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交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探究。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文中的很多作品皆为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渗透与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

四、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我的引导鼓励下,很多同学都有练笔的习惯。写作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下练笔相结合。通过多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涌现了不少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文章,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写就难受的好习惯。

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获得人文浸润。一方面,我根据“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课外读经典,课内进行交流。阅读体验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为此,不少同学对读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面,师生互荐短小的文章在班上朗读。有些文章文小义丰,一个小故事能引发不少思考,一粒沙能反映一个世界,能引起深深的共鸣。《读者》《青年文摘》《小品文》等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必读刊物。

六、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可享用一生的学习习惯。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有些作品,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相互讨论,深入探究问题,老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现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应针对存在的不当之处,做好以下落实工作:

一、不要过于依赖朗读磁带,让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古诗文教学是高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都知道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又怕自己范读得不够好。因此,就用网上下载的录音放给学生听,可学生听完后,还是不知该怎么读,收效甚微。曾做过这样一次试验:在教学《琵琶行》的第一课时,把在网上精心挑选的配乐朗读的录音放给学生听,听第一遍学生较为认真,可印象不深刻;又开始放第二遍,发现一部分学生开始疲劳地打哈欠了,还有的开始趴在桌子上睡觉了。课后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越听越没劲呢,听了以后还是朗读不好呢?配乐朗读录音固然好,可学生感觉录音离他们很遥远,够不着;而老师站在他们面前,是有血有肉的人,可以用眼神来交流,用声音来沟通,用动作来传情达意,所以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印象更深刻。因此在教学《琵琶行》的第二课时,就让学生先读,然后教师再范读,再重点点拨描写音乐的句子。如,“‘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用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为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学生朗读有感情了,对乐曲的变化过程体会更深入了,也更能体会到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文字的精妙了。通过朗读,文章的重难点也解决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认真的范读,学生会更加欣赏老师,更喜欢学语文,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最近几年的高考,古文断句基本成了必考题,学生要拿高分,就得有很好的语感。

二、课堂上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由于担心内容上讲不完,就满堂讲,或满堂问,把学生朗读的欲望给抹杀了。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理解课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2013年四川省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展评课上,自贡曙光中学曾琴老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的朗读教学,让大家受益匪浅。她教学《归去来兮辞》时,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有一个学生朗读了这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个学生由于太紧张,语速太快没读清楚,就又让他从容地再读一遍,这遍读得流畅了可没有情感。老师和蔼地说:“请听我读一遍,听一听我读的和你读的那里不一样。然后你再读。”老师范读完后,学生总结:“登东皋以舒啸”要读得高亢,“临清流而赋诗”要读得舒缓,让人感觉到高山的巍峨和小溪的潺潺。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很轻松地体会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轻松、愉悦。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教多学” 高中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12-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少教多学”理念就不需要老师了吗?其实不然。“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指的是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更多地关注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少教多学”并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利用有限的课堂将语文教学教得更好,课堂教学重点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对教与学质量的高度重视上来。它重视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行少教多学呢?

一 课堂教学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是要帮助、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能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启发学生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提问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少教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组织,掌握提问技巧。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提问中,提的问题不一定越深越好。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所提的问题,犹如小孩摘苹果一样,跳一跳就能摘到。通过学生的思考,能够回答出来,才能达到巧问的效果。

问题提得好,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提出的好问题能激发全体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三 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怎样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少教多学的理念呢?

1.走近语文――早读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校语文组还组织了两本校本教材《时文选粹》和《语文课堂内外》,通过早读,让学生充实大脑,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达到喜欢语文的目的。

2.走进语文――课上诵读

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朗朗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我校高二年级组织了“阶段性评比公开课”活动,有一位老师讲的《长恨歌》,完全是以读这条线索来贯穿整节课,学生非常入境,能跟着老师的感情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所以,上课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内,希望给学生讲更多的知识,结果学生昏昏欲睡,有的甚至还偷着玩手机,无法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为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自主的学习,导致教学效果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 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改全面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运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某一节课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避免问题过窄或过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出来,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教师要积极指导,用亲切的语言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归纳总结。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如笔者在讲公开课《图文转换之漫画题》时,与同学们合作探究“画面描述题需要关注什么”时,我首先给学生举了三个例子,在这些例子的指引下,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究环节,积极性很高,少教多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差异性 教学改革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2-02

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国多所中学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尝试,颇有建树的就有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象贤中学等。我校也于 2011 年进行了课改尝试,实施先导后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学习、借鉴、综合了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模式”和昌乐二中的“271 高效课堂”模式。2013 年 10 月中旬,我校如期举行优质课竞赛,评价优劣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教师是否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授课。高二语文参赛的是一节作文课――《假设论证法》,执教的是我校青年教师全文珍。在正式参赛课前,她先在其他班级上了排练课,和参赛课相比,两节课差异性较大,虽然是同一人授课,但笔者认为可以宽泛地把正式参赛课和参赛前排练课看作两节同题异构课来进行探讨。

