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1篇

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曾经学过的知识;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遗忘以往做过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往事的苦乐。但是,你我都不会忘记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你可曾记得,灾后数周,汶川人民很快就从悲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在灾区,你不会感受到悲伤的氛围,相反你会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灾区,你不会看到遍地废墟,死气沉沉,相反你会看到一座座房屋高楼拔地而起,如春雨过后的小草从土地中钻出嫩芽;在灾区,你不会看到医护和建筑等人员的短缺,反而你会看到百万志愿者在各个岗位无私地为汶川灾后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灾后的汶川,如涅磐重生,将它的第二次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命展现给世人!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年里,汶川人民经历的太多太多,从失去亲人的悲伤到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从平静的生活到房倒屋塌,家破人亡。他们经历的变故太大了,也太快了,仿佛就在梦醒之间。汶川人民的噩梦早已过去,那么就用美梦迎接今后的美好生活。这一年,我们中华各族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路志愿者和战士齐聚汶川,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一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重建汶川,各地方对汶川灾区进行对口支援。我想,几年之后,一个个崭新的城市必将在蜀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

一年了,我们不该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战士武文斌;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张米亚老师遇难前用双臂护住两名幸存的孩子;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襁褓中的婴儿……这些人我们不该忘记,我们要把他们永远地记在心里!这些人我们应该悼念,我们要把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与感激传达给他们。这些人我们应该祭奠,衷心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够得以安息,都能在天堂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保佑亲人,保佑汶川,保佑中国!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小女孩李月,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她面对世界重新起舞,感动整个世界。汶川就犹如一个身有残疾的,虽遭受重创,但却能焕发出它超自然的活力,依然能把它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等到汶川重建完成后,再次登上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时,必将轰动全球。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也只有作此文章来祭奠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愿逝者安息,生者更努力!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此参加拓展培训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蕴含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洛阳阳光男科医院09年度全体员工重要的团队拓展培训日,也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为此,请首先让我们大家为汶川大地震的所有受难同胞们,致以我们最为真诚的祈祷和祝福!同时,也正是在这次举国同悲的大灾面前,像许多组织和队伍一样,护士队伍同样因为顽强的拼搏和卓绝的奉献精神,赢得举世尊重,这再一次印证了护士职业的天使魅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护士职业的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俗话说“3分治疗7分护理”,这说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岁岁年年多少事,迎来送往何其多。有人算过,一天下来一个护士全部走下来的路就有四五十里之多,那么,年、十年、二十年呢?中国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路,登极之路,那么我们脚下的路能与之媲美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条路同样用热爱、执着和奉献刻写着里程和路标!

请允许我代表院领导向全体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另外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我们举行拓展训练也有着一定深意,因为我们医院始终坚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因此组织全体员工轻松出游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熔炼我们的团队,其目的不仅为了实现我们团队更强的凝聚力,也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生活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这些正是我们精心筹备此次拓展培训所奉行的宗旨。

拓展培训能教会我们很多: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主动沟通、主动配合的工作方式;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完善人格,磨练个人意志,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等等。

同志们!

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应当是充实的,请我们好好珍惜与同事,与教员相处的日子;请我们打破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狭小空间吧,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尝试着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突破自身固步自封的弱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我们希望这次拓展培训是一次开端,是一次可以全方位提升我们自我素养的开端。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3篇

在饱受罹难、满目疮痍的灾区,不少大人们的过度热情该止住了!

六年前,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堪称我们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六年后,当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寄托哀思、表达慰问和纪念的时候,我以为,最深刻的纪念是避免。

令人高兴的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如何避免这样一场灾难的再次发生,即使难免,也要最低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如国务院制定了校舍建设标准,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国家还拨出巨款支持灾区重建等等;成都市把灾区农村住房建设首次全面引入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同时,城乡资源互动对流、城乡文明有机结合;还有,在建设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理念等等。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地震改变了不少人们的许多观念,如地震中的安全疏散与平时教育分不开;加强预测、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自然灾害呼唤相关综合应对体系的建立等等。有报道说,花点钱学习,在关键时刻能捡条人命已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而采取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好!

