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培训总结

风险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培训总结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险因素;风险预防措施;避免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4―02

1 引言

在各种医疗纠纷中,骨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只有客观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对策,才能减少和有效预防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针对常见骨科风险的成因,总结基本对策,并对骨科常见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 骨科医疗风险因素分析。

2.1 风险因素常见的分析方法

关于骨科医疗事故风险分析的文献目前比较罕见,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时候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回顾分析法、根本原因分析法。

总结归纳分析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将风险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总结每类风险的普遍特征,从而得出此类风险的形成因素。

回顾分析法是对已经发生的纠纷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并分析统计出风险的一般特点。

根本分析法是从宏观着眼,分析整个医疗系统的流程,对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从而归纳出客观根本的风险因素。

2.2 风险因素一般分类

根据现有资料对常见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出因素的出现频率和基本特征,将风险因素的成因分为三大类:病患因素、院方因素和社会因素。

2.2.1病患因素

骨科病情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和实际治疗效果间的差异,是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手术费用比较高,术前术后强烈的心理落差是形成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2.2.2院方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是医患双方沟通不充分,院方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知识不够、对由骨病产生的并发症没有足够的预见性而引发的风险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院方存在制度不严格,执行不完善,设施设计有缺陷等等引发的风险因素。

2.2.3社会因素是由医疗仪器存在质量问题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而形成的风险因素。医疗仪器比如内置钢钉、支架,一旦产生质量问题,或者会经受很大痛苦,势必会发生纠纷。社会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发展形成一种矛盾,这也是发生风险的一种因素。

3 解决骨科医疗风险的对策

3.1 制度的规范化

3.1.1制定并严格执行规范的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可以避免盲目创新带来的弊端。这就要求医院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一位工作者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医疗风险意识。作为医生,规范的病例填写是很重要的工作,规范的记录病情,能够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一旦发生医患纠纷,也可以做到有证可查。

3.1.2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所有风险因素中,人为因素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措施。在人员培训方式上,要加化骨科专业知识,增强风险意识和培养医德。在医患交流方面,要改善沟通效果并进行一定的科普宣传。

3.1.3 医疗设备的管理

骨科病人长期卧床,对于医院的医疗设备以及病房环境的要求都很高,改善医疗设备和病房环境可以满足病人多种要求,人性化的设施、环境也是避免发生纠纷的重要手段。;另外对固定器、内置物、手术用具等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也可以减少风险因素的成因。

3.2 分析风险成因

对风险进行确实有效的分析,增加分析工具,可以更全面了解风险因素

目前总结分析法是应用最普遍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却又明显的缺点,很容易将比较重要的因素忽略掉,尤其在骨科,这种弊端显得更加明显。根本原因分析法( RCA)和失效模式分析法( FMEA),这两种国外成功的分析方法。

两种方法都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分析。前一种属于事后分析回顾性质,寻找和事情有关联的成因、时间以及流程,将事情过程进行还原。

后一种是前瞻性的分析方法,在没发生问题之前分析以往工作中失去效能的参数和模式,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两种分析方法有明显优势,适合风险因素比较复杂的骨科,单一的工具容易造成失误,增加有效分析工具可以减少风险因素。

3.3 解决办法

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风险的成因,如何避免风险的存在,就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医患间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医患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

3.3.1 医生要有告知义务,要认真履行。告知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不要对病情过于乐观,不要和患者承诺过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告知的条款要具体,内容要完整,包括费用、治疗效果、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未来会出现的后果,都要详尽告知。这样可以减少患者顾虑,增加双方的信任感。

3.3.2 在护理时要服务诚恳,言辞真诚,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

3.3.3 在恰当场合对病人进行科普教育,让病人如实了解病情,增加信任感。

3.3.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素质。增强专业知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医德,提升医护人员的个人形象。提高业务水平,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对风险因素的预见能力,及时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减少风险因素的必要措施。

