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overall survey of 845 graduat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major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six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whereabouts, career orientation job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and expected salary. It finds some trends and laws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solutions. In the future, these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form in enrollment, student training to better cultivate personnel.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employ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70-03

0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 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

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

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

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 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

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

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 求职指导与信息

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

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 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 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

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云南鲁地拉水电站投资219亿,闸门突然被冲走损失6亿[N].云南新闻网,2014(3).

[2]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昆明理工大学就业中心,2015(12).

[3]麦可思《2015大学生年度就业工作》[R].麦克思研究中心,2015(11).

[4]孙百才.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J].中国高教教育,2011(2).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高校各师范专业是专门为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他们专门负责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教师,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是国家开设的培养英语教师的一个基本专业。在目前社会发展快速化、信息现代化、市场多元化的大背景环境下,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当前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呈现怎样的特点,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基本情况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选取了河南教育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两所师范院校的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性别 独生子女 生源地

男 女 是 否 省会城市 非省会城市 县城 镇乡村

20 271 22 269 25 38 40 188

从表一中我们不难看出,郑州市2012届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从性别上比例上看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从家庭背景上看独生子女多、非独子女少,从生源结构上看城市少农村多。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表二:调查对象的职业选择

是否愿意当老师 人数(人) 百分比(%)

非常愿意 32 11%

愿意 158 54.3%

不太愿意 89 30.6%

不愿意 12 4.1%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这与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这说明英语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调查对象工作地点与工作单位分布情况

表三:调查对象工作地点分布表

工作地点 人数(人) 百分比(%)

省会城市 174 59.8%

非省会城市 66 22.7%

县城 38 13.1%

农村 13 4.4%

表四:调查对象工作单位选择表

工作单位 人数(人) 百分比(%)

高等院校 23 7.9%

中小学校 151 51.9%

机关事业单位 66 22.7%

企业公司 31 10.7%

其他 20 6.8%

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如表三所示,绝大多数英语师范类毕业生都集中在城市,只有4.4%的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表四表明,51.9%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单位都在中小学,在调查我们发现,选择在中小学工作的毕业生94.5% 的都是靠自己打拼,5.5%的毕业生靠家庭人脉关系。他们竞聘的主要方式为参加招教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三支一扶计划。

3.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

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月薪期望调查(表五)分析可以看出,56.4%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2000-3000元,25.1%的毕业生要求月薪在3000-5000元。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对工资要求过高已经成为大学生当前就业的一个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工资待遇是生活的保障,只有较好的月薪待遇才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期望值较高。在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少些理想化,结合自身实际与能力,从长远考虑自身职业发展道路,向客观、现实靠近。

表五:调查对象月薪期望值分布表

月薪(元) 人数(人) 百分比(%)

1200元以下 1 0.3%

1200-2000 53 18.2%

2000-3000 164 56.4%

3000-5000 73 25.1%

4. 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调查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然而在关于对到服务基层就业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45.7%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认为有必要,我会去;47.4%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但我

去;2.4%的毕业生认为没必要;4.5%的毕业生持无所谓态度。对影响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见表六)

表六:调查对象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基层就业岗位少 6 2.1%

待遇低、条件差 154 52.9%

社会保障不到位 44 15.1%

发展前途有限 57 19.6%

地理位置偏僻 30 10.3%

表六显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待遇低、条件差(52.9%),发展前途有限(19.6%),社会保障不到位(15.1%)。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对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女性别比例差距明显,独生子女家庭少,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当老师,比较注重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工作地点以城市为主,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2.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毕业生月薪期望值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之间,缺乏到基层就业的决心和勇气,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较高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依然是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 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政策保障,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落实住房保障和社会地位,保障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英语师范类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 学校要紧密结合师范类的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英语师范类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与职业规划教育,让英语师范生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将面临哪些困难,去农村中小学任教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中小学英语老师,高等师范院校应尽早帮助学生针对目标逐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毕业时到基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3.英语师范类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在上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书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体验各种感受和经历,提前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择业过程中既要看到就业的压力也要看到就业的机遇,了解即将面临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分析现状,评判自我,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抗挫折能力,为自己顺利就业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龚丽华. 高校师范生就业难与西部农村教师短缺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臧婷.上海市高校师范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薛淑芬.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眭春良.新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5]吴桂辉.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6]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7]郭栋.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观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

[8]廖金宝.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9).

[9]姚先林.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训练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1(4).

