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第1篇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第2篇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不好之分,“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备课教学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

Abstract Familiar wit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before class understand material,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based on fully prepared lessons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limited teaching time, the main role of the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to ensure the high quality to complete the teaching task.

Keywords lesson prepar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lec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所周知,备课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我们教师职业中最习以为常,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活生生的学生,要想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他们的财富,使学生能够喜欢我们所教的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要掌握备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真钻研备课艺术,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现结合笔者十余年来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感受,谈谈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新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者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该标准,从而明确教学的任务,理解教学的要求,认识所教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把握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即平时备课要严格对照课程标准,这样才能使课标的精神贯彻于整个备课过程的始终。

在参加省里新教材培训时,编者在对教材进行现场说明时,时时强调新教材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中职数学称为教学大纲,而五年制高职称为课程标准)。在培训的第三天和第四天是江苏省数学“两课”评比展示(两课是指省级示范课和省级研究课),观看现场视频。选手们采取说课的形式,每位选手都会说到教学目标,而专家们现场提问时经常会提到,课标对这一节的认知要求是什么,是了解、理解还是掌握。部分选手就把有些教学内容的认知要求理解得有所偏颇,笔者从教十余年以来,虽然也知道重视备课环节,但是却对备课标(大纲)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仍不够。

一般情况下,教师均需要遵循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同时,教师备课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比如,把课题或教学中的成果补充进课堂,是允许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的空间,也是课程标准所允许的。其次,教师备课需要按照本学科的教学进度表进行,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快慢不均的现象。

2 备教材

备课要认真钻研教材,它是整个备课过程的主体部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首先要掌握所授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本质内容,明确教学的任务;其次是根据课标,分析清楚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再次是熟悉教材前后章节内容的相互关联之处。即先通览教材、然后分析教材、最后融化教材。同时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网查阅资料(网上的教学资源是最丰富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即通常所说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就能在上课的时候做到用着教材却又跳出教材,摆脱教材的束缚。

3 备学生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备学生比备教材还要重要。承担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尽快的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想状况、情感意志等特点。重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既要对学生作个别的了解,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的分析。比如说我校高职和中专班的学生情况不同,会计专业和商贸专业的学生的入学分数不同,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备好学生之后,才能对症下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此外,一定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的进步;注意在感情上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愿意和我们接近,愿意向我们诉说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苦辣酸甜,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实从学生听课的神情及一些动作也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然,备学生、了解这些教学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4 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通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比如,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可以选择讲授法;对学生依靠已掌握的知识,能学懂的内容,选用自学指导法;对疑难性大的内容,选用讨论答疑法等。总之,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灵活运用。选择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便是适合的教学方法。

5 备课堂提问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把课堂提问当作教学环节的主要部分,那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可以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问,可以将学生已有认知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设问,把学习任务不断的转移给学生,总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 备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备课的同时,要对板书内容、形式进行设计,注意板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以便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主干。

7 备作业

教学任务的完成,既要依靠学生课上的学习,也取决于学生课后的练习与作业。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两节连上,没有辅导课,所以布置适量的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因此,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精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除了以上备课的几个环节之外,笔者觉得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在课堂中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备课不仅是课前的事情,在课堂上其实仍然需要继续备课。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地生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在学习探讨的气氛中,迸发灵感,生成自己新的智慧。

(2)及时的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与总结。自我反思和总结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完全结束,课后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可以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总结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最好将心得写下来。这是最真实的教学手记。有老师曾经说过:“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会成为优秀老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我们学校统一的教案表格中就有教学反思这一栏,这一环节已是我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撰写教案和讲稿。教案有统一的格式,它是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的整体设计,是简案。讲稿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的具体表述,是详案。

(4)参与集体备课,多向老教师请教。集体备课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任课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周四下午是我校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间,我一般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向老教师请教问题。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备课是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基本功,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就必须将备课工作做到扎实有效、尽量充分,这样才能掌握课堂的主动性,更好的驾驭课堂,做到有备而无患。

参考文献

[1] 丁锦辉等.《有效备课》彩.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

[2] 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 航海专业 就业服务

0引言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社会各个产业发展和就业途径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就业途径,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传统就业模式更是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初步探索“互联网+”视角下,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的模式创新。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及就业工作的影响

1.1“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1.2“互联网+”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

“95后”大学生是如今高校内的主要群体,他们思想更活跃,想法更跳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社交互动性网站等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和行为习惯。然而学习航海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在进入大学以前并未全面接触网络媒体带来的生活上的丰富多彩和学习上的快速便捷,“互联网+”时代会对这大多数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冲击和行为上的不适。有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异常活跃,而在实际的现实世界总却常常腼腆内向,不善表达。介于航海类专业的专业指向性强的特性,这部分大学生在应聘、面试等就业活动中就会占据劣势。置身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中,航海类专业大学生需要有创新思维,才能让自己所在工作的团队中崭露头角。

