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转贴于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已经开展了许多年,尤其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长达半个世纪,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了很多知名的企业家,为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就业市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也日渐成熟,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也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而高职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在探索发展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刻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太肤浅,照抄照搬的现象很多,没有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没有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施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开展课程,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贯穿高等教育始终,过于形式化。

(二)课程实施过于形式化

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就业前的指导,照本宣科,学校在资金、技术方面没有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实施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所以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体系性、科学性,创新性。

(三)师资缺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基本都没有创业经验,师资安排也是各专业老师兼职,没有实现创业教育专业化,学校没有统一配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弊端就是知识传授过程比较死板,不生动,学生兴趣不大,接受效果不佳。更加没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结合不强

许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关于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管理等等的课程均开设,但是没有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没有挖掘所学专业中,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部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兴趣。没有把本专业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结合,形成体系。

(五)与企业联系不强,缺乏实践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地域原因,无法联系到成功的创业者为学生做讲座,鼓励创新创业。又有的院校即使有成功创业者为学生做创业指导,也是很单一,人员数量很少。创业经历不能多样化。政府,企业支持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创业计划。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一)加强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

政府应增加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应重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聘请知名企业管理者和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制定当中,并能周期性的进行授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信心。

(二) 增强师资

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进行统一分配管理,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尽量多聘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信服,并且有动力去创新创业,增强自信。树立创新创业品质。

(三)完善课程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自觉性不高,文化基础差,所以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建立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多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四)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对于纯理论的知识,不太容易接受消化,多举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总结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国外来讲就已经起步很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落后很多,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学校的名气,学历本身就处于劣势状态,这更显得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那么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进阶式 创新创业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并且提出“愿意为电商代言”。自此,电商创业又一次被推上了高峰,各个政府、高校纷纷出台政策,力挺电商发展。然而电商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创业创新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体系来作为保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外国语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先后通过设立“工作室”、“电商创业班”、“创业学院”等多种方式来在推动创业创新类人才的培养,但皆属于精英培养模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创新创业课程群研究组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搭建创新创业课程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业创新基础课、创新创业实践课以及创新创业实战课连起起来,形成课程群,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同时,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分类教学,构建起进阶式创新创业类课程群。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研究涉及不多。如杨丽贞提出加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实施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的措施,如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创新训练,重构创新创业课程群,开展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但就具体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如何构建没有提及。

胡红梅、甘静则认为“层次性”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重要原则,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过程的推进以及内容的呈现等方面的层次性来构建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普适性的启蒙教育课程、专业性的整合课程以及职业性的系统教育课程三个层次。

也有部分学者如曲大鹏、李晓光等则结合专业来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研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广泛开展的状况,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利用夏季学期,提取部分核心课程和新增部分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设。

其余的学者基本上是围绕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如李华的《以“课程群”建设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对如何利用课程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进行了探讨;楼佩煌、陈蔚芳、叶文华、马万太、游有鹏的《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通过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 2013届为2.3%,2014届为2.9%,2015届为3%,可见,近年来毕业后立即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为了解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创业意向、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等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男性占48.7%,女性51.3%;独生子女占39%,非独生子女61%;理工类35.2%,经管类34.8%,艺体类15.7%,文史哲类14.3%。

课题组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各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1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有42%的同学表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想通过上创业课、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大部分的同学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业关系不大,对自己创新创业的前景表示比较担忧。

1.2学校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提供的创新创业资金等扶持措施不够。他们认为学校应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的机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资金以及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应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培育和服务。

1.3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新创业方向、经验不足、社会关系缺乏等,他们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专业管理服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体系

2.1必要性

课程一直以来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课程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课程建设大多只注重单门课程的建设,随着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建设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应,要更加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即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因此,必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群)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2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构建“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其中“面向全体”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个学生;“分类施教”是指面向低年级、有创业欲望和初涉创业三个学生层次分别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孵化模块和精英模块的课程,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2.1创新创业通识模块

该模块课程一般于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开设此模块课程主要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形成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知识沙龙讲座、创业人士创业经历分享、大学生创业准备、商务礼仪、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开设个人店铺等实践内容。

2.2.2创新创业孵化模块

该模块课程一般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主要针对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此模块课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主要由通识选修课和创业指导培训组成,以理论+实践形式展开,如市场调研与分析、网店经营实战、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培训、SYB培训(创业者自我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评估自己的市场、企业人员组织、熟悉开办企业的程序、步骤、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网络创业培训、分析项目可行性、制定资金流计划、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学员创业计划书评审)等等。

2.2.3创新创业精英模块

此模块主要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原则上必须是大二的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创业精英班”进行,通过项目申报、选拔的方式对所有入选成员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学校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开设系统的专业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既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社会视野的未来企业精英。

此模块的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大赛积累经验,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实战经历、创业导师课程让学生熟悉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丽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83-184.

[2] 胡红梅,甘静.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69-71.

