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技术论文

企业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技术论文

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标准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目的。我们现场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据企业历史成本并结合市场状况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本身就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和做法,只有少数高新技术小企业以理想标准成本为标准。大多数企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正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主要是“标准”难以准确设定。若执行中因不得已而频繁地修订“标准”,将会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环境,所遇到或发生的差异因素较多,静止地采用标准成本进行业绩评估或奖惩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调查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标准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进行差异分析,大都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议,分析成本差异原因,控制不利差异,进行成本控制业绩的考核。实施、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标准必须要修订。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作用会导致标准很快过时。而工人们则宁可沿用旧的标准,不愿意进一步寻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员应只关注那些表明生产过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措施的差异。调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可能只是浪费时间,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较大的差异。

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暂时波动产生的差异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了解,增长了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如果管理者能够抓住飘忽不定的盈利机会,这种专业知识在行使决策权中发挥作用,便会增加公司价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个大型多样化电子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标准成本制度。那时主要生产电话和交换机。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种的电子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标准成本的代价是昂贵的,每一项标准成本的寿命都大大缩短。公司仍然将标准成本系统作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系统。

标准成本系统应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心设计。粗制滥造的标准成本系统用于业绩评估可能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异,却导致产品存货的大量增加,产出的产品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最新发展对制造与标准成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保持最低库存或采用实时系统的企业来讲,没有,必要在计算直接材料差异时区分采购单位与使用单位。在这些单位里,一个时期的采购数量几乎与当期使用数量相等。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动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单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异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视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成本企画”思想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又叫“目标成本计算”、“成本设计”,首先在日本企业中成功应用。其关键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事先限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从生产产品的上游,确定成本允许开支多少,把传统成本控制的立足点从生产制造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阶段。

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企业设计人员首先获得各种设计思想,经过筛选设计思想方案、技术评价、市场预测、作出设计投产决策。但这一决策必须建立在目标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产品设计一定要与成本设计相结合,产品设计师要与成本设计师相结合成为真正的成本工程师。

“成本企画”的实质是持续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先设计新产品,再计算新产品设计成本,然后估计新产品是否有市场,预测市场价格。如果成本过高,再反馈到设计,进行重新修改,以达到目标利润,定期降低产品成本。

“成本企画”控制的流程,是围绕目标成本为中心的。从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开始,到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目标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流程中,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序设计。而每一个设计阶段都经过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每一阶段的每一次循环都是对降低成本的一次挤压,多次循环挤压,使最后工序设计成本降低额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为止。

“成本企画”这一成本控制模式说明:成本不是单纯的会计产物,既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从管理工程学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说,“成本企画”是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成本企画”从一开始就实施透彻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大量无效作业的耗费,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控制属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质。“成本企画”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谓“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费用汇集在一起装配成完工产品,是图纸上的有限筑入成本尽可能与实际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实际成本。这种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画”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第一,市场导向性。“成本企画”是以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入手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企业应实现的目标成本。

第二,源流性。鉴于产品成本的70%-80%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已决定,产品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潜力已不大。“成本企画”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将成本管理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馈性。“成本企画”倡导的是一种前馈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点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盘分析,其特征是通过对计划的控制作预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图纸上就制定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来控制产品成本,实现成本的前馈式管理。可见,“成本企画”已将可控制的成本从传统真实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设计图纸等虚拟场所,重点从业务过程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团体性。“成本企画”为了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实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种包括总经理、工程师、产品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经理及技术人员在内的跨部门超团体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并注重团体的合作协调。

第五,传递性。“成本企画”降低成本的秘诀在于成本压力的传递性,立足于市场制定的

目标成本,通过横向分割进行细化,将成本压力传递给各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又将所分得的成本目标进一步纵向细化,将压力传递给下级责任部门,直接将成本压力部分传递给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从而实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和压力的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标更易为员工接受和实现。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产业既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投资,也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成本控制。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热潮中,似乎有三个因素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第一,国内的知识产权观念非常贫乏。虽说海外留学生是国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从海外带回来的项目都不是一两个人在家里做得出的,这些留学生本人没有这些技术的所有权,所有权在他们的工作单位。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国内与企业洽谈项目,除非他们得到他们单位的许可,否则这些项目的引进如果不成功也就罢了,如果项目引进成功,到时很可能会有许多麻烦。

