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武汉 空间结构
许学强先曾说过:“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研究区域城市体系;一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两者都能为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发展服务。” [1]因此,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是有必要的。本文将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及交通组织三项要素作为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旨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便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1、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密度变化可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及老年阶段三个阶段[2]。1978年~2010年,武汉市总人口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1978-1982年、1985-1991年、1997-2008年出现三次明显增加(如图一所示)。可以初步判断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结构处于成长阶段。
2、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工业结构与布局变化
1949年后,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工业成为我国推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胡华颖在书中提到:“工业结构的演进左右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基调,而空间结构又可影响工业整体结构的效益与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 [3]。城市原有的空间形态被厂房所替代,这一时期的城市用地快速向周边蔓延,导致部分地域出现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的景象。
由于坐落在长江边的江汉平原,地理位置九省通衢,历史上的武汉市以商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建国时,随着第二产业的崛起,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现代化工厂,武汉开发了大片的工业基地,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4],形成了相对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这些大型企业周围配套建设有相应规模的居住区,使其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生长点,城市跳出以旧城向外蔓延的趋势,倾向飞地式发展(如图二所示。注:图中交通环线为后期形成,此处作为参考)。
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猛发展,武汉市对已形成规模的十二个工业区进行配套调整建设,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继形成沌口开发区和东湖开发区,成为远离主城的飞地和综合组团。武汉市逐渐形成了以主城为核心,7个重点镇和4个城关镇为卫星城的空间布局[5],基于空间的工业发展态势如图三所示。
3、改革开放后的武汉市交通发展和用地演化
其一,城市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形成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之中。人们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城市空间依靠城市交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发展。两方面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6]。
其二,从历史上看,交通工具及运输方式的变革是新技术革命的起源和落脚点,当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城市的发展会突破原有的约束门槛,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组成新的结构,然后采取填充的方式继续拓展[7]。轨道交通的实现,加速老城区更新改造的同时,也带动了郊区的配套设施建设[8]。
长江大桥、京汉铁路等兴建之前,武汉多为水运、小汽车或步行交通形式,城市多沿水道和马路发展。改革开放后,城市空间形态上除沿新修建道路轴线推进发展外,开始转向在原有用地周边蔓延和在已形成的发展轴之间进行填充发展。随着小汽车使用率提高,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带动放射式的城市快速路网形成。
其三,城市空间形态在客观上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选择,不同的城市空间有不同的交通需求特征,必然要求相应的道路交通与之适应,对于集中型城市来说,公共交通则处于主导地位[9]。
主城与周边郊区、卫星镇的经济活动、社会联系日益增多,城市轴向发展需求愈加明显。随着江汉三桥、五桥、白沙洲大桥(长江三桥)建成,京珠、沪蓉国道在武汉西南相交并由军山长江大桥相连形成围绕江城的一个“半环”。武汉中心城区是由三条联系三镇的环线来组织交通的(详见图二),环线的发展建设体现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过程。
小 结
在现实中需要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变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政策拉力和经济推力,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武汉市的城市形态在历史原因、人口变迁、交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各个时期都体现了时代和政策的明显特征。而在未来更多样化的影响,例如高铁及地铁建成,带动武汉市域的整体发展以武汉火车站为新主题,开发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学城的建设推动黄家湖片区的改造,及城市文化中心的构建,武汉的空间格局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展 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需要,因此城市的空间发展仍然可以通过定性结合定量手段进行预测,并结合工业、经济、交通、社会等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合理利用空间、优化城市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第1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城市内部空间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 许慧,丁时忠.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J].规划师,2004,(4):88-90
[5] 洪亮平,唐静.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J].新建筑,2002,(3):47-49
[6] 毛蒋兴,闫小培.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述评[J].城市规
划汇刊,2002,(4):34-37
[7] 伍新木,罗琦.交通与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变迁[J].现代城市研究,2003,(4):65
[8] 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112(1):
案例呈现与教学设计