在汶川大地震六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们特别不能忘记这一天也被命名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就是避免之意,如何避免当是这一天突出的主题。不应该有太多的喧嚣,也不必当红明星们过多凑热闹,表现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刻,灾区更不应该成为一道风景观。尤其是各类人士出于各种动机对灾区幸存者的无限制的采访、无节制追问以及一次次把人家拉入痛苦回忆之中的举动,让人烦。我想,灾区人民更需要的是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恢复以往的平静。

一位专家这样说,除了要祭奠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把活下来的人当人看。说得在理,值得深思。千万不要把灾区当成升官、发财和扬名的“秀场”!一场自然灾难之后,引发不必要也不应该出现的“新灾难”。更深刻的见解是对人们生存环境进行反思,增加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有评论称,众所周知,北京是缺水型城市,一方面还在北京建立不符合北方生态环境的巨型水景景观、建大型工业项目、建舒适的耗水住宅等等;另一方面,又号召小学生节约用水,老太太用洗菜水冲厕等,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种思考可谓是自然灾难之后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建设理念的深刻反思。

我还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和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从社会纷纭复杂的现象中辨别深刻与浅薄,庸俗与高尚。既弘扬精神和灵魂的伟大,又科学有效地对灾难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盲目地听呼悠、凑热闹,更不必人云亦云添俗趣。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4篇

自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震区的生活现状和震区人民的灾后生活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临近,北川等地震遗址成为许多游客五月出游首选的地方。

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一直备受海内外广泛关注,到受灾地区探访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游客自发前往成都、汶川等地震灾区参观凭吊;5月12日当天,北川县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等地更是人满为患,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所有警力维持秩序,甚至在进入北川的入口等地设置劝返点,以舒缓压力。

短短一年的时间,地震俨然已经成为北川等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有不少外地游客带着祭奠、好奇、休闲等截然不同的心态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有的游客开始脸上带着笑容在公墓、废墟前拍照,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在这些遗址上嬉笑打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有网民认为,灾区人民的创伤尚未痊愈,大量游客进入灾区旅游是对幸存者情感的一种伤害。而有专家认为,地震遗址中也可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也可切实地支持当地民众的生活。

日前,倍受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经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如何开发地震遗址旅游,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确实该建,但灾区重建本来就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花23亿建一座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直接拉动灾区经济发展。而灾区旅游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前进,似乎成为我们当下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正方:到灾区去旅游是对当地最大的支持李清

在我看来,对所谓的“灾区旅游”应持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首先,四川本来就是个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震中很多景区受到了破坏,灾区进行恢复重建,旅游业的恢复是重要方面。恢复和发展旅游业对发展四川经济乃至拉动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震后的四川旅游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伤痕累累的映秀、北川成了大家争相前往的地方。这些地方能否成为“景点”?我以为,其实绝大多数人去这些地方都不是为了庸俗的猎奇。地震给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非常地震撼人心,大家想到现场看一看感受一下,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而在重灾区,大家也不是只能看到惨状。事实上,很多人到北川老县城是为了去祭奠死难同胞,而在映秀,可以看到震中人民的顽强不屈,看到震区重建的勃勃生机。

对于震区的群众来说,游客的大量到来有着相当的意义。一方面,纷至沓来的各地游客给他们送来了关怀和信心。另一方面,他们也为灾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众所周知,灾区经济的完全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灾民就需要就业,需要获得收入,这些不可能全依靠国家照顾,游客的到来让这些成为了可能。在板房安置区,有人开起了旅馆和饭馆,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为灾区群众带来了收益。可以这么说,现在去灾区、四川旅游,就是对灾区群众的最大支持。

据媒体报道,在北川的“望乡台”等地,有当地群众摆卖地震题材的照片和光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但在我看来,这些群众绝非刻意展示创伤以获取廉价的同情,而是通过自食其力的经营行为,表明坚强的信念、坚韧的精神。事实上他们卖的照片和光盘,很多反映的也是抗灾内容,比如那幅著名的《伟大的握手》就在很多摊点上有展示。谁觉得不合适不买就是了,完全没必要谴责他们、给刚擦干眼泪的他们制造新的刺激与伤痛。

在不久前的一次活动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地震过去一段时间后,很多旅行社推出地震灾区短期游。他认为,旅游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要去看什么。如果是欣赏苦难、把苦难当故事,肯定对人性有害;但也可以通过旅游对公众进行灾难教育。他说,在我们的公众教育中,有关灾难的教育非常稀缺,而非常严酷的地震是进行灾难教育非常直观和有震撼力的场所。

如今在地震灾区,不但有纪念碑牌,一些地方还有导览讲解,地震遗址博物馆也在建设中,这说明灾区是欢迎游客的。当然,去灾区旅游必须遵守管理规定,尊重灾民情感,少数游客在废墟上嬉笑打闹就相当地不妥当。一些旅行社在给游客讲解时,过分渲染悲惨的内容,也是不合适的。但这些通过教育引导是并不难解决的,不能因噎废食,否定灾区的旅游业。

或许,要求所有的游客去灾区后都牢记住“多难兴邦”略有些嫌沉重了,但至少通过接待游客,灾区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震后的四川仍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是震不垮的。

反方: 我担忧灾难变成被消费的悲情廖保平

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会纷纷派记者进入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天有灾区相关的报道。

这是必要的,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想知道一年后的地震灾区怎么样了?灾民的居住安定了吗?生活有保障吗?妻离子散之后重组家庭了吗?他们的心理阴云还有多浓重?他们对未来有何期许?

