在经历几次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原先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语文学困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语文学好,让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更加端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交给语文学困生,以便让他们在圆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及技巧,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老师在讲解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可以鼓励学困生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后老师再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不同,进而领悟诗歌朗诵的节奏及其技巧。当然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给学困生相应的鼓励与赞赏,可以让他们自己主动地站起来或举手示意老师发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学困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还可以让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点评,使语文学困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和经常性的指导下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逐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这一过程中需要语文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公正、平等的评价,更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地帮助自己提高语文成绩,一直给予自己无私的关爱。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恢复学习语文的信心,更愿意去接受语文老师的指点,更愿意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爱的教育是开启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心智之门的钥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对待具有强烈自卑心理的语文学困生,我们应该用爱的教育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行动去拨动他们的心弦,进而让学困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曾经带过一位姓袁的学生,该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都不错,有些科目还比较优秀,唯独语文成绩极差。但综合该生各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该生学好语文并不是难事。后来经多方了解,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的袁某同学,在小学三年级时因生性活泼、话多好动时常违纪而被新换来的语文老师多次批评,导致该生对语文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主动放弃语文学习,逐渐步入语文学困生的行列。为了转化该生,作为其语文老师及其班主任,我决定用爱的教育去发掘该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主动与之接触,关心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向他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课后不忘对他进行必要的辅导。最终,该生消除了对语文老师的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扔掉了语文学困生的名号。他曾在一次题为《最难忘的人》的作文中写到:“感谢您,那个用爱叩开我心灵之门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让我再次感受到文学艺术魅力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语文老师。”

3.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内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就像鸡蛋一样,从外界打破只是鸡蛋液,但是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所以说,初中语文老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自己学习语文的动力。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童趣》一文时,老师可以换种授课方式,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让他们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从而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面对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学习的效率自然成倍提高,学习动机也会更加强烈,学生记忆知识的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最终使语文学困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囹圄。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驱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在合作,通过合作能弥补学生个人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方面的局限性,变“单枪匹马”为“人多智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既能消除同学们对语文学困生的歧视心理,又能帮助语文学困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能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笔者都是把所带的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把语文学困生指派到特定的学习小组中,再指定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引领整个学习小组并帮助语文学困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各个学习小组都能找到适合本组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病的辨析与修改”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根据本组合作探究的结果,以数学公式形式“两面性词+两面性词”“防止(禁止、避免、预防等)+肯定形式”等对某些语法知识及语病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此直观形象的归纳总结,对于语文学困生,特别是那些偏爱理科的语文学困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诱惑力的语文学习之旅。

5.赏识教育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美、鼓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赏识教育可以变学生“要我学”的学习模式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最近笔者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与笔者聊到,当年刚进初中的她,语文成绩并不及格,但她的声音较甜美,朗诵技巧也不错。该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被笔者点名范读课文,每次都能得到笔者的表扬及同学们的赞许,后经笔者推荐其成为校园广播主持人和元旦文艺汇演主持人。该生大受鼓舞,立志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经过三年的努力,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重点高中。所以俗语说:“泥鳅要捧,孩子要哄。”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的声音好美哦!”“你的思维很独特!”“你的知识面很宽!”“你说得很有道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语言的无穷魅力,多说几句鼓励性的话语去解救更多的语文学困生呢?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出现受到了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结合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与实际教学的案例,探究了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策略,希望初中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能健康、积极地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