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课程内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措施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收获,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急需解决和改善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明确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
1现实状况
现阶段,虽然我国各个地市的很多小学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都在进行,然而,这个教学过程正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几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做详细分析。
1.1课程目标不够清晰
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学课程体系是完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必要条件。模糊不清的课程目标,将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把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怎样的美德以及怎样测评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如此一来,便严重制约了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教学效能,影响教学水平,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做到落实,也难以产生更为可观的教学效益。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设置课程内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纵向问题,简单而言就是课程设置中内容不够连贯,在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前后顺序设置,没有明显的深广度递进,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教学成果的研究和吸取较少;除此之外,便是横向问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别的课程缺少明确联系,缺少彼此间有效渗透和互动,难以构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体系。
1.3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教育的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相继发行出一些较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但是教材的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首先,经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出版的相关教材仍然停留在推广试验阶段,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中内容与现有的小学其他科目教材有重复的内容,所以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仍然需要不断在实践和推广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次,便是缺乏校本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袤,传统文化也具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便需要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校本教材来丰富对多样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应该在拥有材的前提下建设校本教材。但是,由于受到科研、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已经出版使用的校本教材还存在着教材内容不够系统、难易度分配不够科学等问题,从而导致校本教材很难发挥真正的教学作用和意义。
1.4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当然在这项教育工作中的领头人仍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熟悉了解以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很多小学学校的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课方面,一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便不那么重视。教师自身都不能够正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自然也就很难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2改善方案
2.1合理设置课程目标要想改善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就需要从设置课程目标着手做出优化和改变。首先,需要将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课程目标明确下来,对其课程内容、性质和定位以及考核方式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定,认真对待高低年级存在的差异和衔接,做好整体规划和必要调整,从而使得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可以更加有规有矩,可以更加适用于各个年级各个阶段,更使其完美融入于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此外,在明确课程目标之后,应该给予各个小学一定程度的自,允许其在遵循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2.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为了确保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合理,在规划教材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以传统文化作为启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教材,从而培养其规范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提高感受力作为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为主要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安排教学时间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坚持每天晨读,确保每周可以安排三节课程主讲传统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善和调整。
2.3端正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态度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小学学校开展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教师则必须端正态度,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如此一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正确的弘扬传统美德。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虽早已展开,却在教育实践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文中就几项较为典型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优化方案,并且希望本文可以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的研究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作用。
作者:田涛 王淑荣 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沟沿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种,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它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改变传统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改变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目前,上海市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成。”由此明确了拓展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又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教材建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中小学拓展课程建设提供了纲领性建议,并成为上海第二期课改的重要内容。
而在国外国家对于拓展课程的开发是列于与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学习内容和自身发展的衍生和补充。因此,各国也针对拓展课程颁布开设或开发的标准。
我校“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的立体拓展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学段)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动态性的立体校本课程。“立体”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校、全员、全力参与,共同架构课程的多个研究维度(学段与学科、主题与模块、学校与社会、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等),所有师、生、员工均是课程的建构者,将“乐学有才”的育人理念内化为教育者的血脉,外化为一切行为,真正体现学校文化特色。
但是目前关于课程的开发还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及其解读,而针对于我校育人理念下的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更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进行符合于我们学校需要拓展课程开发标准的制定。
二、立体拓展课程开发标准的初步研究
1.开发的基本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拓展课程是国家基础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国家意识的拓展和延伸,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符合社会的主流思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并能服务于社会。例如,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国民教育等。
(2)符合学校需要。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开发,也就是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意识的体现。例如,针对于育人理念中的“端庄”而开设的形体训练、针对于湖南地方特色开设的湘绣课、对应于我校英伦风格的国际象棋、针对学科提升的拓展培训课等。
(3)符合学生需要。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是学生意识的体现。例如,航模、跆拳道、各种社团等等。
2.开发内容的标准
(1)能深度开发。指的是开发的课程其纵向深远、内涵深厚,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挖掘,可以针对于学生的层次等级情况进行开设。例如,跆拳道班、国际象棋班、湘绣班等。
(2)能延展开发。指的是开发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横向联系,可以进行不同方向的多元化的发展、联系,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变化。例如,安全教育课、国民教育课等。
(3)能持续开发。指的是开发的课程内容具有可调整性和可升级性,在每次使用前,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开发。例如,学科拓展培训课。
3.开发的要求
(1)制订开发计划。在研究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学校办学理念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状况,制订拓展型课程开发计划:包括确定学校课程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学习评价及课程管理等,并拟订《开发拓展型课程进程表》。
