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是指在较重大的节日期间,由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校园文化理念、师生的价值观念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学校德育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本身这种注重实践的德育模式也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德育模式。
校园纪念日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学生能从各种校园纪念日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而且通过了解和熟悉各种国际性节日及我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可以使学生在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文化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认同,也为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契机。
2.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蕴涵着一定的智力价值,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欣赏、参与、表演、实践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及创新能力。
3.关注个体的多维发展
由于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不同主题的纪念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意识、心智及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亚文化,其或多或少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4.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
学校纪念日文化活动由于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学生较为贴近,因此可以使学生多渠道、多角度进行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高品位的艺术欣赏、文化感悟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以至提升人格。
二、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
通过对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纪念日本身存在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挖掘和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将德育渗透到纪念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依据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含着的德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因为这些节日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仰和思想观念,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因而,作为政治象征的节日、纪念日便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伦理思想以及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以传统方式庆祝纪念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德育工作者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纪念日文化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3.利用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由于部分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尊重历史、追忆历史和缅怀先烈。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青少年穿越历史时空,置身历史的长河,触摸历史,感悟历史,这也是一种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而且大多数的纪念日往往是为纪念那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人、值得举国庆祝的事件而设立的,在追忆、缅怀这些人和事的同时可以挖掘那些启人心智的道理,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三、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的道德教育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纪念日文化活动一定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始终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这条主线,发挥团队、班集体“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以体验教育、感受教育为基本途径,用纪念日的文化内涵激励、鼓舞、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一体化的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网络
关键词:项目管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述评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