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系统论要求,当前武警军事训练医学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在培养模式上,重视整齐划一,轻视个性发展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如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式等。这使学员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如何在战场或训练中应用军事训练医学理论缺乏兴趣,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况既乏于应对也无心理会,只关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数通过考试,这势必造成人才输出规格单一化、结构简单化。
1.2在素质培养上,重视学科素质,轻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意义的关心、维护和追求。对于战地军事伤病员来说,不仅需要伤病治疗,更渴望得到身边战友或医生的真正关心。这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不能单单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提升人文素质。一个专业素质全面却对别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关心的人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1.3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主观臆断,轻视客观实际目前部队在教学设计上,仍较多地从主观角度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部队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做什么,真正认认真真地深入部队、组织毕业生座谈、归纳教学知识与实际需要中存在问题,或者与其他院校探讨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可以改革的地方,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师仍把灌输式作为主流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教学设计。
1.4在测评结果上,重视考卷成绩,轻视应用能力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取代考试的测评手段,但是,也应该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员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和解惑的回应。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以系统论为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为此,针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中与系统论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培养目标要兼顾学员现在与将来工作发展的需要武警训练医学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2个方面来确立其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社会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部队建设需要;个人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学员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在军队服役期间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终身发展需要。在设计培养具体目标时应依据学员来自的工作机构层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具体方向、侧重点和课程体系等,应根据其所属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适当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2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学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系统论强调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部队、学校和社会等大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训练执勤任务的特点,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顺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训练生理生化特点-体能训练实时监控-科学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训练伤病的防治,形成从机制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第二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实施“组合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战术素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武警部队训练医学的学历教育主要针对营区医生,任职教育主要针对短期培训的基层医疗卫生干部。在课堂教学中把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案例教学方案中,如学习科学化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这一内容时,教员先帮助学员掌握主要知识点,然后让学员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课目来设计方案,并结合体能训练的实时监控和学员自身的训练效果来考察方案的有效性。通过这种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取样法,选取于2012年9月入我校学习的40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0名,女性270名,年龄:(16±21)岁,平均年龄:(19.2±3.4)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名,护理专业学生100名,影像专业学生100名,检验专业学生100名。
1.2评价方法
选取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及评判性思维作为评价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效果指标。评判性思维包括70个条目,7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6分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赞同,6分表示非常不赞同,每个维度得分:10~60分。制定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前后分别测量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及评判性思维的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成绩及评判性思维均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干预前后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2质量评估体系干预前后医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2.3质量评估体系干预前后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比较。
3讨论
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学校将教育目标聚焦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操作实践能力,将教学目标多局限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成了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错误认识。具体表现为: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其“人文精神”,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仅注重内容的广泛性,但不够突出其人文内涵。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无法招到胜任岗位的人才,而培养出的毕业生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文学教学中的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源泉。高职的文学课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积累人生阅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灵魂深处约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散发人性的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岗位。
1.高职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人本意识和健全人格。
人生离不开文学,文学与人生共存,文学是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与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生命的赞歌,人们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社会,构筑精神世界,纠正不良的思想及行为。高职的文学在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道德、精神、美感等人本意识,从表层上看是对人生的肯定,对人的赞美、对人的关爱与尊重、对人的理解与宽容、尊重与满足人的需求。从深层次来看,其实就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取向,对人生目标与追求的积极态度。学生在文学赏析课中细细体会作品,从中获取生活的力量,陶醉于人文山水无边无际的美,还能感受一个时期人类的高尚情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例如《诗经》中表现的古代各阶层的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散文的各种思潮及丰富哲理;唐诗宋词绵邈的心理过程和深情的内心世界;古今中外各时期小说浓郁的时代气息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等。这些内容体现了文学教学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人本意识,帮助他们不断健全人格。
2.文学作品尊重生命、关爱人生,具有较强的人本意识。
高职文学名著赏析为学生展示了时间跨度数千年、空间跨度五大洲,民族特色、文化背景迥异,流派风格异彩纷呈的世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取丰富的精神滋养和超值的审美享受,在旖旎风光、壮丽山河的大自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任凭思绪飞扬,领略作家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理想的情怀。还可以走进各种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去了解人性的弱点、人生的复杂性,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文学作品能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时代与人性的哲理问题,学会吃苦耐劳,懂得关爱社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勇于争取、敢于创新,提升人本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使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三、构建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强调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较高的职业岗位能力。这突出了培养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必要性。因此,在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本意识的构建落实到位。同时这也是现今高职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1.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就必须明确人本意识的必要性。通过专业课程与文学课程合理配置,教给学生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毫不动摇地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灌输到底。
