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忆我龙江热泪倾,英年浩气薄青云。
红颜壮烈馀芳远,碧水凄清逐恨深。
旧地遗悲惊噩梦,丰碑铸史奠忠魂。
炎黄自为巾帼傲,拭目神州日月新
2、于化虎(一首)
身献硝烟卫国家,英雄美誉遍天涯。
威风震慑群倭胆,智慧催开胜利花。
解放区新人更美,地雷战果众争夸。
清明是心头的一缕烟,烟中飘荡着无尽的思念;清明是心头的一只船,船上满载着浓浓的牵挂;清明是心头的一杯酒,酒中盛满了沉重的哀伤。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共同阅读清明节比赛演讲稿2021,请您阅读!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14月5日清明到了,爸爸、妈妈要带我和弟弟去山上给爷爷、奶奶扫墓。在去山上之前,妈妈准备了一些饭、菜和酒,爸爸带上了鞭炮、蜡烛、香和坟标。
我们到来了爷爷、奶奶的墓前。妈妈把饭菜和酒拿出来,放在墓碑前面。爸爸先把坟标插好,再把蜡烛和香点燃。接着,爸爸把香分给我、妈妈和弟弟。我们一家人拿着香拜爷爷、奶奶。我一边拜一边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保佑我考上大学。保佑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保佑弟弟快快长大……”这时,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很疼爱我,有好东西他总是舍不得自己吃,总是要让给我吃。现在,爷爷去世了,我都还没有孝顺过他老人家呢。想到这里我难过地想哭了。
拜完爷爷、奶奶之后,爸爸、妈妈开始烧冥币给爷爷、奶奶。冥币有一百万、一亿、两亿面额的。爸爸一边烧一边嘴里说:“这里有很多的钱不要抢,人人都有。”我听了忍不住笑了,说:“这么多钱,还用抢吗?”
过了一会儿,爸爸开始放鞭炮了。我们在鞭炮声中下山去了。
我想虽然爷爷、奶奶离开了我们。但是爷爷、奶奶依然是最爱我的人。因为我的身上有爷爷、奶奶给予我的血液。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争光。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先辈。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无锡为外婆扫墓。到了外婆的坟以后,我们每个人拿起扫帚或抹布,为外婆的遗像和墓碑擦洗干净。接着,我们放置了几束鲜花,几盘糕点及一些水果。最后我们再烧香,把折好的锡箔,纸钱和元宝烧给外婆,表达我们对外婆的思念与祝福,愿外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许多钱,幸福的生活。我希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个充满了光明的未来。此时,我不禁想起曾经与外婆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我在很小的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那时的外婆虽然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是很疼爱我,外婆那和蔼的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外婆已经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远处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动听的曲子,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留下遗憾。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3外婆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时时挂念的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决定回到老家去给外婆扫墓。
在乡村田野的小道上几经颠簸,我们来到了外婆的坟前。看着外婆坟前散发幽幽清香的,悲痛便在心中酝酿开来。忘不了三年前那个黑色的日子,肃穆庄严地灵棚支了起来,苍凉凄厉的哭叫声划破了静寂。花圈、挽联,还有在寒风中摇摆的白色灯笼。满眼重叠的人影,满耳呜咽的哭声,几十米长的白布被扯成条条块块,戴在脖子上,捆在腰间。烛光闪烁,还有那惨白的孝衣。昏黄的氛围,大家已哭得泣不成声,稀薄的空气让人窒息……
外婆一生从没有与任何人吵过架、红过脸,什么都是替别人着想,别人做错了什么,她都帮别人找理由解释口头禅永远是一个“好”字。是她那份伟大的爱,感染了身边每一个人。哪家缺了油盐酱醋时,会听到外婆的声音:“拿去用吧,没关系!”哪家孩子生病了,家长会按外婆的“旨意”:“抱过来我看看,你们找医生去!”邻里的一些人常会找她谈心,拉拉家常为她们疏通心中的烦恼。本来外婆的腰就经常疼,可当我去外婆家时,外婆总是忍着疼痛为我忙前忙后,还问我喜欢吃什么菜,要不要买什么东西。在外婆家里,总是我过得最开心最舒适的日子。妈妈让外婆别太惯着我,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可外婆总是笑着说:“没事!__难得来一趟,我心里高兴!”晚上,外婆会为我们准备宵夜,捧着那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我们都乐到了心里。
渐渐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前,泪水已模糊双眼,我在心底默默地祈祷:外婆,您在天堂一定要比我们过得好……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4“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老爸老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几分生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今天,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清明节比赛演讲稿5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之夜,静室独思、把玩回味古人关于清明节的一些诗词和记载,突然感觉很奇妙。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特殊的一个。首先,传统节日都是以太阴历(夏历)的某个固定日子为准,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唯有清明节是以太阳历为准,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与太阴历基本无关,却与农时有着莫大的关系。其次,其他节日大多以喜庆为主基调,只有清明节,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饮乐五大主题,把悲伤、喜悦、劳作、游乐融为一体,既有追旧、又有抚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矛盾组合,把五大主题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浓缩了某种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节日,人们大都不在意天气情况,阴晴雨雪都不会太影响节日气氛,唯有清明节,诗人们的情绪似乎总是被天气左右着,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霏霏,无论是早晨正午还是黄昏黑夜,都给人以无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来。忍不住翻阅一些书籍资料,想整理、考据出一些头绪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生发的缘故。而草木萌生,总是从根上开始萌动,而祖茔,正是人们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压坟头、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样的祭祀无疑是悲伤凝重的,若是孤独一人,又赶上阴雨霏霏,更会平添无限的悲戚哀伤,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的就是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南宋诗人高翥有《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月落狐狸眠冢上,夜来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写出了对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写尽了动乱年代清明坟墓无人祭祀的荒凉与冷清。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华侨华人专程回归故乡,祭扫祖先陵墓、追怀先人功德、拜会亲友、寻根问祖。