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径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公允价值计量非常复杂,需要涉及众多变量、模型,更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判断和调整等,因此需要会计人员能够掌握统计、经济、金融等众多行业的知识。我国目前正是缺乏这些高端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众多的会计人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流程、标准等模糊,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和误差。

二、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对策分析

(一)改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一般来说,经济环境以及市场条件对于公允价值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关系到公允价值能否被广泛的应用。针对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的状况,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将公允价值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开拓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工具的种类。并需要建立透明、科学以及合理的信息平台,为信息获取提供便利。当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被完善后,那么公允价值必然会被应用与推广。

(二)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当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该严格考虑,从而确保股权激励机制的设置条件的科学性,避免企业管理者借助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操纵利润的现象。一般来说,利用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往往属于短期收益,不会持续较长时间,所以企业在考察管理者的业绩和能力时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跟踪监督的方式,从而有效监管管理者的不当行为。

(三)通过各种措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了应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政府和企业就应当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确保会计人员了解公允价值的相关流程和规章制度,也需要对其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知识的培训,以便其能掌握各种知识,应对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如此,会计人员也需要端正态度,认识到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会计知识才能应对时代的发展,也要认识到工作中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四)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督机制公允价值计量所呈现的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完整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一方面,这既需要企业通过自律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也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确保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总结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财政部2006年相继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可谓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本文首先论述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并简单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进而阐述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最后提出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更是吸引了许多业内人士讨论与分析,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最大变化。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跃和流动的市场上交易,其标明的市价(需经实际交易发生的交易费用调整)提供了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回顾

公允价值是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会计准则体系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之一。

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公允价值最早运用是在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准则中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此后,公允价值又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易准则里。然而,这三项准则中刚刚使用这种计量属性不到两年内,公允价值的使用就发生了很大变动。这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且流动性不强,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占较大比重,还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较为完善的会计和证券监管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2001年1月,财政部对这几项准则都进行了修订,对于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尽可能的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这次重新应用公允价值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此次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十分谨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三、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此次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租赁和套期保值等方面,其中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套期保值三大领域公允价值的应用尤为明显:

1.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

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另外,期末应将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进行估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企业购买商品房进行房地产投资,在原有会计制度下此房地产应按历史成本记入企业的固定资产,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显然,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扭曲了企业投资的真实含义,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极大地损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2.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中公允价值的应用

随着近两年我国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其在金融企业内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及减值等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在市场中价值变化比较大的属性,所以采用历史成本等其他计量方法是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价值的,而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能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

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旧准则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不同。3.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合并,经营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对被并购方资产负债的记录,以“公允价值”体现,不影响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所得税方面,也没有处理上的很大争议。因为在并购交易的过程中,实现“当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实现,其金额也有限。

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是必须采用的方法,主并方公司支付的并购溢价,分配为两部分:(1)资产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入账,(2)支付对价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记录为“商誉”,主并方公司未来资产折旧的基数,将超过合并各方企业的简单加总,因而产生所得税递延的效果,这是产业整合的结构性利好。

除了以上几项以外,在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收入、政府补助、套期保值、金融资产转移和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一系列其他准则里,公允价值计量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共计17项。此次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中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使我国和国际通行的会计处理惯例又近了一步。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问题

由于采用公允价值的价值波动是通过损益表反映的,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和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办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但是有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公允价值本身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为公允价值难以计量就放弃其在新准则中的运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为公允价值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优化其存在的基础。

2.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交易双方自己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会计造假的工具。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3.正确处理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关系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采用是基于会计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则是基于会计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在现阶段是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事实,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和可靠,并且在外界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步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

总之,从发展的眼光看,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必然趋势,而不能仅仅看到公允价值容易纵的局限性。公允价值能够不断满足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的需求,我们应该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公允价值研究的力度并促进研究成果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会计研究》,2006.5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1.资本价值的计量更加客观现实企业筹资首先得衡量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并且将各种筹资方式方法同现有资本结构相融合,看是否能提升企业价值或公司绩效,从而判断此筹资方案是否可行。那么资本结构的计量就必须要真实、客观,将市场价值及预期潜力都要得以体现,这样的目标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实现的,必须要采取体现市场平均预期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仅体现了公司资本的实际占用并控制的金额,还从隐性成本的角度体现了资本的预期价值和决策损失的机会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属性计算的资本比例最能代表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

