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1篇

初次接触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在很多年之前,接触到的是最简单的方式――电视访谈。在访谈环节中,嘉宾和主持人对坐,主持人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发嘉宾对于某一观点的看法,记得当时的话题是“考公务员热”。多年之后,话题依旧存在,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却在2009年以来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自2009年8月底开始,当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之后,有这样一个机会用嵌入式的方法来体验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这种体验的参与,让我更好地接触到央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创作和评估。在这样一个观点纷杂的年代,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电视新闻的新类型开始逐渐成熟,也给电视受众提供了新的收视增长点。

电视新闻评论形态的发展

应当说,电视评论的发展浓缩了所有新闻评论的内容,从文本到形态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评论因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出现而变得异常丰富,而这种丰富在自2009年初开始的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热潮中再度得到了提升。如果说第一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电视评论的兴起;那么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就是以新闻评论的丰富和多元作为标志。

从目前阶段来看,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多态并存”的局面,从形式上看,包括接受记者专访,另辟评论席与主持人连线,在同一主播台上进行对话等。从类型上看,有专门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如“新闻1+1”等节目;也有“嵌入式”的评论节目,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连线评论员,就某一重要新闻进行3―4分钟的即时点评;还有结合上述二者的评论节目,如嵌入”东方时空”栏目的“一周时评”,由3位评论员固定担纲,每周日晚上选择本周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在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精细化处理评论内容,对一周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一名评论员也要逐渐适应这种“多态”的工作环境。举例来说,今年两会期间,在央视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评论节目的就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以“两会晨评”为代表的短评,出现在“朝闻天下”中,主要通过选择前一天两会中比较重要的新闻内容,进行嵌入式的点评;一种是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代表的分析式短评,重视前期策划和与其他媒体的结合,如与网络媒体结合对网民进行投票调查等,在两会期间每天通过评论员对新闻中网友投票结果的分析,提供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前方连线和评论员专门的评论节目,专门推出了“杨禹两会评论”的栏目,将评论员直接安排在两会的主会场,通过在现场录制的评论节目,提升新闻评论的现场感和即时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的形成

评论形态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十余年前,电视新闻评论刚刚似一股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对于新闻语态的重新认识,也催生了新的收视热潮。无论是当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还是在“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电视节目的类型更新,是因为新闻语态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加亲民与普适了,而与此同时,评论的观点也在犀利的同时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也曾经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将电视语态的变化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变化。他认为,语态本身是一个语法词汇,但是用在电视新闻的变革上,是将原来与公众距离遥远的新闻,变成老百姓身边亲切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电视学者呼应这种看法,认为语态变化是电视变革的重点,是将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表权威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在追求新闻的叙事上,文体的变化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和日常生活情境带入到新闻之中。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一次将语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第一次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对于新闻语态的全面改革,那么自2009年以来,当主要的电视媒体都开始尝试添加更深入和专业化的新闻评论节目时,“电视评论语态”的探讨和完善需求开始逐步出现。电视新闻评论语态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它将专业化的知识与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其目的是将观点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这种电视评论语态的出现,深入影响了评论的选题,观点的提炼和评论员的素养。相对而言,目前的评论选题针对国计民生的大事,选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题自身需要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观察年限才能够完成,以国际新闻为例,从目前来看,评论选题多围绕着巴以问题、阿富汗反恐、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命题展开,但在热点命题的选择上,既要重视评论的深度,又要重视评论的观赏性。因此,从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设立特约评论员以来,每天的评论基本上都立足在当天最重大的新闻,或者突发性的新闻。 另一方面则是选题的复杂背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阐释清晰。从目前来看,主要的电视评论类节目,留给每位评论员的时间都不太长,少则单独三四分钟,多则交互讨论15分钟,其中每人的观点阐释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整阐释自身观点,其本身与评论写作有比较大的区别。

而对于电视评论员来说,评论语态仍然是第二次电视新闻评论掀起时的传统命题。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评论语态相结合,成为了电视评论人的重要挑战。评论节目的出现,也要求评论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这种专业背景往往体现在或者评论员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评论员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目前的评论员中,以专家型的为多,这些评论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涉足电视评论之后,本身也面临角色的转型。因此,对于评论员来说,自身出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评论员在不降低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降低受众的认知难度,按照电视化的说法就是放低身段,吸引眼球,有效表达,提升评论效果。通过新闻频道的评论探索,无论是专家型的评论员还是媒体出身的评论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新闻频道的评论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为“解释新闻的人”,自己可以是一名国际国内问题的专家,但是首先是一名新闻评论人。评论的语态特点,必需要贯穿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始终。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殊需要出现的。要提高观点的表达效率,增强对复杂问题的逻辑阐释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这本身不仅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电视新闻工作的目的。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来说,要想完整的形成评论语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观点优先,在表达中先行。电视手段的出现,使得新闻评论需要在短时间内浓缩评论员的思想精华。因此在电视操作中,观点往往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因为在评论的一开头,每当评论员说出观点,就意味着他对于这条新闻的阐述由此展开,而在技术手段上也要通过字幕方式来体现评论观点。

