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只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传统是开拓和发展人类生命的原动力。” 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浮世绘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并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历史的;另外一种则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综观日本的设计总体,可以把这两种设计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1. 传统设计——这是基本基于日本传统民族美学的、宗教的、讲究信仰的、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因此,是民族的设计传统。这类设计,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并且有相当程度不仅仅是商品设计,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传统设计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洗练,达到非常单纯和精练的高度,并且形成自己特别的民族美学标准。

2. 现代设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现代设计—— 日本的现代设计是完全基于从外国,特别是从美国和欧洲学习的经验发展而成的。利用进口的技术、为出口服务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和目的。日本现代设计从国内来讲,大幅度地改善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西方式的、现代化的新生活方式;对国际贸易来说,日本现代设计使日本的出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为日本产品出口树立了牢固的基础,为日本设计树立了非常积极的形象,把战前日本产品质量低劣、设计落后的形象一扫而空。现在,日本设计是良好设计的同义词,日本制造是优秀产品的同义词。因此,可以说日本现代设计是为日本人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日本出口贸易服务。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与现代设计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的块数来计算的,一块称为一叠。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叠半(8.91平方公尺),茶室常常是四叠半(7.29平方公尺)。铺设组合时,依榻榻米的数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人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在日本很少看到色彩张扬,制作昂贵的广告画面。正因为整个民族都懂得如何节约,所以他们会将心思用在产品本身的研究上,努力将产品做到完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尽可能用产品来说话,而企业也无须太多的在广告或者推广上做过多的竞争,也同时为国家节约更多的资源。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日本平面设计师被永井一正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在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他负责东京奥运会平面设计项目,包括标志,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他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日本国旗中红色圆形——所谓太阳的符号,把这个圆形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5个圆环联系在一起,取得既有民族特征,又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效果,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在广告设计方面成就斐然,主要代表作有1976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广告招贴画》,1976年《76'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章》等。

出生于1930年的田中一光,十分喜爱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纵横线条和简单几何图形,同时对包豪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语汇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非常感兴趣。他把构成中的面和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他采用方格网络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以达到高度秩序性和工整性的效果,他采用色彩鲜艳,跳跃的几何面组成形象,色彩往往比较接近,达到色彩和谐的目的。他于1961年设计的戏剧海报充分反映了其设计风格与特征。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佐藤晃一作品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像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没有同时代西洋设计作品中的那种暴力感,没有冲突与,没有草野气,多是细致的、平静的抒情,以冷澈的笔触,平和的神情,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

传统风格的住宅同样为日本人所钟爱。不少日本人即便住在公寓楼里,也要把一个房间装修成铺着榻榻米的“和室(日式房间)”。不少宾馆提供“洋室(普通客房)”和“和室”两种选择,“和室”价格一般更高。松下公司为未来日本人设计数字智能化住宅,也没忘记留出一间榻榻米的房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对于欧洲现代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大师威廉·莫里斯、美国的格林兄弟和家具设计家古斯塔夫·斯提格利、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早期设计,都有明显的日本传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平面设计风格,特别是江户时期发展起来的浮世绘风格,对于欧洲“新艺术”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阿尔封斯·穆卡到英国的比亚兹莱,其插图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日本装饰绘画特色。因此,可以说,日本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与西方的设计关系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关系。各方都在对方的设计中找到合理的内容,因此也都积极地吸收,成为自己设计发展的重要借鉴。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正式)论文的基本格式:

一、题目作者:

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姓名宋体四号

(单位全名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邮政编码)宋体小四

二、摘要关键词:

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

三、引言部分:宋体小四号

四、正文部分: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

五、标题部分:

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1

1.1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标题2

1.1.1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标题3

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

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

七、注释文献:

[注释]宋体五号

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

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

[1]参考文献1宋体小五号

[2]参考文献2宋体小五号

日语文学论文范文欣赏:

《浅析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章明》

[摘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语的视点》一书中指出的,“语言正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而文学正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因而对于文学的学习,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就格外的重要。对于有一定日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的进一步提高日语学习的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文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日本文学的学习与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语言学;思维方式

