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孤垂计算和交叉跨越的校检注意事项产生电力线路孤垂问题是因为线路导线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了长度的变化。对于已经架设好的电力线路,一旦环境的温度上升幅度超过以前最高的使用温度,电力电路导线的孤垂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孤垂将会比以前更大,造成新的困难。因此,孤垂调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在保证不破坏电力线路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孤垂导线的伸长量,避免增加线路相关工作的难度。孤垂长度的增加和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度、线路导线的材质、线路的膨胀系数等,当然也和线路的架设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在进行线路孤垂综合调控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影响孤垂长度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方法进行调控,不仅要从线路的校准、调整入手,也要充分考虑线路杆塔的架设问题、强度问题等。目前,国内一般采用耐热导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孤垂长度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在耐热导线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导线的安全系数是重中之重,唯有保证安全性能,才能够将耐热导线投入到电力线路的安装中。耐热导线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导线和整体工程的高度契合,因为耐热导线和工程整体质量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体电力线路架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1.2孤垂测控首选方法在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中,经过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首选方法是档端角度法。档端角度法适用于大档距孤垂测控的原因是,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时,孤垂一般不会太小,而孤垂大则决定了b值也会相应变大,b值越大、孤垂越大,则a值就有越大的适应范围,这样可以保证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安全性。具体操作中,档端角度的范围有明确规定,这种规定总结长期的经验得到的,即a值应当大小适中,过大过小都不可以,孤垂值应当保证不可太小,b值应当适当大一些,保证结果的准确。另外,总结相关的大档距测控经验发现,大档距测控应当把平视法作为首选观测方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测控的误差,使测量的准确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因为在档距和高度差非常大的情况下,应用观测仪器俯视测量得到的数据会由于观测到的孤垂切点部位的偏移而形成误差,和实际情况截然不同。
1.3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和实践检查的方法创新大档距电力线路,一般面临复杂的地形和条件,可视条件差,即使采用测量仪器也难以进行精确测量,而且测量过程中还存在不小的安全威胁。对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的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提升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帮助相关电力线路架设人员更好地克服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难题。在一些情况下,上测点和下测点的连线不是铅垂线,导致上测点和下测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不同,不过如果这两者相差特别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可以选取杆塔在同一条铅垂线上的相应参照点作为上测点和下测点。
1.3.1大档距孤垂测控和调整大档距孤垂测控和调整的新方法,是为了解决紧线孤垂施工中,紧线长度的微调造成孤垂超出设计,使得施工人员难以控制紧线的速率的问题。新方法的原理,是依据线长的相关原理,经过适当的推导得到孤垂控制的公式,从而实现通过线长调整量在紧线之前对大档距目测观测控制孤垂进行预先计算。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提高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施工质量。再根据控制孤垂计算出控制孤垂的观测角度,对仪器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等到紧线孤垂适宜,放慢紧线速度,告知紧线操作人员应当牵引的线长,并进行相应的校对工作。当经纬仪中丝出现导线孤垂时,就可以停止牵引工作。
1.3.2紧线段孤垂调控方法在紧线工作结束后,可能面临一些需要调整校对的问题,紧线段孤垂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紧线段孤垂出现问题一般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调整方法一般是采用牵引设备,逐步将紧线段孤垂调整到适合的程度,使孤垂达到相关的要求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孤垂的调整一般是先将孤垂调整到小于标准孤垂,然后再将孤垂回落,直到达到标准孤垂。如果孤垂在调整过程中张力过大,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手扳葫芦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保证调整过程中的可控性和调整的最终效果。另外,在调整过程中,观测方法一般采取经纬角度法,少数小档距的情况用目测观测,经纬角度法具有观测准确、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等优点,相关电力线路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熟练掌握这项观测技术。经过准确的观测后,再进行划印截线的工作,在线路上安装耐张线夹,并进行线路的挂接工作。在挂线完成后,仍然需要采取和紧张耐线段孤垂调整相同的方法,对线路挂线完成后的线路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存在孤垂误差。这些孤垂误差多是由连接工具的测量误差引起的,调整的方法一般采用连接金具扇形板,如果设计中没有调整版,则可以用增加或者减少连接金具的方法进行简单调整,最终达到应有的线路孤垂标准。
