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家文化论文

道家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家文化论文

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 社会现象 道德绑架

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泛指人类社会形成至今的种种特定社会现象。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可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的存在并不合理,但却被大多数人本能性地频繁用于各事件之中。

一、道德绑架概述

道德绑架即以自身观点去要求他人,通常人们容易忽略非常重要的三点:第一,道德的范畴是什么,即怎样是道德的而怎样又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德标准衡量虽大体上一致,但具体评判标准却还是因人而异的;第二,道德是用来律己而不是用来律人,在苛责别人之前应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又会如何做;第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无须强求别人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己所欲亦无需强加于人的道理却显得不甚了了。凡进行道德绑架者,归根结底是源于自身思想模式固定化,且对某些人与事缺乏包容性,简而言之便是:我认为它是对的,但你没有这么做,所以你是错的。事实上,一件事情我认为对,那么我自己这么去做即可,他人没有义务遵循我的思维模式去行事,且别人做或不做与我并不相干,更进一步说,我并没有权利去要求一个不相干的人如何行事。由于国人思想在某些方面相对保守,许多既定思想被沿袭至今,就大方向而言,人们的包容度在某种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程度与幸福指数。

二、道德绑架的几种形式

许多道德绑架观点有着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逻辑,毕竟每个人所处环境与个人特性均有不同,对于每件事的看法、感知和处理方式必然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1、 大家都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汶川地震时有人买了新车在微博上发图,

舆论却将事件推向了道德层面,无数批判性话语以倍增速度相继出现。当人们质问着“你有钱为什么不拿去捐”时,却自动屏蔽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自己捐了吗,捐了多少;第二,也许实际上他捐了,因为捐款与买车并不冲突;第三,他捐或不捐究竟是该由他的良知来决定还是由别人的道德观来支配?

事件发生,国人爱国情绪高涨,这是好事。然而,无数暴力事件因此相继在国内出现,砸店毁车甚至伤人,损害的都是国人自己的利益。中日关系并非历来如此,在事件发生之前,卖日系商品、购日系车的这一类人并没有预知能力,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或许只是没有经济能力关店换车,何况他们购买的钱已经给出,此时再来关店换车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任何影响,反会影响国内经济。在特殊时期可以拒绝日货,但这个意思仅仅是不再购买,并不是毁掉已经属于国内的日货,更不是伤害曾买日货的同胞。打砸者忽略的是,打的是自己人,砸的是自己人的东西。对同胞的道德绑架以及一系列过激行为并非爱国,仅仅是偏激心理作祟,却因此伤害无辜。

某明星宝宝出生时正赶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她分享喜悦却换来骂声如潮甚至被逼道歉。恐怖事件的受害者当然是应当被哀悼的,每个人都会为他们的不幸而感到痛心。但同时应注意的是,恐怖事件并不是由无辜被骂者所造成,只是她的喜事刚好与这件悲事在时间上相冲撞,为宝宝的出生而开心并不代表不为受难者而悲痛,毕竟人们在哀悼的同时仍要继续正常生活,各人对于各事的处理表现亦均有不同。况且,是否她不发宝宝照片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便能让死者死而复生?哀悼是出于人类的情感本能,但哀悼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对事件起到多大作用,予以关注是应该的,但不必让它影响到自身,若真对此事十分在意,那么可以直接去做一些对此事有帮助的实事,而不是在网络上进行道德审问。

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至今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农村父母为养家而外出务工,他们身上往往背负着全家人生活费用、医疗费用与孩子教育费用的重担。每当此类新闻播出,评论往往一方面责怪政府保障机制不全,另一方面责怪父母不该远离家庭。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会发现几个不合理的责备点:其一,离家不是本意,而是经济所迫,若不拼命挣钱则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若放弃工作谁来承担一切,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二,政府早已在努力,但贫困人口众多,暂时无法顾及全面应当予以理解;其三,大多数评论者并未处于或曾处于这种环境中,也许并无设身处地想想他人境况,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叫嚣道德的同时,也许并未做出相应实事为其分担。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亦如许多人将结婚生子与孝道扯上关系,其实这仅是个人选择,父母希望儿女幸福,自然会对孩子产生许多希冀,其中当然有些能做到而有些做不到,做不到绝非不孝。无需用既定规律来指责差异,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做法,可以不理解,但是应尊重,切忌用恶言恶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我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校园暴力事件时常上演,部分原因是抢劫或纯粹欺凌,而更多是因矛盾而斗殴。中小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看待人事物不甚全面,更易于从自身角度出发,往往以自身道德观约束他人道德行为,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如果他人做了,便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他人进行所谓道德批判甚至道德惩罚,无数殴打、逼跪、扒衣、事件就此发生,究其根源也许仅仅是背后议论、观点不同、恋爱纠纷、看不顺眼某种行为等完全不用上升至道德层面的事。此类暴力事件通常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但纠集身边小圈子内朋友亦十分容易,因为友情会对中小学生本就模糊的道德观造成二次影响。道德绑架常具有的特点是跟风,某种理论无论对错与否,如果身边认可的人多了,便会成为看似正确的存在,然后所谓真理拥护者愈加增多。三个非常重要的点被忽视:其一,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其二,任何个人都无从做别人对错的审判者;其三,任何个人对他人的审判行为,本身就有悖道德。

