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1篇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之德也”,也就是说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本身还是道德的传递者。而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道德,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可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时所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就是依据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开展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教育,并通过外部的教育促使其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在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1 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当前社会转型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期,高校教师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并真正做到以“育人”为职业理念,才能真正地从正面引领学生,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1.2 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大学生群体由于思想单纯,再加上对日益变化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和了解,因而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难以抵制。而大学生一旦沾染上不良的习气,产生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进行纠正。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特别注意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1.3 能够促进我国德育的顺利实施

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道德,除了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对其进行教育外,还需要高校教师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影响大学生,使其真正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而促进我国德育的顺利实施。

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和教育人士的重视,也积极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但取得的成果却并不是特别理想。

2.1 高校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都是针对入职前的教师的,而对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高校在职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针对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但由于培训的课程仅停留在讲授层面,并未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在职教师虽然接受了职业道德培训,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出现道德缺失及失范现象。

2.2 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不够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做好教书的工作,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因而会自觉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对自身的职业道德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注重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还有很多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习惯是专门讲授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的教师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从而也就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良好道德培养的重要性,进而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进一步完善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不论对教师、学生和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3.1 高校要重视良好师德师风氛围的营造

高校要积极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积极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修养高度重视,同时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成长并体验到教育学生的乐趣。而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其中,学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要让学生对教师工作有深入的了解,不断提高教师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3.2 高校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使教师真正意识到树立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为此,可以通过组织经验丰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和其他教师一同分享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思想上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可以通过树立教师职业道德先进典型的方式,用活生生的典型影响和鼓励其他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等。

3.3 高校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制度的建设

高校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对教师提出相关的要求,通过教育与管理手段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机制,确立能体现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途径。此外,高校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对考核评价后确定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营造一种正当职业道德优良教师的良好风气。

3.4 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要依据《教师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明确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明确教师的岗位责任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地遵守和履行这些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素质培养途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教师是在高等学校组织里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专业劳动者,它是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职业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同时又有着严格的从业资格和标准。高校教师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在于它的伦理性、道德性、人文性及人道性等本质规定。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教育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目前,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9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全国各类高校教师12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他们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思想活跃,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自身素养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重业务,轻思想,敬业精神不足。②重物质,轻道德,精力投入不够。③重教书,轻育人,育人意识淡化。

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属性和特点主要包括:①特殊性;②先进性;③示范性;④教育性;⑤继承性和时代性;⑥奉献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支撑功能;②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③对高校教师个人获得幸福人生具有心灵平衡的价值。高校教师应该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原则包括师德公益性、公正性、人道主义及主体性原则。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核心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横向上,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向外部的,指向教师的工作、教育的对象――学生;另一个方面指向教师的内心世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①职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职业与谋生的手段,对工作尽职尽责,获得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②事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事业与自我发展的手段,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获得教师职业的满足感、成功感;③志业境界:视教师工作为志业,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幸福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从职业境界到事业境界再到职业境界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及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职业价值、职业理想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呢?

本文认为,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与方法。

首先,高校教师要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第二条原则。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工作内容的自主性,敬业精神的有无和高低对工作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在工作日原则上不能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工作,并且绝对不能经商。所以除了挣稿费、校外讲课和转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及获奖外,教师只能从事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工作。敬业精神当然不能仅仅停留于保证本职工作时间上。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不忘传道、授业、解惑及其准备,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一个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应当有一种强烈的上进心,把工作时间中的闲暇甚至非工作时间都尽量用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和业务能力。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靠一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教师行业应当实行高薪制和依靠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校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支撑和引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成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高校教师职业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实践的体验,也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支撑和引领。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独特视角来反思教师职业的生涯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和进步,对于克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功利性色彩和技术化倾向,避免认识上的盲目、急躁、偏见和漂浮,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和职业道德科学发展的文化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以人为本,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②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③构建和谐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生涯发展。

第三,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①坚定的政治方向;②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合理的知识结构;④优秀的教学能力;⑤出色的科研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修养:①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②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第四,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教师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师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并追求和达到不同的境界。因此,每一个立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想,抵制各种外来诱惑,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逐步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升华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的理想、人格、原则及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第五,高校教师要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烈情感。教师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教师热烈情感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以及高尚的情操。一个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正确的审美感的教师,就会在任何场所下,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只有在这种互爱的气氛中,孤独的孩子才能得到温暖,冥顽的孩子才能被感化,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才能逐步消除心理障碍。否则的话,讨厌或是厌烦都会令你疏远学生,对所教专业与内容放弃钻研,当然也就不会享受到幸福,最重要的是浪费了一大批学生的美好时光。