2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组成,前者有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有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后者主要有留园、狮子林、拙政园、豫园等,有着小巧精致、环境优雅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为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山石、水池、花鸟树木等自然元素,可以产生“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意境;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可以营造小巧精致、错落有致的环境;通过诗文、篆刻、匾额、字画等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情趣,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名、假山、树木、建筑物等都渗透着文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山水、楼台庭院等都寄托着造园者的理想与审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可以说,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关键词:有线电视线路;故障;检修;排除
一、放大器故障及检修
放大器不良,致使电源交流成分串入有线电视高频传输线路,造成线路故障,直接影响用户收看。有线电视线路放大器内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电源部分,二是高频放大部分;也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通路,即交流电源通路和高频信号放大通路。交流电源通路的作用主要是降压、整流、滤波和稳压,提供一个直流电压,给高频放大部分提供放大信号的能量。高频信号放大通路主要是接收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能量,把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能量转化为高频信号的能量,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提升。前者为直流成分,后者为高频成分,二者同在一个“屋檐”下,并且为了同一个目的而共同工作,但却要求二者工作上严格分离。一方面,交流电源通路提供的直流成分必须是稳定的、没有脉动的直流,一个不稳定的直流或脉动的直流会混入高频放大通路,对高频信号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放大后的高频信号同样不能混入电源通路,否则,通过电源通路又会反串到高频放大通路,使高频放大电路二次收到同样的高频信号,造成同频干扰、延时重影、多次谐波等问题,同样会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放大器不良对线路信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放大器电源滤波电容被击穿。放大器的电源滤波电容被击穿,电源部分不滤波,形成100Hz的干扰纹波电压。由于放大器的两个通路既隔离又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是采用电容和电感的隔离与耦合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电源通路送出的直流通过电感耦合到放大三极管的两个PN结,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另一方面,高频放大通路的上下级之间是采用电容的“隔直流”特性来实现对直流的隔离及对交流高频信号的耦合。放大器的电源部分给放大器三极管PN结提供的必须是完全的直流,一旦出现交流成分,交流成分不仅会通过直流通路进入放大三极管的输入端,也会通过电容进入下一级高频放大通路,造成对高频信号的直接影响。放大器电源部分的滤波电容被击穿后,经过整流后的半正弦波无法实现滤波,致使100Hz的半正弦波无法变成直流,导致100Hz的纹波直流直接串入视频信号通道,与视频信号叠加在一起,在电视画面上形成两条水平黑带干扰,当此纹波的频率与场扫描频率不同步时,每一场图像上水平条纹出现的位置就不同,相对图像来说,水平条纹将沿一定的方向移动,这就是“滚道”。一般地,如果是某一片区所有频道都出现这类故障,就应该怀疑是这一片区的放大器电源部分的滤波电容被击穿;如果是整个网络的某一频道出现这类故障,则应该怀疑是该频道调制器的电源滤波电容有问题。
1.2、放大器稳压管击穿。放大器的稳压管击穿将造成放大器输出纹波电压增高,使该放大器所负载的所有用户信号均出现横向黑带干扰,有时伴有交流声。这种情况也应该怀疑是放大器的电源部分故障,应先检查放大器的滤波电容,如果滤波电容良好,就应该是电源部分的稳压管输入、输出端击穿,即内部PN结短路。
1.3、放大器变压器漏电。用户放大器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包击穿与硅钢片短路后,通过放大器外壳与线路F头相通或感应,轻者造成黑带干扰,重者造成线路带电,损坏器件,甚至伤人。
二、前端常见故障及排除
2.1、某频道图像或节目伴音时有时无,这时故障发生在这个频道所用卫星接收机视频,或者音频出口到调制器的视频或者音频入口间某部分。导致此现象时要对卫星接收机出口到调制器入口间的连线细致检查,看看该频道的音频线、视频线是否间断,输入、输出口接触是否不良,卫星接收机和调制器的连线是否松疏,是否断路,仔细检查以上情况,可排除故障。
2.2、所有频道节目停止播放,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稳压电源混合器损坏或混合器输出主口到传输干线之间某一个部件断路。首先应该检查稳压电源,如果电源不正常,故障就在此,如果电源正常,故障就在混合器,重新维修或更换,就可排除故障。
2.3、某一频道上图像“雪花”多。这个故障发生在这个频道所用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间某一部件,主要原因是: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各部件间接口连线接触不良,或者调制器、卫星接收机故障及与监视器相连的分支分配器损坏,此时应该检查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间的连线接触是否良好,用场强仪测得信号,所测量的数据一样,故障就发生在功分器出口到监视器入口间,如果数据不一致,应检查中频调制器及中频处理器,排除故障。
三、有线电视线路其他故障及排除
3.1、图像时有时无,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插头接触不良,分支器、分配器的头接触不良,底线断路,连接线与底座、连接线与电视接触不良,用户盒地板滤焊,地板断路情况下发生。
3.2、电视图像出现网套,重影现象,这种现象大多都由电平过高,VL波段与VH波段信号差别过大,放大器内部的变压器过热,放大模块过热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故障。
3.3、电视收不到稳定图像,“雪花”点过多。收不到稳定图像的这种现象大多都是由输入电视信号电平过低或过高而产生。图像既不稳定,雪花又过多是由输入电视的信号、电平过低而产生的,为排除这种故障,我们应调整放大器,或者配备放大器,为高dB的分支器和分配器的位置,更换低dB的分支器或分配器,一般情况下,黑白电视机输入信号、电平不得低于35dB,彩色电视机输入信号电平不得低于45dB,输入信号电平不得高于70dB,如果不这样,就不能避免电视收不到稳定图像而造成“雪花”点过多的现象。
3.4、电视图像的彩色时有时无,这种情况大多是输入电视的信号过低,用户盒地板的某个部位开路断路或者滤焊,所用连接线的电子阻抗不是75Л,线的质量达不到标准,连接线接触不良,所以出现以上故障。
3.5、VL波段图像清晰,VH波段雪花过多:这种情况大多是信号线位置过远,其主要原因是:放大器放置达不到标准,放大器输入电压不够,并从前端开始,信号调整不平致使VL波段和VH波段之间的信号电平差别过大。为排除这种故障,首先要保证前端信号基本上要保持平衡。然后为放大器提供标准电压,保证一个放大器和另一个放大器的距离在300-350米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能使VL波段和VH波段的信号、电平的差别降到最小值,可以给干线放大器、输入口前面配置微调均衡器,而降低其差别值,只有这样故障才能(下转290页)(上接289页)排除。
参考文献:
[1]奥谷民雄,唐广庠.信号设备感应故障的仿真[J].电气化铁道,1997,(03).
