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改革论文

企业改革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改革论文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实行独立核算,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新的用人、分配、保险制度和监督、约束制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在新的形势下,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政策调控、国家专储调控、进出口平衡、市场自发调控、资本市场调控、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起到品种调换、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从长远看,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

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如红小麦、早籼稻、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今年,国家对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销区省、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将补贴直接给农户;新开设早籼稻、粳稻、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粮食价格一再走低,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措施不得力,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1)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其财务管理工作依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内部的人为因素控制,一些财务会计核算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较大,根本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财务信息设置和管理。同时,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一些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不够真实可靠,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于一些利益需要而进行人为的会计报表调节工作,并使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实现操控利润的目的。这就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偏低;

(2)资金使用管理不够规范化

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在资金流向方面与资金控制工作严重脱离开来,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资金筹集与使用评价体系。还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某些目的而设立小金库等,致使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失较为严重且频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并导致国有企业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有些国有企业甚至会为了弥补一些缺口而进行暂时性的新债抵旧债的工作,长此以往,反而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一种严重的负债状态之中。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陷入到巨大的经营风险之中。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问题应对措施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难题,财务问题是一个较为关键且重要的难点。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问题直接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搞好财务工作。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1)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指企业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反映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成果的一些目标与规划。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后,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经营工作也是从预算编制开始,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那么,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可以为企业预算提供一个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平台。国有企业则应该以现金流量作为关键点,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占用问题,并根据预算目标来严格考核企业经营者的实际业绩情况。当然,这里的预算框架制定与审定应该由总公司来确定,子公司只是执行预算。此外,各个子公司也应该制定自己的预算,并把预算结果上报给总公司,年终进行综合考核,并实行必要的奖惩措施,有利于充分调动起企业各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当前,我国不少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普遍和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有企业仍然缺乏较为科学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向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鉴于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从产权的角度来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经济性、契约性和权利制衡机制的指导下,确保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大大降低相关部门的监管成本。这就需要国有企业构建中国式的公司制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和领导机制,解决现存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空壳问题,真正从现代企业制度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采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加经理层的“三加一”模式,还应该建立和完普对经理人员的外部约束机制,真正让国有企业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让市场能够对公司的会计信息做出敏感且准确的反映,从而让企业人可以自愿接受监督,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3)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实行内部统一的投资政策

国有企业毕竟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很多时候都无法在投资政策方面达成一致性,仍然存在着各司其事的分散现象,最终导致了其生产经营低水平、低效率,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重复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必须改革这种投资政策现状,优化自身的整体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率。那么,国有企业就应该全面了解自身内部的所有投资活动,深入了解投资方向与投资规模,并根据投资项目的重要程度与时间先后安排来进行统筹规划。国有企业必须尽快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投资政策,即要求所有下属公司的投资项目都在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内,确保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控制债务规模,让企业处于健康的投资框架下;

(4)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强化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与其他外部监督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即它可以实行自我监督、全程监督和实时监督。因此,我们说,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国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自我免疫系统,在整个社会监督机制中处于一种基础性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这就是说,国有企业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充分重视起内部审计工作,让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不会被弱化,而是被大力强化。国有企业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建立一个上下垂直领导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把监督关口进行前移处理,对企业的内部财务工作实行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真正让内部审计工作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自我主动纠错与监督的有效工具与平台。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5)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划分并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必须把市场机制引人企业管理。这种管理创新的实质,就在于突破了传统型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综合体现,是经济活动运行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将效益最大化原则贯穿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企业管理活动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和合理配置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集约化的过程。价值规律要求企业必须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运用市场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产需平衡,搞好总量调控。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不能关起门来,局限于自身“练内功”、“挖内潜”。必须眼睛盯住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市场供大于求,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挖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但绝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煤炭企业严重亏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煤炭总量过剩,而导致价格的下跌。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成本。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但按照价值规律,不能说有多高成本就卖多高价钱,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出售。企业只有根据市场价格来控制成本,将成本降到市场价格以卞,才能有钱可赚。邯钢的所谓“成本否决”经验,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倒推算出目标成本,以盈亏平衡点作为否决的依据。煤炭企业管理也必须在控制成本上做文章。应该看到,多年来煤矿所形成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很多方面的浪费现象,所以围绕降低单位成本,一方面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增加收人;另一方面,要通过节省开支,降低各种消耗,包括活劳动的消耗。同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获取优价。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且推动着企业管理的升华。这种升华,表现在软件上,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更新;表现在硬件上,是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使企业管理的许多工作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促使管理的手段更加科学。长期以来,煤矿粗放型管理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以为煤矿的管理就是“粗粗拉拉”。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更谈不上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方法,甚至认为,有关管理的情况,记个大概数、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惰性和“经验主义”,至今仍制约着一些煤矿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煤炭企业管理就不会提升档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三要素”的内在规律。管理的对象,一个是人,一个是物,而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应该说最难的是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理顺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觉悟上,而且还要体现在通过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和人事‘‘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对人的一种激励和制约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价值,从而产生精神变物质的神奇效果。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边缘科学,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从而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对情况管理的扬弃,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包括战略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念、经济效益管理理念、适应市场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法制与道德观念等。所谓“世界时移”,它要求我们根据时代变化,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整个管理过程,兼顾企业与社会两方面利益实施管理。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民主化。它要求从最大限度的整体出发,按职责分明、领导和指挥统一等原则合理组织机构,使用人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推动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这几年发展状态较好,应该说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诸多新的挑战,对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就企业管理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正确发展方向;二是进一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努力;五是围绕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对标工作。