3、你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该一直做下去,否则就是不对。某位明星无私资助贫困学生183人,共计捐献三百多万,为助人而拼命演出,年复一年不求回报,然而后来他身患胃癌,不再有能力继续这种行为,曾受他资助的人不仅无一人去探望,甚至对他冠以各种猜疑和谩骂。恶语如刀,伤人无形,“为什么不继续出钱了,要我们今后怎么办”、“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继续演出挣钱啊”、“你肯定自己留了不少钱吧”,多年付出竟换回如此冷漠的伤害,实在令人痛心。对于别人的馈赠,人们最初总是心怀感激的,但当它成为一种习惯,部分人便会认为这些行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会提出更多希冀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勃然大怒。“你本该帮我,却没有帮我”,在提出这样的质问前,是否应考虑对方有没有能力和义务去帮助你呢?这位明星在健康时从未吝啬给予,因病不得不终止善行也不是他所希望的,如此道德高尚之人,凭何受到道德指责?

某位学生品学兼优,从小到大一直是标榜性的存在,顺利毕业考入重点大学后却毅然退学改做小本生意。尽管他过得很开心也经营得很顺利,但此事一出反声如潮,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在浪费精力财力、白熬十年苦读、辜负父母期望、断送自身前途。事实上,无论他从事何种行业,所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不会因此消失,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必然是基于自身实际并清楚相应后果的,旁观者作为外人,无权对他的生活指手划脚,更无资格去对其进行抨击。当一个始终优秀的人,某日突然偏离原本道路,不再遵循大家所认为的优秀原则,并不代表他不再优秀,仅仅是他选择了另一条也许会更优秀的道路。

4、你给了别人什么,就该给我什么,否则就是不对。当一个人对两个人施以援手或给予利益,其中一个人得到的若多于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只会感到愤怒而毫无感激。实际情况也许是,他曾经帮过我,而你没有,在你们有难时,我帮你完全是出于良知,而我帮他却是出于情分。何况,无论你得到的多或少,至少你从我这里得到了,即使你不心怀感激,亦无需因对比而将我的好心视作坏意。因此许多事情不能光从表面去评判,也许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以具有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隐含其中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1]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发展政策将是理论探讨的重点。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议题应当被置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中。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维度

首先,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新公共服务试图将管理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对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的关注上来,呼唤公共行政的转向,并倡导服务的价值和实质的正义。[2]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应当将公平、民主和服务的最大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来了解公民的需求,以提高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效率,并通过互动的模式来鼓励市民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与公众的长期的沟通,形成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构,以设计和提供理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其次,新农村建设理论将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是当今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战略现实。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层面反映了客观需求。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取决于农村社会层面的良性协调。从过去到现在,尤其是目前存在的有关农民群体的深刻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要面对的关键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农村居民应当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中影响决策的制定,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由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建构的基本追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维度

首先,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取决于农民的文化权利,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也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的“外部性”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失灵。此外,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社会,农村人口占多数,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无法通过市场环境来满足其文化需求,他们更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其次,从公民权利来看,作为农民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公共文化权利必须被同等对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均衡的为整个社会所享有,这意味着每个农村社区的居民都应同其他社区的成员一样,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有同样的享用机会,并获得优质的服务。因此,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群众的需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着力思考农村社会的根本现实和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打破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行政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均衡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性,而这也正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口与难点所在。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构想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公共服务对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及农民的主体责任和角色的转变。

然而,就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来说,考虑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将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其建设应当从战略的视角进行统筹和规划。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政府必须把公民置于首要和中心的位置,及时了解并响应公民需求。与此同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公共服务的方式、评价和判断标准等,不是由政府自己来决定,而是应当由公民来决定。正如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倡导者登哈特夫妇所强调的:“公务员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和驾驭社会。”[3]在此语境下,公共利益就应当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政府行政的最高行动准则就应当是服务于公众。因而,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公民为中心、为公民服务也就成了政府职能的主要取向,政府应当树立前瞻性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确保高效有序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亮.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舞蹈培训;表演水平