2.筹资方式的成本计量更合理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是将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同筹资额相比获得的一个成本率,由于筹资是用于投资,也就变相的为企业投资限定了一个最低的收益率。这个比率本身包含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筹资等同于投资的比率。假如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风险、时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与投资现状不符合,从而不能真实的将筹资的成本同投资的收益相挂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下,才反映了市场对此行为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情况,也就是衡量了筹资应用于投资真正要求的价值报酬,即该项目(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用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因此,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筹资的资金成本率更加客观、合理,也使筹资应用于投资后的收益计量口径一致,涵盖了时间、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公允价值与企业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下,使投资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相关有用信息,使决策更加透明、直观,管理也更加准确方便。

1.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价值参照近年来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处理逐渐脱离资产剩余净值的客观现实价值。因为累计折旧核算的是固定资产的损耗,而无形损耗的大幅度增长,已经使累计折旧的计量与真实价值不符。因此,引入了资产减值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念。如,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选用“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处理。固定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优点: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经济价值符合一致,避免了资产价值的高估;二是能通过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时发现在用固定资产的“不经济”,从而决定更新或处置,增加了操作应用性。

2.资产价值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真实公司自创商誉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一直以来的核算均是研发费用先列为当期费用再予以摊销,这样使得无论研发还是摊销期的会计利润均有所减少,企业价值被低估。可实际上,商誉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应该每年进行减值测算。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用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这样资产的价值就有所体现,不再硬性摊销,也不会增加费用,减少利润。本来资产就是公司拥有并控制的经济资源,商誉和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方能体现资产的定义,这样资产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股东权益,变相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作为公司的股东或投资者自然更加愿意进行此类资产的投资,更真实的体现了公司的资产价值信息。

3.对外投资更加真实公允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核算下,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往往和实际价值不符,那么其他企业公司对该企业直接投资的真实价值就无法准确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既包含了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也可根据其与市场价值的比较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公允的判断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预期,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

4.对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下,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告被要求以公允价值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这为投资该企业权益证券的公司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照,公司可据以判断所持权益证券价格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同时,企业已经持有的证券运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则将证券未来的收益预期和风险预期都呈现在了公司的账面价值上,不但压缩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将企业收益损失的账面价值与发行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共同应对市场供需的波动变化,这样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风险控制要求。

三、公允价值与企业分配策略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为更好地理解公允价值的产生、应用和发展,有必要系统分析其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非活跃市场,就会有信息不对称。理性经济人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极有可能使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他方利益。在证券发行市场上会出现“柠檬现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此外,在委托双方执行合同过程中,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寻租败德,浑水摸鱼,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另一方利益遭受损失,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市场的功能和定价机制与市场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因此非活跃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明显,逆向选择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严重时会致使市场失灵,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随之上升。

(二)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指对资产在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现实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资产的取得时间、功能及成本等是评估时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公允价值代表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寻找资产的内在价值是资产评估的目的所在,可见“内在价值”是连接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的桥梁。作为专业技能工作,虽然资产评估与会计在工作方法和方式上各有其特点,但从理论发展和现实需求的角度看,两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评估方法与资产评估的关系尤为紧密。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性使其计量必须由独立专业的外部机构保障其可靠性。综上可知,公允价值符合资产评估理论。

(三)市场参与者观市场参与者观强调资产的计量要以市场参与者的“最高最佳使用”为前提,负债的计量要考虑“违约风险”问题。市场参与者观要求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主体使用的参数和技术与市场参与者在资产和负债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保持一致,更好地体现了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和负债价值认定的本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即便采用不可观察参数,脱手价计量目标仍保持不变。公允价值计量中贯彻市场参与者观是实现脱手价目标的必要条件,即使在非活跃市场上采用第二、三层次的输入值进行计量,报告主体仍要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和立场对搜集到的可观察输入值和重要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评估、调整后采用估值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二、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困境

我国于2014年1月26日颁布的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为活跃市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清晰统一的框架,但并未对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如何计量提供相应的指南,致使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务应用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下面就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非活跃市场上遇到的困境进行解读。