笔者观摩了这两节课,并参加了科组就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相关细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和剖析的周三教学例会。会议通过听课记录、录像等方式再现了当时的课堂。研讨时,老师们评价多样、辩论激烈,也引发了笔者对作文教学、新课改背景下我校教学改革等问题的若干思考。为方便陈述,现将这两节课的各个教学过程简单制成两张表格,分别命名为课例1、课例2。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是同题异构课,又是同一人所上,两节课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下面笔者从跟教改有关的几个方面略微陈述。

1.时间安排上,教师讲授不足 20 分钟,课堂大部分时间为学生所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了新课标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2.授课内容契合导学稿,导学稿对知识有很好的整合作用。

3.教学流程清晰,小组活动―归纳方法―训练提升―课堂总结―课后巩固,各个h节流畅、分明,符合导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4.教学组织方式以探究合作展示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精神。

但这两节课真正值得研究探讨的是它的差异性,及其差异性背后所反映的教改思想,这也是本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下面笔者从几个不同维度对这两节课进行比较。

一、新课导入的差异性

课例 1 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导入课文,课例 2 则选择直接导入课文。全文珍老师在解释这个改动时说,排练课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了混乱,让学生长时间陷入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当中,也花去了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在参赛课时选择了舍去。笔者却比较赞同课例 1 的导入方式,新课标提出,导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见闻,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哲学问题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觉得新颖,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求知欲望,这也达成了导语的预期目标。而课例 2 直接导入,顿显平淡。

从时间上看,课例1的导入花去了 6 分钟,是稍嫌多,但主因不是导入话题本身,而是导入关注重点的偏离。课堂实录如下:

师:上课前,先和同学们探讨一个哲学问题――这个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生 1:先有鸡。

生 2:先有蛋。

师:你们能给出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吗?

生 1:蛋是鸡生的,如果没有鸡,哪里来的蛋?

生 2:鸡是蛋孵化的,如果没有蛋,哪里来的鸡?

师:其实这个问题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大家都能用一种分析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譬如以生 1 的观点为例,我们可以说鸡生蛋后,世界上才有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试想如果鸡不生蛋,世界上哪来的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假设分析法。

生 1:耶,先有鸡哦。

生 2:我还是觉得先有蛋。

……

从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确陷入了鸡和蛋到底哪个先有的纠结当中,即使老师后面直接陈述假设分析时,学生仍然没有回过神来,给出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应――“耶,先有鸡哦”。可见,导语明显背离了教学内容,充斥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即使导语异常精彩、有趣,也还是失败的,失去了它的价值,但若稍做修改,笔者认为效果可能就会不同。

师:同学们都知道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是?

生:是。

师:譬如有人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鸡生蛋后,世界上才有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试想如果鸡不生蛋,世界上哪来的蛋?所以先有鸡,后有蛋”,这句话很好地运用了议论文中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生:假设论证。

如此导入,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思考,又不脱离教学内容,时间也能控制在 3 分钟左右,后来笔者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个导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笔者是否定课例 2 对导语的改动的,认为改动背后反映的是一种轻弃态度,是一种失败后的绝对否定。教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滑倒了,就不再摸石头,甚至否定石头。倘若教例符合新课标精神,即使失败,也应尝试再尝试,思考再思考,直至能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教改之花才能绽放,教改之果才能丰收。

二、概念展示的差异性

课例 1 先展示假设论证分析法的概念再举事例解析,课例 2 先解析了一个事例再展示概念,二者差异性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抽象和具体谁先出现的问题。两个课例各有千秋,课例1直接展示概念,直截了当,不会产生冗余信息,也不会分散学生理解的注意力,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经教师稍微点拨,就能理解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实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高效课堂;课例 2 先通过事例创设情境,重视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式等学习方式的运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重视探究合作、学生体验、开放的内核精神,从具体到抽象也符合一般认知规律,但应特别注意别兜圈子、绕弯子,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三、立足课本的差异性

课例 2 比课例 1 多了两个环节,其中一个是课本知识举例。课例 2 列举了课本里《六国论》《过秦论》中的假设论证,并做了简要分析,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新课标提出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课本,因此作文教学也要立足课本。我校课改一直遵循这一原则,课例 2 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从课本事例中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相对我校新课标指导下的整个课改,同题异构两节课的分量是无足轻重的,但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至,通过对它们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比较,可以加深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帮助教师找到适合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使不同的策略、思想在研讨交流中碰撞、升华,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课改的开展,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独有的课改课堂风格。

【参考文献】

[1]黄群芳.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6)

[2]吴绪磊.乱花渐欲迷人眼 斑斓未必皆春色――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失误面面观[J].语文教学之友,2009(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