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舞蹈教学

传统舞蹈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舞蹈教学

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蹈教学;方式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需要青年人的传承发扬。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人才,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贡献。舞蹈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增加舞蹈的内涵。舞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律动的肢体语言的课程,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舞蹈教学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

1、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艺术精神是一个艺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加深学生对舞蹈精神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在肢体动作的律动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舞蹈水平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舞蹈精髓的理解。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跟着教师练习舞蹈的动作,更应该体验民族舞产生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了解民族舞当地的民族风情。中国民族的舞蹈精神源远流长,是舞蹈界的一大瑰宝,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的精神,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

2、舞蹈艺术融入传统文化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舞蹈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方式,是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追求相同艺术的方式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相差甚远,但是舞蹈却能够将人们之间的心理差距逐渐缩小[2]。舞蹈技能的提升需要学习者经过反复的训练,一些舞者在掌握舞蹈的动作技巧时却不理解舞蹈的内在精神,这导致舞者无法真正传递出舞蹈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被世界各国认同,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同时,舞蹈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3、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舞蹈事业屹立在世界

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舞蹈想要在世界舞蹈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将舞蹈与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够以文化为基础发展舞蹈事业。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方式

1、建立传舞蹈教学传统文化氛围

艺术生来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人们的情操。人们欣赏舞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让自己精神愉悦。舞蹈的这种吸引力增加了自身的艺术色彩,帮助人们培养自身的情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人们的艺术情趣,对舞蹈产生感情[3]。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安排中应该积极地营造文化教学的氛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对舞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作水平。学生在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创作力,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进行探索,增强自身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感受到艺术的内涵,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舞蹈创作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过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将舞蹈的动作熟记于心,并且将其展现出来。舞蹈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体验艺术魅力的过程,学生的舞蹈技巧基本功必不可少,但是舞蹈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渗透[4]。此外,舞蹈教学中的艺术可以通过舞台布景以及表演者身上的着装表现出来,舞蹈者身上衣服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舞蹈与文化的结合,感染了观众。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舞蹈教育结合起来,需要通过文化教学氛围的熏陶,给学生创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创作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舞蹈的技能是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必须将舞蹈的技能变成自己身体动作的一部分,学习在掌握了舞蹈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舞蹈的各个动作灵活地展现出来。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习者的基本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功,规范学生的动作,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将舞蹈展现出个人的风格。舞蹈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通过肢体动作展现给人们一种艺术美,感染着观众。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需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舞蹈上展现出来。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编制出富有传统文化含义的无调动作,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演绎相应的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领悟舞蹈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同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细心地引导,让学生能够准确地领悟到舞蹈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与舞蹈的结合方式,在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多学习优秀的舞台表现力,增强学生舞蹈的厚度。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可以增强中国舞蹈的生命力,让舞蹈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领悟到舞蹈的内核,提升学生自身的欣赏能力。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故事,通过一些较为经典的故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演义等等许多知识的传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传授传统文化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故事的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学生应该学习有关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服装等的知识,在这些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活跃教学的氛围,例如让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视频,收听有关方面的音频,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3、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

高校的教师是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现行为,甚至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为了提高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效果,高校应该注重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舞蹈水平。舞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导通常是在传授以及纠正学生动作的过程中进行的[5]。但是,舞蹈是一种具有内核的动作展现,舞蹈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较强的舞蹈表现力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本身的情感,让学生的动作具有灵魂,展现舞蹈表演的最佳境界。舞蹈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表演舞蹈动作的同时,询问学生对舞蹈理解以及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针对学生自身的不足进行教学。同时,教师注意学生生活中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经历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编排出符合他特点的舞蹈,更能够突出学生的自身风格,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对舞蹈产生较强的兴趣。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的舞蹈教学结合起来,在舞蹈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舞蹈中充分展现自身的特点,加深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学校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优势。学校应该安排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到传统文化的具体地方进行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发源地的民族特色,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舞蹈艺术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舞蹈的境界。高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拓宽舞蹈的发展空间,解决当前我国舞蹈教学的困境。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孙蔚.关于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舞蹈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77-78.

[2]韩淑英,刘忆,庞静.当今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大学生科学学习理念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3:114-120.

[3]孙力.透视与剖析——1991~2011年音乐与舞蹈关系研究视角的量、性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331-337.

[4]黄光临.CAI多媒体课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的应用——以《舞蹈解剖学》课程为案例[J].艺海,2014,06:143-145.