[2]钟晨.有线电视故障自我检修[J].电气时代,2000,(02).
有线电视信号接收不正常,主要的原因是线路器件短路。这时,检测楼头(楼梯口)放大器输出电平是否为正常输出,如果正常输出,则用户电平同样可能失真。这种情况下,可做实验观察,如果仅仅接收传输信号芯线,则图像能够收看,但如果全部接收,反而无法看到清晰的图像,因为看到的信号不过是一种反射信号。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用户线、用户终端盒和分支分配器等出现故障,或者家用机上变换器、机顶盒等设备出现短路或者断路故障,插头插座接触不好或者接收机出现故障等。
2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其它故障
2.1某频道出现滚道现象
频道出现滚道现象,检测用户电平,电平显示正常。因此,初步判断,原因为电源交流信号。同时,传输线路中的某个延长放大器输入、出插座的接地端,由于接地不良或前端设备净化稳压电源插出现了接触不良,均可产生滚道现象。另外,前端调制器、混合器与信号源是否相一致,同样需要认真检查。由于同电杆共架,个别片区电缆外层屏蔽网接地中的电阻大幅增加,而在电缆之中,出现感应电压调制叠加在模拟电视信号。而放大器中滤波电路的电容如果失效,或者输出电流电压中存在100Hz波纹电压,则调制叠加在模拟电视信号中,同样可形成滚道条纹。
2.2电视屏幕上出现雪花
电视屏幕上出现雪花,说明载噪比过低。这时,需认真分析判断故障点位置。如果为一个或数个频道出现雪花,则说明故障的原因为,混合器前的频道的天线、放大器或前端系统频道处理器,或者调制器出现故障,但是具体哪个部位出现问题,需要分别测量输入、输出电平,同时与之前的输入、出记录做比较,可快速找到故障的原因。如是天线或馈线系统出现问题,通常是器件氧化铸蚀、螺钉脱落等,这种情况下,光缆网络可能出现断路或短路等现象,或者天线偏离正常方位。同时,根据外观检查情况,能够迅速找出故障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加以修复。但所有频道均出现雪花现象,甚至无法正常接收信号,问题极有可能在混合器后。这种情况下,从前端检查入手:①检查供电电源的正常性;②检查混合器输出电平是否正常,如果电平过低,问题即在混合器后部件与连线上。经过检查,确认前端无问题之后,一台一台检查干线放大器输出电平,放大器输出电平低,则表明该放大器放损坏,应换新干线放大器;但如干线放大器正常,问题极有可能出现在用户分配系统,比如分配器与分支器的接线、接头接触不良,或者放大器实效等。
2.3重影现象
(l)左重影:直射波形成的重影,即超前重影现象。由于有线电视用户距离电视发射台较近,这时,直射波极有可能不经过有线电视系统便直接进入到电视机输入端。这种情况下,信号强度比系统信号弱,但是由于在相位上均大于前者,所以出现左重影。左重影的排除方法为:采取措施,有效改善连接线屏蔽性能,提高用户输出电平,确保不低于75dB,则可消除左重影。(2)右重影现象,即滞后重影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两种:①反射波造成的重影。接收天线接收来自于发射天线的直射波,反射物的反射波与直射波相比,在强度上是较弱的,处于相位滞后状态。这时,在图像右侧便会出现与原图像相似,但是略淡的图像,称之为右重影。由于这种原因出现的右重影的排除方法为:使用高增益、方向性强和抗干扰能力好的外接天线。②由于系统不匹配而造成的右重影。由于系统传输环节间阻抗不协调,就会有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进而形成右重影。该现象主要表现为低端比高端严重。重影产生的原因包括:a.天线失配,因此,需要配用阻抗变换器;b.分支器件与干线断开,或者接触不良;c.终端负载的电阻接触不好等。此外,常见的故障还有图像对比度过强或过弱。在信号源质量稳定情况下,如果出现这一现象,则可重新调整调制器,如果调整不起作用,则可更换新调制器。
3结语
关键词:汉语言 古典诗文 “诗言志” “言不尽意”
一、问题的提出
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
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却是“诗言志”,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
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当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可以说,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
二、功能价值论
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其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
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能也获得了超越性,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
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