[10]戴红兵.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择业观教育教育浅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2).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困难,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高等学校实行产教融合的“校事一体”模式

目前,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轻成绩重能力,看重实用型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符合这些要求,才能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符合新时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对于那些市场不需要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调整内部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具有专业特色,注重实践性的课程,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还要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多种技能的培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二、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简历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实践经验、学历证书、毕业院校、专业,而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则被排在了第九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积累的过程,更重要并且也更为关键的应该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过程,也是思想品格的塑造提升过程,虽然有些用人单位并不重视成绩单,但并不是说不重视成绩单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你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对我们今后工作中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大学生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多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1.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在校期间应该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和求职技能,还应该对自己已经定向的职业做出系统性的准备,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顺利就业。具体准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的准备。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也许这个规划并不明确,很肤浅的,但它是个方向,还要经过不断地修正,努力地去实现。二是在知识上的准备。在自己的专业课上,一刻也不能放松。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不仅是学习基本基础知识的过程,更关键的这种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力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更加重要,对你以后在工作中所表现的能力息息相关。

2.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原本准备非常充分,可是一见面试人员,顿时心理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浪费了。所以,良好的心里素质是毕业生参加工作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理性就业观

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改变就业观念,到中小城镇、农村、中小企业,到基层去寻找发展的空间。高校毕业生如果不能理性面对客观情况,正视自身价值,把择业范围局限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就可能面临失业。虽然在环境、待遇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辩证地分析这一问题。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珍惜就业机会,相信到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树立理性就业观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不仅小企业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农村、偏远地区也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越艰苦的地方,越能激发一个人的能力提升,越能磨练人的意志。

四、提高就业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要想解决这一现象,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市场信息不对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要紧跟时展的需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对应聘者的考试、面试、调查等方式了解其综合素质,避免造成能力高低不同的大学生无法区分,造成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完善就业市场监管体制,发挥其职能机构应有职能,提高市场有效配置作用。最后,作为人力资源供给者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尽最大可能的证明自己能力,提供与岗位需求相关的信息,将自己能够胜任岗位的能力信息传递给企业,并通亲身咨询、浏览互联网信息、看报纸招聘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

五、政府制定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在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所以大学生也是重要的创业主体。近年来,政府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最大可能地引导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之路上获得成功。具体的措施规定有以下几方面:1、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高校毕业生在从事个体自主创业,在行政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后,自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2年内免交有关费用。2、税收减免政策。国家规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10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等各项费用。3、享受政府的创业培训补贴。要想取得创业成功,仅有创业意愿还不够,关键在于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政府要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确保每个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加一次以上创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六、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空间。扩大“选调生”、“三支一扶”等项目的计划规模。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开发基层就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组织高校毕业生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作为一个事实长期的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每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要求。而大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在校期间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学习各项技能,转变就业观念,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

[2] 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3] 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4(3).

[4] 黄国清.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应用知识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等。无疑,时代的发展也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和途径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人才、服务“三农”,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深入农村基层,学生必须面对农民群众。要评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好坏,不能光看表面上在农村开辟了多少新基地,更应该看巩固了多少老基地;不能看表面上的红红火火,需要看当地政府群众与学生的感情,看社会实践活动在农村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和涉及长远做出潜在贡献的大小。同时,广大青年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通过群众的言行和基层工作者的身教,使其在思想上真正贴近了基层群众,认识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才是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所在,激发了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热情。但是当前大多农林高校也同其他院校一样追求主题上新颖和形式上高雅,且内容上贪大求全,使得社会实践下乡活动“雨过地皮湿”。首先,当前高校在社会实践评价方式上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大多有新建立的基地数,活动内容形式是否新颖全面等,却不看基地欢迎不欢迎、群众答应不答应、学生乐意不乐意、效果明显不明显。此外,社会实践对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也经常变化,甚至没有一个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标准。无论学生的实践表现如何,学生的成绩几乎差距不大或一样,很多有实践欲望的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造成学生失去了对社会实践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其次,目前部分青年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社会实践能力相对弱,甚至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下不去、呆不住”,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也有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在社会实践中急于收获,想立见实效。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实践是源于新鲜感,存在下去之前准备好好干,下去一干松一半,“下得去、呆不住”的现象,这都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越来越小、实践的持久性越来越差。再次,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还存在地方政府被动接受、学生被迫参加、学校中间尴尬局面。部分地方政府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将其理解为是学生镀金、旅游、走过场的表面现象,不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加之协调费时费力,不愿接待。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上投入仍然不足,也没有完全开设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都难以满足自身活动需求,加之社会实践工作一般都是以中央部委文件为指导,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致使活动主题过于统一,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存在着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