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西方文化也深入影响中国,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国人过于推崇西方文化而冷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其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基础和依托,让高校舞蹈教学散发出更多独特的民族的味道。高校舞蹈教学并非只与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对高校舞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丰富了舞蹈知识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能在舞蹈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认知中深化舞蹈学习,更好地展现中国的独特魅力。

1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开设的专业学科,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促进国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能将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来。结合舞蹈教学的教材和舞蹈的教学剧目,在让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强化的同时,更发扬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扬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特征,让继承与发展同时进行,以舞蹈之美呈现民族内涵,以文化内涵滋养舞蹈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能让中国的舞蹈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更不失本色,让文化创新与文化本色共同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这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对中国的舞蹈学习者进行一次洗礼和改变,不仅拥有美的躯体,更是拥有美的内在,让中国的舞者不仅具备舞蹈技术,更具备文化修养,让舞蹈之美与文化之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2.1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

舞蹈是美的代名词,舞蹈不仅是美丽的,更是美妙的,给予人们美好的享受。舞蹈通过美丽的动作来放松观众的身心,更是呈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舞蹈散发的特殊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校舞蹈教学要结合舞蹈的独特特征,重视舞蹈教学里的文化渲染,加深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和理解,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强大背景之下更好地开展舞蹈练习,让舞蹈练习中更多地展现思想与情感,在表达舞蹈作品的真实意图的同时更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形成更加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舞蹈世界,对舞蹈世界的文化内涵充满求知欲,在舞蹈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入更多的学习创造力。在强化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舞蹈学习以及表演更具中国特色,让传统文化在舞蹈展现中得到传承与体现,让传统文化给予舞蹈表演营造更好的氛围,强化舞蹈表演舞台效果,让舞蹈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2建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理念

“综合艺术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古已有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舞蹈与诗歌、音乐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舞蹈学习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仅需要舞蹈学习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舞者能具备影视音乐方面的表演能力,让艺术表演更有味道,力求做到舞蹈延伸出来的艺术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在综合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要将舞蹈艺术欣赏和舞蹈基础知识理论区分开来,在基础的舞蹈铺垫下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让学生能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欣赏。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舞蹈的学习修养,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舞蹈专业性,实现艺术学习的全面性。

2.3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

高校教师是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导者,更是引领学生不断学习成长的主体。因此,高校舞蹈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水平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舞蹈基础知识储备,更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基础储备,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传统文化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协助下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传达舞蹈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把更多优秀、先进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能不断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学储备。同时,更要拓展教学的方式、技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来更好地在舞蹈中扮演角色,展现舞蹈的独特美感,体现独特的舞蹈文化内涵。

3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更是舞蹈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给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更强劲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也以美的形式展现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在一起,将迸发更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颜梅,刘锦荣.浅谈舞蹈课程中的基本动作训练——评《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J].中国舞蹈教育学刊,2017(09).

[2]姜悦锦,梁勇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陕西科研管理周刊,2017(12).

[3]王晨阳,邱宗建.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路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7(29).

[4]李庆明,许乐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之中[J].中国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 3P教学法 借助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45-03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认知加工学说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也发展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也成为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布鲁纳认为,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知识是学习者自身构建的结果,而不是由别人传递的,建构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互动所带来的,学习者要从个人的背景知识来构建对他物的理解和意义。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有意义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使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了其中的要件。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教学的原则还包括:承认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发问,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反省,学会自主监控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认知工具与策略;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采用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等。

二、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发起,后来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伯拉胡、纽南(Nunan)。它主要体现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Long(1985)曾给任务(task)下过这样的定义:

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Thus, examples of tasks include painting a fence, dressing a child, filling out a form, buying a pair of shoes, making an airline reservation, borrowing a library book, taking a driving test, typing a letter, weighing a patient, sorting letters, taking a hotel reservation, writing a cheque, finding a street destination and helping someone across a road. In other words, by 'task' is meant the hundreds and one things people od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 (Long 1985:89)

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在于:首先,任务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也就是说任务本身包含非教学目的和任务设计者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的。其次,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执行没有统一的模式或套路、结果和途径,甚至使用的语言是不固定的、可选择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包括:(1)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2)意义优先。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容含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3)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4)重结果而不重形式,用目的语言交流来学会交际。