二、如何打造企业现代化管理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一、电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使学生理解电类课程对其以后学习、工作的意义;其次,应结合电气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表明所授电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从观点,更从知识点的交叉来说明该门课程和电气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联系,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1.电类课程的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三年来在数字电路课程的讲授经历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期电路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对模拟电路中的相关知识及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不扎实,如果直接讲授课本知识,将难以取得效果。于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先将整个数字电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前期的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的知识也加入进去进行二次划分;同时在具体讲授所划分的每一个部分时,不仅给出此部分的知识点与本门课程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给出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体现。而限于自身单门课程讲授时间的限制,最后更是应针对性指出与本次课程知识相关的其他电学课程的知识点的章节,强调学生下课复习。笔者的这种讲授方法,在本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学生普遍反应,虽然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为容易,效果也较好。2.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基于笔者的数字电路及电路理论相关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数字电路,教师更偏重EDA软件的教学;虽然EDA的发展使得可编程逻辑器件越来越流行,但电气专业的学生应该加重硬件电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先理论教授,然后再利用Spice相关软件进行仿真以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的联系,同时将电路知识形象化。以数字电路教学为例,具体做法是,课堂讲授时,从数字信号开始,逐步讲解门电路的具体组成形式(如TTL、CMOS门电路的构成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然后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讲解整体功能性电路的构建形式,最后以具体的数字芯片来讲解芯片的构架、使用以及芯片与芯片连接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每一个部分,只要涉及到电路的组成形式,都要求学生使用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仿真,从而从基本的电路理论来了解电路中每一点的电流电压参量,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理解。而在扩展到芯片级别时,则采用系统电路仿真,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单个元件的功能到关注器件功能,进而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后,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同时,辅以作业、答疑、课堂讨论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等多种方法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讲授完所有部分的知识后,再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地串联回顾复习;这种讲授方法更容易降低甚至于消除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是按照上述流程走下来的学生,一般都无需专门进行课前预习,即可掌握本门课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多重考核制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具体为,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含小测验)占10%,实践作业(主要为仿真)占10%,期末考试占60%;三年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和到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到课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学生也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相当大的改善。电气专业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艰巨工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将电类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经验,给出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必能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各门电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引入思考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建 吴玉莹 单位:湖北省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

事业单位是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健康运转,以公共服务为事业内容,以财政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财政拨款性、非营利性是其区别于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企业单位的最主要特点。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指在我国类型众多事业单位中,改变以往资金需求完全由财政资金保障、人员性质为事业编制、基本不参与市场竞争、单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况,让事业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自负盈亏,实行员工聘任制,企业绩效化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使事业单位“活”起来。

2.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是单位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计量基础,是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损益确认的期间与资金收付的关系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凡是应当本期负担的开支,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予以确认,而不管资金有没有支付;凡是在当期实现的收入,不管资金在当期有没有收到,均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权责发生更利于清晰的反映出本期实际的经营成果,多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性单位。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不管是不是本期应该负担的费用或者确认的收入,凡是在本期支付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凡是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收入予以确认。收付实现制更多地关注资金流的收付和使用,多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政事业性单位。

二、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体制,相应的,事业单位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又有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还有企业运营性质的盈利性事业单位,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机构同时运转。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必然对会计核算基础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现状

会计核算的基础决定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财务信息质量和要求,对于满足财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需求意义重大。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单位的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在资金渠道上多以财政资金保障为主,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我国2007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精神的指导下,2012年我国又重新修订了会计制度,废止了九七年使用至今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核算制度将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诚然,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有其天然的优势,它核算简便,以资金流作为单位核算的依据,对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不得不看到,收付实现制在评价单位经营绩效、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事业单位必须主动地探索适合的会计核算基础。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目标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匹配

