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纺织服装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的第一把交椅,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就来自于中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又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逐步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目前,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设计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能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方向模糊,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服装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有机工、样衣工、理单员、跟单员、质检员、营销员、工艺员、采购员、管理员、销售经理、外贸人员、生产经理、样板师、陈列师、裁剪师等工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美育缺失的农村,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2)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职服装院校缺少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学生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在课堂上将其变为现实。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实践不足。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的师资力量。
(3)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但设计课程囿于条件限制,仍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把面向市场、社会办学作为中职的办学方向,我校服装专业提出“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三年制的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校接受三学期全日制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职业综合能力的教育;两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这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服装美术设计的课程目标及模式安排如下。
(1)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这一部分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素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服装人体线描稿的画法,了解服装款式的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款式图的画法。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在教学上,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机构设置,以具体的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款式,同时对企业的文化与工作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
(2)半工半读。第四、五学期为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策略,“请进来”是指把企业相关设计及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使学生向其学习规范的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技术规程,锻炼他们适应企业管理的能力;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以同步提升,为专业健康发展和提质上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企业生产规范引进课堂。
(3)顶岗实习。此阶段是中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采取“走出去”策略。“走出去”是指(把教室搬进工厂)选择实习工厂,确定实训时间、实训岗位,制定实训目标、实训安全以及学生实训生活安排,与实训工厂签订相关协议。跟踪学生工厂实训,观察引导学生实训,掌握学生实训动态,督促学生做实训记录和实训报告。记录学生实训时表现,调查了解学生实训时的心理状况、知识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学生实训时出现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方案,解决与实训厂方相关的关系问题,写出学生实训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开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对解决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使教育教学紧贴生产需要,有着重要意义。“3+2+1”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体现服装中职教育的高效率,重视实践与应用,贴近生产一线的特点。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只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云龙.中职服装专业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9(4).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交替;校企文化;对接;实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国内五十多家纺织企业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环境等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了渐进式渗透、立体化融合、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对接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校企文化成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校企文化建设。如下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些经验、方法和成果。
1开展精神文化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对接,开展感恩、励志、创业、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学交替下开展德育工作对接研究
1.1.1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加入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对于进企业学习的班级的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另外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到校进这些冠名班级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多层面、多渠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们在合作企业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各挂有两块牌子“广西纺校实训基地”、“广西纺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开展励志、创业、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实践
1.2.1开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学生与合作企业的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思想交流座谈会,利用服装专业特长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业派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和校企交流活动,到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等等。
1.2.2献爱心活动
通过本班级师生向患病同学捐款、向旱灾水灾和困难学生等爱心传递活动,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1.2.3苦练岗位技能和爱岗敬业
举办“我为公司添砖瓦”等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创业和励志等主题班会与活动,提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
1.3开展冠名实习企业的双向选择活动对接实践
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学校就着手组建企业冠名班,开展入学新生或在校二年级学生与企业的双选活动:企业文化推介、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成立如“广西鹏达服装班”等十多个冠名班开展工学交替办学。
2开展制度文化对接模式实践
2.1制度文化对接的内容
我们结合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分别构建、创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学交替冠名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建上。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实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评定办法、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文明班级综合考核、文明教室评比办法、冠名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准员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学实训制度对接
冠名班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方案与实施并分析改进。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模仿企业制订学校实训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实行劳动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准员工管理制度执行。
2.3日常行为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对接
推行严格规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环境卫生、严禁烟火等规定。对教师考勤、上课纪律、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反者实行较严格的处罚。对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实验场所、公共场所等,均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管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企业的公共场所,统一按照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比如在师生当中开展禁烟运动,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2.4学生考核、考证制度对接
学校制订并实施了校企双向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学生接受学校制定的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同时也接受企业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与约束。按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
2.5签订相关合约协议的对接
协商并签订订单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合约: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教学合作协议、定向生福利政策协议、实习生(干部)招聘协议、企业与定向生合约、竞业限制合同等。
3开展物质文化对接实践
3.1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和部分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从方案的制订、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培训过程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用人标准要求通过自编教材、参与授课、教师座谈等方式体现进去。校企先后共同创建江苏景盟、上海伟航、深圳鄂尔多斯、宁波雅戈尔、浙江新阳、广东溢达、香港中大实业等实(培)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演练实训、实验、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如服装实训基地、针织CAD实训室、图印实训室等。