现代地理概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学习的逻辑(即人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立足教材逻辑,理出知识体系,再根据热点信息或者其他适当的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同样是“城市空间结构”教学片断,教师尝试了从学生生活的宁波这个城市空间入手,有效实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内化,使之转变成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利用学生追求时尚,喜欢逛街的特点,以宁波市主要的休闲购物街的图片导入新课,提出“为什么我们城市内部的各种功能区,就像我们玩的拼图一样拼凑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无形中控制着城市这幅巨大的拼图?”带着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新课的探究。
设计意图一 使用促进注意策略,通过熟悉的生活景观街景图导入,引起学生对新概念的兴趣。使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枯燥的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地理案例的归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城市中具有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同区域,根据学生脑海中的宁波城市印象,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为下面逐一介绍各种不同功能分区做理论铺垫。
案例分析:教师利用PPT,以宁波市奢侈品汇集之地和义大道地图作为底图,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在地图中圈出宁波市主要商业区(天一广场、和义大道、印象城等)位置,配以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从脑海中调出对宁波市的空间感知图景,从而形成“商业区”的概念理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商业区分布特征得出中央商务区(CBD)的特点,先引进宁波南部商务区CBD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CBD形成感性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城市CBD的特点。
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讲解城市居住区的布局特点。首先学案引入美国居住区迁移的材料,提出问题,细化居住区的类型、布局特点与产生原因,画面切回到宁波市中环境优美的高级居住区和环境较差的中低级居住区照片展示,引导学生得出高级居住区和中低级居住区的布局特点。
设计意图二 使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复习区域历史地理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得学习更加有意义。使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这样既能促进个体对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案例分析: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隶属江北区科学技术局管理,成立于2000年10月,当时为宁波市第一家县(市区)级科技创业中心。几经变革和发展,恰恰成为这个年龄段学生从小到大的一个重要记忆,因此,以宁波江北科技创业中心作为案例介绍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入江北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的视频片段和江北区发展变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里关于江北科技创业中心变化的感受,学生心中的感受恰恰是目前工业区布局特点,于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转变成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 使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工业布局特点”这一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地理案例的归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使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形成最终的宁波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图。通过对宁波市中商业区(含CBD)、居住区和工业区等主要功能区的介绍,最终以PPT动态模拟的形式,一步步展示出宁波市的各功能分区,最终形成宁波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图。从模拟的图中可以看出,宁波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古代经典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的“棋盘模式”结构。
讨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析
地理概念教学常用策略:促进注意策略、表象呈现策略、类化策略、精加工策略、激活策略、知识联结策略和测评提取策略等方法。本课利用“促进注意策略”,展示学生生活场景系列图片来促进注意。也可以用新闻事件、演示实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学习目标等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言语形式的地理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用“类化策略”把已有的地理概念――商业区,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将零散的、繁杂的知识科学的类化,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便于检索和有效提取。用“精加工策略”补充不同类型商业区的材料细节做出推论,产生与地理知识的联想,有效提取知识。用“激活策略”以图表的形式贮存所要学习的知识,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有效的信息。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复习区域历史地理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得学习更加有意义。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这样既能促进个体对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最后,再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城市各功能分区学习之后,提出他们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一定序列,展现为“棋盘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设计方法与课例适用性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借鉴了现代认知地理学对地理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展开讨论。先用生活中的拼图游戏作比喻。表示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里各个部分的拼凑,然后,对各个部分展开学习,得出功能区这一子概念。利用图片、视频在地图上的动画展示功能区的含义及它们之所以会以一定格局拼凑在一起的原因。该课紧紧结合了学生生活所在的城市,作为地理概念理解背景比较直观。在分别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剖析后,又回归到平面地图上,让学生再次感受地理空间指示性特征。
本课例设计直观、结合生活实际、对地图阅读技能进行了培养,建立了学生的空间感。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图片、文字描述及视频均在学生理解范围内,这样比较好的解决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地理概念的先行组织者――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区。
