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教师职称

大学教师职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教师职称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倦怠 成因 自我调适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J・弗鲁顿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153。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什和杰克逊给出了职业倦怠的操作性定义,“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2]56。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危害

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体验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197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表明,94.6%的教师存在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压力很大;十五个行业的工作倦怠指数排名中,高校教师名列第三[4]。也有研究认为“‘倦怠’甚至是现代教师的总体生存状态”[5]43。

大学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达轻中度,检出率为75.4%”[6]88;“在高校英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中,轻度倦怠占30.2%,中度倦怠占24.5%,高度倦怠占1.9%。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倦怠水平处于轻度和中度。高度倦怠人数较少”[7]697。

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不容小觑。马斯拉什认为,职业倦怠已经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8]。职业倦怠严重降低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对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种“向心性”的磨损与瓦解。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个体与周围世界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协调失败的结果。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期压力状态之下,应激状态得不到缓解,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9]44-45,其成因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神圣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传统上,人们赋予教师太多高尚又完美的身份,这在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压力。

一方面,很多“被搁置于神坛之上”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过度追求完美的习惯;计划中的目标一旦出现某些偏差(更不要说失败)就很容易促使其产生消沉、沮丧的消极情绪。

另一方面,某些教师的缺点或者某一教师的某些缺点被发现之后,人们倾向于把这些或大或小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给整个教师群体都贴上负面的道德标签。

“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同样,教育,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有轻松、自由的环境才能充分展开。神圣的职业形象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像套在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沉重枷锁,成为其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一厢情愿和教学愿望与学生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

首先,大学低年级学生习惯了高中时期以应试为目标的填鸭式英语教学方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还没有激发出想要自我探索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一些大学老师虽然很想改变学生的这种被动心态,但布置一些需要课外花精力去搜查资料或者思考的任务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消极反对。

其次,面对同一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常常有学生抱怨上课所学的东西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基本用不上;对于某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来说,课本学习又被他们视为鸡肋;而对于那些语言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课本内容也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心理准备颇有不同,这给教师的教学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再次,在信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和随时随处可获得的移动网络迫使教师的地位“去中心化”――这一冲击对新时期教师身份的重新构建提出了不小挑战。

(三)基础课教学地位与职称评定重科研之间的矛盾

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在所有学生中普遍开展的一门课程,这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量大、重复率高、学术含量低;但同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更看重科研和专业发展。大学英语因其无学科依托、学术身份不明、不知如何发展等问题,造成了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艰难、申报各层次项目艰难、评聘职称艰难的常态[10]7。

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尽管职业倦怠的出现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但是面对这些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如果只是一味抱怨,则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会加重负面的情绪,甚至会把自己对职业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终损害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与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学会主动地对倦怠情绪进行自我疏导。

(一)及时和准确的自我认识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第2篇

Key words: mathematical courses offered at university;developed curriculum;mathematical culture;practice in teaching;teaching re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32-03

0 引言

数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是众多科学与技术必备的基础,而且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大学中重要基础课的大学数学课程,对此负有重要的责任。数学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和发展,众多数学问题和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十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在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大学数学课的教学,大多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践教学较少,课外科技活动的配合注意不够。这些也都是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应当有所改革。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开设数学拓展课程与数学选修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1 开设数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是看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诸方面都得到教益,兼顾数学文化和教学素养方面的要求。

大学非数学专业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一般工科的本科学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学习时间规划,自主选择。选修型课程以拓展知识结构。数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2],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知识结构,强化素质,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大学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当前,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数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依然固守形式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但非演绎的、非严格的重要内容;局限于于课本,只讲课本中呈现的内容而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来源与出处的讲解[3]。在教学上,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单一,越来越形式化,过于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导和证明、计算以及解题的技巧,使得数学远离我们周围的世界,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导致学生觉得数学过于抽象无法理解[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计算、重技巧轻思想、重推理轻应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局限于传授知识本身,特别是局限于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而对于如何在知识载体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却重视不够。应积极引导教师运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落实数学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作用。应全面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5]。

数学上的不少概念、方法或理论,有些本身就来自其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型,并且和人文、管理、工程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发现并指出这些的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广泛的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大学数学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2 已开设的拓展课程及模块建设

在上述思想指引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出台相应课程改革措施,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2.1 拓展课程的模块建设:在现有的工科数学必修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数学建模》、《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数学文化》、《投资理财常识》等课程,建立并完善了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及推荐参考书目等,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搭建并完成了《数学建模》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已对全校师生开放。现正在进行《数学文化》、《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所开设的《工程数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拟开设的《工程问题中的数学计算-MATLAB》主要针对我校的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投资理财常识》及拟开设的《运筹学》主要针对我校管经类、质量工程类的学生。