即使远在异域、无法在清明节期间返回故乡,人们也要焚化一些纸钱、或写下一些文字,称之为“遥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沉重伤感的主基调。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踏青节。寒食节的起源,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钻燧取火,燃起新火,称为“换火”。换火之后,负责“钻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领,要派人将新火种传送给下属各部,称为“传火”,“换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称为禁火节。禁火节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唐)韩翃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指的就是“换火、传火”的习俗。换火时,旧火熄灭、新火重生,犹如奥运火炬般次第相传、绵延不绝,传达了新旧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还留有一句成语“薪火相传”。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期间,因饥饿晕倒,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为官。便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军士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乃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终究不见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留下遗书劝晋文公爱惜百姓“勤政清明”,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晋国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称为寒食节。此后,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宋】黄庭坚清明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士甘焚死不公候”指的就是介子推的典故。寒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美德、操守和气节。
上巳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故又称三月三。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结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为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人游乐的日子。《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谈情说爱、私奔野合。《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此,“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就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景。还有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相思之情。宋代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语道破了清明期间男女游人蜂拥出城、踏春郊游的盛况。而“万株杨柳属流莺”更隐含了踏春男女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怀。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把青年异性之间的艳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怀春。上巳踏春的欢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节的另一基调。
戴柳的风俗,据说起源于晋文公,而插柳的风俗,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隐含着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题。柳树是古时人们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亦即死后会遭人遗弃的民间俗语。清明前后,春风和煦、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使得人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与沟通,为清明节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气,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与梦想。踏春之时,仕女簪花、士子别柳,更有一种敞开心扉、返璞归真的天然野性,民间谚语亦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说法。“寻花问柳”,也就成了一种顺应天时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节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会趁机作祟。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甘露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最初的“赠柳”,也只发生在恋人、夫妻或异性朋友之间,男子远行,女子折柳相赠,《诗经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留”谐音,以表示依依惜别、款款挽留之意。后发展到同性朋友之间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主人送客至此桥,离别赠柳以表示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长长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披拂摇曳,似飘曳的长发、似挥舞的手臂、似缠绵的柔情,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着家乡、兼有生命力强、驱邪平安之意,“折柳赠别”就蕴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清明折柳,与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中,又带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清明更是我国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开始,南方桑蚕初孵、黄淮小麦返青、华北土地解冻,唐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描写了清明期间雨后乡间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气,以及雨后农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实,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农家欢快放松的心情。我国古代还有清明节听蛙鸣预测年景的习俗,宋范成大春田园绝句:“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听蛙计年”的喜悦之情;“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清明节过后,就该是紧张忙碌的农活了。民间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种豆”“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沙尘暴)”等农事、天气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节激人奋进,促使人们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
2022年法定节假日期间,各地高速公路免不免费呢?2022年高速免费节日有哪些?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2022年各地高速公路是否免费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表公布,欢迎阅读!