(2)确定开发拓展型课程的方式。开发拓展型课程有引进、再开发和独立开发等多种方式,承担课程开发的个人或备课组应根据学生需求、师资条件及课程资源等采取较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种或多种方式,为学生开发出适应性较强的课程。
(3)组织实施。各学部组织拓展课程开发团队,发挥教师的学科兴趣特长,团队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民主、开放的专业态度,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专业精神;同时拥有必要的课程技能,如目标的确定和陈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的技巧与创新,评价的使用与改进,现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指定负责人,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教科室负责督促课程开发进程。
(4)课程设定。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现有的资源,开发并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及需求的拓展课程。同时所开设的课程应具有“生命力”,即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变,但授课老师、授课形式乃至课程内容则可以根据“三方需求”进行调整。就如同菜单上的菜品,推出新菜时,自然淘汰点单率不高的旧菜,同时对于继续存在的各类经典菜品也进行升级改变,继续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对于暂时下菜单的课程,也要根据反馈分析原因,进行调整以重回菜单。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14-0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因此,研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很好的发展,更能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资源概述
体育课程资源定义。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课题,是指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必须的素材性和条件性体育资源的总和。《标准》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大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视其他资源,造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作用。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正在开发的一些课程资源没有切实的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学生的要求,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体育体育设施“一物多用”与“一用多物”功能,根据体育器材的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另外,教师可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等自制简易体育器材。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开发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和一用多物的功能,同时,也很少有教师动手自制过体育器材,开发制作体育器材,还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没有形成有制度有计划的开发制作体育器材的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不够充足。体育课程内容是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内容资源和实践课程内容资源,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虽然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内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能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都是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体育理论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首选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数教师把教材当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建构性。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具体教学中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远远滞后,主要是教师缺乏开发的思路、模式和方法,不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所涉及的安全、组织、时间问题没有形成一套方案,最终导致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进入到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大力加强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教师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来。教师、学生均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学生当然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3.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学校必须保证场地器材等基本资源的合理供给和分配,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发挥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同时,教师也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制作简易的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也可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和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体育教学服务。
4.注重现有运动项目的改进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对现有部分运动项目加以改造,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减少器械重量,不可求动作细节,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体育课中。同时引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论述,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化 教学途径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潜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要进行主要学习的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化教学是指针对小学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开放式教学的内容是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因此,在进行综合化的数学教学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发现问题并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只有将生活运用到教学中,学生才会真正对学科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西师版的小学教材中,依据生活进行选材。例如:教学设计中的植树活动和环保的宣传,组织学生集体出游,参观滨江路等。这些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并且条件较简单,因此在教师的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增加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科教学专业化的过分强调,使得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对于其它学科的综合运用。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于其他学科也要进行学习,补充自身的只是能量,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西师版的教材中,设立实践活动将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科学、劳动课程、语文课程等内容。例如: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章节中,有“学做小买卖”、“参观养殖场”的实践活动,在统计与概率中,“做一个家庭年历”“看看家乡新面貌”的任务设计等,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二、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采用综合化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得以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小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其中,在任职的过程中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也能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先进行观察,然后再对观察对象形成一定的认知,此时的认知是感性认识,在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后,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学生的概念就会形成。针对于此,教材中的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如在课程内容中采用合资进行计算进位加法。直观的画面是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进位加法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对有余除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糖果作为道具,然后作出假设,分给每人三颗,那么会有多少同学得到糖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计算。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保证教学效果。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综合化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互动的全新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并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1)在西师板的教材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进行总结,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的体验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材中,将教学情境设置在以社会为背景的环境中,在环境中进行教学任务。例如在对圆的认识一章中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圆进行了解,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到关于圆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关于圆的项目进行了解,引出祖冲之的圆周率和计算方法。然后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奥妙之处。由于各个学生的资质条件不同,智力和思维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实施教学,是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综合化教学,要求与生活相联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使数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数学进行综合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浅述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J].商情,2011(15)
[2]刘素銮.小学数学实施综合化教学的探索[J].数学周刊,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