二、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在社会实践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内蒙古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农林院校专业优势,深入农村、牧区,先后组织开展了“农大学子情系三农,科学共建和谐家园”等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参与实践的教师和博士生达453人次,本科生达65000余人次,覆盖率98%。10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覆盖自治区各个盟、市旗县。学校连续十余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地处黄土高原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贫县。从1994年开始,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系的师生在自治区劳动模范——曾获国家和自治区70项奖励的学校特聘校外辅导员、社会实践领路人武汉鼎同志的带领下,每年都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形势政策宣讲、农业实用科技推广、“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年来足迹遍布了清水河县暖水湾村、大阳坪、老牛坡、后大井、四道坪、口子上等地,使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走出了一条“苦苦甜甜的清水河之路”。一是在科技支农方面。20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专家、教授进行科技服务累计50余人次,举办青贮窖设计、水窖的防渗设计、旱井集雨灌溉设计、坡改梯田设计、家畜饲养、马铃薯病害防治等科技讲座及专题录像30余场,并且协助实践基地组建了科技实用技术推广协会和种植养殖协会,使实践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在支教扫盲方面。学校针对当地师资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每年为实践基地的中小学生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素质教育活动,并为当地中小学生累计辅导课时1000余学时。同时在实践基地建立科技图书室,累计捐赠各类图书资料2000余册。20年前当地无一名大学生,通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有一百余名学生考取了区内外高校。三是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方面。20年来学校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策划,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共为实践文艺汇演30余场,观众累计20000人次。同时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在实践基地开展了科技示范户、遵纪守法户、带头致富户、尊老爱幼户的评比活动,帮助农民提高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20年来,学校赴清水河社会实践投入资金十余万元,向实践基地捐赠电脑一台、学习桌椅20套,累计向实践基地捐赠衣物12000余件,救济贫困户、残疾人员、慰问孤寡老人、走访老党员等共计300余人次。为了解决大阳坪村广大村民的饮水问题,十多年前,我校吕品光等实践队员向时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付守正同志写信积极争取,并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大阳坪村村民解决了吃水问题。

三、内蒙古农业大学赴清水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做法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践行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按照自治区“8337”战略发展思路,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实施“千名大学生走入百村行动”,开102展社会实践工作。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二是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三是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四是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五是遵照五个要求按计划,六是实践六项内容做贡献。

(一)紧扣一个主题显特色学校每年紧扣社会实践主题,在总结过去多年来在清水河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开展富有学校特色和地方实际需要的实践活动。并切实让活动成为支农、兴农的重要渠道,成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成为锻炼学生能力、增强使命感的良好平台,力争使每年的实践活动都能发扬好传统,紧紧扣住新主题,不断挖掘新内容,努力彰显新特色。

(二)实现两个目标有收获一是变口号为实际行动。为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每年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学校提出的关于社会实践原则、要求和内容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发自内心要实现的目标。二是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下乡。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需求。为此,每年借社会实践这一良好载体,通过开展调研、宣讲、文艺、体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师生和当地群众共同参与,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的活跃因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让老百姓唱自己的曲,听自己的调,做文化的主角,不断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三项教育”受感动一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受感动。通过自主设计、团队指导推动、学院考核支持。让实践活动与时代主题结合、与专业特点结合、与地方实际结合、与就业准备结合,切实让实践活动把锻炼人、教育人、引导人和鼓舞人统一起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受感动。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清水河乡村艰苦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起到促进学生深刻了解民情、感受农情、培养品格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感动。通过“红色之旅”参观清水河老牛坡呼和浩特市建国前第一个党支部,通过宣讲活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落实到村,把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传达给村民等一系列切身实践感受,将队员思想提升到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层面上来。

(四)坚持四个原则抓落实一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管理严。社会实践直属队队长每年都由学院团委书记担任,是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制定安全措施,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情况量化打分,作为学生评优以及发展入党等的重要条件,加大对队员的考核力度。二是坚持特色挖掘的原则,准备严。每年在实践前期,实践基地都要与学校讨论活动中的有关需求、特色及困难。学校也按需设置,选拔不同省市的学生组团以加强交流,实施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测量规划地形图等工作。突出亮点,彰显特色,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坚持专业指导的原则,技术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有三名以上专业教师和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动物医学、林学等跨学院跨专业的20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直属队,加强指导、解决难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层次。四是坚持宣传报道的原则,导向严。为加强直属队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学院成立社会实践宣传报道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及时报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落实社会实践五项要求有计划一是落实组织机构,有计划。学校要求成立院级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机构,成员有明确的组织责任,并将每个直属队分为组织组、宣传组、文体组、联络组、调研组、保障组等六个小组,按需设置、统筹安排、责任明确。二是落实实践方案,有计划。直属队加强调研,掌握基层需求,并按照需求设计和实施实践方案。在活动中,要求实践队员要设计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等“十个一”体会方案,同时灵活掌握,根据基层需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群众带去实惠。三是落实基地建设,有计划。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直属队都将有计划地对清水河原有的大阳坪、四道坪、后大井、老牛坡等实践基地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不断加大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不断加深当地及沿途一带政府、群众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努力将这些社会实践基地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灵活掌握,不断丰富它的建设内涵。四是落实文化建设,有计划。在学校深入开展“精彩四年,成就一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直属队通过逐步对多个实践基地的开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将社会实践和彩色假日、见习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五是落实工作推进,有计划。学校已明确将社会实践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为此学院逐步完善机制,加强对直属队员的前期培训,帮助学生在思想上、专业上、身体上做好准备。在实践中,充分掌握队员个性特点,发挥各自优势。要求根据不同分工、不同认识,结合时代特点、时事热点,写出不同的调查报告、实践心得和活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