2.构建人本意识是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表现。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国家在人文素质培养上都加大了力度,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本意识和人文素质,其优势是具有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劳动的技能,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本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人本意识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强烈呼唤。
如今的企业不仅仅要的是会劳动、会做事、会工作的人,他们要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即能够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能够很好的理解与建设企业文化,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企业创造财富,带来价值。而这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人本意识做支撑,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人本意识培养,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四、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但其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仍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造就符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工具,非常注重技能和操作,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使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文学课程中加大构建人本意识的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1.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
高职院校要转变陕隘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2.文学教育与人本意识相融合。
文学作品中的人本意识非常浓郁,人本意识和文学作品其实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开设文学课,使得人本意识贯彻得更具体更深刻。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以构建人本意识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在就业职业观上渗透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新等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将人本意识内化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
3.人本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力军,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和构建人本意识,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培训学习和学术的交流活动,以此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博的人文知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具有人本意识的教学新方法、新经验。还可以到社区、到企业挂职锻炼,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等。同时也要培养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精诚合作的精神,在工作中体现人本意识,在教学中更好的构建人本意识。
4.营造体现人本意识的校园文化生活。
1“文献讨论讲座”的由来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国外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为雏形,结合具体实情组织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讨前沿期刊和文献的讨论讲座。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医学工作者发起的定期聚会,其目的是严苛评论最新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以“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购买并传布医学期刊”[2]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期刊联谊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期刊联谊会”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研讨会,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组织讨论近期发表的文献。其通常是围绕一个与临床或基础试验研究相关的特定主题,主要目标是促进某个特定领域的回顾性研究或讨论当前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可能性[3]。现代医学教育中,这种方法又被改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欧美大学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献讨论讲座”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流程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发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并加深了解。讲座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复科导师及研究生参加,也可有本科生、临床医师、主要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每期轮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为主题或文献报告人,报告由教学秘书整理记录,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最后评价并总结。主讲研究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兴趣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以PPT形式与大家分享讨论,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讲座应尽量安排在人员均可以参加的时间段和地点,时间一般是40-80分钟;主讲研究生应将提前一周准备的讨论文献资料发放给参与人员,以确保会议时每个参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同时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下面即是讲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讲人介绍(5-10分钟):由主讲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宣布本次的讨论主题,并概要地简述所涉主题的基本内容;第二,主讲人宣讲(20-30分钟):报告人首先对本次讨论主题的研究意义和角度进行阐述,然后按照文献内容,依次陈述文献相关背景,讲解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及结论等;第三,发表观点、参与讨论(20-30分钟):待主讲人陈述完相关内容后,一般组织参与者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文献的前言或问题陈述是否清晰?所选题材是否与临床密切相关?②文献所研究问题或假说是否清楚?文献回顾是否全面且具说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问题?③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和样本的特征?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结果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全面?所得结论能否应用于各种情况或人群?当然,参与者可对文献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也可对主讲人的陈述方式方法提出个人意见,主讲人可同时进行解释和补充。第四,总结(5-10分钟):由导师或科室年资较高的医师对主讲人的报告和参与者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本次讨论文献的知识点、关键点及疑难点作简要陈述与引导;并对报告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PPT制作等进行全面总结。
3“文献讨论讲座”的必要性
定期组织、带领科内研究生进行“文献讨论讲座”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学科领域。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技巧、批判性评价技巧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4-5]。就宏观方面说,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甚至是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科研思维,毫无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真正实现基础为临床服务,临床为基础导航。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觉得事基础研究枯燥乏味,不愿从事基础课题的研究,更不用说发现和创造新的科研思维了。而“文献讨论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相关课题的兴趣,督促学生对该学科邻域进行科技查新,通过讨论不同的参与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不同的经验与思想交叉传递,常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微观方面说,通过“文献讨论讲座”的锻炼,参与者可通过对话和辩论,接纳吸收不同的观点,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以达到共同进步,这都符合了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和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和机变能力。在讲座中,学生互相讨论,向老师请教,体现了团队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对普遍的客观知识灌输,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学习结论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研究热情,还可能阻碍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创新[6];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导致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文献讨论讲座”的教学方式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范围、活跃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从而为其以后撰写类似学术报告和主持会议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讲座讨论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全面认识,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对整个课题小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4讨论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