第二,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需求常常会导致盲目投资,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个名牌大学投巨资为某个研究疯牛病的归国人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传出解决了疯牛病成因,后来证实此兄的研究结果不是子虚乌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贻笑国际。另一个例子则是国内对从国外带回来的基因芯片技术的狂热。基因芯片在国外已经产业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础技术早已被专利保护起来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体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这些技术与基因芯片的基础技术无关,只是某些中国人特有的具体基因性能的发掘和研究。国家花几亿元人民币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会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第三,崇尚安于清贫或清高是中国文人植根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陶渊明到朱自清,不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识分子气节的标准之一。而恰恰是这些知识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一下,多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为,加上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经济的狂热与盲目,其结果会是什么呢?小则资源被大量浪费,大则劣币驱逐良币,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术,到时真的高新技术和顶尖人才找上门,却没有资源又没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与愿违。

高新技术企业对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投资,以求利作为投资目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笔者认为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资行为就是刚把钱投下去,就急于要回报,要从一项投资中尽早挣回钱来,再求高利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不可取,搞不好还会害了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如果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必须先了解该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特征,在仔细评估短期、中期和长期回报的情况下,选择投入某一行业。如果有能力并决定要投资生物科技,就要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千万不要跟着别人一窝蜂盲目上马。

据统计,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起到投向市场,大约需要15年时间,总花销大约有5亿美元之巨。虽说现在组合化学兴旺,能一次合成许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药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个有效药物分子中,大约只有5个可以做到人体试验这一步;而这5个药物分子中,最终也只有1个能推向市场。这么大一笔花销和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没有一个大的药物公司或财团在后面支持,很难想象谁能撑下去。所以,现代药物研发的大趋势是进行行业分工:由小公司作药物早期研发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头,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联合作进一步研发工作,如人体试验等等。而常规的商业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笔钱,买断小公司所研发的技术。美国当今许多中小药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

当然,如果一个药物研究成功,其市场销售利润也非常可观。一个成功的药物,年销售额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还是传统的药物科技,一旦完成了产业化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销售价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说,药物研发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生产成本的大小。药物研发的经费虽说高得让人吃惊,但实际上只是日后生产成本的预支而已。如果投资者能从这个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的研发成本,那么投资人对药物开发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对各类药物的高价位想必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会少许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资者决定了要投资生物科技和药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该投资哪一领域的生物科技和药物技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新药。新药上市成功后也许利润很高,却也有他们的内在缺陷:即药物副作用在大规模行销后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不但前期投资可能血本无归,还要面对日后客户的无休止的诉讼,让许多药物公司吃不消。生产胸部硅胶填充物的道康宁公司曾因此产品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后也因谣言满天。大量隆胸美人到处告状,公司花了几百亿美元与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产。药物公司先发后亏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都是与法律责任息息相关的。

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1技术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沈信该项目选型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软件技术的先进性,如大型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以保证短期内系统不会被淘汰。1.2系统的可扩展性。沈信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就要不断的调整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因此,技术服务管理软件要尽量适应企业的变化,使沈信的工作流程能够按照业务的要求进行组织。1.3系统的兼容性。软件选型要尽量考虑和沈信产品档案系统连接与数据交换,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另一方面,使原始数据一次录入,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1.4系统的适应性。软件系统在具有先进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沈信现状,先进而实用,规范而灵活。1.5系统的标准化。系统的标准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软件本身的标准化,如软件开发工具,软件的结构、数据库、接口协议等;另一方面,是指软件实施的标准化。

