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基地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目标
根据“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任务和要求,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有计划地推进科普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力争在我区新建或发展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公园、电子科普画廊、科普学校、科普阅览室、科普长廊等。通过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我区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制订科普设施的管理办法与奖励办法。
2、坚持科普设施的公益性原则,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并做好相关督察工作。
充分发挥科普设施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推动各类科普设施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改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定期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增加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的科普功能,发挥它们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拓展和完善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设施、科普教育功能,不断开发满足青少年参与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科普教育功能,将有关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促进城区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高。
加强职工学校、文化宫、俱乐部等企业文化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逐步对工会系统的职工学校、文化宫或俱乐部进行设施的提升与改造,并组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吸引职工参与,使它们作为企业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满足广大职工群众获得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质的需要。
3、加大科普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将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文明城市评比和考核内容。加快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在全区实施“一报”(大众科普报)、“一网”(大众科普网)、“一廊”(标准科普画廊)、“一室”(科普阅览室)、“一校”(科普学校)为居民提供科普服务。
加快企业科协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科普设施建设,通过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等,为企业职工提供科普服务。
4、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它场地设施。
5、推进科普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三、工作重点和要求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制定科普基础设施计划,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展教能力。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科普法》,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全省各级科协、学会围绕“预防疾病,科学生活”和“节约能源”的主题,于2006年9月17日前后组织了数百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为推动科普工作进一步发展,省科协决定对2006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根据省科协《关于开展2006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豫科协普〔2006〕6号)有关精神,现将总结表彰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表彰项目及对象
(一)评选“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对象为各省辖市科协。
(二)评选“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对象为全省性学会及其所属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性学会、省辖市以下科协、企事业单位和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参与“全国科普日”的社会团体。
二、评选表彰条件
(一)“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评选条件
1、根据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总体要求,围绕活动的主题,认真开展了本市(区、县/市)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发动工作,工作扎实有效;全市(区、县/市)活动规模大,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群众多,活动效果明显;活动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方面的支持。
2、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积极协助和推动各成员单位开展“节约能源”主题活动及各项科普工作,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牵头作用明显。
3、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符合公众需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特别是围绕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
4、较好地利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为基层科普工作提供较丰富的资源和服务。
5、积极打造社会化的科普工作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教育基地切实发挥了科普示范带头作用。
(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评选条件
围绕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根据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形式贴近群众,科普志愿者、群众参与积极,活动效果好。
三、评选表彰办法
(一)“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由省科协按照评选条件,根据各省辖市科协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评选。
(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的评选按以下方式进行:
1、全省性学会及所属的科普教育基地、参与省会主会场重点活动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由省科协组织评选;
2、地方性学会、省辖市以下科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科普教育基地的评选,由各省辖市科协根据分配的名额进行初评,报省科协审定。
(三)“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评定后,由省科协予以表彰;并从中筛选部分优秀组织单位参加全国“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的评选。
四、有关要求
(一)及时报送总结材料
各有关全省性学会、省辖市科协,要根据评选条件对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报告,同时要对活动的有关资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对科普日活动的有关报道进行收集和整理(可汇编成册或制作光盘),并填写《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情况调查表》(见附件1)和《省辖市科协科普资料发放统计表》(见附件2),于10月31日前将活动总结及相关材料(同时报送电子版)报河南省科协科普部。各推荐单位报送的材料要求真实准确。各省辖市科协报送的材料将作为“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全省性学会及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社会团体的材料将作为“河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
(一)加强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宣传。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法律意识,营造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防震减灾政策性文件的学习与宣传,提高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防御地震灾害的各项措施,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要结合新一代区划图颁布实施之际,认真做好新一代区划图的宣贯和普及工作,为新一代区划图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教育。
按照“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各辖市(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地震安全社区、开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专题学术讲座、接受群众咨询、建立固定信息联系点、指导编排橱窗板报、定期向市有关部门通报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和有关震情、在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创新载体,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镇、进厂区”等“五进”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细化规范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服务讲解等服务行为;加强讲解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业务培训,建立以科普专家和科普宣传志愿者为主体的科普宣传队伍;积极与教育、科协等部门协调,有序组织学校师生、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认真筹划和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四)重点抓好“5·12防灾减灾日”及重要时段的系列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5·12”防震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9”国际减灾日、“12·1”《防震减灾条例》实施日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段,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主动联系宣传、民政、科技、卫生、教育、消防、团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契机,依靠新闻媒体,发挥已有宣传网络和阵地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地震部门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