1.3“互联网+”对航海类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环境下,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科技与新媒体加速更新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定式和想法观念,这给航海类院校原有的就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固守原来的传统方式,已经跟不上学生们的步履和时代的趋势。面对这一新的挑战,航海类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必须注入新的技术手段,摒弃原来落后的交流共同方式。由于网上各个渠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总有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当大量亦真亦假的信息涌入,学生无法正确判断甄别求职信息,存在着被虚假信息欺骗,导致求职时误判公司发展状态,甚至发生求职被骗的现象。作为航海类院校的就业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繁杂的互联网信息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出于自己有益的、真实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就业,这是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的内容。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来为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探寻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来说更便利的就业工作服务模式。

2“互联网+”视角下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2.1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迫切性

国外的高等院校普遍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工作,在学校里一般都设置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等相关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职业辅导中心。国外大学的职业辅导中心主要由咨询中心、职业资源中心、就业安置中心、技能学习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这种机构设置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层次的服务,以帮助学生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职业辅导中心还指导学生运用专业――职业定向法来对个人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定向,并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使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得到使自己满意的工作职位。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亟待需要创新。

我国目前在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的实践上仍处于学习模仿与探索的起步阶段。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在“互联网+”大潮流时代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缺少对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航海类专业学生。鉴于这种情况,“互联网+”视角下的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探析就显得刻不容缓。

2.2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互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下转第7页)(上接第3页)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各类新媒体APP承载于智能手机上,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查询相关个人的有效信息;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APP应用,加强联络,沟通无障碍。航海类专业院校除了有效利用高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咨询,还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这一类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就业信息,以车轮式动态来不断更新就业指导服务。并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改变原有的单向沟通方式,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或者移动终端平台来提出在就业方面的疑惑,随时随地接受线上就业指导。

2.3参照MOOC模式,建立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平台模式

(1)MOOC也就是慕课模式,是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航海类专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以及就业服务,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可以邀请院校内外的教授专家,知名校友就职业生涯规划、航海类专业学生求职指导等题目进行课程讲座,不再拘泥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听专家讲座这一就业指导的方式。

(2)我们可以通过“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学生可以在平_上浏览经过院校审核通过的公司企业简介、公司的企业文化、了解公司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并有效联合用人单位网络资源,要求企业就业资讯与信息真实有效更新快,院校信息监管严格。

(3)在“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上可以设计互联网虚拟在线笔试面试训练板块,学生可以进行多次训练,突破原本保守的就业习惯,培养学生活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氛围下,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模式创新,使得航海类专业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联合用人单位的网络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双轨道的就业服务工作推进。

(4)“95后”学生思想更活跃,更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在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上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创新,还需要软件上的创新,在宣传形式,色彩使用,将有效信息与趣味性有机融合,吸引广大“95”学生乐于使用“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达到最佳的就业效果。

3总结

无论是利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或移动终端,还是在已有的就业模式上进行有效融合和创新而产生的 “类MOOC就业教育服务平台”。都是为了扩大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知识的宣传,改变原有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多媒体及移动终端平台进行就业知识和就业问题咨询,及时接受就业辅导。最终达到提高就业率以及提高就业质量的目的。

利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联合用人单位的网络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双轨道的就业工作推进。对有就业意向但无方向的学生,利用新媒体载体,及时进行就业辅导,进一步推进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教师业务学习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生物科学教育 新课程体系构建 教学目标形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82-03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梁启超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生发展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是的,孩子看见的“最初的东西”就是幼儿教师,就是幼儿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智慧、技能和方法,幼儿教师就是“向下扎根的教育”的策划和导演。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时代,只有爱科学、学科学、遵循科学规律的人,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成为时代的主人。所以,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极为重要的教育范畴,是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对婴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而生命科学教育又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生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 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索

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方案,课程是一个系统,课程是一种手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理论来看,生命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课程体系。生命科学教育课程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能够顺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所具备的态度、情感、知识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与体验。如今幼儿师范学校所用的教材《生物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生命科学教育的唯一教材,字数达43万字,内容庞杂,生物学专业性太强,理论内容比重过大,一年级开设,每周只有2个课时,无论是专业内容设置、知识量还是课程框架,都已无法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必须进行变革创新。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科学教育的目标与指导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生物学技能及实践操作、幼儿园“生物”见习和实训。淡化概念和理论,突出技能和实践,特别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对生命科学的主动探研能力。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现代生命科学成果,如生态环保、遗传工程应用、现代新型农业、野生生物保护等前沿成果及新理念引入教学课程体系。它不仅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还包括社会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本人把生命科学教育课程框架设置为如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包”组成,每个课程包经精心设计,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1.识别模块