2项目调研与解决方案设计

2.1通过对公司技术工程师的走访调研,该系统分为现场技术服务和返厂产品技术服务,具体系统软件需求如下:(1)现场技术服务管理需求。a.系统将在国内各地使用,要求可以定时通过公司公网服务器,将数据传回入公司服务器数据库,保证数据传输的快速、完整。b.存储内容:维修地点、设备条码、质量问题(以上内容都编制成条码)、维修人员(登陆者)、扫描时间(系统默认)。c.软件要求:登陆后,扫描维修地点,然后扫描设备条码、质量问题条码,直到这个地点的设备完成扫描,数据提交,再进行下一个维修地点的扫描。数据提交时存在现场信号弱的问题,允许在找到信号强的地点再上传。扫描时将扫描内容列表显示,对于未上传的数据允许删除。按产品的条码编码规则对扫描的条码进行校验,预防产生乱码。d.扫描设备要求工业级别产品,可扫描一维或二维码,设备运行稳定,电池可持续使用8小时,防水,防震,防摔,屏幕3.5英寸以上,支持2G及以上传输模式,具有高速处理能力,支持扩展卡。(2)返厂技术服务管理需求。a.系统在公司库房使用,要求通过局域网络传输数据到公司服务器数据库,保证数据传输的快速、完整。b.存储内容:维修人员(登陆者),扫描时间(系统默认),用户单位名称(输入),产品条码(扫描),返厂日期(默认当天,可修改)。c.软件要求:登陆后,输入用户单位名称,确认返厂日期,然后扫描产品条码,直到这个用户单位的产品完成扫描,提交扫描数据。提交时每17条记录赋予一个编号,少于17条也赋予编号,编号规则可按软件情况编制,未上传的数据允许删除,扫描内容列表显示。d.扫描设备要求工业级别产品,可扫描一维或二维码,设备运行稳定,电池可持续使用8小时,防水,防震,防摔,屏幕3.5英寸以上,具有高速处理能力,支持扩展卡。2.2系统项目解决方案技术服务管理系统采用VB+SQL的设计语言及数据库,编制C/S架构的系统软件。(1)项目采用扫描条码技术,实现产品数据的收集。(2)项目采用联通2G网络传输模式进行数据的实时上传。(3)系统采用用户登陆方式,限制用户的操作权限,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4)利用SQL语言的inster,update等技术实现与产品档案系统数据的接口。

3沈信技术服务管理系统项目实施效果

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研发活动及产出状况科技活动是R&D活动向技术创新的桥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息息相关。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湖北省科技活动及产出情况进行分析。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统计显示,湖北省的研究开发机构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比,同时与东部发达的广东省相差有6.2%。至于按资金来源R&D内部支出,可以看到政府资金的投入甚至要低于西部省份陕西省,但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湖北省的企业资金及国外资金来源状况也大致呈现出相似特点。在科技产出方面,但是专利转让收入较低,与江苏省差距很大,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也是靠后的,这些就从反映出湖北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不是很高,还存在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的情况来看,湖北省的数量很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省、广东省相比更是差距很大,需要加大企业办研发机构的力度,增强企业的智力支持。应该来讲,政府财税政策的最优结果就是通过政策的引导,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持续的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从湖北省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的企业离自身激励机制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新技术开发与引进状况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以及先进工艺的技术引进来完成。所以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反应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此外,我们对比分析了各代表性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与引进状况。结果显示,湖北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但是高于同期的陕西省和江西省;湖北省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江苏和广东两省,却不及二者的三分之一,差距很大;技术改造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低于江苏、广东两省,甚至不及江苏省的七分之一。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方面,湖北省也呈现出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巨大的状况。综合来看,湖北省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处于第二梯队水平,与国内发达省区相差很大,尤其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湖北省还要很大的进步,需要提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摆脱依靠引进的现状。技术创新本质还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引进外来技术和科技都是技术创新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无技术到引进技术,最后到摆脱对外依赖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技术创新,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科技发展的经济社会显示出生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湖北省企业现在自身的技术创新仍旧需要依靠外在的技术,自身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得到支持和发展。