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节日有哪些?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文件,只有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这四个节日,高速公路对7座(包括7座)以下小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所以,正常情况2022年法定节假日里元旦、端午节、中秋节是收费的,不过,要根据当地给出的最新通知为准,很多地方每次遇到小长假,高速就会免费。
如何免费办理高速ETC?ETC是英文(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的简写,ETC翻译过来是不停车收费系统,以前办ETC非常的麻烦,现在支付宝、微信都可以可以免费办理ETC,具体步骤如下:
支付宝:用户上支付宝搜“ETC服务”,进入相关小程序,即可全程在线办理,收到设备后根据指引短短几步即可完成设置。一旦设备激活,130元押金将原路退回用户的支付宝账户,一分钱也不用花。
微信:在微信端搜索ETC申办小程序,选择办理所在省份的ETC卡、校验车牌、填写收货地址、支付完成后,按指示上传个人身份证与车辆资料,绑定微信支付,即可完成申办,全程不用再到线下网点。此外,微信“城市服务”也提供了在线申办ETC服务。2022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表
2022年春节高速免费时间:2月11日—2月17日,共7天
2022年清明节高速免费时间:4月3日—4月5日 ,共3天
2022年五一劳动节高速免费时间:5月1日—5月3日,共3天
2022年国庆节高速免费时间:10月1日—10月7日,共7天
高速公路免费怎么计算时间?高速公路免费时间是根据你离开高速公路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来算的,也就是说,如果4月5日24时截止免费,但你4月6日0点30分才下高速口,这个时候就要收费了。但反过来,如果你是在非免费时间段上的高速,只要你下高速的时间是在免费时间范围内,此次通行就不会被收过路费。另外,普通公路则是根据通过收费站的时间来计算的。
春节回家过年的心情句子1、衣服穿的新新的,心情换的好好的,礼物装的满满的,发型修的帅帅的,大喊一声:回家喽!回家的感觉不错吧?记得,带上我的祝福,一路顺风。
2、年底到,交通忙,载游子,送归客;我也忙,送祝福,祝愿您:回家路,平安伴,常返乡,多团圆,快乐幸福到永远!
3、腊月白日短暂,长夜难已入眠,白发娘亲盼团圆,犹有人未还!顶风冒雪鏖战,汗水湿透衣衫,城市建设需要俺,再苦也心甘!
4、回家是一种幸福,结束了一年的奔波,回家是一种温暖,结束了一年的思念,回家是一种感动,结束了一年的牵挂,回家是一种祝福,送出了一年的礼物,回家是一种幸福,愿你归家旅途愉快。
5、过年了,回家了,买票了,挤火车了,坐大巴了,赶飞机了,就等着回家吃年夜饭了。
亲爱的朋友,你选择怎样啊?一定要记住,回家路上安全第一!
6、过年就要回家,不要多虑。
快把忐忑心情,过滤。遥望家乡方向,炊烟缕缕。祝你快马加鞭,旅途顺利。
7、有家是种幸福,过年记得归宿,生活酸甜苦辣,回家快乐潇洒,分享生活心酸,感受家庭温暖,就在车流的对岸,归家的旅途,愿你开心不断。
8、背上希望的行囊,踏上征程的旅途,拿上幸福的车票,走进快乐的列车,看看四处的美景,想想人生的惬意,回忆拼搏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祝你旅途一路平安!。
9、平安夜我熬通宵,守着圣诞老人到,什么礼物都不要,就想要张返乡票,老人无奈摇摇头,人太多,没抢到!祝春节返乡顺利!