当前,在高校日语本科教育阶段高年级,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日本文学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多为日本文学史简介和日本文学作品的选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认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日语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忽视了这门课的学习。以下通过对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正如瑞士的语言学家索旭尔所说,语言是人们所进行的普遍的言语活动,其中又可以分为社会的侧面ラング和个人的侧面パロール。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的语言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个国家的社会的侧面,即所谓的“ラング”是不同的。具体到日语来说,如同桥本进吉博士说的那样,“日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是日语,作为日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来说,只能是日语。正因为如此,日语可以理解为日本民族的语言”。上田万年也曾说“国语是帝国的藩屏”。那么日语作为国家的语言,自然就伴随着日本人的主观感情,带有排外的情绪。可见,日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日本民族,日本社会的了解。而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而日语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就恰是架在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

首先来了解日本文学和文化间的关系。日本社会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奈良,平安,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一直到发展到近现代。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这一点通过文学史方面可以清楚的得知。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日本,每个时代的文化烙印都在日本文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朴素的上代文学,到纤细优美的中古王朝文学,再到中世的武家文学,近世的町人平民文学,进而到受西方文学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的近现代日本文坛。换言之,日本文学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部浓缩的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学以其特有的各种方式记载了这一文化变迁与发展。在今天的日语学习中,大家都不难发现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繁体字和变体字的存在,当然这些字中有同形同义的,也有同形异义的,甚至还出现了一类特有“和制汉字”。然而日语中的汉字的用法和意义和汉语不尽相同,要学好这些词单靠机械的记忆肯定是不行的。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如果结合日本文学来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日本上代文学的产生就始于奈良时代汉文的传入,日本社会才从口承文学走向记载文学,也才有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古事记》最初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汉字的使用只是照搬式的借用。随着朴素的《万叶集》的问世,出现了日本今天假名的雏形——万叶假名。日本人对汉字的使用开始了初探。然而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语也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和歌到中古的物语,日记,到中世的随笔,近世的俳谐,近现代的小说等形式多样的文学发展,日语也经历从汉文,到万叶假名,和汉混淆文,再到假名,和制汉字等,在文学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发展踪迹。由此可见,日本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日语。

此外,从日文文学中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要想学习好日语,必须要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心理,否则很容易将文法用错场合,或听不懂日本人隐藏在言语中的真实意图。在这举出一个教学中的例子,“土を踏む”一文,描写两位从山口县来到东京的学生在东京生活了2—3天后的感觉,即没有脚踏土地的感觉。很多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觉得内容很可笑,纷纷会有这样的疑惑,“没有脚踏土地,难道天天是飘在空中的么”,“难道天天不用走路么?”等等。有这样的疑惑的产生,是对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误解。其实没有脚踏土地的实感,只是日本人对于处于喧闹繁杂的大都市的一种压抑的感情的表达。然而,日本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压抑感呢?这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的心理和纤细敏感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

早在《古今和歌集》里,就有很多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和歌。因而不少的枕词和季语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植物,有表示春天季语的“馬酔木の花、タンポポ、菫、”,表示夏天的“青嵐、紫陽花、”表示秋天的“無花果、蘭、”和冬天的“梅”等。可见日本人的对植物和自然的亲近与喜好。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很多章节,紫式部也用了植物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桐壶,帚木,夕颜等。芳贺失一先生曾这样说过:“将

人事和自然比较的话,从人生很容易联想到自然,而自然也能更直接的表达对人生的思念。”正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强烈的亲自然性和亲植物性,才会有今天的“不能脚踏土地”的苦闷,在东京这样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中,接触自然接触植物的机会少之又少,满眼望去的都是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没有了自然的实感的一种苦闷心情的表达。毫不夸张的说,日本文学是日本人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一部活的辞书。