二、湖北省现行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对比分析湖北省企业科技创新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湖北省现行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这对于后续的改进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研发资金短缺资金是开展技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资金上有了保障,企业才有可能去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新工艺,假若资金无法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只会陷入经费瓶颈。根据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传统的大中小型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都把缺乏资金看成是影响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诸因素中的首要障碍因素,这说明资金短缺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从技术创新前提———R&D的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R&D投入强度)也可以得到证实。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湖北省R&D活动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例为1.81%,比我国的南部广东、西部陕西、东部江苏省分别低了0.51、0.33和0.7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筹集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和引进外资。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资金风险)和不确定性,再加上现代化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技术更新周期短,回报率不稳定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产权制度不的不完善,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四个过程(设想的提出、研究与发展、工程化和商业化)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需资金额度相对较小但是风险性大,工程化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所需资金较多,筹集最困难,是技术创新商业化的一个大门槛,跃过这门槛,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比较容易成功,反之则失败。因此,目前企业R&D经费支出需要靠政府大力推进来进行引导,在这方面湖北省的研发投入与其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存在进一步加大投入的空间和财政能力。

(二)企业内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然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要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作为基础。湖北省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显示,湖北省的高校数为122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77所,比江西、陕西省的分别多出34所和31所,为湖北省提供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湖北省从事R&D活动的人员占全省企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只相差0.4%,在相邻的几个省份R&D比重是比较高的,但是与发达地区的省份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同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各地区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来看,湖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最多的省份相差很大,这也说明湖北省企业内部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智力支持。

(三)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不灵通现代经济社会同样也是信息化社会,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和优先权,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就有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拥有技术和市场信息就能较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快速使技术研究成果实现商业化。根据《第二次湖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09年全省高等院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6517篇,出版著作2356种,全省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2401件,其中发明专利1511件,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的62.9%,全省高等院校获得专利授权1326件,其中发明专利731件,占55.1,全省高等院校开展R&D项目研究26932项。但是,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839.47亿元,比广东省8483.48亿元相差很大;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11.69亿元,是广东省的21.8%,由此看来,湖北省企业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信息掌握的很少,研究的科技成果信息并没有及时地传送给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产学研有点脱节,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信息的闭塞;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湖北省企业相对于东部和沿海省份市场信息是相对落后的,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

(四)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需改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性支持,同时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推进。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仍旧处于中游水平,在现代科技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加上经济基础的欠强劲支持,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上同样是欠缺的。以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市为例,空气污染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是排名前列,而且武汉市的交通状况也不很乐观。尽管近年来武汉市地铁的开通和运营,但是交通拥挤依旧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同时相关的研究机构的设备也不是很完善,典型的武汉市光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尚未形成高新技术集群效应。各个创新性企业之间联系较少,阻碍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说明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方面是需要改进的。总的说来,由于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在资金方面缺乏,相对应的财税政策也不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也存有缺陷,同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设施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从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的软环境以及硬件设施角度来说,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还是需要政策的引导。