10、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寒食节的演变及其主要活动
1.1寒食节的起源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曾盛极一时。该节在冬至后105日,在清明前两、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总其要略,大致可分为“子推说”和“改火说”两派观点。“子推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1]:介子推,又作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臣。他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流亡中饥饿难忍,介子推曾割其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后即位,成为晋文公,大行封赏,却忘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这位贤臣。介之推耻于与同僚邀功争赏,偕母隐居山西绵山。晋文公为让其出山,从山三面举火,介之推与其母藏而不出,一起被焚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和铭记自己的过失,下令在其忌日不许动火,人皆寒食,寒食节即由此而来。“改火说”认为寒食节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在祀火时,各家都要“去旧取新”,即熄灭旧火,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活动约源起于周代。在熄灭旧火、钻取新火之时,中间有一段时间断火,就只能食用冷食,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习俗。其中,“子推说”属坊间流传版,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也饶有趣味。“改火说”属学界考证版,论证较为严谨,更具说服力。2寒食节的演变因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至唐宋时盛极一时。后来改火制逐渐淡化,寒食节在南宋时已开始不被重视。至元明时期,朝廷已不再举行钻火仪式。特别是在元代,改火制已废,但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保留了下来。《岁时杂记》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寒食节通常禁火三天,节日活动多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不加区分了。随着改火、寒食等风俗的衰亡,寒食节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以至现在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2]。
1.3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寒食作为唐代节日(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之一,尤为人们喜爱。唐代诗人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3],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寒食节的重视。在唐代,上起宫廷,下至民间,均视寒食为重要节令,并围绕寒食节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唐代寒食期间的活动主要包括:①禁火,即为纪念介子推而禁止举火,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②冷食,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如“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③赐火,即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家御赐新火给近臣、权贵,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④扫墓,即拜扫、祭祀等,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⑤游乐,就是在户外进行的一些游玩、娱乐活动,如“香尘未歇暝烟收,城满笙歌事胜游”(李中《都下寒食夜作》)等。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成为唐代人寒食节期间的主要内容和活动特色之一。
2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
唐诗是唐代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据笔者初步统计,在《全唐诗》中,内容含“寒食”一词的唐诗有200余首,表明寒食节成为唐代诗人关注的重要事象之一。在寒食题材的唐诗中,有60多首诗作描绘了寒食节期间人们的体育活动,为我们考察唐代体育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寒食题材的唐诗对体育活动的描写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专门描写寒食节体育活动;第二类是仅仅提到某几项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类情况反映了唐代寒食节期间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唐诗描绘的寒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
2.1“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的寒食斗鸡斗鸡,即以鸡相斗为戏,早在春秋时就已产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斗鸡在以前的基础上更为兴盛。唐代喜爱斗鸡的阶层涉及到皇帝、诸王、重臣宠幸、四方豪客等,民间斗鸡之风也盛极一时。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揭示了唐玄宗在宫中建立专门驯养斗鸡的机构“鸡坊”以及斗鸡场所“斗鸡台”的情况[4],反映出斗鸡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项活动。唐代斗鸡活动主要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花蕊夫人的《宫词》中第一百二十四首诗专门描写了皇宫女伎在寒食节观看斗鸡比赛并打赌的情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而杜淹的“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等诗句,则刻画了斗鸡比赛的壮观场景。另外,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寒食斗鸡的情况,如“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孟浩然《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卢纶《舟中寒食》);“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韦承庆《寒食应制》)等,反映了斗鸡在寒食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情况。
2.2“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的寒食秋千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劳动之余的一种嬉戏活动,传说起于山戎,到了汉武帝时成为后宫之戏[5]。秋千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人们主要从事的运动之一。在唐代,秋千先为宫内女子所喜好,后在民间盛行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6]杜甫《清明》诗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表明,秋千已在唐代民间普遍开展。唐诗描写的寒食秋千活动,以女子为主。韩偓的《想得》勾画了一位女子面对秋千架的有趣景象:“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秋千架前欲上却怕、似喜又忧的“娇羞”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唐代有多位诗人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女子打秋千的情况,如“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张籍《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元稹《杂忆五首》之二)等,描绘出唐代女子闲适、活泼的形象。另外,诸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薛能《寒食日题》);“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羊士谔《雨中寒食》);“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秋千”(白居易《寒食夜》);“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吴融《寒食洛阳道》)等诗篇,均说明秋千是寒食题材唐诗的重要意象,反映了秋千是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2.3“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的寒食蹴鞠从现有资料来看,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及。