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差异教学思想;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必要性;应用路径

摘要:

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差异教育思想应用于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源于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和行业渗透性。应用路径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案、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和进行常态化测评诊改等,最终形成一套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文化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中引入差异教学思想。

1差异教学思想概述

1.1差异教学的定义

差异教学的定义较多,其中最广为使用的是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的:“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1]”。这里的学生个性差异既包括性格、兴趣方面的差异,也包括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1.2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差异教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反思了传统划一式教学的弊端,适应了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2]。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2.1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

无论教育者采取何种态度,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都客观存在。差异教学就是要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把学生的多样性当成是教育资源,通过教学前、中、后期的多种形式的测查和诊断,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趋势和个体差异,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依据,使教与学始终保持高度匹配。

1.2.2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差异教学以班级为依托,但不局限于班级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要,灵活安排大班讲座、小班讨论、小组合作、独立练习乃至课外自主学习、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内容、进度和成果上,差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通过对教学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要素进行差异处理,为不同起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质量的学习内容、不同进度的教学安排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使基础水平各异的学生都面临稍有挑战性但在教师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推动他们超越原有水平不断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3]。在教学方法上,差异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类型的学生。对起点较低的学生可多呈现直观材料,起点中等的可多用辅助练习,起点高的可多提问题、布置任务或项目等。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力求启迪学生思维、扬长避短,同时注重情感交流、动态调整,以增进教学效果。

1.2.3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不应只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差异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通过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两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轨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当前我国人才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教育更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尊重个性,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成就个性,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高职文化基础教育引入差异教学思想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然而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行业渗透性都体现出了引入差异教学思想的诉求。

2.1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呼唤差异教学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和日益严峻的招生压力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持续拉大,而且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动机严重分化。

2.1.1准备水平差异巨大

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课准备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以常州某普通高职院校为例,2014年新生入学时进行的摸底考试结果显示:英语平均35.6分,标准差13.9,极差达到80;数学平均58.4分,标准差22.2,极差高达90,两科成绩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分析表明,高职新生的基础课起点水平差异极大,无法定义一个明显占大多数的中间群体,划一式教学模式失去了适用的前提。

2.1.2学习动机严重分化

除学业水平外,高职新生的基础课学习动机也有明显分化。以英语课程为例,随堂调查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多达4~5种之多,分化严重,有感兴趣为掌握英语交际技能的,有为考试及格拿B级证书顺利毕业的,有为通过英语四级以求更好就业的,有为升入本科的,还有一小部分学习目标不明得过且过的。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如果用同一套标准来要求,必定会令部分学生潜能受到抑制,部分学生感到望尘莫及,教师难以取舍、无所适从。因此,引入差异教学思想,提供多元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根据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进行合理选择,是适应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2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用性要求差异教学

高职文化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落脚于实用,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那么问题在于: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中哪些内容“实用”?学多少“够用”?显然,对我国高职教育40000多个专业点、800多种专业来说,回答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经济与贸易、旅游、涉外服务等行业一般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中、英文应用能力,而机械、电子、IT等行业对毕业生语言能力的要求就相对较低[4]。要贯彻实用、够用的理念,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就必须体现出质和量的差异,应用差异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适用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和“够用”标准。

2.3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行业渗透性需要差异教学

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不是“量”的压缩,而是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和更强的职业敏感性,需要持续推进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很快能在对口岗位就业,在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5]。这就要求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还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业特点和职场需求,面向不同专业或专业群提供多种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为搭建学生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筑牢文化地基。

3差异教学思想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要贯彻从差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教学思想,高职文化基础教育需要重新审视现行教育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成果,在实践中常态化地进行质量诊断和改进,逐步形成一套能适应学生需求、发挥教师特长、体现学校特色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模式。

3.1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案

文化基础教育的时空范围不应该局限于课程表上规定的时间和教室,而应该覆盖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时间跨度和线上线下的所有学习空间。课程团队应立足全校,宏观分析生源层次结构、专业类别分布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整个高职阶段的文化基础素质提升路径,并配备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完备的答疑指导。组织形式上,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上,不同难度的基础模块和服务各类专业的行业模块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基于任务、问题或案例的交际型和启发式教学法与基于识记、练习、模仿、运用的刺激-反应-强化式行为主义教学法相结合;考评方式上,纸质考试与口头汇报、作品展演、解决方案、创意方案、创新创业项目、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相结合。面对多种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考自己入学阶段起点水平测评的详细结果和专业背景、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等因素,并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案和素质提升路径。

3.2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信息化教学、移动学习、大数据等新教育理念和手段不断涌现并迸发出惊人的活力。新的教育技术不仅适应了学生作为数字时代原著民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一个视频内容,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偏好、时间安排和接受能力调节观看的时间、地点和频次,并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节奏不同步带来的干扰和焦虑,从而能更加轻松和专注地投入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获得进步。教师可以实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数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这一特点与差异教学思想的要求高度契合,真正做到了尊重差异和照顾差异,因此合理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并促进其在高职文化基础教育课堂中落地,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实施常态化测评诊改