时代造就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数十年历程中,事业单位一直作为政府机构的辅助帮手,支撑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运转。为此,事业单位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协助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自然就以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主管部门反映完成事业任务所需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为主。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由保障型目标向服务型目标的转变,以往单纯地完成事业任务、使用好财政资金的运转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事业单位正在深化企业化改革,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去留。面临着新的形势,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已经转变为优化事业服务、强化事业效果、参与市场竞争,不再依赖财政拨款的“吃皇粮”模式,而是自食其力、自负盈亏,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优胜略汰。事业单位在这种新的职能定位下,会计核算的目标也由简单的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使用变成准确的提供反映事业单位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单位财务状况。在这种会计目标下,显然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需要,深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是大势所趋。

(2)会计核算要素需求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协调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会计核算要求事业单位要及时、完整、准确的提供出反映事业单位期间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数据。然而,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会计要素使用需求满足不了核算的目标。对于资产类要素,例如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法下,固定资产将会在购买当期一次性的予以确认支出,对当期的经费支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毕竟是使用寿命很长的会计要素内容,在使用的各个期间都在产生效益,如不能合理的摊销成本、确认收益,则不能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满足不了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于负债类要素,例如银行借款的利息,由于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利息是在实际支付期予以确认的。但是,如果利息的支付并不是按期支付,而是一次还本支付或者延期支付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借款使用期间并不负担利息费用,而利息费用过多的集中在某一期间的现象,由其是当大量借款用于在建工程项目时,导致银行借款利息无法计入在建固定资产的成本,虚减了单位资产,造成单位财务状况核算的不准确。对于收支类要素,例如投资取得的收入,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下,只有当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收益时才予以确认,而不管分来的收益是属于哪个投资期间产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可能明明当期投资亏损严重,却因为被投资单位分来了之前的投资收益而计入本期的损益,造成了单位收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可见,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需要更加完善的财务核算和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三、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模式的借鉴

美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制定以及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可借鉴性。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化产物,在美国上没有“事业单位”这种称呼,但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和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职能定位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基础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借鉴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结果来看,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美国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非常明确,即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以明确判断管理人员和机构的受托管理责任。会计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确定会计相关信息的使用群体是谁,这是目标确定的基础;其次,分析会计核算主体的保障能力,能否提供出符合要求的财务资料和信息。我国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单位管理人员、政府主管人员,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要满足他们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和效益的财务信息需求,需要事业单位完善和定位好自己单位的会计目标。

2.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借鉴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并没有和盈利性的企业单位严格区分开来,同样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计量效果。分析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演变历程,也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改革,其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运用经历了“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四个阶段的衍进,从第一阶段的收付实现制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再到完全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路实践总结,无论是盈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权责发生制在核算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进。

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措施

1.扩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范围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一个关系着我国上千万事业单位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切身利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经济成分主体的大家庭,事业单位的构成类型多种多样,企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层、分性质、分规模的逐步改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就有痛处,就会损害少数人或者单位的利益,会有阻挠。必须坚定不移的进一步拓展企业化改革范围,形成规模,形成制度。也只有当企业化改革的事业单位范围扩展到足够的程度,会计核算的制度才能统一的制定并推广实施,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有效的使用。

2.明确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确定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核算要求都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事业单位承担着公众服务的任务,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有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加上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的部分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中将会面临生死考验。因此,必须切实结合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企业特点来确定企业化改革后的会计目标,结合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以保障企业化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

3.优化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后,要达到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的要求,准确核算单位的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必须对现有核算基础下的会计要素核算使用方法予以优化。在资产要素方面,必须深化配比原则和资本化、费用化原则,单位开支形成资产确认条件的,要坚决予以资本化,不能机械的将所有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支出的核算模式,切实核算好单位资产。在负债要素方面,充分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所负担的负债成本,按其实质改由谁负担就由谁负担,即不变相操作,也不机械化操作。在收支确认方面,要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改由哪期负担的费用,就计入哪期,改由哪期确认的收入,就归集哪期,不能因资金的收付时间来决定一切,否则将会由于资金收支的时间差异而导致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

4.深化权责发生制法的运用

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运用理念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已有体现,但目前使用的力度和广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事业单位一贯的核算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二是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和运转模式上需要逐步适应权责发生制的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中会计核算的必由之路,形式上的尝试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必须深化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将权责发生制理念逐环节的运用在事业单位运转和会计核算中。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