2.减少逻辑论证,增加有效事实的传播和解释。对于电视来说,有效事实的传播和“例证”,能够极大地丰富新闻评论的语态,也增加观众对评论的理解。例如在2009年10月,巴基斯坦连续发生数次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这一事件是和当时巴基斯坦加大打击的力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再问为什么要加大打击,又会涉及到与阿富汗的关系,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地位,巴美关系等多个范畴。在这样的过程中,多个评论员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采取了提供新的事实,补充评论观点的办法,这一连续恐怖袭击也得到了相对完整的评论。

3.个性化表达成为了评论员的工作重点。由于评论员在任何电视台,都作为人格化的新闻阐释者承担舆论导向的作用,评论员的个性化表达,就成为电视评论语态的重点,也是不同的节目之间的差异化。这种个性化表达根据评论员自身特点打造,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幽默型的,甚至是犀利型的,本身都构成了个性化表达的类型。个性化的表达,更能够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产生与新闻播报不同的差异效果,增加固定收视群体,提升收视效果。

4.加强社会语言的专业化提炼。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也在日渐增加对社会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的呼应。这些社会语言源自生活,代表了公众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智慧浓缩。对于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的模仿和呼应,其实并不仅仅是附和,更是一种选择和对公众语言的尊重。尤其在专业化,例如同为巴基斯坦的爆炸案,在评论员的提炼中就会形成“袭击的不仅是政府,还是寂寞”这样的语言,既说明了在巴基斯坦需要得到舆论重视这一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观点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2篇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兴起的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实则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而渐次展开的。由于传统社会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一元认可被逐步打破,社会对于多元化价值观的包容度愈来愈高,电视行业开始尝试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目光逐渐投向周围的世界,不仅渴求各种信息的获知,更期盼着听到意见性信息的表达。肇始于这一背景之下的电视新闻评论话题逐渐开放,观点也逐渐鲜明,同期声、音响、解说词等电视传播符号充分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使得观众对意见性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由于栏目本身获得渐涨的经济收益,一些省市地方电视媒体的竞争也在新世纪初进入白热化。特别是面对着新媒体的崛起,如何抢夺电视观众也已然成为摆在电视媒体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如火如荼式发展很自然的成为了新一轮媒体竞争的决胜法宝。

现实的表象更需要从历史中求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与之而来的是改革过程中的权力分配与利益博弈。特别是进入存量配置时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数量的增长之间的矛盾加速造就着贫富之间的差距,因此改革的公平性也就成为了存量配置时代资源分配过程中所需着力考量之处。较之在改革过程中失去利益的弱势群体而言,处于金字塔中层的中产阶级更多的不是物资层面的资源缺乏而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以及传统价值观不断遭到颠覆的困惑。[2]生存标准的提高以及社会阶层收入的分化,无形中滋生了职业白领严重的挫败感,较之一夜暴富的“款爷”生活,职业白领惯常的生活优越感荡然无存。这更是进一步加速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加之这一中层群体的利益表达没有合理的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未能得到有效的平衡。这直接导致了白领阶层对于改革的质疑与反思。处在各种矛盾交错中的他们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渠道排遣自我的心灵呼声。作为述评结合的电视新闻评论,将电视化与新闻评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形象化论据与抽象化思辨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有助于白领阶层的心理疏解与情感宣泄,更不啻于是对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中的各种频现的社会矛盾的一味减压剂。

虽如此,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态度也不能一味叫好,高歌猛进。当下各地电视新闻评论栏目风生水起,有的地方甚至也开办起自己的新闻频道。可就电视新闻评论本身的制作而言,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称得上优秀的栏目并不多见,即使,曾创下1.省略/html/93/835693-131554.html

[4]鲁晓霞:《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与不足》,《广电传媒》2010年第4期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3篇

围着事件说,应该就事论事,不要牵强附会地延伸、故意去联想,尤其不要主观臆测、随便放大,甚至将蚂蚁的问题升格为动物的问题,一看见风吹草动,就联想到蝴蝶效应。不往“深处”钻,是主张说简单的话,言简明的理,不要凡事故作高深,动辄上纲上线,摆出一副说教的面孔,甚至将简单的东西说得复杂、玄妙,令人莫名所以。2009年《民生直通车》的一条新闻《“造福路”为何成了“伤心路”》,说的是袁州区天台乡庚溪村一条刚修一年的水泥路就出现了诸多问题,经过调查记者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并在结尾处加上了几句为农民办事也要注重质量的评论。这种围绕一件老百姓关心的具体的事情去评论,显得亲切、自如,也能从简单中见道理,于事实中出结论。

