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学习工作站 建设

一、一体化课改的内涵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学结合,这也是一体化课改的主要内涵。在工学结合的原则下,通过项目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按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这几个步骤来组织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机械制图学习工作站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企业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要求

当前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看似经过了系统的培训,实际上毕业后到企业不能立即上岗,还要进行岗前培训,不能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这种现状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要求,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企业要求学生能看懂图样,能按图样要求加工工件。

2.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在人社部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本课程已由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行动导向教学,“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理论课教室不能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要求,因此依靠机械制图工作站才能解决此问题。

三、机械制图学习工作站布局、设备配置及可实现项目

1.机械制图工作站布局

制图工作站分为基本体、组合体区,典型零部件、标准件区,资料查阅区、企业图样区,学生作业展示区,教学、绘图区。每张制图实训桌有六个工位,每六个学生为一组,围坐在桌旁,以方便讨论、合作,如下图所示。

2.机械制图工作室可实现的项目

工作站配置有往届学生优秀设计、作业展示、企业真实图样、配套挂图、基本体模型、组合体模型、典型零部件、标准件以及典型机械装配体的真实零件、模型,还有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工作站中可进行如下实训:制图基本原理及基本作图方法的学习、典型零部件的三视图绘制、零件的表达方式、标准件的绘制、机械装配体的拆装和绘制及拆装和测绘工具的使用。制图工作室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训基地,制图课程的技能训练部分都要在此进行。首先学生可以进行基本体及组合体的绘制,然后再进行零部件的测绘,对零件进行分类,绘制三维图和平面图,并进行作业和训练;其次,教师还要配置一些装配体,让学生进行拆装和测绘。

四、机械制图工作室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刚进校时,全无工程概念。在制图工作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企业实际生产图样、亲自动手拆装典型零部件、亲自设计加工零件以建立工程概念。教师充分利用模型、实物、视频,通过分析、拆装形体以增进学生的直观感,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测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图工作室,学生可以分组自己动手操作、绘制图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程内容的实践应用。

2.善用制图软件,培养学生CAD电脑绘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在制图工作室中配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设备,并有多种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零件图的教学在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手段之前,以往一直是教学重点、难点。现在,教师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零件的结构、装配关系、技术要求,使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易学易懂。

3.培养学生实训操作技能

制图工作室可以安排零件测绘实训。通过测绘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公差知识,掌握不同零件的测绘及掌握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效地加强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校即能学到工作所需的知识,实现“工学结合”。

五、机械制图工作室实训课程建设

原有的理论课教材并不适用于制图工作室教学,需根据实训教学要求,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新教材――工作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练一体化。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基础实训教学,即基本体与组合体的三视图绘制,将投影原理与平面绘制图形实训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绘图的国标要求、绘制技巧和制图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二是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综合实训教学,要求学生在零部件展示区选择不同的零件完成其测绘任务。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测量知识、绘图知识等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按照实训指导书自行完成收集实训相关知识资料、拟定实训方案步骤、测量零件数据、绘制零件投影图形、撰写实训报告等工作。教师的角色则由主导变为指导和从旁协助,按完成时间或设计环节进行设置,检查节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六、机械制图工作站师资配置

“双师型”教师是制图工作室成功运作的关键所在。制图工作室从硬件上保证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就一定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相比,制图工作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理论知识与实训一体化教学,要求一个教师同时承担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好的指导能力、熟练的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操作技能。为提升教师的“双师”水平,教师应每年到企业实践,学习设备操作、工艺设计、零件加工、产品设计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满足教学需要。

总之,机械制图工作室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载体,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项目化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70-01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理工科非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一般通用机械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精选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并优化组合成为一门综合化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论、常用传动机构设计基础、通用机械零件设计基础、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与创新设计等。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构思和总体把握设计方案的水平。

一 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

基于项目的工作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相互融合渗透的模式,强调操作的实际运用能力,能较好地将教学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达到“教、学、做”自然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在目标上一致。关键要处理好课程的项目化、项目的课程化二者的结合,知识结构的重构,老师课堂角色的转变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被有效实施,实现理论在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设计思路

第一,设计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典型性、覆盖性、可行性、趣味性强的项目。然后,围绕项目的实施,设置若干任务,对应不同的项目目标,知识点链接,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重构。

第二,按照上述方式,课程组经过与专业和企业的研讨,设计了以“机械结构测绘与分析”为主线,层层推进,由简单到综合,难度逐渐增加的8个实践项目。不同专业及教学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综合项目选取各专业职业岗位环境实用性强的。

第三,采用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1)课内教学:学生分组,根据需要各小组完成不同或者相同的学习子任务,组内和组间讨论和相互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老师集中点评和讲解。(2)课外学习:在课外,学生基于完成项目报告的需要,利用机械实训室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安排课外完成的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作业。