群众舞蹈形象的情景交融及艺术特写与描绘,让群众在一个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不断增强审美感受,并不断洗涤灵魂。舞蹈讲究意境,意境强就更容易使观众接受,进而在很多场合大量地使用或演出。因此,作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员舞蹈的基本动作,还要为其注入生命力,让他们能够在一种享受的氛围之中不断前进。舞蹈一旦有了生命力,观众的视觉将更加强烈。在舞蹈艺术方面,其发展明显带有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舞蹈艺术特别是舞蹈培训方面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舞蹈表演的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文化馆舞蹈培训的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舞蹈课程在很多国家都是正常教学科目,他们认为舞蹈能提升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是具有对美的认识,提高本身的美感,才能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舞蹈就是增加美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舞蹈的美感是让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从内心来体验,进而变成一种心理欲求。可以说,对学生的舞蹈培训能够唤起他们内心对美的向往。

(2)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俗语说,手舞足蹈,即是指通过舞蹈来表达一种心情状态,而这种状态一般是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闻一多先生和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都赞成这种说法,舞蹈是一种语言,它能表达最单纯最强烈实质的感情,它能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能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舞蹈是一种艺术,能够使肉体和精神的和美感合二为一,心灵进人美妙的境界,达到彻底的和谐。可以说,舞蹈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

(3)促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带来精神享受,还能再现历史,反映真实的特定生活,以此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了解现实并以史为鉴。文化馆舞蹈教学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大部分专职文化馆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专业老师短缺,舞蹈教学设施匮乏等。在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文化馆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前文化馆艺术表演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不足、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舞蹈艺术表演教育更是难以顺利进行。

二、现阶段文化馆舞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文化馆舞蹈培训重视不足。我国传统的观念意识对民众一直以“文化”教育为主,所以体育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在我国己处于非主流文化,不被民众重视,这种艺术形态的忽视体现在文化观众对舞蹈艺术的不重视,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演员舞蹈水平的发挥。

(2)文化馆舞蹈培训经费不足。由于文化馆属于事业型单位,其发展经费都是通过政府财政的支持,在现阶段,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在逐步扩大,然而,由于文化馆各项事务较为繁杂,费用支出也较为庞大,这样,应用到舞蹈方面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舞蹈培训的发展。

(3)文化馆舞蹈培训教师技能有待加强。制约舞蹈培训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排在所有制约因素的首位,舞蹈教师不仅要掌握和大量的体育舞蹈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熟练地体育舞蹈技术动作,更主要的是要会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不能简单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动作。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舞蹈培训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文化馆舞蹈培训的对策

(1)提高对舞蹈培训的重视。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舞蹈艺术进行大力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杂志进行关于舞蹈知识和文化的宣传,最直接有效的宣传,就是多举办舞蹈比赛和表演。通过这些手段的宣传,让群众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所在,展现舞蹈对人们的锻炼价值,让民众对体育舞蹈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提高体育舞蹈的社会化程度。

(2)加大对舞蹈培训的经费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舞蹈尤其是文化馆舞蹈的资金投入,应该给予其政策和经济上的补助,改善少儿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办学环境,改善教学设施,提高体育舞蹈教师待遇,并对优秀的舞蹈演员给予一定经济资助,或为其以后的发展开通更好的出路,上专业院校或像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有运动等级的评定,达到一定的等级可以在以后的求学道路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在体育舞蹈事业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舞蹈的学习动力和舞蹈工作实效性,从而促进舞蹈的发展。

(3)增加舞蹈艺术的创作灵感。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就要求每一位创作干部应该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吸取生活中的营养,去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佳作。创作是为辅导而服务,人们常说:“学无止境”,只要我们每一位业务干部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创作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总之,文化馆的舞蹈培训,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融合时代的、社会的、生活的营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的胜任本职,更好地完成文化馆的舞蹈培训工作,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审美需求。所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舞蹈艺术中来,让他们用肢体消除心中的烦躁和疲惫,用肢体语言营造和谐、快乐的社区氛围,作为一名群众舞蹈老师,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与社会职责统一起来,让舞蹈教学变成有益于社会、皆大欢喜的乐事。

参考文献:

[1]王海音.文化馆如何应对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J].群文天地,2012(2).

[2]张晓利.新形势下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建设[J].东方艺术,2005(20).