再次,日本文学的学习与日语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的学习研究简要说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词汇的变化发展,而是文法的变化与发展。今天当我们要对日语词汇或者文法本身的用法意义进行研究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材料,一般可以从朝日新闻或青空文库等地方搜集资料。所谓的青空文库,便是集合了文坛大家的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文库。能被人广泛的传诵阅读的文学作品,无论思想上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是经过了无数次修改提炼后考究的语言,因而,无论是作为日语学习者的示例,或是作为日语研究者的语料,都是相当具有价值的。例如,对格助词“が”的学习中,对于在现代文中既可以来提示主格,又可以提示所有格的助词,很多日语学习者对这个很难理解,因为在中文中的所有格“的”和主格助词“是”之间是不能互用。然而日语的主格助词“が”在一些场合可以和所属格助词“の”通用。比如,“わが校”就等于“私の学校”,“私の好きなもの”等于“私が好きなもの”,而“私の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则可以用“私が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来代替。对于这样特殊的情况,很多日语学习者颇感疑惑,但如果有学过日本文学的学生,应该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最早的上代文学中,《万叶集》里的很多和歌里的“が”并不是作为主格助词出现的,而是作为所有格助词出现的。紧接的平安文学的早期,日本文学中第一部物语《竹取物语》和日本文学第一部日记《土佐日记》中,“が”的用法基本都是所有格助词,直到平安的中后期,在《源氏物语》等作品中“が”才有了作为主格助词的用法,至此慢慢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主格助词,但也还保留了其作为所有格助词的一些用法。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而且对于了解日语本身用法和意义的演变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言以蔽之,为了要提高日语学习的精准度,就必须要对日本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学选集,赵晓玻,应杰,陶振孝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2]新総合国語便覧,三好行雄,稲賀敬二,小尾郊一编著,第一学習社,1998年.

[3]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谢志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平安日本,茂吕美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日语词汇;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75-02

恩格斯曾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①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构成语言系统的支柱,是语言系统中的核心知识领域,因此,词汇教学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而传统的日语词汇教学侧重强调字面意思的解释,忽视词汇的文化内涵,致使学习者难以扎实掌握词汇,同时也存在基本词汇掌握扎实,实际交流时却出现表达差异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及教学的专著与论文日益增多,提倡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而其中将文化与词汇联系在一起加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化语境视角出发,在参考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文化语境与日语词汇的关联,希望能为日语词汇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关于语境和文化语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人们行为的方式,语言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不独立于语境而存在。语境与语言有密切关系,语境对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起一定的解释性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之后英国著名研究语言学家弗斯对语境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提出语境理论。韩礼德完善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关于语境的思想,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提出系统功能语境理论。他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亦称为上下文语境(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文化语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申小龙指出,语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指的是言语交际的上下文。非语言因素包括说话的背景和情景。背景指的是百科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以及交谈双方之间的关系等;情景包括交谈的主题,交际的程度、时间、地点。②可见,研究者从不同领域和学科视角对语境做了界定,虽然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界定,但大都包含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次。

胡壮麟先生指出文化语境是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众所周知文化的涵盖范围极广,既有衣食住行,又包含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处事哲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等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会受到其社会文化的影响,深深地烙上文化印迹。因此语言的学习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语境视角下组织语言教学也是尤为必要的。

二、文化语境视角下探讨日语词汇的必要性

早有研究者指出“各种民族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语法,语音,词语都有深广的影响,其中尤其是词语,是语言诸要素中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就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③而词汇以外的其他诸语言要素对文化的体现较少。邵敬敏早在1992年便指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好比阳光照射,阳的一面照得到,阴的一面则未必。反映在语汇(甚至包括文字)上最浓烈、明显、突出、集中,而在语音、语法上比较清淡……”④日本学者角田太作则明确地说:“一般的に言って、音声、音が文化を反映しているとする根はoい。”⑤可见词汇最能表现文化的差异及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加以表达。例如日语中关于鱼的词汇特别丰富,这反映了岛国日本鱼文化特别丰富多彩。汉语中有关亲属称谓的词汇较其他语言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一种身份的亲戚都有特定的称呼,如女性长辈就有“姨妈,姑妈,婶婶,伯母,舅妈”等称呼,而日语中只有“おばさん”,英语只有“anti”,这充分现了汉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影响,较为重视家庭观念。因此日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加强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授,特别是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讲解,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汇之间也很难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日语中的“女流作家”,表示对成功女作家的褒奖和称赞,而在汉语中“女流”包含贬义,是对女性的轻视,不尊重。这起源于中国长期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あなた”一词虽然大致相当于汉语的第二人称“你”,但具体使用范围却跟汉语相差甚大。日语中あなた一般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不用于长辈,尊长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同时该词还可用于处于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之间,婚后的日本妇女称呼自己的丈夫等。所以,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理解词汇内涵,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和理解上的障碍。