第六,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高校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致知与践履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美德修养离不开道德认识与实践,前者称之“致知”,后者谓之“践履”。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所谓“致知”,主要是指教师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原则、要求而获得对伦理道德的体认,即道德认知。而所谓“践履”则主要是指教师对伦理道德的力行,即道德实践。高校教师要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仅凭一般道德理论知识的习得无法实现,它依赖于道德实践的转化。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最后,高校教师在加强个人自我修养时,一定坚持运用将“内省”与“慎独”相结合的方法。内省和慎独被视为我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髓,是个体自我修养的两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偏废的方法。所谓内省是指道德主体对自身言行举止进行立时回忆,检查是否合乎道德并及时给予改正。个体经常内省能及时清洁自身的思想灵魂,修正自我行为,从而不断得到提升。古今往来,内省都是思想家们极力推崇的修身方法。个体道德观的差异性和人之为师的实践智慧要求教师应“日三省其身”,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原则来反省其思想与行为。而慎独的含义主要是指,最隐蔽、显微的事情最能显现一个人的本质和灵魂,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小心谨慎,不做不道德的事。对于教师来说,慎独意味着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始终能够自觉地秉持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行事。高校教师要做到慎独,必须从微、隐、恒三个方面下工夫。

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起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还要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乃至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长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8.

[2]赵士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91-93.

[3]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4(4):87-91.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精细化;职教师资;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58-03

“职业指导”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指学校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职业,逐渐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1]。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改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高校“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以后带来的毕业生规模的大幅提升,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应运而生。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各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大量探索,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工作,如开设专门的职业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很多高校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围绕学生就业而开设一些课程,讲授一些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等,而没有把职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自身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职业指导模式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往往统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指导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背景,课程开设较统一,缺乏针对性。第三,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缺乏专职队伍,往往由辅导员承担职业指导的大部分工作,且大多数还停留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层面,对学生不能够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和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等用人单位会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有自己的考虑[2]。为此,职业指导作为就业服务的中间环节,应通过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和未来工作岗位之间建立纽带,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个体的不同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职匹配,缓解学校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和原则

“精细化”是现代工业时代企业管理理念,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借鉴精细化管理理论,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精细化”职业指导强调的是要注重专业、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精细化管理特征。具体来讲,“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指在进行常规的、共性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指导的基础上,对于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大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辅导、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精细化”职业指导应遵循四项原则。第一,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也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突出特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了解相应职业和岗位的工作性质、专业技能及性格特质等方面的要求,利于其今后在职业选择中找到既符合自己的志趣,也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第二,“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注重指导的“全程化”。也就是说要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全过程,要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与职业需求给于不同的职业指导。第三,“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理论水平,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第四,“精细化”职业指导要重视“信息化”。职业指导中应当帮助大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帮助学生利用职业倾向测评、职业评估等信息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目标和能力,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信息的作用和特点,对信息要有选择、分类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三、“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实践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由传统向科学化的转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通过追求职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实”,抓住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让职业指导能够真正满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一)“个性化”职业指导方式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在“个性化”指导上下功夫,这里的“个性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个体,二是指不同的专业特点之间的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生源地、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都会对学生个体产生不同;就专业而言,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下,学生对专业真正的选择和喜欢的成分不大,服从和随遇而安的成分较大。

例如,江苏理工学院有部分专业长期承担培养中等职教师资的任务,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和一般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职教师资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校职教师资班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为了取得“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经验,在职教师资专业进行了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是,根据职教师资班的培养要求和特点,组织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职业指导队伍。在入学之初的大一阶段,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生源结构、专业思想,主要是做好稳定专业思想的工作,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制定了个体职业指导方案;另一方面,是从专业角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应必备的教师素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教材教法和课堂组织与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自身基本教师素养和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由职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二)全过程的“精细化”职业指导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注重指导的“全程化”。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在职教师资班学生的“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院校和教师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全程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实践中把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分成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分工进行职业指导研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以切合实际的职业指导。在大二和大三年级的职业指导中,主要是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W,通过系统的专业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系统与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是职业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干部分,也是其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4],职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把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去。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发能力,要能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在大四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在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就业和择业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真正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报告撰写等提高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各类信息的分析和选择,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和教师入编考试等,为就业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

(三)“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精细化”职业指导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应用人生经历中亲身感悟的直接经验,注意收集他人事业发展的间接经验,总结提炼职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增加职业指导素材;在指导方式上应以促进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经验性的指导;在形式上,要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兴趣参加的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课堂游戏、社会调查等形式。在实践中,学校每个职教师资专业都配备了由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5人左右的职业指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小组成员分工负责,集体讨论,制定出“精细化”职业指导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计划,先后开设了职教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教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职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职教教师教学研究方法、职教教师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课程和讲座。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定期交流信息,沟通情况,讨论指导效果,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共同完成职业指导工作。

四、结束语

江苏理工学院职教师资班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已经开展了4年多,2016年的职教师资班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人数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教师基本素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较以往也有很大的提高,尽管实践中有些学生出于个人自身原因和兴趣爱好等对专业表现出不适应,在专业调整方面还难以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满意,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

参 考 文 献

[1]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27-128.