3.项目内容选取原则

第一,项目源于机械的实际应用,项目的选取注重典型性、覆盖性、挑战性、可行性、趣味性。

第二,项目系统化设计,基于认识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本课程的项目从“抽水唧筒的方案设计”入手,项目难度层层推进,项目覆盖的知识点逐渐增强,有序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三,项目教学的载体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载体的选择体现了与专业紧密结合。

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学生的实践变得具体。根据每组学生或专业的不同设计任务,各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设计的过程;在这种动态的任务、开放的设计环境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还会主动、高效的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在实践项目“自行车的拆装与运动分析”中,学生通过完成此项目,逐步具有对机械设备拆装与维护能力,同时学生还学习了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其传动原理,学习到轴、轴承、链传动、平面连杆机构等相关知识。

第四,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选取的项目也要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及时更新,以保持挑战性、实用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机械方面的创新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逐步增强无疑培养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项目设计

以“机械结构测绘与分析”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层层推进,由简单到复杂设置教学项目。在每个项目中,设置了若干任务,并列出知识点和重点教学方法,要求实现的能力目标等。

设置如下情境:(1)简单机械抽水唧筒;(2)机械手的测绘与分析设计;(3)机械门的开闭机构设计;(4)单级减速器的拆装与分析;(5)单级减速器的设计;(6)变速自行车变速机构的设计与计算;(7)多级减速器分析与设计;(8)CK 9930数控车床拆装与维护综合实训。

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项目化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它的教学目标明确,与实践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科学,更符合人性化教学的要求;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中心,以就业为指导,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设计周密。项目教学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面临着一些问题。学生主导作用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学生的学习意愿强烈与否,资讯材料的完备程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办学条件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难度。如何控制进度,提供怎样的资讯材料才恰当,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实施项目驱动教学面临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控制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1.引言

“缝纫机控制器检测与调试”是服装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以当地主导产业之一的缝纫机为载体,其目标是通过缝纫机控制器载体的学习,掌握通用电子产品控制器的功能实现分析、硬件总体方案设计与电子产品部件检测维修能力,熟悉缝纫机控制器的原理图、整体元器件分布,具有缝纫机控制器制作、故障维修等能力。

台州素有“中国缝制设备之都”的称号,拥有多家知名厂商,对熟悉缝纫机检测维修的学生的需求量很大。控制器是缝纫机中核心组成部分,对它的检测、故障维修极其重要。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车间的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安排在缝纫机控制器拆装装配实训室进行。以实现“教,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做”为载体和目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2.教学内容设计

服装机械专业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是在台州缝制设备特殊产业结构形势下应运产生的。厂商对能熟练操作维修缝纫机控制器的学生需求量很大,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在教育专家指导、广泛调研、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以专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结合了服装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缝纫机控制器检测与调试”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本课程总共有80个课时,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个项目,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检测、调试、故障维修的能力,并且能熟练操作万能表、示波器、稳压电源、工具箱等检测维修的设备。除此之外,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差异,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布置扩展任务给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学能力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程教学实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缝纫机控制器拆装装配实训室进行,实训室中,分拆装工作台,计算机,学习区等几块,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学习。项目化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师提前将任务单发至每位学生,每个班同学由教师安排分为5-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组织收集材料,具体安排如何检测各个模块,最后进行总结。

以我院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1131班为例,该班学生总共29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分小组进行也是关键,协调不好容易出现松散、有些学生偷懒不动手的现象,所以,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分组时,将全班分为5组,首先考虑学生的自愿意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忙参考每组选择一名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组长。教师在每次课开始前将任务单发至每位同学手中,然后每组同学由组长统筹。

以项目三中的脚踏板电路为例,该子项目为控制接口电路中模块中的一块。该项目要求学生先按电路图焊接好脚踏板,然后用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进行检测调试。在该项目中,组长的任务是:⑴从教师处领取任务单及焊接材料,分配给每位同学;⑵组织同学在工作区域安全焊接,然后进行检查调试;⑶完工后,总结焊接及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组织全组同学开小组会议讨论解决,解决不了求助指导老师;⑷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写成报告交给教学。教师的任务是:⑴准备好项目任务单,焊接器材,元器件,电路图;⑵协助组长组织好课堂记录,并讲解相关知识点;⑶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碰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考核。

4.课堂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过程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70分,期末考核占30分。平时成绩为四个项目的平均分。期末考核每两个同学安排一个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方法如表2所示。

每位组长都有适当的加分,以激励其的工作热情。课堂上有特殊表现的学生也有加分。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30%

5.小结

“缝纫机控制器的检测与调试”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企业要的人才是能马上投入使用的。所以,在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教学,模拟企业车间的模式,对锻炼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12届、13届的毕业学生看,像宝石、汇宝、杰克等知名企业对我们的学生都是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引入项目化教学,极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助能力。今后,要针对课堂上还尚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项目化教学,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安洁.关于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

[2]姜涛.Pro/E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05.