2.2 拓展实践的模块建设:以素质拓展作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提倡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如大创项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研究项目中,以科研小组或科技小组的形式,发表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小专利等;

②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导向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统计建模比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

③以学习的态度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是一个丰富的大舞台,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增长社会实践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和适应能力,将来能更快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 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数学建模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工程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主要在我校特定的环境下,在学习完工程类数学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加深和延拓数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为数学知识要求高的专业(如工程力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及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提供数学帮助。

数学文化课程在探讨数学文化的起源、收集了众多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基础上,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数学发展和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成分,揭示了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美,学会欣赏数学文化及弘扬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教学的进程。

投资理财常识主要向学生介绍股票基金,期货彩票等的基础知识和交易技巧,教学中用到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如差分方程,大数定理等,更多的则是经济、管理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感觉数学的应用领域广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对我校教学情况的初步了解,尤其是针对昆明理工大学数学类拓展课程开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课程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拓展了知识层面,开拓了视野,感觉数学比以前教材中的内容要丰富和有趣的多。但在《数学文化》这类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上,学生输入的多,输出的少,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对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知识了解甚少。这表明,学生进行学习所依托的课程知识基础薄弱。通过统计《数学建模》课程学生对课程、教师和自己的期望中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期望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在课堂上全面了解所学课程知识。只有半数学生希望老师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更多的学生还是习惯于在课堂上扮演倾听的角色,缺乏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担任选修课程的大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课程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开设大学数学选修课程对广大数学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开设的初期,教师除了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

4 结束语

大学数学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大学数学选修课程是以数学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学科运用为主要内容。如何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数学提高阶段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当今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大学数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社会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更高层次学生的自身需要。但是,要真正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仍需更多的努力,不断的完善。

首先,急需向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尤其是学生传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改革数学选修课程教学实践,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估方式。如“投资理财常识”之类的课程,已不是单纯的数学基础课程,除用到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外,更多的则是经济、管理人文知识,能否将这类课程纳入人文类选修课程,使学社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所开设课程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治理;学校章程;现代大学制度;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陈新文(1970- ),男,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副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1-0042-0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大学拥有越来越多的办学自。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者,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内部改革的挑战,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制度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确处理好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大学内部各种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章程是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和核心,是规范高职院校办学、实现内部高效运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尤其是大多数普通高校都还缺乏制定学校章程的主观需要和自觉意识,制定学校章程仍还只是各高校承接的一项教育行政任务,这说明高职院校对学校章程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不十分理解,甚至可能担心学校章程对自身改革产生制约。所以,在现有高职院校章程文本中,格式化的条款很多,个性化和创新性明显不足,没能体现学校章程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高职院校需要学校章程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一大批职业大学、中专学校通过转型、合并,升格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定位上的困扰,直至今天仍然纠结于“类型教育”还是“层次教育”,这种纠结隐约还存在高职院校办学者的思维中,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办学实践。从现实视野的观察来看,高职院校都办得生机勃勃且特色鲜明,一派繁荣的景象。但仔细考察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学校文化就会发现,“类型教育”和“层次教育”的博弈无处不在,上至领导决策,下至教师心理,无不受此影响。有时强调自己的类型以夸大其特色,有时突出自己的层次以炫耀其级别。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属于什么?它只能在类型和层次中选择一项吗?这带给高职院校的不仅是焦虑和困惑,还有改革和发展机遇的丧失。

高职院校的焦虑和困惑源于对自身发展定位的不确定。高职院校在极力强调自己是类型教育时,其实是希望不要在层次上受到歧视,所以,高职院校在做类型教育时又极力强调自己在同类型教育(比如中职、技校等)中高人一等。高职院校作为类型教育的最主要表现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理念,即围绕职业办专业,为了就业培养人才。而职业的发展与变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关,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较大,市场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国经济体制虽已成功转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市场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完全的市场,不是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比如专业发展的稳定性就不够,教师专业的契合度也不够等。作为类型教育的高职院校不能像其他高校一样关注学科发展,而只能关注专业发展。所以就出现了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教师就从相近专业改造过来,教学设施也跟着变过来。这种看似自然的市场选择带给高职院校的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办学成本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焦虑和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