[2]张小燕,等.“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6):89-91.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兼职教师;培养

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对毕业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开展对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如何提高其教学能力、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成为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需要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明确要求:“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上述政策不难看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当重要。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少,所以把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强调实践工作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指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缓解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矛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这样就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有些学校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只好抽调部分年轻教师来顶替指导,这些年轻教师由于普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造成生师比结构失调,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企业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与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也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打开进口,面向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短缺的压力。

(三)解决毕业设计实践性缺乏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不能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无法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形成实际应用的概念。而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既需要接受一定的工程教学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背景做支撑。通过从社会和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尝试一些与实际项目紧密相关的课题,使毕业设计课题能够更加贴近业界需求,更加具有实用性。

二、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引入激励机制。目前,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个人行为,企业缺乏提供兼职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要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拓宽教师聘请的渠道,鼓励、吸引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第二,创设成长环境。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在聘兼职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人文关怀促进兼职教师的健康成长,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关怀,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创造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条件,进行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切磋授课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施教能力。

(二)条件筛选

条件筛选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条件良好,学历、职称、职务、工作经历等指标符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第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取得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独特专长,有一定年限(一般为三年以上)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熟悉行业企业工作流程,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三,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能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愿意向学生传授技术和经验,能独立承担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任务。

(三)选聘聘任

选聘聘任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选聘程序。首先由企业推荐或由个人提出申请;然后各专业教研室依据聘任条件和个人能力,结合教研室实际工作状况推荐上报系部;系部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并考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基本能力,确定其能否胜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最后将拟聘人员名单报学校审批,学校在总量控制、择优选用的原则下,统一按需聘用,并与兼职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兼职指导教师的聘期一般设定为固定期限,聘任期满不再续聘者,所聘职务自动解除;如需续聘,应重新履行聘任手续。兼职指导教师的选聘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做到竞争上岗,能者优先,防止聘任工作人情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第二,聘任管理。兼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实行聘用协议管理。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要制定颁发兼职指导教师的岗位细则,明确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职责。 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至少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和规划;指导学生按选题要求到相应的生产单位调查研究,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精心做好面授辅导;公正合理地给予成绩评定。其次,要实施规范管理。要参照专职教师的要求,建立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档案,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兼职指导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指导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企业背景、教学过程、培训过程以及考核管理等信息进行管理;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的业务交流。

(四)教学培训

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平时主要是从事一线实践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熟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怎么教”的困惑。因此,加强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成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兼职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保证兼职指导教师接受足够课时数的教学能力培训。第二,开办兼职指导教师“岗前培训班”,积极组织优秀师资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和规范讲解,逐步培养兼职指导教师的教学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建立专兼职指导教师互助制度,由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双方可能在教学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差距,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开展定期的交流和学习,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兼职指导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职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了解专业技术的新进展。

(五)绩效考核

考核是评价工作效果的必要手段,是确定兼职指导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对于兼职指导教师的考核,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完善的兼职指导教师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开展考核。第二,对兼职指导教师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对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育人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兼职指导教师的业绩档案,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并作为是否续聘的依据。通过考核,学校可以了解兼职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以审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企业利益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利益。企业对人才应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毕业生适应期过长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企业能够在实践中选拔优秀学生,为自己量身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适应期,减少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在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竞争优势。第二,经济利益。让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企业在分担人才培养责任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三,社会利益。高职院校师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和宣传群体,企业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能够针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的区域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学校利益

在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才培养。通过聘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生产环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操作对象,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的技术指导,可以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第二,师资结构。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但需要拥有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也需要一些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通过选聘来自生产、工程技术一线的兼职教师加盟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兼职教师所带来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信息,不仅能够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调整和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和学缘结构,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就业环境。通过兼职指导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等最新信息,能够适时调整和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此同时,兼职教师所在企业的规模发展,也能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舞台,学校最终获得的将是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5篇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企业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要职责。企业用人的标准也在逐渐开始务实,一味高学历的标准开始动摇,适应岗位的需要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成为企业选择劳动者的现实标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而职业道德培养又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职业道德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

