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主体性、文化性、素质性、终身性的特征。充分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与时代特征结合,确立符合我国医药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类型以及层次。培养目标具有国家、学校、教育类型三个维度的意义[3]。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能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其次,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学校的办学层次以及专业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匠工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要能够适应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实际技术水平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是关键

目前,随着技术革新和经济转型的加快,职业界限日趋模糊。在课程设置之前必须进行职业调研分析。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现状等外部因素结合,才能保证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基于对我国医药健康形势分析,我校新增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是谋生手段,因此,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但是,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谋生关怀,而忽略精神关怀、心理关怀。面对变化莫测的未来人生、日益激烈的竞争,良好的素质教育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保障之一。另外,职业教育要放眼未来。不仅是适应时势,还要兼顾高等教育终身化。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国职业教育已渐渐从理论重于实践转向理实并重,甚至实践技能培养更受重视。我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017年最新的《教育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4]。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提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我校药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思

(一)创新的“2+1”培养模式

近年来,具有药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依然稳步增长,就业形势很好。但大专学历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及劳动报酬依然弱于本科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为助力学生未来发展,使其顺应岗位需求,在医药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趋势下立足,我校在原本的两年校内培养加一年实习锻炼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做出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批知识结构完整、技术技能过硬、职业素质优良的药学人才。在校内的两年,重点在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基本完成药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培养集中呈现在三年学制的前半程,紧随其后,依托新开设的《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对学生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强化。该课程侧重于专业知识碎片的整体衔接,学生能够清晰全面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且该课程还设立了自研课题项目,学生可以初步进行新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设计。为学生后期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之后一年时间,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企业实习。我校高度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

(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

1.课程设立。药学专业课程设立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专业支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建立了以药学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2.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我校针对学生毕业后能够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以考促学”,教学内容以执业药师考试内容为主线。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中,突出技术技能的实用性、社会性,提高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一口清、一手精”特色实践达标教学标准。成立互动实训室、模拟实训间,创建与岗位融和的实训环境。4.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建立优质课程网络共享体系,倡导课程资源共享。借助于微课、慕课、精品课程等形式,呈现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更自由化。

(三)深化校企合作

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高素质药学职业人。进一步建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台,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胜任岗位要求的优秀员工。让学生在校阶段即进入工作实践,体验药品生产、检验、销售和使用全过程,实现零距离就业,毕业即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有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获得国家执业药师资格;实行专任教师课程负责制;实行教师“四阶梯”培养,即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课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增加行业专家、企业匠人专业教学课时;完善各项教师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孟波.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23):63-64.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10-11.

药学专业实习工作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培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t off a wave of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th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pirit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0 引言

中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产品更新换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求从供给质量的提高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不是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迫在眉睫。2016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也顺利召开,在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一股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它的养成则势必要以学生教育为抓手,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入点。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总会联想到瑞士做工精密的名表、日本一丝不苟的行业标准、德国严谨慎微的思维模式,然而“工匠精神”一词并不是舶来品,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相关阐述:《诗经》里写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瓯北诗话・七言律》里写道“精益求精,密益加密”,都是对“工匠精神”的阐述。登录知网搜索主题词“工匠精神”,可以看到近几年“工匠精神”相关文献比较丰富,大多数对“工匠精神”定义及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王丽媛(2014)认为,“工匠精神”应归为职业精神范畴,是一种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其目标是打造行业内的精品。李宏昌(2016)认为,“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并从“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产品和服务两个层面阐述了其表现形式。孔宝根(2016)则从学生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论述了影响培养“工匠精神”的因素,并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设置了三个阶段。

1.2 “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1)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做事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严格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作业,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放眼于长远发展。只有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产出的高品质。

(2)工作精神:持之以恒。古语有云:“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其依靠的就是主体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工匠精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之以恒,能定心、静心,不轻言放弃。很多受世人敬仰的工匠大师日复一如、年复一年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从不言弃,最后成就了一件件流传永世、万众瞩目的艺术珍品。

(3)工作细节:尽善尽美。工作细节上追求完美,把所有经手的工作都尽可能做到趋近完美,在细微处下功夫,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对细节的处理不吝时间和精力。瑞士的手表制造业就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在细节上追求极致才使得瑞士手表享誉全球。

(4)工作成果: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最好,孜孜不倦,不怕麻烦,反复改进;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再创造、提升、创新,发现新方法,与现如今国家推崇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一致的。摆脱思维定势,以新思维寻求提高品质的新方法,让产品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由优秀到卓越,现如今“互联网+”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2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养成途径

2.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当前社会形态下应该延伸表述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在思想层面上渗透“工匠精神”,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加强职业化改造,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明晰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线上宣传,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每个学院甚至每个班级都设有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这些传播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新媒体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二是线下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宣传载体,例如校园展板、校报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

2.2 “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首先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导入教学规划中,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与各科目教学特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其教学策略可以涵盖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相关内涵要求的考核办法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率先践行“工匠精神”,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亲力亲为、追求极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专业课程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单位通常都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然而事实证明大班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16至21岁,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因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有效关注,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从而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工匠精神”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基于以上现象,将高职院校教学单位“由大化小”,o疑是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加以时刻关注,教师可有效掌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并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从而进行反馈和再指导,此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2.4 通过“集中实训”、“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工匠精神”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4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是91.93%,其中有超过80%的毕业生从事互联网行业,其就业单位中不乏百度、新浪、京东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也有少数同学继续读书深造,或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等机构就职。相较于其他专业,软件学院就业率的持续居高与软件学院大四阶段进行的“集中实训”有很大的关联。软件学院前三年设置的课程大多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等课程,大四阶段除开软件+英语班,其他所有班级举迁至北京或深圳的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实训过程中,学院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培训方向进行分班,坚持小班化教学,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实施,教师时刻掌握着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度以及编程代码的准确性、规范性,对小组遇到的困难予以及时指导,确保每个小组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在整个集中实训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与实训前相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可见开展集中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只是呈现给学生模拟的项目开发环境,其与真实的工作情境还是有所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实习,所以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研二阶段由学院统一安排至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江西省医药学校等单位工作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工作岗位实践沉淀、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综上所述,“集中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途径。

3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我们在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的前提下,通过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课教学单位“由大化小”、“集中实训”和“校企合作”等培养途径,致力于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蓬勃发展,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96.

[3]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