开展任何工作都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降低医患纠纷、减少风险因素要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每一项制度都要完善,每一项流程都要规范,如术前查体、用药流程等,并随时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形成一份完整的记录和反馈,并对骨科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经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经验和教训,及时将缺陷环节报告院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风险因素,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风险

1.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岗位本身需要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导致会计这一职业的考核相对松懈,使得会计队伍思想素质和技术技能良莠不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财产,或者在其他人授意下为其侵占财产提供便利,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职业道德风险和财务管理人员主观意识有关,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且因为电算化实现了网络操作为资金转移提供方便,故该风险必须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电算化应用第一风险因素[1]。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存在两种形式,一是财务人员主观故意出具虚假电子凭证、电子账簿,从中渔利。这种情况下会给单位审计造成影响,使其不能有效地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总结-评价-规避”的作用机制的发挥,即操作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升[2]。二是非主观故意而是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失,比如在支付中打错了账户、数字填写中数字填错等。操作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和培训的不到位,导致操作者精神松懈,技能低下。另外操作风险也可以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影响财务工作进程,严重地会导致单位违约,需要交纳违约款,给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3]。

3.制度风险

事业单位如果制度不全,会导致一部分人以权谋私。而电算化应用,让资金转移操作简单化。进一步说,制度点风险和电算化应用风险是彼此影响的,会导致单位处在较大的风险当中。比如关于资金、资产管理的制度不详细,导致会计人员帮助一些人做假账,以权谋私;收支预算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单位活动出现了资金浪费等[4]。总而言之,制度风险包括了制度不全导致的风险,也包括了监督不善导致的制度不能落地从而出现的一些风险,而电算化应用使得该风险扩大。

4.软件风险

软件风险指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带来的风险。第一,现阶段主要体现是,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系统功能利用不全,主要在报账、收支预算管理方面应用较多,而对于其带有的财务分析功能等使用率低,而恰恰财务分析对于单位财务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即因为这一功能使用少,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第二,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存在漏洞,或者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漏洞,被病毒攻击以后造成信息泄露。事业单位掌握着国家一部分重要的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以财务信息为核心,如果其被黑客所得,对国家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5.硬件风险

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硬件来支撑,如果硬件质量不足,或者硬件之间存在不兼容,就会影响软件功能发挥,从而降低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甚至于因为硬件冲突造成乱码,或者导致存储数据被毁。而被毁掉的数据需要采用专门的修复技术才能予以恢复,一般这种恢复要视信息重要程度而收费,不仅价格不菲,恢复后数据也不一定完整。最主要的是,修复数据过程中如果数据被拷贝,后果不堪设想。

6.维护风险

事业单位采购电算化软件之后,会和软件开发者形成合作,后者要定期给前者提供维护,或者在前者要求下进行一些技术培训以及系统诊断。但如果对方人员少,便可能延迟提供服务,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很可能造成损失。另外维护风险就是维护人员趁客户不备将电脑中重要数据拷贝销售获得不法之财。亦或者维护人员技术水平问题,导致系统问题更加严重。另外,还存在软件开发单位有意刁难不履行合同,或者而不进行售后维护的风险。

7.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内部控制风险。事业单位部门人多员杂,不能保证内部人员都是守法人员。如果财务人员没有给系统加密,就会导致其他人随意登录复制信息,造成单位信息外泄。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有几种:第一,单位制度不全,没有要求地重要信息予以保护;第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低,没有意识到内控重要性;第三,财务人员主观故意不予加密,导致的信息外漏。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以上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联合存在而且彼此产生影响机制提升风险级数。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风险,建立风险预测机制,必然会对单位造成损失。

二、规避会计电算化应用风险的对策

1.人力资源严把招聘关

单位招聘财务人员时,要对其思想品德、业务能力、操作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评,择优入取。要在工作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进行相关政策学习,提升其法律意识,使得会计人员能够端正认识,使其根除那些违法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利用电算化软件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地发现管理的疏漏之处,减少单位损失,保护国家财产。

