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环保论文

交通环保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环保论文

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描述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性质,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阐述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具体内容,构造了“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运行框架,运行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公路交通系统与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协调,公路交通系统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两型”公路公路交通资源环境

一、“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和性质

1、“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概念

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结合公路交通行业的自身特色,本文认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指公路交通系统不仅能适度超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以及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型”公路交通系统能与环境、资源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所以,“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公路交通系统发展的思维观和发展观,其最终目的是在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公路交通系统,以满足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性质

(1)“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属于社会系统。“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属于人造系统,该系统是为了实现人或物体的移动而由人组建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系统。其一,因为“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不仅仅是几个客观存在的公路交通运输子系统综合构成的一个大系统,而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而把相关的子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二,与一般社会系统相同,人的因素,如人的观念、动机、态度、习惯和期望等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状态和它的稳定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2)“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系统复杂性。“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复杂性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它的主要子系统都具有多类型、多层次、多区域的复杂结构,而且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受到多变量以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作用的复杂系统。

(3)“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开放性。“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边界是开放的,该系统对人开放,对地域开放,对自然资源开放,对地理环境开放。“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运输子系统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等之间互相协作、互相竞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交通大系统。

(4)“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组织性和自组织性。一般人造系统都具有组织性,因为人是社会系统中的万物之灵,“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公路交通模式的选择和公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交通系统之间的自组织演化。

(5)“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两型”公路交通系统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是有差异的,而且构成“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各子系统间还存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异性,例如我国西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就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具体内容

对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问题,关键点是要发展什么样的公路交通系统。本文认为,“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在保证公路交通系统运输的经济性、高效性、快速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使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并且由此产生的污染也达到最小化,也就是说,“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当代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未来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的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交通运输装备的配备以及公路交通运营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系统的需求相平衡;第二,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追求单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具体而言包括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利用要节约,要提高这些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第三,创新公路交通消费模式,减少公路交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可替代资源;第四,努力消除或减轻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五,促进全国公民公平享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公路交通发展的非均衡性;第六,规范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制度,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所需资金。

三、“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框架

“两型”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不但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关系密切,而且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该系统的约束性高。“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既要关注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主要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国家整体与区域局部、社会未来与现在之间的关系。

构造“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运行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两型”公路交通的内部系统和相关的外部系统进行解析与归纳,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将该系统的运行框架主要划分为三部分。具体运行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

社会经济系统与外界资源环境系统联系紧密,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一方面“两型”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加强社会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两型”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的这种交互作用的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经济(例如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轨迹会因公路交通状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断分叉的特征。在某些分叉点的附近,公路交通系统的改善可能引发经济系统的突变。一般而言,在社会经济(区域经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系统能够先行提高经济系统物质运转效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得以增强,区域经济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区域比较优势进而增强;在社会经济(区域经济)腾飞阶段,基本形成并完善公路交通系统经济带,公路交通系统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朝着提高公路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准、强化公路运输的时间效益和均衡公路网的分布的方向进行,以达到公路交通系统和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

图1公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框架

(2)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并不仅仅受益于公路交通系统;反过来,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变同样也对“两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区域经济)系统为社会(区域)交通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和发展空间。

2、公路交通系统与资源、环境利用之间的协调

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公路交通系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浪费、土壤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视觉污染等。公路交通系统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交通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尽可能在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交通容量。

广义的资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能源、土地、原材料等,另一类是社会资源,如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它们的承载能力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焦点,并且与“两型”公路交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互相作用机制。

(1)一定区域现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对该区域公路交通发展存在硬约束。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将会接近一个极限值,区域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会相应受到制约,需要通过调整结构或其他方式来缓冲这种压力,否则公路交通发展就可能趋于停滞,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2)一定区域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它一般不会局限于该区域现有资源的“最高”承载能力。换句话说,通过投入适当的资金和技术,再加上政府政策方面支持,发展“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可能会改善或转移,区域资源的持续利用得以维持,这也就是所谓的区域资源承载能力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公路交通系统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3、公路交通系统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协调

由于公路交通系统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府行为的制约。合理的政府行为和适当的政府政策会促进公路交通系统内部及外部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反之,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则容易受到阻碍。具体表现如下。

(1)一定区域发展趋向将对公路交通发展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规划的发展趋向(资源节约趋向、环境友好趋向、大交通容量趋向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收杠杆、利率杠杆、投资杠杆、价格杠杆等经济杠杆以及舆论导向来影响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的方向。