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高职高专 就业指导工作 嫁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76-03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重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对毕业生进行职前考量和选才测评时,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适应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因素。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探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就业指导中,就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理念嫁接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职业理念的培养,有效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提供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将这样的资源引进到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中,能够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职业教育实现校企文化合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企业文化教育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职业院校深挖校企合作深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企业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就业企业的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准备

对于未来就业行业的良好认知,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文化灌输和领会。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和品质、道德价值理念等,都能够让高职高专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前预知,这是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随着当代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所以企业文化的嫁接,能够为大学生择业做好参考准备。

(四)有助于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一些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理念等表现出了不适应,磨合期很长,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所影响下的工作环境进行详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企业文化的提前嫁接,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较快地融入企业氛围、成为企业合格的一员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融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能够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即“上手快、好用、实用”,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提高毕业生社会满意度和院校美誉度

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所决定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注入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追求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拥有较好的价值体系、信念和行为规范,有效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同时,因为校企文化合作的良性发展、毕业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展现,也使得职业院校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嫁接的关注点和原则

(一)嫁接的关注点: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且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在实现企业文化嫁接时,需关注此内涵,才能真正给受众学生职业化的体验和感染。

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管理者深层挖掘提炼而总结确立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力量,将成为学生们职业起步发展的坐标和指路灯。

2.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将为即将进入行业的学生们起到约束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作用。

3.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特有文化,它是企业经营理念、精神文化、人员关系等的生动呈现,也反映出企业的特质,将为学生们提供行为模式的参照。

4.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是通过产品开发、服务质量、产品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体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这一文化的关注和嫁接,将为高职高专培养的一线技术人才提供企业职业实践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嫁接的原则

1.目的性——行业贴近,针对性强。这里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企业文化自身的定位和方向;二是关注企业文化与院校就业行业的贴合度。不同的行业拥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行业的特征及自身的特点甄选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将国际品牌专业酒店的企业文化融会贯通,打造酒店人特有的气质和内涵,达到学生毕业就业时定位准确、准备充分的目的。

2.开放性——去粗留精,灵活性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嫁接的模式建设必须要联接企业,服务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须充分与外界接触,甄选有品质、有文化内蕴、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摒弃粗俗、低劣、刻板,灵活运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就业指导增添内涵和外延。

3.创新性——注重效果、新颖生动。教育是不断进步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那么要企业文化嫁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很多院校也找了一些企业文化,挂在墙上、写在手册里,大会小会的讲,但流于形式,大多数都成了“墙上文化”、“表面文化”。企业文化嫁接必须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新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企业高管访谈会,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沟通,远比口号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再如与时俱进的如联想体现其创业精神“只要你想”的企业文化宣传语,简单四个字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激情。

4.参与性——以人为本,校企互动。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空间都是用于职业生涯的,所以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这与院校“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的嫁接就在于关注学生这一未来职场人的潜质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够契合企业文化的需求。 同时,强调企业的参与性,嫁接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校企互动信息沟通,共同参与不断完善,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将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嫁接的具体方式

(一)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植入职业元素

1.就业指导课程开辟企业文化空间。企业文化的理论章节部分重在突出应用性、指导性强的基本知识,并加强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现状,提高自己的素养,不但为择业、就业奠定基础,而且为进入管理层后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动力。同时,制定一整套从大一开始的融入企业文化的职素教育课程,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到职业道德与职业就业能力的培养等,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

2.企业高管、名企总监进校。就业指导采取课堂教学、讲座、访谈、沟通交流会等形式,聘请一些企业精英,运用他们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加速了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同时,丰富的案例、实战经验、创业经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职业道德修养。

3.“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就业指导团队工作关系着学生的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支队伍中,融入曾经在企业管理中有过经验或者是有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资质的教师,就业指导就会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经验,就业指导就不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日常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潜移默化地用企业文化影响着学生。

4.企业化培训。通过采取校企互动的形式,通过企业参观等方式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文化、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搬”进校园,并与企业方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将优秀企业文化思想进行渗透,植入行业化元素。

(二)用企业文化精神感染学生,熏陶职业特质

1.校企互动式文化活动。举办如“求职之星”大赛、“模拟招聘会”、“职场面对面”等校企互动的文化活动,企业人在人才招聘、职场分析、求职技巧等方面给学生立体丰富的指导和教育,企业文化通过活动渗透给学生。同时在一些细节如说行业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活动过程按照企业规范要求和执行,为学生行业特质的熏陶打造起到积极作用。