2.加强内部审计,杜绝违规操作风险

事业单位必须要定期内审,对财务工作情况以及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为了确保内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得到发挥,在部门架构设置上实行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并列。在工作中,需要内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动态监督,对其存在的错误工作予以及时纠正,确保财务提供虚假记账凭证的情况得到控制。当然,审计部门也必须要精通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否则就是行外指导行业,难以达成监督成效。另外,对于财务部门操作风险,还需要技术部门配合,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5]。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财务部门工作予以规定,包括财务报表制度、财务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绩效考核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部门岗位奖金制度等,只有分门别类地细化制度,才能确保制度约束,降低会计人员以及其他主体违法操作,保护单位以及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另外,要将电算化应用和这些制度充分融合,从而打造财务部门信息化管理机制,对财务信息能够做到科学分析,找到资产、资金浪费之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4.科学升级系统培训

为了减少系统漏洞,保持软件高效运转,需要在开发单位指导下系统升级。每一次升级都需要对功能作用熟悉一遍,要进行系统培训。在培训中要充分明确电算化软件的优势和劣势。比如优势是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劣势是在使用初期必须要对一些命令功能予以学习,这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财务人员来说存在很大的压力。培训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电算化软件培训,并能够耐心指导其使用,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确保其在短时间内熟悉系统正确操作,最终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向电算化管理模式转变。鉴于操作风险对单位资产资金的影响,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对容易发生错误操作的部分进行充分讲解,提高会计人员对此的注意,做到有效规避。

5.做好硬件维护工作

按照会计电算化软件对硬件的要求来匹配各种硬件,使得硬件之间兼容性提升,降低蓝屏等故障出现次数。平时要轻拿轻放,不要强烈震荡,有效避免硬盘损伤,确保数据完整。要积极地清理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电脑主机内灰尘过多导致的散热不良。要确保单位内线缆通畅,从而为电算化形成数据传输提供保障。

6.定期维护

事业单位财务部要积极地联系电算化软件开发单位,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提高其稳定性,确保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为了避免维护工作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积极地拷贝数据,将其另存。其次,要选择技术高负责任的维护人员或者业务人员,防治维护中发生各种意外。要和维护人员搞好关系,这样可以在故障发生后,可以让其短时间到场,缩短等待期。最后,为了确保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和开发单位签订合同,以具体条文来规定彼此责任和义务,防止后期责任不清导致的维护不利。

7.加强安全管理内控水平

首先,要针对财务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其次,要将安全内控写入考核系统,使其和奖励挂钩,确保会计人员主动提升安全控制能力,比如设定电脑用户密码、文件密码。其次,人力资源要负责密码分配,对于内部公开的文件用统一密码,要求密码不可外泄,对于高度机密文件则需要专用密码。然后,要组建单位电脑维护团队,积极地建立防火墙,提高黑客入侵难度,保证财务信息得到高强度保护。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情况,即上级对下级单位监控不足,其也属于内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事业部门上下级之间应该实现软件系统对接,确保专款专用,减少国家财产浪费。同时也涉及到了上下级单位之间电算化报表的传输,故此需要对这些文件予以加密,防止泄露[6]。

8.建立风险测机制予以工作总结

具体风险预测指的是对导致风险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比如软件质量、硬件水平、会计能力、制度内容等,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予以评级,对威胁程度高的因素予以关注,并给出具体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做到事前预防,有效地降低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工作总结,则是要求财务部门就会计电算化工作予以阶段性总结评价,对工作效率、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从而有效弥补不足,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必须要谨慎,因为其掌握着国家的一部分资源、资产、资金,一旦误操作导致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电算化工作还存在其他客观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彼此影响,会造成连带反应。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从会计人员为代表的主观因素、制度为代表的客观因素综合入手,形成系统的风险规避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浅析会计电算化风险及防范[J].卫生经济研究,2003,(z1):63~63.