(2)一定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是该区域的发展蓝图,它对该区域内各行业,当然也包括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将决定该区域公路交通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态势与布局,从这一点来看,政府规划部门和区域公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显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安置区,环保节能,低碳社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工业规划区和大型厂矿企业相继增多,因规划和项目建设涉及环保搬迁的村镇需要集中安置,在具体的搬迁工作中不仅需要解决经济适用、功能完备等问题,如何做到环保节能与低碳减排也是集中安置区设计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1建设低碳安置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商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仅仅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因此可以看出,居住社区用能在城市的能源消耗占到了比较大的比重,而搬迁安置区的建设往往在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方面考虑较多,将低碳理念注入到安置区的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中。

2安置区设计的环保节能

安置区的设计要提倡节能、节地、节材,并建立起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安置区的生活污水要采取经济适宜的生化处理方式,处理后的出水可考虑尽量循环使用,尽量少排放,绿化、道路清洗及其他冲洗用水采用二次处理后的污水,以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大型的安置区可形成区域内的小社区,该社区应具备生活、交通、环保等综合功能。

3国内外低碳社区案例

3.1弗班——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德国弗莱堡市郊的弗班区被誉为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弗莱堡享有“欧洲太阳能之都”及“欧洲环境之都”的美誉,也是全球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之一。

弗班社区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治及创造可持续邻里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经验,例如:1)使用80%木屑及20%天然气的高效热电联产再生能源装置提供弗班区的供暖系统,通过好的隔热及有效的暖气供应大约可减少60%的CO,排放;2)提倡“生活不须有车”的交通概念,减少了35%的车辆。与此同时,社区提供各种替代的运输方式(例如共乘、便利的大众运输);3)通过弗班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可参与更多的社区活动,例如创造合作社商店、农民市场及邻里中心等。

3.2上海崇明东滩生态社区

上海崇明东滩生态社区项目涵盖社区总体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废弃物管理、绿色建筑、交通规划设计和建筑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的规划理念包括:

1)碳中和(CO零排放):热能和电力通过风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2)绿色建筑:最高建筑仅有8层,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为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3)绿色交通: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min;4)绿色基础设施:社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社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使用。

4低碳社区的发展探索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的城市最佳案例选择了国奥村,这充分体现了首都对建设低碳社区的勇气和决心,游客参观完之后,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国奥村这个中国首个成熟的绿色环保社区汇集了30多项环保技术,北京的城市最佳案例选择了国奥村,原因是:1)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可以从污水处理厂排人河道的再生水中提取温度能量,为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的能源;2)景观花房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将生活污水集中至景观绿化花房,利用动植物的食物链建立起一个水体生态平衡系统,使生活污水得到再次利用,成为小区景观用水;3)这里的窗户中问都是中空的夹层,里面充着惰性气体,惰性气体能降低传热效果,同时窗户外层还有能够隔热防紫外线的膜,从而提高窗户的隔热效果;4)国奥村卫浴设备采用了“复用水”技术的洗手盆和坐厕一体化的产品。洗手盆内有特殊陶瓷阀芯,采用双档节水,防烫伤设计,有效节能减碳,并将洗手盆的污水经过过滤处理储存在坐厕水箱当中,内置自动清洁系统去除细菌和异味,坐厕比传统3/6坐厕节水25%。上海世博会国奥村的入口采用北京古建筑特色的门楼设计,而事实上,谁也想象不到,如此漂亮的展区竞多是建筑废料制成。国奥村用实际的案例,向世博游客展示了一个可以实现、并且很快就能跨人寻常百姓生活中的低碳社区案例。

“不久的将来,可能在上海也会有国奥村的项目。”国奥村负责人表示,奥运会留下来的并非只有精彩的赛事,更多的是奥运精神倡导的人、社会、城市及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推广与共享。

5结语

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论文对泡沫沥青再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的优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发内容进行研究,该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现状;优点;发展趋势;开发内容

Cold recycling of asphalt mixture bubbl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Ma Jun-hua

(Luquan Highway Design Quality Supervision Center Luquan Hebei 050200)

【Abstract】The paper on the foam asphalt recycling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echnologies, research status, development of content for research, the project will have hug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 words】Cold recycling of asphalt mixture bubble technical performance;The status quo;Advantage;Trends;Development of content