三、破解湖北企业创新难题的财税政策分析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实情,本文对促进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证资金充足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法国为鼓励风险投资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成立了专门的风险创投基金,其启动资金完全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形成,且享有适当的税收优惠。新加坡主要采取财政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等方式。新加坡对外国直接投资于当地的技术转移给予财政补贴,当然符合相应条件的本国企业也可享受财政补贴,这就吸进了外来的技术和广泛汲取本地企业的技术资源,形成更有力的后期技术创新。湖北省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直接投入,提高R&D的投入强度,增加R&D活动经费,为企业的研究开发、科技活动以及成果的商业化提供资金的保障,不让企业的R&D苦于经费不足而半途而废。根据企业R&D经费的筹集来源可以看到政府需要在促进企业增加R&D经费中起引导性作用,利用财政的支持提高企业自筹和引进外资,从而从宏观整体提高企业的研究发展支出水平,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在财政融投资方面,应该由传统的由政府部门从财政拨款或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投融资转变为政府政策性资金、引进外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等多种方式并行,比如利用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针对于本省内的集资,为企业提供低息或者免息的贷款服务,增加财政的融投资,多样化、宽口径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集资。建立研发基金、研发准备金制度,为企业初期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企业技术研发的持续性。根据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政府除提供企业利息优惠的贷款,还建立了相应的技术研发基金,给予企业技术创新必要的资金扶持。对于湖北省而言,可建立省级和市级的研发基金,每年从预算中拨一部分经费维持基金的运营。此外,研发基金还能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其拓展融资渠道。还可允许研发设备加速折旧,进一步拓展加速折旧的设备范围,对风险大、创新型及国际国家前沿的研究与开发用固定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激活人才管理机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仅要有理念的平台,更需要拥有以劳动力素质决定的科技优势。针对湖北省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众多但是企业从事R&D人员很少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湖北省面临着高精尖人才的流失的困境。面对我省大量人才流失的现状,政府必须积极采取优化人才结构,在省内发展不同技术人才的高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领导型和技术性人才。同时,建立和畅通政府与省内高校建立密切联系,面对市场培养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等措施。此外,改善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使地区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人才培养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各类型的技术人才进行创造,提高群体收入水平,避免技术人才的大量外流,激活技术型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确保科技创新主体的收益不受侵害,对企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成果转化、产权归属、风险保障等相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为企业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信息的流通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政府会资助国内大学和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并资助科学家及工程师从研发机构进入企业任职,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输送人才。这实际上为湖北省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解决湖北省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不畅的问题,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全省“产学研”的联系。尝试以市场配置的手段,将部分相应的科研院所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使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或技术开发研究,尽量避免出现盲目研究的情况。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支持某些科研院所或者与高等院校进行长期合作,使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地,这样有利于企业迅速获得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先配置。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要加速各类信息网络的建设,使企业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便捷地获取技术及市场信息。

(四)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增加需求政府采购作为一项政府干预经济和拉动产品需求的政策工具,也应该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其特有作用。合理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量,从而引导企业更多研发创新性产品。采用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购买、直接市场购买和程序鼓励消费三个手段向技术创新企业进行公共采购,创造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创新产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证,同时也使企业的创新活动过程与市场有观点的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对于湖北省而言,通过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和专属执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采购监督体系,能够确保政府的采购费用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上的高效使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直接采购省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助力实现企业技术产业化生产的完成。此外,政府应当密切关注创新性企业的最新成果,大力支持创新产品,增加企业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借助政府的信誉为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将创新产品最新推向市场;并通过政府推广,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消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转换的速度。除了直接采购以外,政府还能对部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产品实行公共技术采购,即通过财政投入,与企业签订一个未来交付的新技术订单,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五)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法国及新加坡等国家为湖北省提供了一种非常成功的示范。具体而言,法国在企业所得税上,采取了诸如减免税、加速折旧、亏损弥补、税收抵免等一系列措施。新加坡则强调主要采取包括免税、低税、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及研发支出的加计扣除等方式,主要通过中长期的低税和免税政策、缩短折旧年限等途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研究、设备更新、成果产业化。政府可以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企业创新的前期开发、科技活动到成果商业转化等不同的阶段激励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湖北省政府的财税政策应对企业的创新研发予以支持。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失败补偿机制,对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失败的企业,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同时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用自己研发的技术生产产品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允许投入的成本加计扣除和缓缴税款等。同时对出让技术供其他合作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形,可以进一步提高减免税额度。此外,对于此阶段购进的与成果转化相关的产品、仪器等都应给予关税、流转税优惠。对于企业在成果转化阶段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建议给予全额扣除;而对于其他与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费用也可以采取当期全额扣除或者加计扣除的方式。在技术创新产品的销售环节,政府也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甚至可以分时段减免,让这些研发性企业在产品推出市场前期可以实施较大的减免,而等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逐渐撤销所得税的优惠。最后,政府也要鼓励企业创新产品的出口,并在出口政策方面对技术创新产品出口执行出口退税。总而言之,从企业的创新想法的提出到最后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湖北省政府能够在不同的阶段针对高新技术研发类企业,给予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税收优惠。