2 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把《职业道德》这门课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果往往课一上完便觉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样整个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时段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逐步强化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也不符合学生越接近毕业时越愿意积极、自觉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客观实际。

2.2 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了解。职业学校在学生考察、接触有关行业和生产经营实际方面,很少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2.3 职业道德教育还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的配合

在职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与各学科缺少配合和协作,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大多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很少讲到相关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目前职业道德教学仍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直接灌输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因为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大多把职业道德当作纯理论的问题认识,没有把职业道德同自己的职业生涯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到用人单位就业后较难适应工作岗位,出现频繁换岗的现象。因此,要注重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意识,充分让学生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培养中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把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工作室教学模式中

“工作室” 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出某种实践情境,像实际工作那样展开教学过程,并在过程的展开中能够将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我校实行课改,对动漫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以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到工作室中。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让他们符合行业的需要,顺利的度过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

3.1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服务理念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愈来愈表明,分工与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现今企业里的工作大都是一个程序化的工作,互相配合是每一个员工必备的素质。越来越多的公司把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沟通能力强,合作性好的人最受企业欢迎。

按照市场需求,首先搭建工作室的构架。一个大型的动画公司在制作动画项目时,大致会分成以下几个项目组:剧本、脚本、人设、场景、动画、配音、后期合成。那么工作室大致划分为:剧本组、脚本组、原画组(人设、场景)、动画组、后期合成组(配音与后期合成)。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把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人员组合,分别分配到上述项目组中。对于进入剧本组的人员要求是思想活跃、有编故事的能力或者文字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再如脚本组,将文字剧本详细读过后,就要画成画面,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动画图稿,它只是一连串的小图,详细画出每一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的时间、做的动作等。此项工作应由具有较好绘画能力的学生来完成。每个项目组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每个项目组都有专门的教师负责,项目组还选举出学生代表作为小组长,以便实时管理和分配任务。项目组还要细分,任务要具体到每个人,这些工作主要由辅助负责人来负责安排。在这整个工作室的分工合作中,学生更加能体会出团结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这种长期的配合训练,更加了解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3.2 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在企业里工作纪律大都以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形式公布,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所以基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参照一些大型公司的管理制度,并结合动漫专业的特点,经全体工作室成员讨论制定出动漫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分别有:员工守则、考勤制度、保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根据在岗学生的管理考核表现对学生的工作态度、纪律遵守、文明用语、工作业绩、与人相处、安全防范等方面作全面考核,做到一日一评、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实行激励机制,同成绩挂钩,同时建立末位学生淘汰制,即:对重大违规及月考核位于末位的同学予以淘汰。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学生每天要按照上述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进行工作,每天早上第一次课,要求全体成员一起大声朗读员工守则。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员工观念。

3.3 提高职业素养

技能,是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它标志着从业者的能力因素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

那么作为动漫专业的学生,企业对他们基本的技术要求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掌握flash、photoshop、3dsmax等设计软件。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基本上都已学习,但是只能说是掌握软件的运用,还不能真正创作出作品。那么在工作室中,学生接触的是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完全跟企业接轨,学生一方面能很好的了解行业对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技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每位学生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4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作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大部分都将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而且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比较辛苦的。所以在校期间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便将来就业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就业时虽然很少会有体力方面的工作,但是加班加点却是常有的事。所以,在工作室中,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项目任务的,自己自行留下加班完成,学生在刚进入到这种环境时,也是很难接受下课了还要再工作的情况,情绪较大。但是,当他们真正完成了一个项目,并得到了别人认可后,觉得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的付出还是非常值得的。所以几个项目完成下来,他们已经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不再需要别人强迫去加班,而是自己自觉地把该完成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完成。

3.5 培养良好的责任心

责任心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认识。对于企业员工来讲,就是要对你的本职工作负责,对你的上司负责。有了责任心,才会有较好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所以在工作室中,每个人的职责是很明确的,组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所有小组成员要对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组长要对项目负责老师负责,项目负责老师要对客户负责。而且要求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必须对自己完成的任务负责,如场景组的同学发现某个剧本的镜头描写较难表现,那么剧本组的成员就有责任与义务进行修改。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作品高质量的追求,对机房设施的爱护等等。

3.6 培养创新精神

在企业里接受任务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是最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有创新谁就会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设计师来说,不管是动画还是平面广告等等,都会要求要善于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因为这些行业都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设计师必须要快速的了解和接受新事物,并且想法还有别具一格,才能更胜于其他公司。