1. 前言

多年来沥青路面发生严重的早期病害,不得不使人们对此结构产生质疑。长期以来,人们普便认为半刚性基层的最大优点是板体性强,有很高的承载力,但是对它的缺点(如半刚性基层由于温缩和干缩容易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却不重视,一旦半刚性基层发生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传统的做法就是“开膛破肚”式的维修,不仅工期长,造价高,而且带来大量废料无法处理。同时,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目前许多沥青路面已进入了大、中修期,每年约有12%的路面要大修,初步估计每年沥青路面废料量达220万吨,如何对这些废料采用再生技术进行回收,用于路面新建或维修工程中,既有利于环保,又可节约大量投资。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紧张地区,大量的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对于减少污染,保持水土,以较少的投资修筑更多的公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上述我国公路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寻找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既能避免由于半刚性基层引起的病害;同时又能解决大量路面材料废弃后造成的污染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论文对此进行专项研究,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开展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专项论文研究无论是对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保持水土、节约投资还是对路面的使用性能,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这一论文的开展也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泡沫沥青是1957年由美国Csanyi教授发明的,但发展较慢,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施工机械的发展而得到普遍的重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初没有合适的设备提供这项技术;二是这项技术最初时属于私有专利,限制了技术的发展;第三由于近些年来对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更多地对旧有材料回收利用,从而促进了人们重新利用及开发这项技术,现在新的设备及工艺使得泡沫沥青这项技术得以更容易地实现和运用,从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普便地使用。Csanyi教授的研究证实,通过向热沥青中引入蒸汽可以产生大量沥青泡沫,此沥青泡沫可有效地用于稳定质量较差的砾石、砂、黄土等路用材料,形成低成本的泡沫沥青混合料,1968年澳大利亚的Mobil Oil以冷水替代热蒸汽,改进了原有生产工艺并于1971年注册专利,该方法使得泡沫沥青实用性增强,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其原理是通过向热沥青中加入少量的冷水,沥青的温度传递给水,使水产生急速的气化而使沥青的表面积大量增加,体积膨胀,产生大量的沥青泡沫,沥青粘度在短时间内变得相当低,这种状态的沥青可以很方便的与冷湿粒料拌和均匀。粒料不必像热拌沥青混合料中必须加热至高温而耗费很多能源,沥青也不必像乳化沥青一样需经额外的加工乳化。因此,泡沫沥青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可用专门的冷再生设备在现场拌和,也可厂拌,然后将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后即可。目前,德国、南非等一些国家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比较快,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据国外许多国家的应用情况,泡沫沥青再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用于处治各种类型的材料(包括劣质的路面料)可以用泡沫沥青稳定的集料范围较广,可以是高质量的碎石,低等级的砂石料、矿渣、破碎的沥青混凝土回收材料RAP(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等,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就地取材。

(2)施工期短,养护工作量小,可尽快开放交通泡沫沥青混合料拌好后,可以立即压实,压实结束即可开放交通,施工工期可以大大缩短,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维修中,可以明显减少对繁忙道路的交通影响。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如冷天和雨天,都不影响其使用性能。

(3)生产工艺简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只需将沥青加热,石料不需加热,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因此泡沫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经济、环保的道路材料。与其它冷法拌和技术相比,对沥青及水用量低,从而减少了费用。从环境角度来讲,避免了挥发物质的生成。

(4)混合料可存放较长时间,保持其工作度。泡沫沥青混合料可以储存达一个月时间,不会影响其使用性能,这样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道路的日常维修。

(5)混合料可用作修复沥青路面和基层的病害,有较高的剪切强度、水稳定性。泡沫沥青混合料增加了粒料的剪切强度,同时减小了粒料对水的敏感性。泡沫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特征接近水泥、石灰等稳定材料(半刚性材料),但其具有柔性和良好的抗疲劳特性,用其取代半刚性材料铺筑道路的基层可以有效的减少反射裂缝。

(6)有较强的抗变形和抗疲劳性能。

(7)有利于柔性路面与半刚性路面的联结。

3. 发展趋势与省内需求

近年来,河北省内的一些沥青路面,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已进入了大、中修期。同时,仍有相当数量的二级公路需要改造,但如何改建和翻修这些路面,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性能,同时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不仅能解决传统道路维修造价高、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缺陷;同时将高等级道路的铣刨料用泡沫沥青冷再生,并用于为数众多的县乡道路,可以大量节省投资,又可解决旧料的处理问题。因此结合河北省乃至全国实际情况,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资源有限、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4.1 原材料特性分析。(1)回收的旧沥青路面材料的性能分析包括沥青含量试验、含水量试验、混合料的级配筛分试验研究、公路沿线主要路用材料性能调查研究;(2)泡沫沥青特性研究。以沥青膨胀率和半衰期为控制指标研究不同沥青种类、不同用水量、不同温度下沥青的发泡特性。