4开展行为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4.1举办校企文化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主题大会、校企座谈会、企业推介会、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会、工学交替洽谈会、项目签约、大型校庆等内容,促进有效对接。
4.2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会
就业双选会的企业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区内外100多家的企业报名参加,招聘岗位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既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自主选择的要求,达到“共赢”效果。
4.3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
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广西“福汇杯服装技能比赛”、广西“富怡杯服装技能比赛”等,成为校企行为文化对接的成功模式。
4.4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各类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国内知名缫丝企业、广西丝绸协会联合开办茧丝绸各种技能培训班,与合作企业开办针织横机工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等。
4.5共建师资培养模式
从理论提高、技能培训、岗位研修三个模块进行培训,要求老师每年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深入对口企业顶岗实践操作。
5课程文化对接研究
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精品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编写生产性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补充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课程。
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构成教学板块、制订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等。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6开展环境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6.1营造特色实训场所
实训楼、实验室等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按合作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人企业文化氛围。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实训场所。
6.2突出职业特征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营造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名言牌、经典言论,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3弘扬企业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校企文化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如“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
7工学交替模式下文化对接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7.1对学校的积极作用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凝聚力,解决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场所、办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推向纵深开展,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稳定率,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7.2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基础、协调的人际相处关系、团队合作精神等,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迅速适应企业,实习、就业稳定,流失率低,促进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学交替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7.3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使合作企业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渠道,有益于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
8校企文化对接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8.1解决好校企文化对接中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或合作不稳定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应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推广意识,经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和实践。专业教师每人建设了2门以上的空间课程,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总结、讲评提纲、互动答疑、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在“学生中心、工学结合、多方共建、动态更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系空间课程大观园。空间课程大观园教学实践应用反响很好。师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放、互动、透明性与及时性,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的需要,使空间课程成为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时代对教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引入,标志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障空间课程、特色空间等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必须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空间教学进行有效的督查、并能有效调动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的积极性,使空间教学改革能形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良性发展、开放包容的的学术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教学管理建设和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一、空间教学依据云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也应该网络化、数字化,以形成节约型、现代型、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迈出了空间管理的步伐。如十项检查中五项:“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成绩、讲评提纲”已经上挂空间。教务处督导、系部督导已经利用空间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空间教学管理可更进一步在空间展开。例如优秀作品展,除了每课结束后,在实训室进行展出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设立优秀作品展出区,各系部将网址发给学校教务处教学空间管理站,管理站将全校各系的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可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院及校内同行交流学习,相互提高。如:实训报告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往的实训报告单,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有相互抄的现象。课程结束,实训报告单上交后,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再与学生就课程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果采用空间方式提交实训心得,由老师在个人空间发贴,学生跟贴。学生所有的实训报告单排列在一起,学生也能自律而真情实感表达对课程实训的体会。老师就学生的留言,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方式转向依托空间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可节约办公成本,另外,也可形成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管理透明度。教学的评价,除学生、督导、系部外,老师可通过空间了解其他教师的空间教学实施的优秀之处,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空间教学管理应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并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我们研发一些管理表格,理清一些工作程序,使各系部在管理过程中,管得住关键点,管得住细节处、并提高管理实效。空间课程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很多在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如空间学情调研、表格化教学流程图,实训流程步骤详解图,学习小组,抢选任务、抢沙发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空间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应该到了将其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的时候了。在空间课程评审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教学资源关闭不开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空间课程资源应该是为学生而设,为交流互动而存在。教师如果不具备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这终将影响教师自身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此现象应该有相关制度出台,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三、空间教学管理要注意个性化特征
如何使成员团结一致,协作奋斗,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如何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则是摆在企业和高校面前的共同任务。正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许多相同点和相互通融之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才存在双向融合与建构的可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与建构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双向互补的良好格局,为专业—就业—职业的办学模式的形成找到突破口,进一步体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内容设置上要打破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职业道德,特别是要把企业优秀的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适应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都在不断地吸收其他社会文化中的精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学校教育及校园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提高其动手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都提出了要将学校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纷纷走上了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道路。实践证明,校企结合对学校瞄准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一个坐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路径——双元一体模式的建构