目前日语词汇的教学现状也要求词汇教学中需要导入文化因素。以笔者所在学校――济宁学院为例,我校开设的日语课程分别为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和面向计算机科学系对日软件外包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两个专业的日语词汇教学均存在较多问题。教师迫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词汇教学中局限在音、形、义的讲解上,较少讲授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上,对于日语词汇重视程度不够,倾向于死记硬背。同时学校整体学习日语的氛围不够浓厚,缺少诸如日语角,日本文化讲座,日语广播等资源。由于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学习者普遍反映日语词汇难记,随记随忘,掌握不牢固;或者在运用已掌握词汇时,因使用场景不对导致语意和表达的差异。

正如胡文仲指出的“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⑥日语词汇不仅仅是音、形、义的简单匹配,它是承载文化信息的元件,不同的文化风貌会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所以日语词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统一。

三、文化语境下的日语词汇教学方法

基于文化语境与词汇的紧密联系以及日语词汇的教学现状,日常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导入。日语词汇教学应在讲解过程中渗透日本文化知识,要求学习者能够理解词汇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在异文化交流中减少摩擦,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1.中日文化对比法。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两国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利用对比法讲授日语词汇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日词形相同,词义相同的词汇。如山、水、川、人、学校、nL、部L、一、二、三、豚、猫、犬、心理、感、高い、Sしい等,此类词汇在日语中所占数量较多,多用汉字书写,主要是一些人名、地名、方位、物体名词,心理感觉等词汇。学习此部分词汇可以借助汉语优势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习。二是词形相同,词义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的词汇。该部分词汇词义存在扩大或缩小甚至感彩不一致的情况。“爱人”在汉语中是已结婚的夫妻互相称呼对方的说法,而在日语中“廴恕敝盖槿恕⒘等嘶颉扒楦荆情夫”,如果在日本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使用“廴恕本突岵生误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含义,也能够避免学习者在使用词汇时出现混淆。

2.情境交际教学法。通过设计营造特定情境、人物、事件帮助学生进入相关角色,重现现实情景进行交流。日语教材大多编排使用场景对话,教师可将词汇的文化切入点在情境引入并让学习者运用到模拟场景中反复练习。如设计打电话场景,要找的人不在时接线员可以说“~~は今席を外しております”通过场景演练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外す”的用法。通过此方法还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偏误。如いい、けっこう既可表示接受,赞同等肯定意义,又可表示拒绝,反对的含义。通过不同情境的对话可以让学习者体会到这两个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含义,从而能够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准确地选择恰当词汇。

3.直观感知文化法。对于特定文化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幻灯或者视频进行直观展示。比如在学习“すし”时,运用图片展示“すし”的制作原料、类型,也可播放视频让学习者了解“すし”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到“すし”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展示学习者能够直观感知“すし”,深化对“すし”的理解,提高对日本文化的兴趣。通过直观感知文化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找到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新方法。

由于词汇本身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所以词汇既是语言要素更是文化的要素。教师在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词汇讲解中比较分析两国文化差异;创设情境对话,让学习者在实际场景中体会词汇的文化含义;通过直观感知文化的方法将文化因素导入词汇教学。教师只有立足于文化语境视角,切实将文化和词汇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日语词汇的教学质量,增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注释:

①符小军.日语词汇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22).

②鲁畅.语境视域下的日语词汇教学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

③④⑤转引自李庆祥日语词汇与文化――日本人的「(sみ)志向与「野菜のミニ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128(1).