然而,据四川那边的朋友说,地震周年之际,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媒体的记者,还有大批游人开着车蜂拥而至,他们游走在灾区,在喧哗声中与灾区的人留影纪念,脸上写着捉磨不定的表情。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人们去地震灾区旅游,旅游是好事,一可剌激消费拉动内需,二可给灾区人民带来旅游收入,一举两得,多多益善。但笔者并不认为周年之际进入灾区的人都是为了去旅游,笔者担心灾难、灾区的悲情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变成一种被消费的东西。

当记者一定要把受灾者采访得哽咽啜泣,当外来者一定要看到受灾者呈现和讲述他们的悲伤。总之,只有受灾者一次次当众“演示”自己的痛苦,大家才得到了对悲情的消费的满足感,觉得一场地震没有白白发生过,进入灾区不是白来,而是收获了沉甸甸的东西,那就很不厚道了。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除了揭人伤疤、掬一把同情的眼泪之外,我们还能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受灾者中肯定有不满足于悲情表演的,也一定有想要表达别样的情绪的,比如愤怒,比如控诉,比如疑惑,比如绝望。这些,记者们能否帮他们表达出来?游人是否能够理解并帮忙奔走呼号?究竟是要用自己的爱心去给予他们慰藉,还是要从他们的悲情中获得慰藉?

笔者以为,受难者要想获得安宁,不是一次次地表演悲情就可以获得,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调查的数字尚未公布,包括死亡、失踪、伤残的具体人数和姓名。只有做到这些甚至更多,生者才会得到安宁,逝者才会得到安息。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因此,对灾难最好的纪念不是消费悲情,而是反思,我们对地震灾区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周年的纪念日,而是持续的关注。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5篇

重庆市北碚区年逾五旬的低保户朱某因病住院,所在社区领导前来看望,承诺帮助报销部分医疗费,朱某听后情绪非常激动,领导离开病房不到十分钟,便因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5月5日《重庆晚报》)

[点评]:从长期生病医药费无从着落的苦闷,到突然“部分医疗费报销”馅饼从天而降,这种“过山车”一般的情绪落差,或许只有朱老先生一人能懂。而朱先生或许到死也没有意识到:突如其来的“报销承诺”本不该是偶然性的恩赐,而是他本应享受到的社会权利――要让群众“病有所医”,是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庄严承诺。

事实上,现有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互助救急模式,并不能解决困难家庭治疗大病的现实。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给公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医疗产品。补齐医疗救助这块短板,显得十分重要。

关注弱势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健全救助体系,特别是大病救助制度,帮助更多重病者、孤残人群、遭遇突发灾害者等特困群众渡过难关。让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病有所医,是新医改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百姓的迫切期待。

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中,让制度更好地保障人的生存权力更好地为民生服务,这不是恩赐,而是每个人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应得的基本权利。显然,要让“低保户激动猝死”之类的悲剧不再重演,在推进社会保障以及各种民生制度建设上,我们仍须不遗余力。只有这样,底层的生命才不再脆弱,潜移默化中,权利意识才能变成一种常识。

假如讨薪没能惊动省长

去年冰冻雪灾,四川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带领34名川籍农民工前往郴州进行电力工程抢修。工程款及民工工资百余万元被湖南相关方面拖欠。维权一年无果,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批示后,20天后民工们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工资。(5月5日《成都商报》)

[点评]:34名川籍农民工是幸运的。他们幸运的是惊动了省长。如果不是省长批示,他们还会在这场维权奔波中折腾多少个一年?百姓手上,还有多少没能惊得动领导的民生怨情,在折磨着他们心灵?