围着事件说,要有明确的观点,有内在的逻辑。比如我们读一些大家的文章,其旁征博引、恣肆令你大开眼界,但无论说了什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他想说的道理。这样的就事说事,展开来说的是其中的道理。展开的方式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比如对2010年12月5日谷青阳醉驾撞死5人的事件,央视《新闻1+1》在评论的时候既说了事件本身,也横向联系到了当年官员因醉驾而引发的多起事件,很好地将“必须立即管住官员醉驾”的意思说清楚了。在12月11日的《新闻周刊》中,有一条名为“被开荒的荒地”新闻,说的是上海郊区一些农民在开发商买下但却闲置的土地上进行开荒种菜的事情,从农民开荒种菜线索往上延伸反映了开发商囤地的现状,而横向展开又说出了市民欢迎绿色蔬菜的事实。这样简单的一条新闻,最后的点睛之语是:不能忘记土地最原始、朴素的作用,那就是种植。

瞄着关键评是以“围着事件说”为基础的,养成认真说事的习惯,底蕴就慢慢生成,思辨就逐渐养成,看问题就不会简单和片面,下结论也能客观和公正。然而,有些电视新闻评论看起来是在一桩桩说事,但生搬硬套、现学现用专业术语、权威话语的痕迹,让人感觉浅显和稚嫩。说的是一件事,如果思辨性不足,逻辑性不强,评论抓不到关键,启发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少用一些鲶鱼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而用平时话语讲朴素道理,用逻辑思辨析事件关键,效果也许会有所不同。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4篇

1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的发展现状

1.1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广大受众没有表达的机会。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博客技术平台、论坛技术平台、微博技术平台等,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自我表达。因此,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意见;除此之外,网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现象,新媒体这种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发生新闻事件之后,很多网民会利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还会被一些传统媒体所转载[1]。例如:深圳富士康当中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笔者曾在网上以“富士康”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2500条天有关结果。当这些微弱声音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实际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传统媒体和这一情况相比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减弱了很多。

1.2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人们应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发生了热点事件之后,各大网通过写博文、发微博不断传播、转载以及扩散这些消息。而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想要报道和评论一个事件,要在固定的时间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经过了热点时期,当对旧事件还没有作出反应,又会发生新的事件,这样即使事件报道具有较强的深度,也不会被受众所关注[2]。可见,以往的节目模式致使媒体不能作出及时反应,这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1.3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评论节目随着媒介的融合,媒体逐渐向着商业化方面发展,媒体与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致使媒体的急于求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机制之下,电视台绝对不会允许节目收视率一直处在一个水平之上。所以,电视黄金时间通常都会被那些流行的节目取代。大部分电视台对版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各地卫视办众多娱乐、情感、相亲以及选秀等一系列节目。因为评论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人群,如果新闻事件不重大收视率就不会高,且评价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培养。所以,电视评论节目经常会被调整到冷僻的时间,有时却完全被取消。

2突围之道

2.1对节目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从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缺陷而言,新闻评价节目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调整,促使评论节目更具即时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评论节目。当然,要合理的搭配节目的结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时性非常强的评论节目,来回应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增加一些当天评论节目来解说重大事件,针对那些非常重大的新闻,可以将固定的节目中断,让评论员进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据新闻特点来明确它们的比重,然后对节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将反应不及时这一问题解决,使节目可以更具时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试点,针对此话题,央视当晚就在《共同关注》这个节目当中邀请了杨禹作出了评论,此种及时的评论对于人们来说可算是“及时雨”。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这个节目快速的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针对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间”这一事件,很快《新闻1+1》就播放了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零容忍。在节目中当白岩松完评价之后,网络上作出了较强的呼应,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岩松说天上人间已经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战特权”这一标题被众多网民所转载。当时笔者以“天上人间”和“白岩松”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条相关的链接。在媒体融合这个时代当中,评论节目必须具备时效性,所以,新闻媒介一定要对时效性加强重视。

2.2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评论新闻节目的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解读政治能力[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将评论节目的特色展现出来,评论员还要坚持表达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例如:江西电视台播放的《传奇故事》这个节目,它并不属于新闻评论节目,可是金飞却在节目当中插入了一些点评,解说了一些重点内容,这使此节目变得非常受欢迎。所以,想要将电视评论节目办好,就应该培养一批评价新闻的人员,对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可以从本台记者当中、编辑当中、主持人当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当发生重大事件或新闻时,可以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还可以请嘉宾到直播室中进行直播。