差异教学思想给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教学实践中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涌现,学生差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实施常态化的教学测评、诊断和改进。根据差异变化而变化,才是差异教学思想的真谛。班级层面:每个学生在每堂课、每天的学习中,收获都是有差异的,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差异会发生变化。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活动、作业、任务小测验或大规模考试等各种形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变化趋势数据,才能跟上学生的差异变化,满足新的差异要求。在学校层面:需要汇总来自各个班级、教师的源头数据与信息,作为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诊断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多元诊断的方式及时发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问题,以开放动态的标准,吸收管理方、举办方、实施方、成才方及其他相关各方的诊断意见与知识成果,保证差异教学思想有效实施,提升学校文化基础教育的质量[6]。

4结语

加强学生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品牌树立的重要内容[7]。以人为本应用差异教学思想是改革学科本位传统教学模式,改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创新选择和有效手段。应用差异教学思想的关键在于全方位、全过程贯彻“从差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应用路径包括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案和素质提升途径,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助推作用,实施常态化的测评、诊断和改进。应用目标是保持教学活力,保证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能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能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潜力的高职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作者:黄英明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卡罗尔•安•汤姆利桑,阿兰.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杨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4-7.

[5]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学生 跨文化 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对比

(一)在考虑问题上,西方国家和中国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中国,人们喜欢从整体来考虑问题,强调“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崇尚自然;但是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都会先从局部考虑问题,对具体的重视远超过整体。

(二)在科学观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们更加相信古人的权威和经验,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探索的欲望,迷信权威,缺乏竞争意识和忙碌意识,人们显得很严肃,从不着急,时间观念非常单薄;但是西方人喜欢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极富有冒险的精神还有挑战的勇气,非常注重时间观念。

(三)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集体主义。这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和个人的价值及尊严,所以这就是他们在谈判中言语直接了当,为了达到自己本身的目的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谈判;而在中国,人们就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从而实现共赢的目的。

(四)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个性的独立,民主决策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在中国,人们比较含蓄内敛,集体主义的观念占据主导的地位。比如说在商务谈判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人谈判时,往往都是一两个人参与谈判,但是在他们背后会有一个智囊团,包含着各类的专家,大家一次参与决策的制定,集合所有人的成果和智慧,也使他们个人得到了升华;但是在中国谈判时,往往是一个团队,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一个人拍板做决定,结合团内其他人员的意见,由集体的利益为重,做出最终决策。

(五)中西两方的道德观念也不相同。中国重视人伦,而西方重视契约;中国重视人情,而西方重视理智;中国重视中庸和和谐,而西方重视竞争。这一点在经济纠纷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六)文化的差异在言语上也有体现,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在中国,人们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说:你想买点什么?但是在西方,说话往往从自身的角度上出发,比如说:What can I do for you?(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尊重和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举例说明:商务谈判就是中西方交际的一种,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习俗的差异所以导致在谈判时中西方的谈判风格有很大不同。要想在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学会接受、尊重、了解、鉴别别国的文化,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断地提高自己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1.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交际风格的差异。例如:美国人的交际风格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很直接了当,充满自信,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了解了他们与我们之间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文化习俗,在交际的过程中占据主动。

2.语言是交际的力量源泉,商务英语作为最主要的商务用语,在全球应用非常普遍,同时还要求对西方国家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语言风格和信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比如说:在商务谈判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西方人的谈判方式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大。因为西方人性格比较外露,喜欢直接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能够真诚的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真挚与热情,他们非常的自信,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所以他们能够随时随地的和别人沟通交流。根据他们的文化习俗,我们商务谈判时要注意这么几点:

1.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与他们谈判时一定要准时。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你不小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就相当于是偷了他们的钱,这种观念在西方很深入人心,所以如果与他们相约时,你不能够及时的到达,就要先给他们打个电话,通知他们,表达一下歉意。由于西方人在谈判或工作时讲究效率,我们就可以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使用拖延的策略来为我们赢得主动权。所谓拖延策略它就是我们在谈判的时候,通过拖延时间来给对手制造压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迫使对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大的利益。拖延策略甚至还可能使西方谈判代表更加有压迫感,以至于更早地签署合约。

2.西方人的法律观念极强。西方人认为在交易的过程中,最妥善、最公正的解决方法便是依靠法律,因为交易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利益,他们认为只有法律才能真正的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当我们与西方人的代表团谈判时,应该集中各种专家,特别是法律顾问等,以便于在以后的经济合同纠纷中能不陷入被动状态。

3.在中国企业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送礼成风,但是在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随便送礼,如果送礼的话,要尊重他们的习俗,写明送礼的目的,否则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还要注意千万不要送双数,因为西方人认为单数才是祝福吉祥的,除了13以外,这一点就与我们国内不一样,我们国内一般认为6、8比较吉利,所以在这一点上要尤为注意。另外西方人比较喜欢充满友情的礼物,比如:书籍、蛋糕等等,如果我们收到对方的礼物或接到对方的邀请,一定要记得写信致谢。