主体内容是南方地区最常见植物、动物、真菌种类的识别,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对比分类,简易识别。这是培养学生观察技能、分类技能的基础。

2.实验室模块

该模块包括:(1)传统实验和制作。包括简易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如植物标本、叶脉书签制作、显微镜操作等。(2)课本延伸式或创新式实验和制作。如种子萌发实验、制作豆芽、蜗牛走刀刃小实验、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鸡蛋壳模型、橡皮泥生物模型、废弃物立体模型等。

3.实训基地模块

该模块包括:(1)传统型实训。包含植物小种植,花木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蚯蚓、蟋蟀、鱼类、鸟类、家兔等的养殖。(2)课本延伸或创新型实训。如无土栽培、真菌栽培、叶面施肥、植物盆景制作、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实践等。(3)幼儿园实训。主体是幼儿园生态环境建设,班级“自然角”建设。

4.“生命特质和规律”模块

包括生物结构、生物现象、生命起源和发展、生态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上述四大模块是以原幼儿师范学校所用的教材《生物学》为底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科学教育目标与指导要求为指引,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目标,经多年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思考研究而总结形成的,这一课程体系完全突破了原有教材的传统模式和僵化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取舍增删、重新编排整合,弱化理论、强调操作、突出技能,与幼儿园科学教育“零距离”接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 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新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课程的整合性是重要原则。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理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以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未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职业的需要,以应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将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其整合简化。以未来真实工作岗位为中心,将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整合,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从事婴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2.动态性原则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因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未来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学前教育课程必须顺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变化,随时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实行动态管理。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学前教育相关岗位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的课程能够与将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第二,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以取得预期效果。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幼儿教师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保证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有足量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生命科学课程设置着重考虑实践课程,既要考虑理论课程的实践部分,更要根据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一套可操作性强且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 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和要求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成功的基石,但教育目标的构建、实施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学前教育专业中,对于生命科学教育学科,其教育目标及价值构建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科学教育。

1.幼儿园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园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1)科学教育能够满足幼儿天生的好奇心。(2)科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构建科学概念。(3)科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的技能。(4)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5)科学教育有助于发掘幼儿的科学潜能。

2.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第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规定的科学学科领域的目标:(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式探索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构建和实施。幼儿师范院校中,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构建和实施要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零距离”对接。

首先,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养成。

一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拥有好奇心,每个人都是“科学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自然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各种现象神秘莫测,这些事物和现象足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小课堂教育与社会大自然结合。在“植物形态和分类”课程包教学环节,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往校园及野外,让他们看多姿多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是什么植物?叶子为什么变黄?在进行“昆虫”的主题教学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进入昆虫世界。让每个学生都像侦探柯南一样去发现我们周围有哪些昆虫?这些昆虫叫什么名字?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怎样采集昆虫和饲养昆虫等。生机盎然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自主科学探索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意义:(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欣赏和热爱,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能源,并形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现今,地球上野生动植物遭受严重的生存危机、世界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渐匮乏,这一目标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动植物分类”教学中,我们着重设问:看谁找得多,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哪些?在“生态环境”教学中,哪一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主题最有特色?以此展开讨论,并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生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2)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教师探究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影响很大。(3)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团结合作,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拼搏,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

其次,构建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概念形成的新模式。

科学教育的知识目标应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经验,获得发展,而不能单纯由教师强制灌输科学概念,这是区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根本,是如今生命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难题。

最后,加强学生的科学实践,突出学生的科学技能训练。

生物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观察、分类、思考、操作、表达和交流等多个环节。

一是观察。通过野外活动、种植、饲养、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是分类。分类是观察活动的延伸,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途径。在学习“识别模块”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各种动物、植物、真菌的标本模型图片混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按生物特征进行分类,并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三是操作、思考和概括。动手操作有两种类型:实验操作和技术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是生命科学教学活动最核

心、最重要的内容,是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杆。学生对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比较概括,帮助自己把感性的生物学知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形成认知能力,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推论和预测,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和预测。

四是表达与交流。(1)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2)用适当的方式(如肢体语言、表情等)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情感体验;(3)用各种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展示自己的科学结果。另外,到幼儿园见习回校后,要求各班级分别布置一个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把小动物及植物等搬进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参与种养、养护、观察、记录;过一段时间后,各班同学之间相互参观、交流,说明各自的想法、做法、成果、体会,可以达到科学活动经验共享、成果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