[3] 曲大i,李晓光,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6,261(9):81-84.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0-0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城乡产业化的改革,对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具备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新工艺和技术的实行以及新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者的学历和素质层次越来越高,仅仅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很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是一种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途径;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高等教育是国家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为我国做出了积极的、全面的贡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创新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国家创新型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二、“任务驱动”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在实际教学和实验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1.任务制定。任务制定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进行任务的制定要注意任务目标的适度性,不能过高或过低,另外还要注意实施目标过程中要具有梯度性。由于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任务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并且有梯度的进行,为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创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能力、发挥潜能的条件。任务驱动法明显的特点是有目的的定制任务和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尤其是在实验课程中,以往的实验课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行操作,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规定明确的实验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然后在教师暗示性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并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任务解析。在定制好任务后,教师要对制定出的任务做简单的讲解介绍,明确本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及重点、难点,指出完成任务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相关完成任务的思路,引导学生了解任务,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弯路,教师要以“暗箱”式给以学生暗示。在学生了解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后,教师要对任务作进一步分析,设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尝试。

3.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关键,该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任务的方式可以是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提示下,学生探究模拟协同完成,也可由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接触更高层次的技能和更深度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对基本操作进行多次“模仿”,“熟能生巧”进而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但是要注意模仿的尺度,让学生在简单模仿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创新性地探索更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任务框架,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大致的任务范围、具体的操作要求、结果的评价标准等,但不能通过设定一个具体的任务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束缚。在以往的实验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观察,而通过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定制的任务,亲自去找寻相关资料并加以理解和消化,用自己的理解演示对相关问题的阐释。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停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方法通常有四种:搜集资料、模拟实验、分析结果和总结讨论。通过分组并让这四种方流在小组内执行,能够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法指导下的实验课避免了以往学生被动、简单模仿的弊端,使学生成为实验课程学习和操作的主体。

4.任务评价。解决任务后,对任务驱动法下解决结果的评价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在任务结果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考核。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任务驱动法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亲身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任务评价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任务完成的结果,而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能力提高上,对学生能力上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5.总结反馈。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完成一组或一个任务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和以往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教师要联系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的重难点及规律经验进行总结,可以通过点评学生作业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等形式进行。

(二)在实训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在高校实训实践课程中,任务驱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训过程中任务制定需要注意:(1)任务制定要与学生未来岗位挂钩。实训实践课的任务制定能够帮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或创业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制定任务前,要充分了解岗位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实训环境和水平,保证学生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在任务驱动模式实训环节中,注重的是学生未来创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如图一所示: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训环节,模拟真正的创业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实境育人的目标;(2)任务形式以作业为主。在作业任务形式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完成实训任务,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在该部门该岗位实训实践成绩的重要指标,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达到实训要求;(3)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完成实践操作,还要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保证实训的顺利完成。

三、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作用

1.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要从自己擅长的行业中开始,作为内行人进行领导和管理,能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在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记忆,对行业和岗位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问题和风险是时时存在的,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规避风险,确保企业顺利生存并发展下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和解决,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和亲身的探索,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业者也必定不会成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每一次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进行相关的演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4.团队沟通及协作能力。创业项目的成功实施不是一个人单独努力的结果,而一定是整个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果,从项目的考察、调研到具体实施运营,是一个持续并且需要团队力量的过程,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号召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组内分工协作探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执行要求

高校在进行各个环节的任务驱动教学时,还要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和高校整体知识体系及技能考核等情况进行,重点对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为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一些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创新型、应用型、协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春梅,宋文军,李淑慧.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4).

[2]袁金艳,刘文慧.任务驱动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41-03

【作者简介】何雁,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渗透融合的必然性

(一)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者素质的人才,其实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1]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2]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学、报关报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强。其次,物流专业更加强调创新性。当前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固守传统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物流企业必须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其发展重心。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创新性教育为重心,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第三,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更体现在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物流企业也注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这构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物流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二)理念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相互吻合――整合的支撑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十分符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约52.3%。未来,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内涵成为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曾在其论文《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压力,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发展创业型大学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整合视角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内涵

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强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以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为前提。由于受到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物流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理念是先导。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缺乏可实践的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活学活用的动手实践能力。物流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整合,专业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更新。应打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三个融入”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3]

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即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物流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物流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故事),挖掘物流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把创新教育元素加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为了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将之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物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物流专业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全面系统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组织物流学科带头人、物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锐性。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渠道,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只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开发开设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两个主要的原则:一是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二是创业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创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物流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内容,开设一些物流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与创业,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此教学方法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必须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此项目下的每个任务、每个活动的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4.教学活动的改革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毕业生仅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条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无路可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创业组织(如2015年6月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仓储工厂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企业家座谈、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社团、创业协会、物流专业俱乐部、高职院校创业园等,搭建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可以由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学生物流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京东合作,在校园创业园建立一定规模的“京东校园服务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送货、快递等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物流服务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职业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传统物流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物流专业必须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地说,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园”、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何丽娟.国内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