目前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还有Nunan,Skehan和Willis提出的三种理论模式,其中Willis的模式包括三个阶段:(1)前任务(Pre-task)阶段;(2)任务环(Task Cycle)阶段:包括a. 任务(task) ;b. 计划(planning) ; c. 报告(reporting) );(3)后任务(Post-task)阶段:包括分析(analysis) 和操练(practice)。同时Willis(1996)区分了六种任务活动类型。这六种类型,包括:(1)列条目(listing)。(2)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3)对比(comparing)。(4)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5)分享个人经历(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6)创造型的任务(creative tasks)。Norris, Brown, Hudson和Yoshioke(1998)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能调整任务难度的“3C”模式,即语码复杂性(code complexity)、认知复杂性(cognitive complexity)以及交际压力(communicative stress)。用3C模式调整任务难度,使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型活动大体上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

三、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的差异和存在问题

(一)3P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所谓3P模式,即PPP模式,就是:presentation (展示)- practice (练习)- production(表达)。传统的3P教学法模式较统一,易于操作,是语言教学中较长使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在语言形式上做到循序渐进,又能在语言教学中体现一定的交际性,但是它的缺陷明显表现在:(1)3P法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两个过程简单地割裂开来,没有融汇。(2)3P法简单地认为教学过程决定中介语的发展过程。(3)3P法过于强调对于离散的形式点的安排和教学。总的来看,3P法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交际意义对于学习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尽管3P法颇受质疑,但是一直以来还是被普遍应用于语言课堂,因为这种模式对编写教材的要求相对简单,备课与授课容易,完成教学工作相对轻松,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评估更为直观,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所以长期以来,3P方法被用来编写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的差异

任务语言教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语言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并且即使学习者在报告阶段还是要从整体上考虑语言形式。而3P模式只是把重点放在某一语言形式上。3P模式的活动过程是从准确到流畅,而TBL模式是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结合起来,并从流畅到准确加流畅,在该模式中可供选择的任务的范围(阅读课文、听课文、解决问题、角色扮演、问卷等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体现更多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环境,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同时可以加入很多的激励性活动。

可以看出,3P 法把展示、练习、表达三个阶段相对地区分开来,学习语言的用法之后,再进行语言的使用。而任务教学法则具有明确交际的目的,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来完成有意义的交际任务。当然,任务教学法不是只让学生完成任务,置词汇、语法于不顾,它是把语言知识的教学与任务完成的过程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融合在一起,是让学习者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的用法,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任务型教学的不足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1. 任务型教学强调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语言的真实使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上,所以有人认为在外语课堂的情境下学习是不实际的,因为有限的课堂时间显然不够使用。

2.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材编写具有相当的难度,很难进行系统的编排,从而影响该教学模式的普及。

3. 在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序列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使用性很强的标准。

4. 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学生是参与者的角色,是自我“监控者”,还是“探险者”。但国内的学生比较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普遍比较内向、含蓄,学生较少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太容易适应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这样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5. 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角色意识和对学生的期待。但是很多外语老师掌握的都不是本民族语言,对语言的精通程度还不够。

6. 对学习者执行任务的结果的评价还不是很标准,实施起来也有难度。

7. 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好的教学例证,教学成效还不是很明显。

(四)借助任务的语言教学(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语课堂的沉闷气氛,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考虑到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基于以上对任务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的考量,要求教师完全采用任务型教学是不太可行的。所以,在3P法的第三阶段――“表达”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这就是“借助任务的学”(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实施起来也较为实际,可以把语法词汇的系统学习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3P法的三个阶段其实大致反映了这样一个流程:形式意义,机械性操练交际性练习,在教师控制下的操练学生之间基本自由的意义交流。所以,我们可以在3P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在表达阶段设计“任务”, 使语言从“死”到“活”,帮助学生逐步接近真实交际。

在一些英语教材中,已经可以看到“借助”任务的3P法的教学设计。笔者以《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其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为例,在每课分为“课文”、 “注释”、“生词”、“综合练习”几个部分。在第四部分“综合练习”中,并不只是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只是语法的练习,而且包括大量的结构形式方面的练习。而第五部分“综合练习”包含了一些交际性练习,如,看图复述课文等,很多都具有“任务”的特点。

3P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侧重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弊,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我们就是要在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使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切不可照搬照抄,或过分追求任务的“热闹”,而忽略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只有从实际出发,同时吸收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方法,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加快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 参 考 文 献 ]

[1] Long, M.H.“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J]. TESOL Quarterly,1992(1):27-56.