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乡镇环境污染;问题分析;策略探究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villages and towns and backward area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made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first of all is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re in-depth analysis,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china.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analysis; strategy to explore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国内乡镇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由于环保投入比较少,尤其是在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十分少的,由于最基础的设施的建设没有能够跟得上乡镇的发展,难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乡镇的环保设施和环保队伍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建设制度和规范。具体表现在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乡镇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乡镇经济不断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像以往那样的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乡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镇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了,不过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污染成为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乡镇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镇环境被环境污染所污染和破坏,可以想象经过一些时间之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乡镇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乡镇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一、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现状。

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环境污染处理

笔者在河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长寿,处于河北省会的北面。长寿的工商业尽管不是很旺盛,但仍然是46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只有少数的外地人口。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处理,面对的现实问题是需要镇政府解决的。在漫长的一段日子里,环境污染的处理就是抛入河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镇里的人们集中的把垃圾丢在一个大的空地上;然后由乡政府承包给一个有小货车的农民:每周运一次,每次100元,把垃圾运到离长寿2公里的沙坑中倒掉。由于镇政府管理不好,财政收不抵支,曾经想在各行政单位中分担些垃圾费用的办法没有得到实施,倒至拖了半年之久的垃圾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抱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运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2、从城市到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城市转移垃圾的首选是乡镇。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处理垃圾能力有限,城市环境污染开始“上山下乡”,直接漫延至郊区和乡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环境污染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

害化处理的环境污染转移到了乡镇!一些郊区和乡镇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存放地,使得土地减少,道路被占用,水资源和空气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1、政府资金投入少

目前,乡镇环保投入严重溃乏。基层政府在环保这块投入的比较少,更不用提环保设施上的建设了,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乡镇地区。

2、乡镇环境污染普遍化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乡镇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都是被市场主导着。市场上的消费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一次使有产品,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因为乡镇是贫困群体最多的地方,所以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乡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

乡镇环境保护责任出现缺位

新乡镇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相当重视,但保护农民身体的健康,以及改善乡镇环境卫生等方面,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镇环境保护意识不够,使得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大的减弱,这是不好的一个现象。建设新乡镇,即是要加快乡镇的发展。

4、乡镇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受传统城乡两者结构的影响,城市往往成了环境保护的重点,乡镇的环境保护成了空白,这是当前乡镇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显然,乡镇环境污染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溃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跟不上,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要严格地建立治理乡镇环境污染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乡镇环境污染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做,建立乡镇环境污染的处理系统,加快设立各级环保机构,提高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

(二)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环境污染的处理

对乡镇垃圾的要处理方法和放置地点,要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环保方式。政府要倡导群众和企业对垃圾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三)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乡镇环境既要从思想上得到重视,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但首要的问题是资金的投入和设施建设的事项。对于资金投入这块来说的话,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乡镇建设的战略中,更多的责任还是要有上级政府来承担的。

(四)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同样环境保护也是其政绩的范畴,干部考核也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了其中。对环保工作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乡镇整体环境质量。

结论:本论文主要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处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这是属于环境工程中的一个焦点所在,论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乡镇和落后地区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首先是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乡镇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其次根据乡镇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目前国内乡镇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和原因分析后,提出解决我国乡镇环境污染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永宏;王志科;姜守君;胡小耕;兰州市城市环境污染监测调查及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许晓毅,杜永林;对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浅析我国环境管理现状[j];云南财贸学院报;2001年s2期

[3] ;浅议我国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及主要对策[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郁晓冬;;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交通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寒地;高层建筑;适居性

1 住宅适居性概述

住宅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对家庭需要进行满足而必须构筑的空间,它在人们适应和改造自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不断的发展。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在住宅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卫生、安全、保温、隔热”的基本要求,逐渐转变为对舒适居住条件的追求,更加注重套型的合理化、面积的合理化、朝向的良好化、居住环境的适人性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等,住宅的建设由“人适应房”的模式向“房适应人”的模式发生着转变,从对生存空间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谓适居性,也就是“可居住性”,主要是指某环境能否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属性,其本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强调环境能够支持和适应居住者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等,实现对主体多方位需求的满足,这样就可以称为住宅适居性。