本课使用地区具有局限性,还应探索适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和乡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对城市生活并不是十分熟悉的学生,城市景观感受不深,利用城市景观导入不容易唤醒学生脑海中浅薄的城市印象,造成地理概念理解的困难。该教学设计的使用还要注意课堂调控,防止学生停留表面,深入挖掘不够。材料的选择除了要有感官刺激性,还需要由浅入深设置,这样才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对于生活在像宁波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的学生,具有很好地学习促进作用,因为城市化速度较快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会更加生动和深刻。
结束语
本节对应课标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课标侧重于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有三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级要求学生结合某城市地图,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区;第二层级要求学生归纳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第三层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部分内容,第一节从时间维度介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从空间的宏观维度介绍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第三节从微观角度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内容教材结构清晰,与生活联系紧密,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居住地城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将抽象的城市理论嫁接到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目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认识缺乏理论深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前认知,帮助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城市规划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结合模式图,说出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通过对所居住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设计未来城市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家乡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调查研究,给家乡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六、初教设计(如表1)
七、反思重构
本节课从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然生成。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如利用新闻和宣传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同时强调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列表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结合泰兴市规划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实践反思,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情境设计的主题性不够清晰,教师分别选用江北新区、高雄及泰兴本地的案例,案例来源离散,且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②教师设置问题“结合‘泰兴市2014―2020年城市规划示意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答案发散,且本题过于宽泛,就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而言,难度过高;③本节课图表类型复杂,具有明显的高考指向,无法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故再教时重新设计如表2。
历史背景
重钢的前身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铁厂于1890年建设,1893年建成投产。1908年,汉阳铁厂、大治铁矿与萍乡煤矿合组成立“汉治萍煤铁厂矿公司”,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场地解读
1.结构分析
(1)城市成带状形态
(2)城市的大空间由山脊、铁路、滨河划分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复杂
(4)城市内部建筑分布密集,体量差异明显
(5)城市功能呈点状向外发散
2.肌理分析
(1)图底关系
(2)肌理圈层分析
空间肌理分析――积极空间,场地自身的基因重组、混搭风格、节奏变化巨型尺度、场地缝补概念。
(3)组团肌理分析
树状型:建筑形态呈一定方向性排列。
面型:体量面积较大,形成了很多狭长空间。
规整型:地势平坦开阔建筑排序较整齐。
无序型:根据用地情况形成很多半开放,包围,嵌入式围和空间。
3.空间形态
多中心――功能分区,厂区划分
封闭式――山脉与水岸围和
集中式――各分区紧密联系,节约成本
城市空间重构
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是市民感知城市、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目前,重庆城市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历史原因形成的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交错混杂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善,如渝中区是城市核心区,主体建设质量在主城九区中也最好,但存在密度过高,缺乏城市透气性空间,使得各地段不能够使其合理的利用。那么将不同空间相互叠加形成一种新的空间效果,并且通过这种叠加的方式能够将新老部分结合,带状式与点状式空间相互叠加穿插。
1.工业建筑空间叠加
(1)加入庭院创造小空间
庭院常用于创造室外空间,将一些大跨度空间的厂房中的局部屋顶拆除,使其形成一个内院。可在内院种植植被,形成一个小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给进深较大的内部空间带来充足的光线,还可以丰富空间带来的心理感受。
(2)创造灰空间
灰空间的加入使建筑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能感觉到市内空间到室外空间的过渡很自然。例如将边跨作为柱廊,并将建筑外墙局部拆除移至第二边跨,再加建连廊以及屋顶挑檐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改变建筑物形体,同时给我们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环境。
2.滨水空间连接法
构成滨水地区环境最主要的是水域及邻水陆的环境条件。建设完整的滨水体系,从室外大空间到室内小空间对于重庆这个滨水环境城市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如旧金山渔人码头、美国巴尔的摩内港、西雅图奥林匹克公园等,都按照了复兴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在特色滨水空间得以形成之际,城市文化品位,城市人文生活都得到了空前的整合与利用,片区经济也因此得到长足进步。
(1)增加连廊
几个独立建筑用连廊串接是较为简便可行的空间整合方式。采取加天桥或连廊的方法,可使建筑贯穿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使得得两个彼此分隔的内部空间满足功能而相互贯通。可以根据重庆地形需要来增加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连接。
(2)增加覆盖物
即将两个或多个临近建筑物增加封顶,或者用一个大顶棚将整个预改造区域覆盖起来,覆盖后的空间可以增加局部结构,重新兴建内部建筑。当然,也可以通过连廊、楼梯等构件对互不相接的建筑部位进行连接,使之成为功能与空间共融的整体。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许多工业遗产建筑群,由于历史建筑风格,室外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天井和内院,如果能通过封顶将其改造成美丽的中庭,那么室外空间就可以被纳入室内,在现代建筑材料的作用下,不仅利用了自然光影和绿化元素,同时还扩大了使用空间,增加了使用功能,何乐而不为?
