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笔者在十余年的数学课教学中深感好的导课方法能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求知欲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现根据自己和同行的经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介绍如下,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讨。

一、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学期分解因式这一章第三节的应用公式法时(八年级数学·下册·54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先复习上学年学过的平方差公式(七年级数学·下册·35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因式分解。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得到新知识,从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快乐感。

2、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九年级数学·下册·31页·北师大版2007年5月第四版)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收交学生的练习,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在上课时进行总结并导入新课。

3、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两条直线平行的定理时(八年级数学·下册·229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证明。这类似于目标教学法,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忆清晰。

4、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例如:在讲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七年级数学·下册·139·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教师先做好三根木条A、B、C,用木条C将木条A、B间隔订好,然后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让学生观察转动木条角度与木条位置的关系,木条A与B何时平行,从而得出结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5、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家有一块三角形玻璃,他能不能在一块大玻璃上切割出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七年级数学·下册·157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

6、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七年级数学·下册·139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

7、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推导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八年级数学·下册·127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

8、强调式导入法

这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章圆。(九年级数学·下册·89页·北师大版2007年5月第四版)

二、由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

1、导入要有概括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啰嗦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3、导入要有直观性。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4、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 课堂教学 方法

数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初中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各学校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还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课堂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说,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许多教师一直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为例,教材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关系,对数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专门讲解。然而,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沿用过去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套公式解答问题,没有很好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受以往教学习惯的影响,现阶段的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和记笔记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显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例如,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讲概率,教师往往单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教学,缺乏灵活运用实例来讲授概率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抓阄游戏来讲明概率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校课堂的方法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是激发浓厚兴趣的源泉,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并利用这种好奇心将其凝聚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驱动力。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讲到轴对称这一部分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往往不易理解。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照镜子,人和镜子里的投影就是轴对称的。轴对称的特点是什么,可以让学生通过照镜子的方式自己进行总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解释此现象的理论知识的探索。又比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可以提出如何判定全等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准备不同的道具,让学生自己去试验,激发学生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兴趣。这种抓住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而兴趣的培养是构建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2.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考虑到初中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引导学生适应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为任务,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平移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过程展示出来,将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图形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讲授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作图。除了多媒体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创设情境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讲到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回家帮助父母算账,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讲解这一部分时,让每位学生将算账的内容汇报一下,如一件衣服7折销售的售价是63元,那么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从中引出要讲的内容。这种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或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批,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七八年级数学教材,我们发现课程内容更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能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新教材每章开头部分设置了章头图、章头语、章头问题,每一章都从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

再看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出题也是围绕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力求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呢?笔者认为:(1)确立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把握教材内容,数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2)创设数学情境前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3)提出数学问题的核心,联系学生实际水平,从生活中找到一个数学资源。(4)选择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解决应用数学知识的归宿。

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般原理,就不能激发智慧;如果学生学到知识没有结构把它联系起来,就容易遗忘;如果不交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就不能从已知推向未知。

下面以实例谈一谈。比如走楼梯,这个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每天都要走好多遍。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观察体验:看一看,走一走,感受感受。

(2)提出问题:有一个10层台阶的楼梯,一次可跨一阶也可跨两阶,共有多少种走法?

(3)分析问题(见表1):这一过程要计算、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里教师要进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按此规律,如果n阶台阶,每次可以跨一阶或二阶,共有走法用an表示,则an=an-1+an-2。(n>2 n是整数)

(4)解决问题。将n=7、8、9分别代入上面公式,填表(见表2)从而解决问题。

(5)思考验证:验证过程就是从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的过程。对于本题,鉴于初中学生实际水平,用数学归纳法不再多说。

(6)拓展延伸: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这是对于问题的再思考过程,能力的提升过程,举一反三过程,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一个飞跃过程。

再提问题(见表3):如果每次跨一阶或二阶也可跨三阶,那么10个台阶又有多少种走法呢?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我们还是这样来,先做一做,然后再找规律。上面是根据下面排列填写的(见表4):

于是,得到有n个台阶,每次跨一阶、二阶或三阶共有的走法,应是:an=an-1+an-2 + an-3 (n>2,n是整数)

如果每次能跨四阶,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但我们的步子没有那么大,所以对于跨台阶暂不多想。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法用于其他方面,不是一样有意思吗!

参考文献:

[1]苏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组.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13-01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笔者在十余年的数学课教学中深感好的导课方法能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求知欲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现根据自己和同行的经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介绍如下,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讨。

一、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

3、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

4、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

5、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6、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七年级数学?下册?139页?北师大版2005年10月第四版)

7、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推导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八年级数学?下册?127页?北师大版2007年11月第五版)

8、强调式导入法

这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章圆。(九年级数学?下册?89页?北师大版2007年5月第四版)

二、由课堂导入引起的反思

1、导入要有概括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啰嗦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特点,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这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3、导入要有直观性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4、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5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