(一)市场环境不完善作为世界通用性商业语言,会计的发展具有反应性,能适时地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和经济转轨国家,市场准入门槛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健全和完善中,市场监管不到位,非活跃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其次,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和技术手段落后的影响,我国市场集中度不高,未在规模和地域分布上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结构,导致公允价值层级输入值质量不高,市场中获取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公允性,导致市价参考价值不大。最后,市场参与者成熟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参与者市场化程度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低;市场参与者结构失衡,比例不协调;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多以短期获利为目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市场参与者知识层次偏低,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同时存在缺乏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定价机构等问题。[5]综上所述,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使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的应用严重受阻。

(二)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输入值和估值模型的选择是估值技术应用的关键,输入值分为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非活跃市场上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都要进行评估,计量结果会因输入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破坏了输入值与公允价值整体层级的对应关系。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模型具有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一方面,三种估值方法的使用都依赖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参数,运用市场法要确定参照物、调整差异和确定价值;这用成本法不仅要确定被估对象的重置成本,还要对被估对象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等贬值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收益法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时间、风险与时间、风险等相匹配的折现率及所用现值计算公式等进行合理预测。这些因素使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增大。[6]另一方面,准则对如何选择估值技术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没有为各种估值模型的使用前提和范围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导致各种方法的计量结果差异较大,很难准确判断哪种结果更科学合理。如非活跃市场上应用最多的收益法,不能简单套用活跃市场上的收益法计量模型,因为通常基于封闭市场环境的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二进制模型、多期收益模型等估值模型在进行估值时,很少将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和计量对象的流动性风险考虑在内。估值技术的操作复杂性导致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1]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看,“一股独大”现象并未消除,大股东仍然占据绝对控制权,使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受阻,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机制效率低下,在缺乏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一些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的管理层,对不存在活跃市场需要使用公允价值较低层级进行会计处理的交易事项,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与公允价值公平公正的计量观南辕北辙。另外,公司内部监管机构的治理和监督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控制公司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在职消费的行为,不能有效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存在扭曲公允价值信息的风险。可见,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备,从内部阻碍了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发展应用。

(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难以胜任首先,在已披露的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资产中,80%以上来自非活跃市场,需要使用第二和第三层级的方法进行估值,估值过程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中涉及的价值评估和判断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且随着估值对象的复杂化、综合化及估值技术的演变,评估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给会计人员的技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新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刚刚颁布且内容较为复杂,导致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且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本身就不透彻的会计人员难以理解并掌握新准则的精髓。再次,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二和第三层级的估值涉及较多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抵御外界利益诱惑,就可能为满足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应用的对策

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中存在的困境直接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完善。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我国非活跃市场上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对策。

(一)改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计量孕育土壤市场的发展完善是解决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困境的关键,采用估值技术计量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时,准确无误的市场信息能保证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精准度,使公允价值的估值最终落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因此我国应加快完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市场化建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易体系和容量大、时效性强的信息平台,持续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降低公允价值信息收集和管理成本,提高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公允价值低层级所用输入值具有可验证性,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确保使用第三层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如新型产业等)结果真实可靠,从而提高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的资本、债券、外汇等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消除地域限制,扩大市场交易范围;破除行业壁垒,鼓励混合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空间保证。[7]

(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为提高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估值结果的可靠性,应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提供额外的应用指南。首先,指南应提供有关市场活跃程度的判断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估值模型和参数选择问题。其次,指南应规定不同估值模型的使用条件和示例,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合理使用各模型,减少模型选择的随意性。同时加强对参数和模型选择及核实验证的培训,确保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再次,由于估值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并未使所有的估值因素都在模型中得到反映,因此需要对直接采用模型计量的结果进行估值调整,以精准掌握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数额和时间序列、选择权的条件及其保护等因素。指南应提供估值调整的操作案例,使会计人员更好地掌握估值调整技术。最后,加快独立专业第三方估值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使其为公允价值估值提供更多的保障,降低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和实施成本。完善的资产评估方法,是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推广应用的基石。[6]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允价值应用不可或缺的内部环境,是抵御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计量风险的重要屏障,同时可以缓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高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和制约。同时允许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顾问和评估师进入董事会,增强董事会的专业化和多样性及履行职责的能力。为使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活跃市场上得到有效的应用,还要细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防止两权重叠;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约束,从根本上杜绝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8]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监管效能;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管相协调的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对市场的准入、运营和退出实施全方位可持续监控,以“铁的纪律”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