(一)由于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意识,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征。在分析二者双向互动之前,首先弄清楚二者差别之所在。从形式来看,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带有含蓄与内敛的特征,最大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以求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要。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型的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追求利润,讲究实际,其核心是创新、竞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融合与构建的途径1、设计调查问卷。对一些先进企业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展开调查,并将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且在下一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制定新的措施,开拓新的思路,发展新的活动。2、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与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融入市场这个大环境,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创新。相比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对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更敏感,对变化的反应更为迅速,与之采取有效措施也更为及时。民办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落后于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企校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具体而言,对学生进行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先做人再成才的思想应深入学生脑中。其次,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民办高校,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将之转化为成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职业性民办高校更应营造出浓郁的竞争氛围,经常深入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勇于思考,积极创新,并对取得创新成就的学生予以奖励,营造出激励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3、企校联合办学,创办实习实训基地。民办高职院校可以请企业的专家及本校已有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作报告,谈工作经验,谈他们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感受,让毕业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前景。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结合中医药学的强项,建立了步长医药学院。2010年,建立了服装CAD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开展了包括培养国际化服装设计与工艺人才、选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组织学生参与深圳服装赛事以充分展示教学成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意向。通过联合办学,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成功创业的实例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探究创业成功的秘诀,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训的机会与条件,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产教结合 服装专业 技术人才 教学体系
产教结合,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直接接触工作现场是提高其实践技能最有效的途径。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形成办学特色,共享教育与培训资源等有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服装的生产和销售越来越依靠信息的高速传播、高科技面辅料的开发、服装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应变能力和生产能力,越来越依靠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管理,计算机网络成为服装设计、管理、宣传、销售、生产、服务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服装专业技术性人才(包括人才数量需求和人才质量需求)。
这些都从根本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为实现就业而进行的教育,在具体实施上必须直接面向企业岗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就业,培养实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及企业服务。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由于传统习惯、机制、师资的原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不同程度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如何加快服装专业现代化建设,将行业的需求与教学的改革融为一体,建立有系列、有层次的服装专业现代化教学体系,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实践的课题。
二、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面临的产业现状
服装市场消费周期日益缩短,已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升到品牌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目前从业人员中一部分有相关学历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同时,大批基础技术员工大多来自农村,经简单培训而后上岗,他们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近年来,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一直是服装企业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因此把目光投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他们希望中职能够为他们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
2.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现状(企业需求)
随着服装行业的空前发展,以及服装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
3.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不足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与职业技术本身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有所脱节。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等。
三、方法与要点探讨
1.改进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学校的服装专业必须要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紧密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拓宽专业布局,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中职教育应该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理论够用、实践充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使服装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服装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1)改进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推行学分制。教学体系应该优化、突出那些对提高技能起重要作用的课程,逐步实行弹性教学,推行学分制,部分课程学生认为可通过自学掌握的,经申请可以免修,在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或社会化考试,经学校审核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里分阶段完成学业。如在规定的年限内未修满规定学分的,颁发结业证书,此后,学生可在2年内参加学校认可的培训及考核,修满规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学生如能提前修满学分并取得规定证书后也可提前毕业,或申请选修第二专业课程或提前选修后续课程。第二专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学校发给双专业毕业证书。
(2)改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按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到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合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①产教一体化。建立和完善校内服装专业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一定比例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产教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②生产见习。组织学生在学前或期中到相关企业参观和访问,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提交见习报告书。学生通过参观、调查、操作等方式,初步了解服装专业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环境、过程、设备等,使学生增加对服装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兴趣。③ 实施小班制、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学校成立服装技术研发中心,对本地区服装企业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由技术过硬的教师把关,分小组引导学生通过为指定产品或为企业打板、制作、加工、缝制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促进教学与社会的结合,使作品(成品)接受市场的检验。④ 加强综合实习(包括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构思设计、裁剪制作服装系列成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全面检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产教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专业顶岗实践学习,参与生产实践,为今后从事的职业打下初步基础。此时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锻炼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教师个体的成长,引导专业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定期下厂接受培训,提高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生产一线工作或参加企业的技改工作,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开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5)开发优秀校外实训基地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创办校办企业和实习基地,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工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训规模;企业参与学校实习管理,参与实习车间和实习生产线建设,并优先接纳对口专业毕业生,负责经销实习产品。
四、结论
做好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关键就是探索、倡导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以现代教育观念,对服装专业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进一步建设与现代服装生产相匹配的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同时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