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透过电子通信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企业发展决策,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电子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实现了远程沟通和交流。对资源利用来说,电子通信技术有效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同时利用通信技术对生产进行调度,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国家军队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闻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来看,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辅助,这样才可以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实现电子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2.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存在缺漏,地区发展没能达到统一,出现了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

2.1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足。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并不牢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始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芯片、系统等方面都缺乏必须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始终停滞不前。

2.2电子通信技术的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相对较快,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因此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就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3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对电子通信产业的愈加重视,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投入上仍然比较少。科技研发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力了企业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增加在电子通信技术科技研发上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2.4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可以说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产业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人才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在软件和集成电路方面,技术创新人才过少,导致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始终处于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措施

3.1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需要从产业核心技术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才可以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核心技术是电子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势必要对电子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并督促企业对电子通信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实际上,电子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创新以及电子通信的软件系统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都包含了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创新,因此在进行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时,需要加大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的投入,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2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电子通信产品推广的前提,但同时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持,因此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电子通信产品的辅助,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促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链的形成,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产品的进一步推广,从而促进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阶段,因此只有通过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辅助,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与电子通讯业务商合作,良好的发展模式会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辅助,从而有效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能力,加速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3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

人才是一切技术创新的关键,同样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也需要依靠人才,因此为了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机制,引导创新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人员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始终适应时代需要。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机会,通过竞争机制,不断开发电子通信技术的开发潜能,促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4.结语

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早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本文在参考相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的解决方案与关系内涵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应该说,信息技术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包括,企业新的产品的研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管理,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发水平的提升。在科技不断成长的时期,谁具有了信息技术的主动权,谁就具有了市场竞争与成长的主动权。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体系中,建立新常态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机制,将会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的成长也离不开企业的助力

在信息技术的成长进程中,经历一个不竭摸索与实践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企业可以及时的反馈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改进进一步提供方向。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应用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自于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的扶持。如果研发出来的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阶段而没有得到实际的推广与应用,那么信息技术的本身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面对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蓝海,技术研发机构与部门,应该不断的聚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借助科技的力量将企业的发展抬至一个发展的新高度是未来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3.在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中,还需要解决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具体来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产业的性质与特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也不尽相同。是以,在企业举行信息技术的特别是新技术的利用过程当中应当做到两个同一。一个是企业的成长需求与信息技术所供给的功效相统一。另一个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当做到利用过程当中的实际的同一。举例来说,在我国南方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应用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应用过剩的现象与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同时,也无益于信息技术的成长与发展。因此,面对企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两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彼此市场潜力的博弈,从统筹学上来看,更是一种市场的双赢,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成长也必要相关企业的撑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效益几乎成为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协调好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已经作为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来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在应用中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持续白热化发展。同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于信息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信息关键技术还存在着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从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科研攻关的扶持与引导力度,是我国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政策制定是需要侧重的重要内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科技加速企业在生产、服务、销售、管理等诸多领域中水平的提高。但是,单纯的技术应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长远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自身的技术优势入手,不断地探究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的改革与创新将会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所以,只有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水平,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机会才会更加有利。其次,在应用中规避风险。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与效益,但是科技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自身的操作理念及动机、方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广为利用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是管理信息的网络化,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财会管理的网络化等方面。从发展的角度与传统相比的确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与进步,但是从最近屡屡曝光的网络交易的虚假与欺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漏洞。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的安全应用系数,从而降低其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建立信息网络应用的预警机制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与时俱进。在21世纪,无论是企业的自身发展,还是信息技术的研发都需要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由于经济不竭地呈现出全球化成长态势,科技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加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某些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我国的高技术人才的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与训练也是我们未来信息教育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在将来的企业举行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当中,要极力避免一劳永逸的落后思想。要不断地从市场发展的新的需求出发,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也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