[2] 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J] .TESOL Quarterly,1991(2):279-295.

[3]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57-67.

[4]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78-96.

[5] Williams, M.&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3-27.

[6] Skehan, P.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 38-62.

[7]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意义;教学策略

民间舞蹈主要指的是在生活、生产过程当中,由大众自创自演的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群众性舞蹈,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瑰宝,历史与艺术文化价值非常之高,不能遗失。

1 民间舞蹈艺术教学的意义

1.1 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文化

民间舞蹈与我们各民族、各地方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紧紧相关,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曾几何时,民间舞蹈在生活、生产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欢庆、娱乐,就连祭祀及其他的重要礼仪活动场合,都少不了民间舞蹈。时至今日,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以及文化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逐渐被遗忘、丢失,这样的情况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我们则能让民间舞蹈活跃在人们的视野,走上主流舞台,唤醒人们的传统艺术文化情感,让人们去欣赏、了解、参与传统艺术文化,进而实现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1.2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树立健全的艺术思想

民间舞蹈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非常丰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能轻易将民间舞蹈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使其了解到、接触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再者,舞蹈是一种情感化的表现艺术,不仅仅是肢体运动,对表演者舞蹈情感、艺术思想的要求非常之高,通过民间舞蹈艺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各种丰富、饱满、质朴的舞蹈情感,使其树立起健全的艺术思想。

2 民间舞蹈艺术教学策略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民间舞蹈艺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高效、有序的推进,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要明白民间舞蹈艺术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简单的掌握舞蹈动作、舞蹈形式,这只是最基础的一层教学目标。在此之上,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让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形成认识与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这应当是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更深一层次的目标。

2.2 提高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一开始,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是“过时”的,没有欣赏价值的,为此教师必须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不着一来就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这会让学生觉得非常的被动。而是应该对他们进行民间舞蹈艺术的概况介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了解民间舞蹈艺术,客观认识民间舞蹈艺术,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作沟通交流,这可以让他们逐渐摆脱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偏见”与狭隘认知,对民间舞蹈艺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产生学习兴趣,为其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提供主观动力。

2.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前面所说,民间舞蹈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非常的浓郁,不同民间舞蹈对应的装扮、环境等各不相同,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那种文化与环境氛围,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教学的代入感,这可以显著提高民间舞蹈艺术的教学成效,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与环境氛围下,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舞蹈动作、舞蹈内涵的深刻体会。

为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主题,在教学开始前通过音乐和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中,如对于民间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在纳木错、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蒙古民间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处在广袤的草原;陕西民间舞蹈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黄土高坡之上。除此之外,也可为学生准备对应的民族服饰、道具,搭配灯光,这都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舞蹈内涵的理解与舞蹈动作的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2.4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民间舞蹈艺术虽然大多侧重于情感和神韵的表达,但舞蹈动作也同样的重要,因为肢体运动是所有舞蹈艺术的主要形式和表现语言,如果动作不流畅、不到位就势必会使得舞蹈的情感和神韵衰减,所以教师必须要抓好舞蹈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以往民族舞蹈的动作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让学生模仿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很好地领悟和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不过其缺点是教师需要多次、重复的示范,学生的观察时间又较为有限,如果学生在课后想要进行复习、训练的话,就难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对象,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难题,当前教师可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多角度录制舞蹈动作,并对动作进行分解,逐个点明要领与关键点,让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揣摩、训练,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巩固。另外,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民间舞蹈艺术作品给学生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

2.5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特点

舞蹈只是一个载体,教师应当通过民间舞蹈的教学,让学生有效学习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从而对其艺术视野、艺术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蒙古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蒙古舞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特点,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草原,这样的居住环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豪放、自由、热情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中常用抖肩、翻腕、骑马、大雁飞等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开朗奔放、追求自由、任意驰骋的特点。蒙古舞的呼吸以慢吸快呼较多,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

3 结语

民间舞蹈艺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们应当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民间舞蹈艺术教学成效,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保障其传承与发展。