所谓住宅的适居性主要涉及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心理、生态、城市美学、环境等多种领域,其在城市的住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适居性的评价标准对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居住质量和经济技术具有重要的评价作用,其表征能够对城市在现阶段的住宅发展水平和居住需求的变化进行客观反映。住宅适居性主要是在城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中,人们的居住活动和社会、自然、经济、政策因素进行相互作用的重要反映,是住宅功能的一种组织形式、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环境的改造方式、土地的利用方式、经济的消费方式等。能够对城市住宅适居性产生影响的主要政策性因素是土地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住房的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其中经济因素因为关系到购买、开发、维护等住宅经济问题,房地产商为了满足市场经济规律而对住宅的开发理念加以调整,从而对市场需求加以满足,居住者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购买相应的住宅,从而对住宅的适居性产生影响。而社会因素则主要包括居住观念、家庭结构等内容,其中家庭结构的变更和组成对住宅的功能产生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居住观念上的变化能够促进住宅的不断创新。环境因素则主要分为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为建筑提供相应的气候环境,如湿度、温度、日照、风等,人文因素则包括人文环境和社区环境等。

2 我国当前寒地高层住宅适居性中存在的问题

2.1 外部环境

住宅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邻里交往、户外活动的场所,在现阶段它成为很多高层住宅楼盘中的一个关键销售卖点。然而因为受到设计定位、业主投资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已经进行使用的高层住宅在外部环境方面做得很不令人满意,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交通干扰、在环境的设计方面十分粗糙、对观赏性的重视程度超过实用性、没有足够的绿化环境,缺乏足够的适宜于冬季的交往空间。另外,大量成片的高层住宅开发使得很多建设活动与城市的中心区相距很长,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建设,如果没有满足社区生活的相关服务配套,那么就不能对高档社区中居民基本需求进行满足。

2.2 物理环境

寒地高层住宅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其适居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提高,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呈下降趋势。高层住宅会改变城市的局部气候环境,从而引起城市整体物理环境的微小变化。在寒地的气候条件下,确保居民生活能够不断提高物理舒适性,是建筑设计必须面临的问题。高层风具有极强性,导致人们没法在外部环境中进行驻足、朝向不好以及相互之间的遮挡使得日照时间变短、竖向管道如电梯等带来一定的环境噪音。

3 提高寒地高层住宅适居性的主要设计原则

住宅首先应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人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建筑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生活、生产活动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寒地城市冬季漫长,室外温度较低,不利于居民开展各项活动,容易引发一系列居住问题。因此为满足寒地高层住宅的适居性,设计者居住区环境规划和居住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应努力把握以下儿项基本设计原则

3.1 正确体现社会生活与建筑空间互动共存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层适居性设计应能够为居住空间提供足够灵活的适应性,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尽可能的为住户们提供可利用空问,能够自主安排、分隔和更换设备设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我国有很多的高层住宅属于安居性的中小户型,建筑师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提出了很多的对策来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和住宅使用面积的效益。所以套型设计应确保其精密性,在精密化的基础上还可以使用对局部加以错层的手法来不断增添室内空间中的趣味性

3.2 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层适居性设计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相结合相协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起来,必须要强调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基本国策,即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保。因为寒地住宅建筑的室外交通通常会由于路面防滑、气候寒冷等原因而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所以交通设计的室内化在当前条件下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设计寒地高层建筑时可以考虑设置封闭的通廊,对地下空间进行充分的发挥,以此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要,提高住宅的适居性。

3.3 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层适居性设计不仅要考虑住户多样化的居住需求,而且还应考虑有关土地供应、住房供应体制、物业管理、环保治理、社会治安、交通疏导和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用以确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设计目标,因此在规划设计方面要强调合理性。持续性的城市发展和整体性的社区建设是满足高层住宅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总体背景。所以在进行布局规划、建设选址、绿化配置、交通组织、设施配套等内容的建设时应进行全面综合、理性系统、适度超前的思考,来从根本上对社区的适居水平加以保证。同时,这应对市民文化、社会经济、生活模式等相关领域加以基础性的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付本臣,张珊珊.改善高层建筑适居性的设计策略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35):96.

[2]陈岚.高层居住环境行为心理与设计策略研究[N].重庆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12).

[3]杨惠琴.雷劲松.城市高层住宅居住环境与社会心理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