结语
重钢空间的保护利用不只是工业遗产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工业遗产承载了过多的民族记忆和历史文化元素,所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弃物,而是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人的文明遗产,所以从城市文脉的延续上考虑,工业遗产空间依然是城市产业发展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城市规划属于一种政府行为,主要是对将来一定时期内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预先制定的一系列的部署,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实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主要功能在于确保完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以及确保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房地产开发则是企业针对住房市场需求并结合城市建设的近期需求,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活动。城市规划属于从宏观角度分析指定城市发展战略,房地产开发项目则主要是基于市场进行的企业经营活动,因此两者在发展战略、时间角度、区位选择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本质。但是城市规划的制定主要目的在于为保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各项用地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规范管理,而房地产开发则会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研究城市规划宏观调控与房地产开发关系,对于优化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项目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1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关系研究
1.1城市规划对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1)城市规划对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具有规范作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主要是企业或者房地产开发商基于市场需求以及经济效益进行项目的实施,在建筑风格、建筑容积、建筑密度、公共绿化等方面的考虑难以从城市全局进行,容易造成城市发展出现各种问题。而城市规划则对城市内部的各种土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依照各种土地性质以及规模实施。通过城市规划明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区位、用地规模、环境要求以及建筑容积等各项指标,避免房地产项目建设对城市发展产生各种不良影响,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规划可以调节城市用地价格,并对房地产开发效益产生一定影响。由于用地功能的不同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因此土地的使用性质直接影响到土地价格。城市规划对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土地配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起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利用形成不同的级差地租与级差地价,促进土地实现最有效的利用并保证土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土地使用效益与房地产价格具有直接关系,通过城市规划可以起到调节房地产价格,避免房地产价格失控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一步起到优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范化开发建设的作用。
1.2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
(1)房地产开发将会影响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房地产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的重组以及建成区域的拓展延伸两方面。房地产开发会造成居住小区等空间分布的变化,从而构建新的城市功能结构,而随着城市内部由于发展逐步转变为商务中心以及高级住宅,而城市边缘地带农业用地逐步转变为工业用地,引起用地功能的连锁变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影响,并逐步影响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用地的功能划分。
(2)房地产开发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房地产开发对于城市的众多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改变城市性质进而影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房地产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先导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其次,房地产开发会带动建筑以及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联动作用。第三,房地产的开发会影响到土地制度以及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不断改革完善,并对市场经济价格体系产生影响,推动用地市场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城市规划领域。
(3)房地产开发对于影响城市规划的城市景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房地产开发会对城市内部的区位以及结构形态造成改变,而且房地产开发过程别是对于住宅小区,必须考虑到建筑设计、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而与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联动作用。房地产开发中也属于对于城市现有景观资源的改造与优化的一种方式,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的共同点在于均是努力营造适合人居、具有特定的城市景观以及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
2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措施
由于城市规划基于城市范围内对用地的科学安排,而房地产开发则是基于开发商自身经济利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出发点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保证城市发展中远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得以实现,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证城市化规划的超前原则。城市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既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也便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投资建设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评估以及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可以时时纠正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方向以及营销策略。
(2)房地产开发项目应以城市规划作为依据。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应以城市整体规划作为参考依据,在项目开发过程时兼顾项目的公共服务性,不能只考虑项目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应综合考虑项目开发建设以及建筑环境设计对城市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提高其能动作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项目开发建设的决策并不是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所决定,城市规划部门只有相应的建议以及否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于某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城市规划部门应积极主动的提高其主观能动作用,为项目开发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在吸引建设投资的同时,完善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
(4)加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协调沟通。房地产项目在决策实施过程之前,应服从城市整体规划,同时在项目上马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将各种问题及新情况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协调沟通避免各种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出现。
(5) 确保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具有目的一致性。城市规划以及房地产开发虽然具有不同的出发点,但是两者却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城市建设的完善。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在加强房地产开发管理的同时,尽量使房地产开发易于实施,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区域规划方案。而房地产开发部门,则应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进行其经济活动,将城市规划内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得以实现,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发展。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具有政策引导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现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出现,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城市规划有效的调控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稳定发展,共同进步的关键措施,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炼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相互关系及其协调 [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何庆华;梁智雄 浅谈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 [J] -科技经济市场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