魏汉时出现了专门用于蹴鞠的场地“鞠城”。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踢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由八片熟皮缝制而成的充气球,以及双球门、单球门、一般场户、白打(即两人或多人进行对踢的一种玩法)等踢法[7],极大地促进了蹴鞠活动的开展。蹴鞠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的一项基本活动,多在宫中、军队以及民间举行。蹴鞠曾是古代训练军士的一项活动,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描写了在寒食节期间军中蹴鞠并擂鼓助兴的场面:“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在寒食节期间,唐代宫中开展具有组织性的蹴鞠活动。据《新唐书》记载,少府监下属的中尚署负责组织“献球”活动,其中就有蹴鞠表演[8]。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首对此进行了描写:“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另外,描写寒食蹴鞠活动的唐诗还有:“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薛能《寒食有怀》);“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等,均反映了唐代人寒食节期间开展蹴鞠活动的情况。
2.4“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的寒食踏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花烂漫,是踏青、出游的大好时机。众多富贵子弟、市民阶层、年轻女子以及文人墨客等,多外出留恋往返于绿树芳草、乡村旷野之间[9]。唐诗中有众多诗篇对寒食节期间人们的踏青活动进行了描述。胡曾的《寒食都门作》一诗,描写了节日期间都市市民竞相出游的热闹景象:“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在暖日照耀,气温渐长的情况下,长时间或大量室外活动不免会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孟郊的《济源寒食》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此外,“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之一);“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四);“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白居易《寒食卧病》);“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白居易《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李中《客中寒食》);“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齐己《寒节日寄乡友》)等诗篇,均反映了寒食节期间人们外出踏青、游玩的热闹纷繁景象。
2.5“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的寒食击鞠击鞠自汉代已出现于中原以至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10]。到了唐代,击鞠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击鞠至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参与阶层广泛,皇帝、诸王、大臣、军将等均热衷于此项运动,并乐此不疲,尤以玄宗、穆宗、敬宗、傅宗、昭宗等皇帝为代表;二是,建有专门活动场地,不但皇宫建有许多球场(如麟德殿、中和殿、梨园、飞龙院、清思殿、勤政楼、含光殿球场等),京畿以外的许多郡、县治所以及藩镇驻区,也建有球场;三是运动水平高,比赛激烈,场面壮观,唐代诗人韩愈、张建封、杨巨源、张祜等在其诗篇中作过精彩的描绘[11]。击鞠作为唐代最为流行的运动,也是寒食节期间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描述了皇宫在寒食节这天御厨分冷食、殿前打马球的情况:“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另外,王冷然的“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王冷然《寒食篇》)等诗句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2.6唐诗对寒食节其他体育活动的描写上述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是唐代寒食节期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唐诗也提及了“捉迷藏”、“斗鸡卵”、放“纸鸢”以及“打猎”等活动。如“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五首》之三);“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元稹《寒食夜》);“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于濆《寒食》)等,均反映了唐代人节日期间较为丰富的户外活动。
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审美情趣对唐诗的鉴赏至少应从语言斟酌、意象刻画和意蕴渗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说语言是唐诗的骨架,意象是唐诗的血肉,意蕴则为唐诗的灵魂。
3.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语言之美除了部分唐诗专门描述寒食节某项体育活动外,大多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往往是两种体育活动并提,构成对仗工整、格律优美的诗句。最常见的是将寒食节的重要活动“秋千”与“蹴鞠”并提,这样的诗句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韦应物《寒食》)等。唐代诗人对斗鸡的描写,往往与“走马”、“击鞠”、“秋千”等活动并提,也构成形式整齐、动态盎然的优美诗句。有的将“斗鸡”与“走马”联写,如“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王贞白《少年行二首》之二)等;有的将“斗鸡”与“击鞠”并提,如“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之一)等;有的将“斗鸡”与“秋千”联句,如“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之五)等。将两种寒食体育活动并提,一方面是作品遣词造句、对仗形式的需要,体现了唐诗的形式之美,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是唐代寒食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3.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象之真在文学视阈中,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唐代诗人在描写寒食体育活动时,塑造了斗鸡、击鞠、秋千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感悟。杜淹的《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描写了当时民间寒食斗鸡的情景:“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花冠”、“芥羽”、“长翘”、“利爪”四词勾勒出斗鸡的雄健造型,“频扫”、“屡通”、“飞毛”、“洒血”则体现出斗鸡的矫捷与勇猛,一个英勇善战、百战不挠、不擅论功的“斗鸡”形象呼之欲出,是在描写具体的“斗鸡”,亦在颂扬心中的“斗士”、“骁将”。王冷然的《寒食篇》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描述道:“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别殿”、“香径”、“金鞍”、“彩球”四词交代了在寒食节打球的地点和器具,“球落画楼”、“攀柳取球”、“踏花而归”则描绘了打球的经过。整诗的文笔清新自然,事象刻画栩栩如生,全诗并未说出一个“春”字,但阳春三月驰马击球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唐人闲适、激情的生活志趣可见一斑。在唐代,有的女子艺高人胆大,秋千技艺让人称奇,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妇女的“另类”形象,如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对此描写道:“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似在“画阁”,又在“云里”;似是“神女”,又像“姮娥”。全诗虽没有用“高”、“险”之类的词语,但生动描绘出了女子打秋千“优美”“愉悦”“惊险”的形象,俨然一幅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写意画,唐代妇女豪迈、无惧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另外,部分唐诗描述了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几种事象,向后人集中展示了唐代人在寒食节进行各种活动的有趣画面。如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首:“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全诗40字,描绘出在阳光明媚、碧草如茵的春日里,人们“镂鸡子”、“彩球花”、“追游骑”、“拜扫车”、荡“秋千”等活动,刻画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李山甫的《寒食》:“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出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短短一首七言绝句,揭示了在和风荡漾、百卉争芳的季节里,人们从事“秋千”、“走马”、“斗鸡”等活动,活泼、欢悦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可以看出,这些唐诗是在写景、状物,也是在刻画人物、临摹生活。