[2]田欢.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的风险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54~58.

[3]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11):60~61.

[4]黄大双.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财会通讯,2009,(35):102~103.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诊; 护理; 风险管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40-02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是各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等方式,对工作中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的处理,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的最前沿,面对的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数量不定性等特点,其工作任务重、应急性强,要求医护人员应具有很高的医疗水平、敏捷的思维、快节奏的工作效率,同时又承担较高的风险。本文就我院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与同行共勉。

1 风险存在原因

1.1 护士的主观因素

在对我院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由于护士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潜在护理风险和医疗差错、纠纷是所有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主要原因,在护士自身的原因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缺乏工作责任心,不热爱急诊护理工作 个别护士在急诊工作思想上不安心、行动上不积极,工作马虎,出现小差小错,从不吸取教训。

1.1.2服务意识不强 对患者服务中不能做到诚心、细心、耐心,有时甚至态度冷漠,即使护理服务不当,也从不赔礼道歉。

1.1.3护理规范意识淡薄 一些护士往往在工作量大时,抱着侥幸心理,自作主张削减操作过程,当工作轻松时,放松警惕,随意而为,把护理规范当儿戏,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差错发生。

1.1.4护理业务技术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 如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判断能力,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又如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导致静脉用药延迟等。

1.1.5 应急能力差 急诊的急救工作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往往由于护理人员没能完全掌握急救技术或虽有一定的技术,但一遇到实际抢救工作,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影响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

1.2 客观因素

急诊护理风险因素除主要来自护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次要的护士之外的客观因素,其主要来自于医院、科室和病人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规章制度不健全

护理操作程序不完善、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健全、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均是导致纠纷发生的隐患。

1.2.2 病人因素所致

一方面,急诊病人病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了护理的困难性,从而使护理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病人可能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如躁动不安的病人可能发生坠床、撞伤等,有喉头痉挛、大量咯血、呕吐的病人可能出现窒息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性。

2 预防措施

2.1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患关系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基础,使护患之间相互信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减少风险的发生。为此,护理人员必须爱岗敬业,增强工作责任心,视患者为亲人。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仪表、技术去热情接待、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诚挚地为患者奉献爱心。

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急诊护理中,许多风险的发生都与护理技能有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护理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在抓好继续教育的同时,通过专业培训班、护理研讨沙龙、参加讲座、自学考试等不同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技能。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3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3.1制定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制定和落实好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风险分析申报制度、风险预防制度,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人员管理

风险投资做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财务上对人的管理,即对在风险投资这个特定行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而定。如果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人员的管理表现在:

1、实行严格的选聘标准。应该说公司目前对人员选聘的门槛不低,财务人员的招聘条件一是要求人品好,要诚实、敬业,要有责任心,要有对工作的挚爱和热情。二是要求大学财会专业本科毕业,有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CPA(注册会计师)和硕士研究生优先。这两年来,BVCC招聘了一批学有专长,业务素质良好,可以独当一面的财务管理人员,其中CPA和硕士研究生占到一半以上。财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公司向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以保障公司利益的关键。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风险公司的外派财务经理通常每天工作在投资企业,财务部门每月召开一至两次部务会议,专门汇报交流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管理心得,其中重要的财务信息汇成文件上报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以利于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3、实行定期培训制度。应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它要求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及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尽快跟上这种变化,公司财务部门需要不断地培训。定期培训制度一是适应会计制度的变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三是加强对科技动态与财会专业的发展等相关业务的了解,比如,已进行过包括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价值评价、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比较、网络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异同系列专题培训。

4、注重总结研究成果。风险投资业务在我国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实践活动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风险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问题、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等,我们把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以总结,形成了《风险投资财务分析与评价模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评述》、《风险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关于产权交易市场的思考》等研究成果。研究和总结的结果,使大家都有很多收获,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对下一步的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制度设计

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对投资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