高职院校发展机遇的丧失源于对自身发展目标的不清晰。由于发展定位不确定,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并不清晰,主要表现为随波逐流,关注形式忽视内涵。职业教育到底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还是为了技术的教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从而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一书的序言中说:“为了获得良好结果,教育当然要适应各种特殊需求,例如教授技能,为个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做准备。但在某种层次上看,仅仅集中于狭窄的实用目标的教育是最不全面的,甚至最终也未必能够恰当地达到这些目标。”[1]在我国,高职院校过于关注狭窄的实用目标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各高职院校普遍丧失了发展内涵的机遇,比如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于看重“双师”中执业资格证书及技术操作,而轻视教师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品格。再比如关于“校企合作”,过于看重合作的形式,而轻视合作教育的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建设。关于“课程改革”,过于看重课程文本的建设,轻视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课程教学及环境的改革。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目标不清晰的具体表现,而它的直接后果是使内涵建设从一开始就未得到重视,错失发展机遇,现在不得不以更高昂的代价来挽回。

高职院校的困境和纠结从学校章程的角度来讲,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办学宗旨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办学和培养目标中的不确定性,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办学宗旨要解决的是教育自身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条件问题①,历史事实证明,教育条件好了不意味着教育质量就高了。另外,我们批评高职教育的过分功利化和实用性,但不能因此无视高职教育本身应有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高职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目标,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高等教育的职能更加完善,正视这种差异才能准确定位教育自身。二是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办学定位再准确,教育目标也不可能自动实现,它需要一系列的学校制度来保障,需要科学有序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主要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有限理性与学校文化的互补,官僚体制与民主管理的结合,保守发展与激进改革的共存。三是学校与政府及市场关系定位需要进一步规范。这是学校章程最不容易界定的领域,且对外能够产生的规范和约束效力非常有限。当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公立大学还仍然只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学校还无法摆脱对政府的高度依赖,这与自主办学的理念不一致。同时,因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高职院校也不能不紧随市场发展,甚至市场化,这与教育自身规律不相符。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且缺乏有效监控,学校章程的制定将以制度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可以说学校章程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需要学校章程,就像国家需要宪法一样。

三、高职院校章程靠什么来保证

学校章程引起重视也是近几年的事,且主要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而较少有高等学校的内部自主。不管怎样,这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应该成为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学校章程制定的重要契机。但由于各高等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行政决策,习惯于高度集权式的领导体制,学校章程的实施可能面临新的困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章程的实施靠什么来保证呢?

(一)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形成科学规范的学校制度体系

学校章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文件,它应该是大学制度的灵魂和依据,在其下应该有一个与其精神相一致的庞大而规范的学校制度体系。学校章程中提出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理念与要求不是现有学校制度的体现,相反,现有制度应该根据学校章程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以体现学校章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这是高职院校学校章程顺利实施的制度性保证。

在学校章程出台之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制定了很多具体的学校规范,形成了现实的学校制度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教育功利化和高职教育的不成熟性影响,高职院校大都一直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学校还缺乏明确的办学自,学校发展还很不自觉,甚至受到政治、经济的牵制太多,几乎沦为它们的附庸。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学校制度也多是应付之作,一切以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为准,而各部门职能上的条块分割缺乏联系,也使得学校制度相互之间在理念和具体要求上出现了矛盾,甚至与学校的本体职能相悖,人才培养受到影响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校章程的制定将对学校制度体系是个规范,它将成为学校每项制度规范出台的根本依据,学校中的每一项制度都将统一到学校章程的要求上来,体现学校章程的价值和精神实质,包括学校事业发展、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后勤服务、校企合作、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等所有方面,由学校章程统领的学校制度体系才是符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要求的、保障高职院校科学发展、高效运行的大学制度。

(二)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规范效力,形成依法治校的内部运行机制

现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历史都还比较短,关于高职院校的治理基本上还处在学习和借鉴阶段,包括学校章程的制定都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本身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将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意味着中国高职院校治理行为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模式,一个新的“法治化”时代开始了。学校章程是基于国家法律法规而制定,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高校内部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规范效力。

“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由于教育法制的不健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进程非常缓慢,仅仅停留在高等学校的外部办学行为上,比如招生、收费、合作办学等,无论是教育法还是高等教育法都还没有能够有效地约束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高校日益严重的行政化,包括机构行政化、职务行政化、运行模式行政化、思维方式行政化等正成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最大障碍。行政化必然滋生官本位,官本位必然导致“教授治校”的落空。