3.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蕴之幽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执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12]。唐代寒食节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主要活动为禁火、冷食、赐火、扫墓等,描写寒食节的基调以悼亡、别思、伤时等情绪为主。如“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李郢《寒食野望》);“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日》)之类的诗句,在寒食题材唐诗中俯拾皆是。正如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寒食题材唐诗充满“悲催”的一面。但是,针对寒食节这一看似“抑郁”的节日,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类”画卷。“人在死亡的观照与参悟中获得生的意志和力量。死亡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下的生命意识”[13]。唐代人在完成了悼亡等寒食节固有的仪式后,并未一直陷于悲伤氛围中,而是在感念过去的同时,在春日美景的感召下大胆享受现世的生活。唐代人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张扬,逐渐冲淡了寒食这一特定节日对鬼神的敬畏,转而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新的色彩[14]。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大量描写,完整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唐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反映了唐代贵生、积极、活跃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15]。
4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时代价值
4.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对我国古代体育特征的揭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生产节律的限制,再加之气候、节气以及政府对官员定期放假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形成一种节令性活动。节令性活动形成之后,再辅之以民间传说等人文素材,又形成了寒食节之于介子推、端午节之于屈原等民俗纪念活动。而作为节令、生产、人文综合产物的元宵夜游、寒食蹴鞠、阳春踏青、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体育活动应运而生。这些体育活动构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民俗“表现为一种习惯或定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具有相对稳定与长久遗存的特征”[16]。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产生后,以其固有的“规范性”一代代延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部分体育活动流传至今的基本机制之一。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所揭示的古代体育的节令性、民俗性特征,对我们下一步发掘这一传统文化宝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学术意义文学作品是考察古代体育活动的一扇窗户,这是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学术启示。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诗文大家钱仲联对其价值进行了经典阐述:“唐之三百年,诗称极盛,朝廷以诗治世,文士以诗为用,人文风气丕变,而天地、山川、风云、草木、人情、世态皆可诗情,台省、幕府、市肆、庙观、楼馆、田园,无不播扬清音,为文学史一大奇观……其中峻伟精辟者,或著于诗史,或家弦户颂,至于东传西渐,举世视如瑰宝,实可证吾国文化之宏邈,文明之辉煌。”[17]其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体育题材的唐诗,弥补了唐代体育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文物相互引证,对研究唐代体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推之,体育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可能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如诗歌总集《诗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分别是东、西方较早描写古代体育活动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开始,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汉赋(如《鞠城铭》)、唐诗(如《打球篇》)、宋词(如《酒泉子》)、元曲(如《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以及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对体育活动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成为考察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线索,成为体育史料、体育文物的重要补充和参照,因此,有必要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这一文史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4.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实践启迪寒食节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也是一项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实中业已消亡的文化活动,更是一项独具民族特色、尚需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快速蔓延,“言必称希腊”、“数典而忘其祖”的现象日益严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而寒食节等传统节俗却逐渐淡漠。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事件使我们严重意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的基础上,在阐释传统节俗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给予传统文化以新意,进行适度的开发,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体育活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寒食“禁火”,可引申为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等含义,开展寒食节“消防安全宣传”等活动;寒食“斗鸡”,可开发为斗鸡养殖、斗鸡肉食加工、斗鸡比赛表演等产业链群等。从体育角度而言,推而广之,结合我国体育现状,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建立与地域、气候、民族传统相适应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大力开展节日体育活动,如寒食足球竞赛、端午龙舟竞赛、重阳登山比赛、冬至滑冰滑雪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发和开展,一方面,可以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为体育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刚健活跃的社会氛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