2.优秀企业宣讲招聘会。优秀企业的宣讲招聘会,其实更是一场优秀企业文化的视听盛宴,同时是一种行业标杆和行业示范,企业人的言行举止、内涵素养以及企业文化传播,都会给众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传递职场前沿信息,增加学生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一些企业先进、科学、程序严谨的招聘流程和丰富形式,也成为可以让学生们自省的企业文化展示过程。

3.企业优秀校友回校互动。每个院校都有在企业茁壮成长并取得丰硕业绩的优秀毕业生,把优秀校友请回学校进行互动,作用力不容小觑。同样的成长背景和学历,校友的身份会让在校学生更易悦纳企业文化和精神,领悟企业文化具体于自己校友身上的细节和成熟,点滴之间感染影响着学生。

(三)认真践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做好职业准备

1.企业化管理训练营。企业化管理训练营,采取短训形式,小班训练。从企业文化研讨、职业意识培养、行为规范训练、素质拓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讨论、头脑风暴、游戏模块、演讲、角色扮演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引领学生在这一生动的过程中激发潜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养成和自我工作的意识,做好职业准备。

2.实训实践。首先,在校园内积极创造高度仿真的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实践体验。其次,甄选管理规范成熟的企业与之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把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等,促使毕业生认真理解践行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选择,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李坚强.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模式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4]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

道家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家文化,心理品性,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令无数大学生为之努力。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技的尖端化,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越显苛刻,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心理等综合素质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让在校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借助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来教育改造大学生的身心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有幸福,有艰辛,这种体悟在生命存在时才有意义。论文参考。老子书中提到“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⑴人是参天地万物存在的,《太平经》中云:“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⑵“人各有志,各自有所念,各有所成,其计不同。各有所见,各有所出生,各有欲有所得,各有其所,心乃了然。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余者自计所为。”⑶这是道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最基本的关怀,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都只是空谈,假想,没有真实的意义。因此,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只有活着的生命能感受社会的精彩,接受社会的磨练,提升人生的价值。

二、肩负职责,修正自身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合。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⑷这就意味着人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成了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提到“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人父言,则慈于子;人师言,则爱于众;人兄言,则悌于行;人臣言,则忠于上;人子言,则孝于亲;人友言,则信于交;人妇言,则忠于夫;人夫言,则忠于室;人弟子言,则恭于礼;野人言,则勤于农;贤人道士言,则止于道;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奴婢言,则慎于事。”⑸在这段话中提出了“十四治身之法”,提出了人在处理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要注意的问题,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为臣要忠于国家,为徒要尊重师长,为兄要亲近兄弟姐妹,为友要团结关爱友人,与他人交往要谨慎谦虚。只有每个人各施其责,各尽所能,对他人关怀与关注,人与人才能和睦友好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才会出现社会的和谐共荣。

三、自我调节,积极乐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正确的认识分析困难挫折产生的原因,给自己合理定位,确立奋斗目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⑥意思即为认识别人的人机智,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智者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对于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尽力去完成,“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⑺对于受到的挫折,换个角度思考。“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论文参考。孰知其极?”⑻不到最后都不能下结论事情是好是坏,困难挫折也是如此,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挫折要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心境,对未来充满希望,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四、戒骄戒躁,锐意进取

如何在成绩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⑼以上的道家思想明确反对自我炫耀。资质较好的同学取得成绩后依然保持低调是难能可贵的。俗语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保持自己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多获取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论文参考。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立足于自身,不要好高骛远。齐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称:“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⑽ 为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靠自己去努力。

五、品行高尚,积功行善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传道授业解其惑,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培育有高尚情操,会感恩的有德之人。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会将自己所学,所得回馈社会,让人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建立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故《太平经》云:“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⑾此正所谓之善恶终有报,劝诫世人及时行善事,积善德:“是故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归有德。故天者不肯佑恶人,道者不肯附于愚蔽人也。”⑿财富是社会的,无论你积聚了多少财富,你都不可能永远守护的,在你远离尘世时都将空手而去,遗留人间。“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⒀在你努力积聚财富的时候不忘及时回馈社会,让世人共享天地的财物,将所得之财富与他人分享,将会使你拥有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

道家思想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并仍将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其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让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道家文化的同时感受先人的睿智,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让传统的道家文化融入现代的学习生活中,使之更具现代气息。

参考文献:

1《老子校释》,102、10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太平经合校》,29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3《太平经合校》,61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页

5《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11页。3《太平经合校》,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6《老子校释》,146、133 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7《老子校释》,91、9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8《老子校释》,235 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9《老子校释》,97、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 《道藏要籍选刊》,第9册,400页

11《太平经合校·瑞议训诀》,512页

12《太平经合校·来善集三道文书诀》,326页

13《太平经合校》,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