【参考文献】

[1]宛磊.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国际贸易,2009.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讲计划;小学语文;不可节约;苏教版

“学讲计划”作为新世纪教育界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普遍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为打开教学新局面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应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容易走入误区。细究导致教学不利局面的原因,仍然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理解“学讲计划”的真正含义。

一、“学讲计划”的具体概念

“学讲计划”这一概念最先兴起于2014年,江苏省徐州市1100余所中小学率先开展了这一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学讲计划”是以学进来、讲出去作为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讲计划”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讲出来的过程中实现学进去。

二、“学讲计划”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不可节约

1.备课设计的不可节约

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是“学讲计划”屡次强调的内容,为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制定导学案供学生预习使用。基于此,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有了导学案,那么备课设计就可以免去了。反正小学语文知识都比较简单,何必花费这么多时间用于备课设计。

这种教学误区必须马上走出来,即便配备导学案,那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此解放。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备课质量直接关系到“学讲计划”能否顺利开展。每个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不一而同,哪怕是同一个班级,学生不同时期表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鉴于认知水平差异,他们在预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而这些都不是几页导学案就能够一言以蔽之的。

正式实施“学讲计划”之前,教师应结合导学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需要注意体现细节,具体到每一页课件的制作、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以便在课堂能够使用得得心应手。例如,三年级下册《绝句》这首古诗,实施“学讲计划”之前,教师应在备课设计时考虑这几个问题:这是一首写景古诗,是否应该配备一组景色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如果需要配备图片,应该选择哪几张图片?学生自主预习时,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的理解上会不会出现偏差,怎样提示他们查字典解释这两句古诗的含义?

2.自主活动的不可节约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学讲计划”最大的特点,也在教学改革领域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学讲计划”离不开自主活动,一次没有经历自主活动的“学讲计划”是失败的。但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很多教师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清楚地了解自主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和认知经验相当有限,倘若放任他们自主活动,是否耽误教学进度?考虑后一种问题,一些教师只得节约自主活动时间,大大降低了“学讲计划”质量。

小学语文“学讲计划”实施过程中,自主活动是不可节约的。虽然小学生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但是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自主探究任务,为学生自主活动指明方向,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效率。

以《绝句》一诗自主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1)查字典和工具书,理解“含”“泊”的意思;(2)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诗中的“西岭”“东吴”两个地理概念;(3)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三、四句诗描写的景色;(4)如果你是老师,备课时要结合这首诗描绘的景色,为大家展示一幅图片,请问你如何绘制图片?动手画一画。这几个问题与古诗内容息息相关,在指明探究方向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活动,既保证自主活动质量,同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教师引导的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强调凸显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变轻松了,只要在学生讨论时看着他们,维持纪律就可以,这种“放羊”心态要不得。教师的引导是不可节约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引路人,当学生自主探究出现状况时,教师一定要视具体情况协调。尤其对于小学语文课文,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总会出现偏差,含蓄隽永的句子容易让学生“卡壳”。这时教师应有效引导,作出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顺利完成自主探究任务。

应用“学讲计划”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大有裨益。但是,教师应扮演好学习顾问的角色,有效引导小学生的“学讲活动”,促使学讲教学模式发挥最大效益。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毫无恶意的语言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则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请看下面的对话:

A(美国外教): Hi,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中国学生):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 Oh, 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 I’ll ask my friend to buy another pair for you.

这里的美国朋友只是想礼貌性地称赞一下对方的新鞋子,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对他人的新服饰或打扮表示欣赏是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点,热情地要为对方买一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搞得对方哭笑不得。又如:

A(中国朋友): Hi, it’s so cold today, why do you only have a T-shirt? Aren’t you cold?

B(美国外教): I’m fine.

A: Put on a sweater. Otherwise you’ll get a cold.

B: Ok, Mom.

中国学生按照中国的习惯想表示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天冷了多加件衣服。但是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为穿衣打扮纯属个人喜好,他人如此“关心”自己等于在说他不能自立,不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这对于崇尚个性独立的美国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矛盾最后只能导致双方的不欢而散。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习英语必须同时注意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过去中国人见面常常用“吃了吗?”打招呼,那是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吃饭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这样与英美人打招呼,他们会以为这是在请他吃饭。因为英国人见面常说“天气真好!是不是?”,这是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一天中甚至会出现犹如四季的变化,人们对天气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对于英语教学和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应随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一门纯正的外语。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教授文化知识呢?

传授文化知识的途径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具体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真正流畅地运用这一语言,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进行交际。针对这一状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开设专门的有关文化知识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了解英美文化。

3)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习外语的角度来讲,与讲本族语的人接触十分必要。通过与外教课上、课下的接触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4)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能够出国留学亲身体验异国文化毕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阅读就成为一条重要的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

5)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渗透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做到随时遇到随时教授。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