2.3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以往的评论节目,有着单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评说,这样就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这些不关注受众感受以及需求的节目,自然就不会有较高影响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众有着多样的选择,假如想使节目吸引受众眼球,就应该具备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完全可以按照所发生事件的特点,利用网上跟帖的方式进行相应讨论,让各个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应用手机3G技术方式、QQ视频连线方式等进行直播,引导更多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受众的意见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沟通。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不但会使节目增添了互动性,还增添了新鲜活力,使节目更具生命活力。

3结束语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栏目;生存发展;问题;对策

一、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栏目的发展

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在其设置之初,大多被定位为侧重参与城市生活,兼顾农村题材, 以报道重大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提供新闻背景为己任。这种定位是城市电视新闻总体结构的需要,也符合城市电视新闻受众的需求。但是这种定位也严重限制了新闻评论栏目的生存空间,这种限制主要来源于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对城市人口少于200万的中小城市来说,每天确定重大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而作为评论性栏目,如果因选题相对匮乏而减少播出密度,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播出密度的减少意味着栏目将逐步失去其权威性,并因此减少栏目自身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同时,由于城市电视台信号覆盖范围的限制、又决定了新闻评论栏目不可能过多的跳出信号覆盖范围和城市行政覆盖范围进行选题,特别是日常的批评性选题。也就是说,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没有中央电视台或省级卫星电视的新闻资源优势。

(二)复杂的城市人际关系使新闻评论栏目面临人情关的考验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担负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任务,其选题应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典型人物以及与之相关关的新闻背景,具有较为宽泛的选题空间。但是,由于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影响,在创办初期,城市新闻评论栏目往往以舆论监督为己任,这―类的题材在选题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这种栏目定位虽然使新闻评论栏目在创办初期快速成长,并在受众当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但是,却忽略了自身与中央电视台在传输信号覆盖和行政隶属关系上的差异。因此,在经过快速成长期之后,栏目陷入了人情关系引发的一种尴尬。在城市规模相对狭小的状况下,复杂的社会网络和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使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在采制播出出过程中,面临两难的境地。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策略

(一)评述结合,以“评”立身

当前,各家电视台大都注重新闻立台,着力增加新闻性节目播出总量,集中新闻栏目的综合力量来强化电视台的声音,树立电视台的形象。然而,在相当多的电视新闻性栏目出现在同一频道的同时,由于地方电视台新闻资源的相对狭窄,必然会出现新闻题材的相对重叠,也就造成许多新闻栏目面目相似、栏目的个性特色不够分明。作为城市焦点性新闻评论栏目,要想在众多激烈的频道、栏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从栏目特有的个性出发,大力突出栏目的评论特点,力争成为城市电视台树立形象、表达观点的“发言人”。

现代新闻节目更多强调的是提供事实,而把评判的权力交给了受众,但是,把事实交给观众去评判并不表示栏目可以不亮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担当城市电视台“发言人”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感受到是非曲直、同时强调要有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评说、明确表达出栏目的观点和倾向,通过恰到好处的点评树立栏目的权威性.增强观众对于栏目的信服力,从而使新闻评论性栏目树立自身的形象,以区别于一般的面目模糊的新闻性节目。

评论自身也能为城市电视台评论性栏目创造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由于城市电视台所处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像中央台(焦点访谈)一样面向全国,时刻都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选题,城市性新闻评论性节目的选题范围较小,题材的重大性也相对较弱,大量的线索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选题从社会新闻类题材摆脱简单的叙述形式,使之转化为适合新闻评论性栏目的题材,就要深入挖掘,加大评论力度,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主题。

(二)抓好新闻落点,凸现时效性

作为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性是生存的关键,因此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的确定、采制、播出等环节均要强调时效性,通过对新闻时效性的把握以及区别于其他新闻栏目的落点,强化栏目的特点,开拓广泛的发展空间。

1.以栏目的品牌形象为基础,充分发挥栏目的影响力,在规模相同、特点相近的城市之间开展横向联系,拓展栏目的生存空间,强化栏目的生存能力城市新闻评论栏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这种联系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同时出于城市的发展考虑,经验的借鉴可以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许多负面影响,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而对与市民相关的领域的经验借鉴,媒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是受众心理的需要。一般来讲.城市市民对于与自己城市特性相近的城市有着较为密切的关注,而对于其他城市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件有着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理。这种心理为城市新闻评论栏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收视基础。

2.发挥栏目的边际效应,利用品牌影响力,培植新的附加产品也是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实现创新的一种形式。

三、结论

作为电视新闻中的新生力量,新闻评论栏目因其特有的活力在城市新闻中吸引着受众的目光,也正是因为年轻,城市电视新闻栏目也为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围困。克服因年轻而有的缺陷,避免因成熟而有的惰性,通过创新实现突围,这是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必须也是应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言人.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现状与前

景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