传统舞蹈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注意

中国古典舞基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经历代舞者的整理、提炼、丰富与发展,同时经过历史发展大潮流的甄别,进而具有了中国特色传统古典风格的舞蹈形式之一。其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其历史性主要源于中国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之中,其是对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其时代性则主要是目前中国古典舞蹈虽然是对于古代宫廷乐舞等专业舞蹈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但是,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等中国传统舞蹈大多失传,现在所说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主要是舞蹈工作者在充分研究中国史籍资料之中关于古典舞的描述、整理、归纳总结并给予创新,同时,其在创设过程之中,还吸收与借鉴了芭蕾舞的精髓,进而形成并发展。中国古典舞是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其融合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谓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

一、注重教学法体现民族性

在中国古典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笔者认为应当注重教学法体现民族性。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是由中国古典舞自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决定的。中国古典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将中国古典舞蹈传递给新生一代。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民族艺术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谋而合。首先,中国古典舞蹈对舞蹈者自身技能层面的训练主强调腰部训练以及柔韧性(腿、髋、肩等)的训练。其次,在中国古典舞蹈基础训练过程之中,对于身法韵律较为注重。对于民族舞蹈的冲、靠、提等动律元素较为注重。第三,中国古典舞蹈技术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例如,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以拧倾形态舞姿为特色的转,民族技巧――翻身等动作与中国民族艺术是密切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蹈教学方面要充分的注重中国古典舞蹈的民族性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法之中对于民族性的体现,可以通过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民族知识底蕴来实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应当采用“动”与“静”相结合的方式。不单将中国古典舞蹈教学看成是一种动态艺术,同时也是对于静态艺术的融合。以中国古典舞蹈之中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身韵”为例,身韵是是“内气”的外化,同时又是生命活动的显观,在“身韵”教学过程之中,讲求的是“形”与“神”的高度融合。而“形”与“神”交融的锻造过程则一方面需要动作技能传授,同时也是对于心灵的提升。

但是,在学校的具体古典舞蹈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发现诸多教师对于古典舞蹈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对于古典舞的文化性未曾涉及。这样的教学即使让学生的动作极为标准,但是,在以后的深造过程之中也会受到不小的阻力。笔者认为,艺术修为的提升与文化之精髓的掌握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舞蹈教学过程之中应当注重教学法体现民族性的体现。

二、注重示范的重要性

与其他舞蹈形式舞蹈教学相类似,中国古典舞蹈也对于示范的重要性更为关注。舞蹈教师中国古典舞蹈的示范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具体的中国古典舞蹈教学过程之中,示范性应当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舞蹈教学的始终,而主要从以下几个时间段进行。

首先,古典舞蹈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舞蹈教师要应当对于古典舞的舞步基本动作以及完整的舞蹈进行完整示范。虽然,教学还未正式开始,但是,由于榜样作用以及学生的好奇心的影响,使得教师的示范动作的影响力更加重要。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在多方面加强对于古典舞示范整体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着装、仪表、动作规范性等),尤其是动作的规范性与艺术性。从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于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记忆效果。因此,作为古典舞教师应当努力学习与把握这一点,充分的构建一个较新较完整的动作框架,进而催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其次,古典舞蹈教学过程之中的示范。对于此阶段的动作示范主要是古典舞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对于舞蹈教学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的示范。古典舞蹈教师要加强对古典舞专业领域与常识领域的了解,同时深谙教学方法。例如,在具体教学示范过程之中,为了突出重点与难点,舞蹈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古典舞相关的小故事,同时穿插相关动作示范(有时可以适当的夸张与明显),这样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加强对于动作的记忆,进而增强示范的实效性。但是,在此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要苛求,以加强学生学习古典舞的兴趣为主。

第三,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古典舞蹈相关知识与技能后,此时就要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之中的动作规范性、优美性以及对于节拍的准确性加以纠正。要求学生重点看动作的姿态,幅度的变化和动作间的衔接,以及与音乐节奏的吻合等。同时,古典舞教师要对于古典舞与其他舞蹈的不同加以区别,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对于自己动作进行查缺补漏。在此阶段的示范则应当加强对于整套动作连续性的呈现。进而促成学生对于古典舞蹈内涵的领悟与境界的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从事古典舞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之中,许多教师只是“就舞蹈而论舞蹈”,并没有真正的将舞蹈看成是一种天然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丧失了古典舞蹈教学之魂。同时,笔者还发现在示范过程之中,对于各个阶段的任务与目的缺乏指导性,于是就以上两点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古典舞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伟,雷娟.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

极作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2]季鹰. 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

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03)

[3]宁丹. 论古典舞教学的优化策略[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27)

[4]汪丽红. 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 上饶师

范学院学报, 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