⑥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日语高级教材跨文化交际体裁题材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专业日语教育,由以往单纯重视语言教育,转向重视语言和社会文化内在联系,出现了着眼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异文化交流的动向(修刚2008)。专业日语教材的目标和内容,曾经经历过重视知识,重视理解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变化(曹大峰,2011)。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改订版)》当中,第一次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标。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方针。正是在以上日语教育和日语专业教材迎来转折期的过程当中,2005年,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日语综合教程》应运而生。

2007年9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率先采用该教材作为高年级精读教材。随后在天津开设日语专业的12所高校当中,共有七所高校采用了该教材作为日语精读的主教材。但是,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关于《日语综合教程》专业日语高级教材的内容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从语言社会学的视点围绕新教材的文化社会特征展开讨论的研究尚不多见。

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研究,一般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上,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题材和体裁的研究不多见。专业日语教材落后与时代,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已经被研究者清楚指出。因此,教材的体裁和题材是改善教科书的方向,基于以上原因,针对教材的体裁和题材内容,详细分析和考察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日语教材的发展的新趋势,将会具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改变教科书模式,固化概念,变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的,宽泛的学习资源概念。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统一在一本教科书上。第二就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以往的教育与学习的模式,即所谓的单方向教和学的固化模式。双方向互动,教学双方协助互动,教师的作用是由主导向辅助的方向转变。

语言教材变成文化教材,更加强调语言的应用和作用,语言从主导地位变成辅助位置,词汇,语法和句型,作为技巧更依靠一级考试的影响。教材内容,话题和讨论。重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和受众意识,在忘掉母语语境当中进行教学活动。以往学习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主导,教室内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异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上。利用远近法,从横向纵向等方面构筑大学专业日语教学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以我国沿海大城市天津各高校专业,日语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当中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利用语言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为今后编写日语高级教材提供实证分析素材,为日语专业一线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日语高级教材的特征

首先,从该教材编著成员的构成阵容来看,以在京津沪独立设置的外国语大学为中心,集中了清华,复旦等我国一流大学日语教学与研究的顶尖级专家(注)。然后,从教科书的内容来看,如表1所示,教材当中的各课课文题目,其原作的体裁与题材,出版年代以及被日本中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比例等等信息,反映了该教材的所具有的代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征。以下就以上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注释:以上一览表根据《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结合网上信息制作而成

3课文题材内容及特征

第一项内容,从教材课文和课外读物的体裁来看,随笔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3%,随后是小说,说明文和游记,比例均为17%。童话和议论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随笔的广义概念应该包括散文和游记,所以散文的比例应该占到课文全体的50%。第一项内容,从教材各课的题材内容来看,所涉及的题材领域空间广,历史跨度长。她们包括了自然环境,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建筑文化,童话故事,人物传记;涉及到了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说明了如何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第二项内容,从课文原作的出版年代,以及在日本学校语文课程中的使用情况来看,《日语综合教程》(自然第五册)的文章,一般集中在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之间。而且,几乎全部出自日本中小学校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因此,教科书的选材内容,一方面可以与日本母语语言教育保持同步,为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语能力水平一级考试,也为学生留学日本,以及报考日本的大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甚至说能为将来升入研究生院,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专业领域研究,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 另一方面,日语专业在非母语情境下开展教学,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日本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知识要点,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如何实现新教材的教育目标,保证新教材的教育质量是今后长期的课题。本研究的深层意义也正是在于此。

第三项内容,从课文内容题材的具体表现来看,描写日本自然界景物与人的自然感觉的作品较多。以下举例说明。例如,在《大海里面有母亲》(第一课)当中,作者将自己对大海的爱和对母亲的爱紧密结合,“我为了独自一人能尽情享受大海的喜悦,选择了四等船舱”。因为“文明的舒适感常常会切断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揭示了人欲与自然共生,必须与自然亲密交流的哲学。在文章最后作者明确点题:“大海啊!在我们所用的文字(汉字)里,你的里面有母亲。”

又如,在《日式庭院》(第四课)一文当中,作者把庭院看作是位于室外,但对室内气氛也会产生不小影响的居住设施。作者认为庭院的作用在于:“院内净是杂树,反而更能敏感地反映出四季应时的变化,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望着这些,往往会使自己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 “力求庭院内能反映四季的变化,并在凝望庭院过程中寻求庭院的最大意义,我总觉得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庭院感受”。这种感受,“归根结底,来源于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的环境的日本式的自然观。”