当前,在高等学校内部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校长们将学校作为个人理想实现的平台,将个人理想置于学校理想之上。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办学自不是校长的自,校长个人理想不是学校理想。不能正确区分办学自及个人理想与学校理想,是当前高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又一障碍。校长理想是私人性的、个人独立决策的,而学校理想是公共性的、集体民主决策的。校长要将自己的理想很好地融入学校理想,就必须遵循“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广大师生员工肯定校长理想与学校理想的高度契合性,否则就可能犯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赋予学校章程以法的地位,是高职院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保证。

(三)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文化意义,形成学校发展改革的自动修正机制

根据“有限理性”的理论,决策总是在对事物的真实特性不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决策者往往不必寻找对决策有影响的所有可能的因素,只要抓住与决策问题、决策目标有最密切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必追求解决决策问题的最优解,只要找到令决策者满意的方案。但由于决策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个人的知识经验等不同,决策者往往会倾向于关注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这就使得理性变得有限。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也无法突破“有限理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学校制度都不会是完全的,能够填补学校制度空缺的就是学校文化。

“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的本质,也是高职院校章程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受行政化的影响,“以人为本”还只是停留在口号意义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教授治校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校事务中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的确立,学生发展还没有成为学校所有事务取得成效的标志。学校制度的文化价值仍然没有显现,与校园建设相比学校文化仍然是很薄弱的,无视学校历史和传统,无视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现象还很普遍,高职院校章程应该承担这些责任。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除了制度文化外,还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些都应该在学校章程中得到体现,比如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学风校风、价值规范、理想信念、传统习惯、校歌校训、校旗校徽等。可以说,学校章程是学校文化的制度体现。学校文化是历史形成的,集中了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最优秀的校长和教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学校文化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促进学校形成了制度规范所无法实现的自动修正机制。所以,“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独特文化组织”[2]。高职院校章程必须体现这种独特的文化,它要规范的不仅是学校内部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更重要的是它将以学校文化的形式表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所应该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

注释:

①参见雷洪德《论教育自身――涂又光教育哲学之本体论》,《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第15-17页。教育自身是从教育本体职能角度提出的,它要解决的是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教育条件是从教育外在要素角度提出的,它要解决的是教育赖以进行的载体。所以,办学不等于办教育,学校只是教育条件,不是教育自身。日本教育学家所提出的“学校繁荣、教育衰败”其实也是论此。

②参见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等工程教育》2013年第3期第143-148页。龙德毅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文章通过调查认为,企业对于校企合作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对于合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不高,且职业院校并没有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依托主体。

参考文献: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第4篇

一、比较时代经历

李白比杜甫早l1年,在李白身上带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来的富于幻想和乐观的特点;杜甫则在“安史之乱”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口一f干戈离乱。即使是表达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苦闷写得也豪迈;杜甫是家国之思郁积满腔,铸成的诗句自然沉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25岁仗剑去国走出蜀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5o岁辗转颠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间”。李白半生游历,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133229.cOm从外在形态上看都是没有根基的离乡在外。而内涵却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别,游历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壮观奇景,诗句当然飘逸;漂泊常常饱尝人间苦难黎民忧患,诗句自然凝重。

二、比较个性特点

李白个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羁;柱甫性情敦厚、忧国伤时。李白被召人长安时写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蓠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当他受权贵们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时,不只是愤然,而且毅然决然,同时也很悠然飘然的离开长安。杜甫曾在长安困守l0年,动乱中被叛军俘虏逃出后,又忍辱负重麻衣敝履去见唐肃宗。

关于作诗,李白说自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刻苦又执着。李白的诗就是他胸襟抱负、个性气质、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旅食京华的辛酸屈辱。颠沛之中的饥寒凄苦,是唐代许多诗人不曾体验过的人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意识虽说是时代、遭遇使然,但诗人自己说“物性固难移”,与自身的个性特点是分不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分别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者可见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后者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甚至我们从二人互赠的诗中也能见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李白纵情喝酒,杜甫劝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恳切关心;杜甫苦于作诗,李白笑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亲切随意。李白自言“青莲居±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从“青莲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号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思想意识

虽然李杜二人都是从小就有济世报国的雄心抱负,但李白的思想更复杂一些。儒家和道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都很大。当他想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当他觉得“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就想“明朝散发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儒家的思想经他自身的变形走样,就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诗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执着:“欲济苍生应未晚”,而这些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激愤,常常是矛盾地出现。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观中儒家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仁者爱人”、“民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关心人民的苦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终身不被用,还是“一饭未尝忘君”,忠君思想虽然很重,但对儒家的教条准则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杜甫却始终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直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登上岳阳楼,想到“戎马关山北”时,他仍旧是“凭轩涕泗流”。