省长不是法官,省长有比法官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民情民怨什么时候都有,件件都由省长批示解决,中国的省长就配得太少了。一个需要领导批示才能解决问题的社会,是百姓的不幸,法冶的不幸。诸如讨薪这样的民生困难,人们通过法律的途径,能够同样在20天内得到解决,他们就会省却太多的上访,省却太多的精神折磨,就不会事事非找领导不可。他们会把维护利益的敬意和谢意,献给包括省长在内的整个社会,而不是单一的某个领导。

老百姓埋怨官比法大,问题的根源出在太多的部门眼睛只往上面看,心里没有装着百姓。省长批示20天解决问题,看上去下面的部门执行力很强,却恰恰反映了这些部门不会办事、不愿办事的官僚作风。实际上是让人民群众伤了心,给政府和领导的形象抹了黑。

让法律制度完善起来,让政府职能部门的心里装着老百姓,让百姓不找省长也能办成事情,百姓才会觉得真正走在了踏踏实实的正道上。

特困户享用城管罚没果蔬的悲哀

长沙芙蓉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在处理罚没物资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罚没一送出一公示”腻度,这个制度据说还是全国首创。仅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为福利机构和特困户送去水果蔬菜110次,共计2460公斤。(5月5日《人民日报》)

[点评]:当那些特困户大嚼“城市走鬼”本小利微的那些水果时,却让人感受到双重的悲哀:一是小摊小贩的生产生活资料,似乎不能以这样黑色幽默的方式被轻松消费;再就是城市特困户的救济,也不能以如此杀贫济贫的方式推进,两者都是利益受损者。

在罚没果蔬通往特困户的路途设计上,其实存在着法律的困境。尽管长沙城管处置罚没物资形成了“制度”,但其也是内部的权宜之计。简而言之,城管无权自行处置罚没物资。

那种以为只要不拿回自家,且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抄大罚的思路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僭越。出发点已经有些偏了,而过程更无法控制,失去监督的权力很难不在张扬的做好事过程中发生扭曲。

城市特困户和福利机构当然需要救济,那是一个文明国家的责任,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义务,但是,不应该以这样杀贫济贫的方式救济,更不能鼓励其形成制度化的行为。通过对―个底层群体的权利利益的剥夺,来补偿另外一个底层群体,小摊小贩已经“不服”,而特困户何尝又能“愿意”?不仅不能实现社会正义,反而会从根本上同时伤及这两个群体的利益。

应该认识到,罚没摊贩物资并非城管执法的唯一手段,“以罚代管”的思路应该彻底摒弃。总是治标不治本,麻烦将永无了局。破解罚没困局的最简单、也是最彻底的办法或许就是不罚没,而代之更有效的疏导和引导。

公务员享受长假的权利困境

今年遵循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取消“五一”调休安排。但据了解,本次“五一”假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广东政府机关实行了7天长假。(5月6日《新京报》)

[点评]:从法律角度看,广东部分公务机关放假7天并无不妥,符合《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问题是:为何公务员可以自愿带薪休假,而企业员工的这一权利却缺乏保障?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务员的休假权与企业员工的休假权是多么的不平等。

显然,灵活而又自愿的带薪休假方式,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只有公务员梦想走进了现实,对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说,却是难以落实的“空头支票”。围绕“五一”休假之争,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权利困境:原本作为职工权利的灵活休假权,在现实中仍高度依附于行政权力而存在一不经过权力的统一安排、领导传达,带薪年休假是很难真正做到自愿自主、灵活安排。

有关方面应该正视公务员能享受到自愿带薪休假,而企业职工却享受不到这一权利的现实问题。休假权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分成三六九等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休假权利,这样才能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此次广东部分机关的7天长假说到底,仅是权力依附下的偶然产物。如何将权力依附下的权利,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包括带薪年休假这样的休假权,成为每个劳动者可自主支配、自由享有之物。或许才是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

让国人的心灵空间都有一片汶川

随着5月12日的临近,四川方面关于公祭的准备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在通往震中映秀的公路上,警力已经比平时多了一倍以上,而在通往另一个公祭地北川老县城的路上,自6日开始就出现了大批川0牌照的车队,车队是为5・12公祭做准备的,12日当天,北川老县城将举行规格几乎和映秀差不多的祭奠仪式。(5月10日《燕赵晚报》)

[点评]:位于映秀镇半山腰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每天接纳着越来越多的纪念者。

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又一次自然浩劫,同胞遇难,举国哀痛。我们不会忘记汶川人民的坚强抗争精神,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灾难的坚强意志,不会忘记数亿志愿者凝聚而成的“强大温柔心”,更不会忘记大地震哀悼日的举国哀思和众志成城。

纪念活动不拘一格,让我们每一位国人都能留下一片纪念汶川的“心灵空间”。纪念灾难,用纪念死者唤起对生者的呵护与期望,从而破解灾难,升华目人的凝聚精神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