再如《红山樱》(第七课)的作者描写专业摄影师拍摄红山樱时的敬畏之心。“不管怎么拍也拍不出像样的”,“每当看到这种景色的时候,(我)觉得把她收进照片这样小小的方框里简直是太傻了。但只好下跪了,背着三脚架来回跑动”。摄影师常常被东北和北海道的樱花的顽强所震惊。他认为:能够拍到最好状态的樱花一年之中只有一天,在那一天之中又只有一瞬间。他早晨一个人与山中的樱花面对着的时候不由得想:“啊!现在,只有我和樱花两个人共享着时间和空间。(中略)。如果(我)叫一声“呀”,她也会回一声“呀”的感觉。她那种不匆不忙,渗透到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把我潜藏在心中的疙疙瘩瘩彻底溶解掉的感受。”

综上所述,本稿以日语专业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直接体现作者个性和同时反应社会时代风貌的随笔和散文比率最高,因此,日语专业学习者可以随着作者以其真实体会日本社会文化,犹如亲身感受作者的经历。散文体裁不单纯是记事写景,即景生情,将日本人在此时此景的心境,通过文学手法浓缩提炼和升华,概括出日本文化固有的特征。第二,从课文题材内容来考察,描写日本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触景生情,抒发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思想感情的篇章尤其印象深刻。人与自然,人与植物的沟通与交流,反映出自然是有生命力,有感情的世界,人为自然动情,动心和动容。这种全身心的体会自然的活动,不单纯是把自然当作身体外部喜欢的对象,而是变成身体内部的东西加以呵护。这一点值得教育和学习者细心体会。第三,正是基于《日语综合教程》选材内容原因,学习者通过学习该教材,有望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但是同时,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以及语言教学传统意识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最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应该对该教材的课文连同课外读物一起,展开更加详细具体的综合性考察,摸清和解明教材整体理念和教学目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学习 日语

引言

语言是社会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文化的一种工具。语言与文化的这一关系,构成了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与文化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如“情绪”一词,日语可以表示“情调”之意,但是现代汉语却无此义,汉语可以说“生产情绪很高”,日语却无此说法。单纯了解日语的语言、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用日语顺利地进行交际。因为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热”也推动着语言文化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将文化视为“行为”, 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为目标, 这种做法很好地革除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常见的“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的弊端。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结合,应该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问题。

一、外语与文化关系研究综述

Canale & Swain(1980) 将交际能力一分为三: 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而被交际法有关论文经常引用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简称ACTFL)关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暂行规定”(ACTFL Provisional Proficiency Guidelines)更是明确地将“文化修养”规定为“ 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技能”,即听、说、读、写、社会文化能力。国内学者在论及语言文化教学时也经常采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或“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论题。这充分说明,虽然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附加部分来处理,并没有将文化真正引入外语教学中去。

著名语言文化研究专家Kramsch在其1993年出版的《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看法,她认为,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consciousness raising),而非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是要通过外国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 interaction);必须使学生“具有语言的得体性的意识”,或称社会文化能力,当然,这不意味着削弱语言能力。

二、日语学习中主要体现出的文化差别

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等相关事物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将深刻影响其语言系统,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其实在自然界中任何客观事物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特定集团的人在进行客体化表述时,加入主观意愿,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具有不同分类的世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由此也可以逆向思维,把语言这种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究文化本质最有力的手段。

(一)传统习惯差异

日语中关于父母同辈亲戚的称呼只有两个,即有男女区分的“おじさん”和“おばさん”。而在汉语中却有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等明确而详细的称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族”对普通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对人的深远影响等特质。此外,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

中国的“干杯”与日本的词汇“干杯”有些区别,中国的“干杯”是全部喝掉,日本的是喝一点。又如,日本人同事或朋友之间一起吃饭时,付款时都“割勘”,即我们所说的AA制,即使共同请客,也是个人付个人的账,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是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如今,在日本,“割勘”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 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

(二)文化观念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