(五)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
贯彻落实好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市、县(市、区)地震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各辖市、区年内各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要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市区及各辖市、区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尽早谋划,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协调经费,购置相关应急装备、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为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社区作出贡献。
(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网络建设。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成长提高
举办广西南宁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上,南宁市科协邀请了东盟工程科技院两位院士、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并向全市广泛征集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年会还安排海外专家到本地企业走访,突出年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发言30多人次,评出优秀论文39篇。
广泛推广宣传萃智理论创新方法。在广西南宁市科协的积极引导下,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在全区率先导入创新方法,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甘蔗收割机等系列农机新产品,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甘蔗机械产品填补了全国甘蔗机械产品的空白,被列为国家萃智理论成功案例;联合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讲座,园区企业技术主管和技术人员100多人参与学习;联合广西科协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举办“萃智理论创新方法”研讨会。
开展乡土人才科技培训。广西南宁市科协邀请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陈明才传授马铃薯冬季种植管理技术及相关产品营销信息,广西田园生化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经理介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及新产品。来自各县区农技协负责人及协会会员、乡土人才约100人参加培训。
搭建人才“评价平台”帮助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市青年科技奖评选,通过评比鼓励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评比。2012年全市共开展“讲、比”活动企事业单位42家,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1.8万人次,活动立项510项,收到合理化建议1210条;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经评审,3个农技协,1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带头人获2012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搭建人才“展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成广西南宁市第二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专家成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进站院士专家,与企业进行“高工效农药及施用技术”合作。
支持一批创新意识强、示范效应好的学会项目开展。经评审,广西南宁市科协共支持市作物学会、市中医学会等开展的《籼型三系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特优582试验示范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31个项目。
组织科普专家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科协系统组织专家进农村、进社区132场,共邀请50多名专家参与科普活动。
(一)重视科研,规范管理,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继续完善建设地震观测设施,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县级台网中心达到13个,实现全覆盖;在新设行政区——昆嵛山保护区选择了一处深井作为测震、前兆、地下水观测使用,待仪器到位即可开始观测;在长岛新上黑石嘴、南域村两处地下水观测点和长岛地震台流动磁通门,使新建行政区和重点区域台点分布得到优化完善。
二是加强县级台网中心的规范管理。集中两个月时间,由市局监测台网中心、技术保障科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小组,采取“上门服务,轮流培训,全面覆盖”的办法,赴各县市区台网中心现场讲课,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使县市区地震工作人员扎实掌握台网中心维护管理、数据处理等业务技能,为县级台网中心实时监测、信息快报、初步分析,有效服务等各项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性研究。在监测设施日趋完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作,促进专业人员逐步由“值班型”向“研究型”转变。按照“着眼,先易后难,多方参与,政策引导,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从省地震局及聘请7名专家为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并专门出台配套政策,下达7项科研课题任务,鼓励全局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地震观测方法等展开了有益探索。目前已完成《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震活动性研究》,另有6项课题也进度过半。
(二)立足长效,依法行政,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继续推动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严把审核、审批关。4月在招远召开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会议,交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暨地震行政审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步工作;5月份下发《关于开展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集中在全市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活动,截至目前,市局执法大队对全市的4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执法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积极完成国家震害防御数据采集项目工作任务,专门成立了工作组,3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对全市6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动员部署,并提请市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使该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三是坚持以点代面,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向各县市区发放《省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优秀方案图集》,积极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创建,在龙口市召开了全市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工作会议,部署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其中招远玲珑镇欧家夼村省级示范工程已报省局待批。
(三)立足震情,以练促战,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突出抓好实战应急演练。在完成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与应急指挥(监测)车配套的基础上,为检验实战效果,全市地震系统分二次集中9天时间,以震时通讯联络为重点,开展了震时应急指挥和现场演练。期间,局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带队,地震系统40人参与,应急指挥(监测)车行程900公里,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车进行了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各类地形的实地联通演练,并与省局进行联通,收到良好效果。省局晁洪太局长亲自参与视频通话,对演练提出充分肯定。其后,对演练进行全系统总结,为地震应急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4月份,完成了地震局应急指挥平台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了地震部门与政府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二是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完成了对市级1000多名应急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和证照发放。各县市区也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志愿者队伍的更新、充实,对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了经常性的培训和演练。
三是坚持抓好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为适应当前地震应急工作和人员调整变化的需要,对《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可操作性更强。及时对市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系方式重新进行核对、更新;各县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修订完善了县级地震应急预案。
(四)创新形式,高点定位,科普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大投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占地4000平方米、投资1000余万元的科普教育基地于6月中旬全面竣工开馆,6月21日试运营以来接待参观者已突破20多万人次,中国地震局、省局领导、市领导分别到基地参观指导,省内外地震系统的领导也纷纷到基地参观,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市科协、省科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授予其“省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县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已启动,年内将建成龙口市地震科普教育示范点。
二是抓好“五进”,地震科普常规宣传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地震科普进党校,县市区均已将地震科普列入党校授课计划;坚持抓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推广,今年全市又有16所中小学被命名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充分发挥优势载体作用,《地震科普报》每月发放数量达到5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