[3]童孟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有机化工课程开发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08.

[4]张安洁.企业工程项目在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02.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模具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模具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模具生产企业达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随着模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模具的设计、加工手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模具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其生产的主力军,高职模具类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保证高职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达到岗位要求,迫切要求各课程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办学宗旨,达到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根据后续专业课教师的反映,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在学完《机械制图》课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识读模具图,给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的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机制教研室制图教师和模具专业教师一起,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对模具专业《制图》教材内容做出必要修订

高职院校所有的机械专业都是使用《机械制图》教材,所选图样是常见的通用机械图例,如在讲组合体时基本是以轴承座为例;讲零件图时主要以轴套类、支架类、盘盖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为例;在讲装配图时基本以千斤顶、减速箱为例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及拆卸零件。而模具行业不仅对零件图的技术要求标准高、装配图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表达方法。相对模具专业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而言,由于教材中没有讲到具体的模具零件及模具装配结构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所以传统的《机械制图》教材不适用于模具专业的学习。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机械制图》教材,发现《模具制图》教材很少,我们为99级模具专业学生选用了一套XX 出版社的《模具制图》书,但该书没有配套的习题集,且教材中对典型模具结构介绍的较多,对制图基础知识讲的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使用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看懂模具图,在讲制图基础知识时,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文字及图例,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目前还没有比较合适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模具制图》教材,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就业时专业的局限性,我们对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①选用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的《机械制图》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制图基础知识都进行讲解,但是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在讲零件图中的典型零件时,结合模具生产实际,选用模具中的凸模、退料板等作为轴类、盘类、板盖类等零件类型。在讲装配图时,除了简单介绍千斤顶等通用机械装配图例,着重介绍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注塑模等典型模具结构图例。由于后续课程中《冲压模》、《塑料模》各有160 课时,所以在讲解典型模具结构图例时,以提高学生专业读图能力为目标,主要介绍冲压模及塑料模的结构特点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及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②编印了冲压模、塑料模的典型模具装配图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并用文字对各类型模具的工作原理及每个典型零件的名称进行注解,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模具专业《制图》课实训教学进行调整

测绘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动手拆装、测绘一个如减速器或台虎钳的简单的装配体和其中的主要零件。通过测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掌握手工绘图与仪器绘图的方法、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制图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传统教学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一周测绘时,模具专业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大多是进行减速器或台虎钳的拆装,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特意对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作了如下的调整:①以冲压模和注塑模作为测绘对象;按学生人数分小组配备模具拆装工作台、工具箱等测绘工具。具体选择工厂中实际操作过的冲裁模、弯曲模、钻孔模、注塑模等不同的典型模具作为测绘对象,供学生测绘训练。通过观察、装拆、测绘过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在测绘开始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对被测对象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从测绘的步骤,测绘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讲解。在测绘过程中,学生一边详细记录测绘数据,一边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绘制草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从测绘实验报告,所画模具装配图及零件图得到全面反映。

3对模具专业《制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CAD、UG等软件,演示模具装配体的加工、拆装过程,让学生全方位认识模具加工的工作原理、零件的装配关系及零件加工全过程,使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②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系模具教研室配有20多套从工厂淘汰的模具,还有用透明朔料制作的各种典型模具模型,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通过组织学生装拆实物模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形象储备,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我们还联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如星源公司,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对压力机有一个整体认识;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零件和实际图纸让学生进行读图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达到提高读图能力的目的。③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对于重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非重点、难点如“国家标准”等内容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习题课的比例,采用练习、评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制图的速度和质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4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教学配备专职教师

由于一般制图老师对模具结构不了解,模具教研室在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位从事过模具设计的制图教师固定承担《模具制图》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高新技术,还聘请模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尤其在进行制图测绘时,都安排模具教研室专业教师与制图教师同时进行测绘现场指导。

5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基本是以期末笔试成绩占70%、以学生平时表现占30%的简单模式。这种考核模式由于笔试时间有限,试卷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能力测试,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模具制图》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完成,占30%;水平性考核则主要测试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点及课程知识目标要求的掌握,占70%。

以前机械系各专业的制图课考试采用统一试卷,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后,模具专业的制图考试单独出试卷,补画线条及补画视图等考题都围绕模具零件出题,最后一道针对装配图的大题,改为拆画模具零件图及标注零件名称,加深了学生对典型模具结构的认识,效果较好。

针对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证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修订,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模具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学生和模具专业课程老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德新.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对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