四、比较文学主张

大学教师职称范文第5篇

数字逻辑设计实验 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程学院《数字逻辑设计实验》是配合《数字逻辑设计》而单独开设的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试等内容。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规范性和操作的独立性,实验前准备工作充分,考核方法严格、全面。我国高职实践教学也应重视课前实验预习环节,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生主体做的作用,重视对学生预习环节、实验表现、实验记录及报告、测验成绩、出勤情况、创新环节的评价。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笔者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程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访问。其间,不但学习了有关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其开设课程的严谨性、科学性也深有感触。下面以该学院开设的《数字逻辑设计实验》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该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希望对高职实践教学有借鉴作用。

    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数字逻辑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情况

    (一)课程概况

    1.课程信息

    《数字逻辑设计实验》是面向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专业学生开设的,包括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测试等,与《数字逻辑设计》在同一学期开出。具体内容涉及基本数字逻辑门、布尔代数与逻辑门、专用仿真软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综合项目设计。每周1次课,每次课165分钟,其中理论内容占10%,实践内容占90% o

    2.考核标准

    该课程最后得分由以下部分组成:课前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5 %;实验报告占总分的30%;实验记录占总分的巧%;期中测验占总分的巧%;期末测验占总分的巧%。其中前三部分在学校专门网站上公布相应标准与要求。

    最终成绩评定依据:)90=a ,[80,90)=b,[70,80)=c,[60,70)=d ,<60=f,共分5个等级。

    同时规定了出勤要求:每次实验课学生必须在上课20分钟之内签到;;3次无故不到被判“f";迟到20分钟以上即视为“无故不到”;提前离开实验室必须向教师请假;因故不到需得到系里的审核批准。

    3.实验内容

    实践教学课时为12周,具体内容见表1。

    4.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

    工程学院工科学生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学校网站上有专

门的说明。该专业培养方案依据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的规定设计。

    abet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团体,成立于1932年。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其专业鉴定得到美国教育部、各州专业工程师注册机构及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chea)的承认,受到美国工业界的普遍支持和大学的认同。其专业鉴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威性和国际性,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实践活动准人资格的权威渠道。

    abet的鉴定宗旨是,通过组织实施对高校相关专业学位项目的鉴定,帮助学术机构提高工程学科的教育质量。

    abet现在使用的鉴定标准为ec2000准则,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学生为进人工程技术职业在知识上做了哪些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从事工程活动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能否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以及是否受到工业企业的认可。该准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11种((a}k)能力: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根据需要去设计部件、系统或过程;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影响力;识别、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认知;有效表达与沟通;有深厚的通识教育基础,认识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全球发展的影响;终生学习;拥有当代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够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按照abet的规定,学生通过《数字逻辑设计实验》课程的学习,需达到ec200a准则中b,c,e,g和k项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

    这里以“二一十进制显示驱动器”的实训项目为例,说明工程学院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见表20

    学生在完成以上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进人实验室。依据事先确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在实验室完成电路的搭建与仿真工作,并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等内容。若实验过程中更改了设计方案,需认真做好记录,并将最终正确结果上报指导教师并经验证确认后,方可完成整个实验学习过程。

    (三)教学模式评价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及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规范。课前对实验报告、实验记录的格式都有明确要求,使学生掌握用规范文字表述科学实验各环节的方法,为以后完成其他科技报告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充分。教师的指导工作在实验准备阶段即开始进行,利用循序渐进的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完成实验设计和仿真验证。事实上,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需要做大量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必然要运用《数字逻辑设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这是对理论学习一个很好的消化过程。

    三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实验课没有实验讲义,只有实验要求。不论实验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根据要求进行设计。仿真。实验室验证。没有详细的实验步骤,一切问题要靠学生自己设计方法解决,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考核方法严格、全面。安排有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学生最终成绩由5部分组成,特别是课前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5 0ic、实验记录占总分的巧%,这两项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及学生实验素养培养的重视。

二、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

    《数字电子技术》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课前预习环节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未形成体系,学生撰写书面报告的能力较差,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不重视过程评价,等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就我国高职实践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课前实验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课前实验预习,既是对理论知识的概括总结,也是进行实验总体设计的最佳时机。实验教材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实验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于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只有经过充分思考,实验时才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为了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的思考题,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对学生因势利导,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教、学生主体做的作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三)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的努力与多年知识的积累;职业素质的养成则必须由培养机构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诚实意识、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岗位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融合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